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故鄉斗笠抒情散文

故鄉斗笠抒情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1W 次

在一次展覽會上,我偶然相會了久違的斗笠。笠的邊檐三分之一已殘脫,交叉編織的竹篾呈六角形結實地緊扣着,上下夾着一層密集的竹葉,幾張竹葉向外披露,尖尖的帽頂像一個錐形,整個斗笠呈黴竭色,不用解說詞表白,在內行的眼睛來看,自然是有些年紀了。它的出現不是雨具,更不是隨意的擺設,而是展覽者別出心裁的點綴。這一點綴的潛臺詞,反映一個民族的風俗源遠流長,一個民族先祖聰明才智的結晶。

故鄉斗笠抒情散文

斗笠的不期而遇勾起了我對小時故鄉生活的美好回憶。

斗笠,是用竹篾編成帽狀骨架,然後鋪襯箭竹葉而成,是過去故鄉農家勞動羣衆普遍使用不可或缺的雨具。大小規格不一,最大的有我故鄉揭西縣出產的尖頂雨笠,有80公分寬,世稱河婆斗笠,最小者爲竹製通帽。斗笠均以竹篾、箭竹葉爲基本原料紡織而成。有尖頂、圓頂通帽等型式。精工者用竹青細篾,加藤片扎頂滾邊,竹葉之上夾一層油紙。爲使其耐用美觀,有加繪字畫並書寫名號者,笠面再加拭熟桐油,用者將之視爲珍品。

斗笠,當年勞苦大衆的象徵,現代人也許只能在電影或畫報中看到,偶爾出現在依山傍水風景點,嬉笑聲中,遊人戴斗笠穿蓑衣,手握撐篙站在竹筏上攝影。其實戴斗笠並不那麼輕鬆,箇中滋味只有那個時代過來人知道。我出生於粵東客家山村,落後貧困,我們窮人家孩子過早地品嚐人生的艱辛,當有錢人家孩子還在淘氣撒嬌的時候,我就已戴斗笠活躍在鄉間原野上,協助父母謀求生計。羨慕撐傘背書包上學的同齡人,一旦申請到減免費,別提多高興,背起媽媽手縫書包,不奢望傘與鞋,戴斗笠赤腳上學去。

故鄉多雨水,田間勞作戴斗笠,披蓑衣。放牛娃戴斗笠,牧鵝少年戴斗笠,雨停往背後一推,掛在脖子上。故鄉三月,斜風細雨,雲煙繚繞,春光瀰漫,這個季節是屬於斗笠的。野裏野外、田頭田邊、山上山下、村道上、雨巷中到處都可見斗笠的背影。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傘和雨衣還是奢侈品,仍然是斗笠的全盛期。

但我離開故鄉後再沒有見過斗笠的影子,及至我“少小離家老大回”,因時過境遷,這道斗笠的風景線已不復存,此情只好成追憶了。

故鄉多竹。有飄逸瀟灑的鳳尾竹、軀幹高大的雞爪竹,有高雅娟秀的觀音竹、暗香浮動的香竹,還有形態各異的楠竹、金竹、斑竹、苦竹……走進故鄉,就走進了一個薈萃的竹世界,但走出故鄉,卻無法走出那修竹搖響的曼歌。以至我離鄉多年,每有微風吹過,耳畔仍會響起故鄉那如耳語、似幽吟的歷歷竹聲。

故鄉人心靈手巧,能用竹編制出許多生活用品來。傳統的竹籮、竹簍、竹牀、竹椅、竹蓆自不必說,竹箱、竹籃、竹笠等等更是琳琅滿目、精彩紛呈。

編斗笠可謂故鄉的名片。故鄉大多數人都會編斗笠。每當夜幕降臨,或是月掛中天,或是細雨綿綿,在大田勞作了一天的鄉親們吃過飯,便拿一個竹凳坐了精心地編。一雙雙看似笨拙的手,卻是那麼熟練、輕巧地遊走在竹篾間。甚至那些七八歲上的孩子,也收攏一顆撒野的心,偎在奶奶身邊,一絲不苟地刮篾青、打竹片。全家圍坐在一起,一邊編制着,一邊議論着村前村後的新鮮事,議論着年內該添置些什麼東西,議論着兒女的婚事……說不完的話題,道不盡的趣事,給家庭帶來了和睦溫馨,也增添了大家對未來的.希望。

故鄉的斗笠是平常的,一種極不起眼的家用物什,與鐮刀、鋤頭和蓑衣一起靜默和諧地相處。在風雨中的勞作是艱辛的也是歡愉的,蓄滿微涼的憂鬱。當踏歌的農夫帶着一身泥水,從田裏山間歸來,斗笠下是一蓬熟悉的棕蓑,把身材高大的父親包裹在裏面。秋天的雨水,透骨地涼。陰雨天,父親習慣了這樣的一身裝扮。解下斗笠和棕蓑三抖兩抖,再掛上牆頭的竹釘。黃昏時的斗笠和棕蓑,灰暗,單薄,猥瑣。不像遇長旱不雨時,斗笠和棕蓑幾個月閒掛在牆頭上,掛成了故鄉老屋牆頭的風景。

歲月如梭,物換星移。轉眼間近三十年過去了,據說人類的進步是從蓑衣斗笠中走過來的,是與大自然惡劣環境鬥爭中走過來的。懷舊之情人皆有之,但並不是一味守舊,而是不忘民族的文化遺產,使底蘊成爲一種前進的動力,以之進一步發揚光大。

少年戴斗笠赤腳吃點苦,卻給予我力量和勇氣,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