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悠悠故鄉情的抒情散文

悠悠故鄉情的抒情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7W 次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東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這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詩作《春夜洛城聞笛》。在小學的音樂課堂上,老師將這首譜了曲的詩歌,教會了我。四十多年了,我一直牢記未忘,一有空便哼了起來。哼着、哼着,回憶的小船便張起了白帆,馳向久遠的故鄉。

悠悠故鄉情的抒情散文

我的故鄉江蘇邳州,位於蘇北平原之上;橫貫祖國南北的大運河,從她的身邊流過。我是喝着大運河的水長大的。

邳州古名下邳,是一個有着兩千年文明史的地區。遍地名勝古蹟,到處流傳着美麗的傳說。漢代名相張良,在下邳的圯橋遇到黃石公,三次脫靴,三次恭候,用他的虔誠,感動了圯上老人,授以兵書。張良因而嫺熟兵法,輔佐漢高祖統一了中國。

少年的我,曾對這個故事充滿迷戀與嚮往,希望有那麼一天,我也能幸遇這位老人。長大或許也能成爲安邦濟世之才。那時候,我曾多次偷偷地在黎明尚未到來時,獨自來到圯橋遺址下徘徊。遺憾的是,始終未見到那位神祕的老人,卻留下了一個永遠難忘的回憶。

我的小學是在土山鎮上的。這個土山就是《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所寫的“屯土山關公約三事”的那個地方。當關雲長在下邳受曹兵詐降所騙,又被徐晃、許褚伏兵追擊,無路可走,最後只得在一座土山屯兵,以待救援。後來張遼前來,與他相敘舊情,曉以大義,示以利害,訂下三條協議,關羽才暫時歸降曹操。

這個膾炙人口的故事,在我們家鄉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爲紀念它,下邳人的祖先,不惜重金在土山上修建了一座馬跡亭。亭上鎦金繪彩翹檐拱壁,富麗堂皇;亭下的一塊巨石上,鐫有一馬蹄的痕跡——相傳是關公的千里馬踩出來的。這“馬跡亭”就座落在我們學校旁邊。課餘飯後,我常約二三知己,登上土山,在亭內玩耍。眼瞅着千載古蹟,議論着關公的功過,暢談各自的理想、抱負——其情其景,仍歷歷在目。

如果說古老傳說豐富了我童年的夢,那行,激烈悲壯的生活現實,則滋養了我少年的心。

我的故鄉是我黨最早開闢的革命根據地,早在三十年代初,著名的共產黨人宋綺雲、徐林俠夫婦,便在邳縣建立了黨的組織,開展各種革命活動;大革命失敗後,許多革命者倒在血泊之中,但烈士們所播下的革命火種並未熄滅;抗日戰爭一爆發,邳縣很快就成爲最早的抗日民主根據地之一。在新四軍所創辦的抗日小學裏,我不僅受到革命思想的薰陶,而且成爲一名兒童團員,稚嫩的童心,得到了革命實踐的錘鍊。

那時候,我們沉重上學時除了揹着裝有抗日讀本的教科書包外,尚扛着一枝紅纓槍。課堂上,傳授的是抗日和革命的道理。課後,輪流去村頭路口站崗放哨查路條。我們的態度是虔誠而認真的。碰見任何一個過往的生人,都要仔細盤問,查驗路條,然後方可放行。不管是誰,一視同仁。記得,我就曾查問過我們縣的一位最高首長——縣長,使他未能順利進村。那天,不知是什麼原因,他到我們村來檢查工作時,竟未攜帶“介紹信”——路條。我理所當然地對他進行了“嚴格”的盤問。他除了笑着向我檢討自己的失誤外,就是指名要見我們的村長。重任在肩,我哪能隨意放行?我堅持讓他回去開路條,搞得他哭笑不得。我們倆僵持了足有半個小時,恰好村長來了,才爲他解了圍。對此,這位首長不但未批評我,還一再表揚我能幹哩!

縣長的鼓勵,使我產生了不少美妙的遐想,做了不少天真的夢:一天,我站崗放哨,查到一個爲敵人刺探情報的漢奸特務,我用紅纓槍把他押送到村政府,組織上獎給我一張大紅喜報,我把它貼在家裏的牆壁上。

當然,這些天真的夢並未成爲現實,不過,後來有不少都變成我小說裏的情節了。

黃金般的天真爛漫的少年時代,被故鄉美麗的風光與豪壯的生活裝點得豐富多彩,它又充實了我年輕的生命;在此後幾十年的歲月中,我邁着堅實的步伐,走過了富於幻想的中學時代;越過了充滿幸福的大學時代;又經歷了走上生活後那些熱烈的、嚴峻的、冷酷的年代。回頭一看:離開故鄉已經三十餘年了,真是彈指一揮間啊!而現在我已年過半百,兩鬢染霜了,可是一想起故鄉,便勾起了一串串珍珠般的回憶。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使我魂牽夢繞,思緒綿綿。是故鄉的土地,培養了我酷愛生活土壤的感情;是故鄉的山水,充實了我的豪情鬥志;是故鄉的父老,培育了我一顆熱愛人民的心,使我在祖國遙遠的北方,在經過一番嚴酷的生活磨礪之後,拿起這支幼稚的筆,以誠摯樸真的心聲,唱出我對祖國對生活愛。

啊!親愛的故鄉,我思念你,依戀你,我多麼想一步就跨到你的身邊,吻一吻你多情的土地,喝一杯清冽的運河水,用純厚的鄉音,唱一曲故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