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漫漫文學路,悠悠鄉土情的散文

漫漫文學路,悠悠鄉土情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6W 次

剛踏入西北沒多久,就聽到了姚學禮這個名字。

漫漫文學路,悠悠鄉土情的散文

因喜歡文字,故喜歡結交有共同愛好的人。和朋友聊天時,聽到最多的就是姚學禮這個人,說他是隴東地區最有名的鄉土詩人,國內外很有知名度的作家,已經先後出版了四十幾本書,現在是市文聯的主席。

出於對老師的敬慕,很想找機會向他學習一下寫作的技巧。剛好碰到我一個畫家老鄉,和老師是朋友知道我喜歡文學,就領我去見老師。老師年近六旬,說話待人很平易近人,聽說我喜愛文學,就和我熱情地攀談起來,末了,他把他的書送我了好幾本。

一本一本仔細閱讀了老師的作品,我被他的文字深深地吸引了。說實在的,我看過很多書,可像這樣貼近人心的文字不多。他可以說是全方位的作家,小說、散文、雜評、詩歌都各有特色,共同點就是鄉土味道特濃。

老師在隴東黃土地出生成長,他把黃土地的博大精深連同淳樸厚重都融入到他的文字裏,寫出了一本又一本鄉土文學作品。

黃土地養育了他,他也忘不掉這塊黃土地。在他的詩歌集《喊不住的河流》裏,他把黃土地的一花一木、一磚一瓦、一山一水都寫得那麼生動:“涇河”一條經典的河\還將五千年的漣漪\不停的起伏給今天;描寫塬上莊稼人面對乾旱天氣的無奈:“莊稼人坐在塵土裏”莊稼人把心埋在土裏\又把頭從千層塵土裏探出來\面對蒼天\拼命掙扎\拼命呼喊\乾渴……每一句,每一個字,都浸透着一個黃土地兒女對家鄉的熱愛,對貧窮的吶喊。他希望家鄉的人都能富起來,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在他的散文集《渭洲夜雨》中,他用黃土地般的生命原色,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個令人驚歎的鄉土世界原景。我們從一篇篇的文字中清楚地看到,貧瘠的黃土地賦予這些黃土地兒女豐富的精神世界。從女媧用土造人的歷史,讓我們記住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泥土,我們都是土裏生土裏長,泥土就是我們生活的保障。他用一個個歷史故事,讓人們能夠更深地瞭解隴東豐富悠久的歷史:這裏是繪畫文化發展的源頭、是鍼灸學文化發展的源頭、是中國母系社會發展的源頭、是中國道教文化發展的源頭,是中國的.一個歷史文化的名稱。

他的眼睛是敏銳的,他把歷史與現在有機的相融合,把一個個歷史人物描寫的活靈活現,把他們的成敗得失,剝析的井井有條,和社會現實聯繫起來,讓讀者在品讀的過程中學到了不少知識和做人的道理。從《王允的眼球經濟》到《警惕司馬昭的目的觀》;從《孟獲的傍霸主》到《魏延的聰明》每一篇文章,都分析的那麼認真細緻,人物的形態和心理變化更是展現的淋漓盡致。

他是黃土地的兒女,他的根在隴東,他忘不了那些和他一樣土生土長的鄉親們,所以他把他的愛都融入了文字裏,把黃土地兒女的粗獷、豪放、淳樸、善良以及這片厚土上世代傳承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都用筆記錄下來,讓讀過的人都能瞭解西部的風土民情。他的筆是靈動的,正如他的思想一樣,他不光謳歌了好的一面,他還把自己看到的社會陰暗面也大膽地寫出來,以引起大家的關注。關注弱勢羣體一直是他的文字主流,更是一個優秀作家必備的。在散文《水村》裏,他把水村的現狀描寫的淋漓盡致,那些因爲缺水到現在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鄉民們,平時從來不洗臉,不洗澡。只有下雨了才洗一下,因爲長期不洗的緣故,身上的蝨子和米粒一樣大小。小孩的臉蛋都不知道是什麼顏色,因爲交通閉塞,水源奇缺,那裏的孩子上學的少,很小就出外打工賺錢混生活。通篇散文用了五六千字詳細描述了水村以及水村人的生活,語言是當地的方言,展現給讀者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場面,讀者在讀的同時不由不留下眼淚,也激勵了更多熱心人加入到了幫助水村脫掉貧困的隊伍中。

隴東的山有山的博大,隴東的土有土的厚重,隴東的人有着和山一樣豁達,和土一樣寬廣樸實的胸懷。姚學禮老師行走在隴東的山水之間,把自己所有的苦痛都深埋在自己的心底,他就像崆峒山頂上的一顆青松,幾十年如一日,默默無聞地牢守着文學這片淨土,低頭向文學的更深處探索着。

他在《三百六十五日路呀》這篇隨筆裏寫道:“此時此刻,總在路上,三百六十五路呀,纔是一年的里程。人生,年年有春之萌發,夏之熱烈,秋之成熟,冬之冷靜。是風風雨雨,是電閃雷鳴,是冰雪霜霧鋪路爲程,雲錦的紅藍,夜晝的白黑,此時總在路上變幻。歲月,總伴着曲折坎坷,總伴着平坦遙遠,卻又在眼前是一日日不息的過渡。誰能捨生命的脈搏而活,是鬼,是仙?卻不能脫離沉重的肉體而讓靈魂獨往,君臨一切就是君臨世界,無盡無息的路只是一個個片段的生命。生命是路,路是生命的過程。唯過程比開始和結果重要。開始是生,結束是死,生生死死常使開始和結果分不清,惟有過程是一種存在,三百六十五日路呀!”只有看透了生命的真正內涵,纔會有這麼理智的文字。生命就是一條路,而所有人的結束和開始都是一樣的,只是行走的過程不一樣,堅強的人走出了自己的輝煌。

對一個作家來說,他是在思想與情感的重重矛盾中寫作着,他一方面要發掘出現實與過去的差別,一方面要讓人牢記古老的鄉土傳統。這就是一個嚴肅思考者要面對的事情。發掘與自然的統一和諧,是他散文的主旋律,閃現在他筆下那些氣息鮮活的風俗人情,無處不流淌着地域文化的血脈。《感謝窮人》、《拾荒人》、《世無醜花》等一系列的散文篇什所顯示的人物以及對人生所持的態度,都源於對那些自然和人物的深刻理解,也與他對身旁事物更深刻的發掘息息相通。

在這個金錢當道,物慾橫流的社會,純文學的作品太少,而那些能真正反映鄉土的文字更是沒有多少。很多作家在面對當今多樣化的人生觀念和視野的追求面前,只爲選擇寫出什麼樣的文字去迎合我們的眼球,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以至於如今快餐文學佔了文學市場的主流。其實作家所要面臨的思考,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工程。在這樣的前提下,如何要保護好以鄉土爲主題的文學,是值得重視的。而姚學禮老師能始終堅守住鄉土文學這片文字的淨土,是值得我們稱讚的,他所引發的思考,不只是他所居住的隴東這片歷史文化沉積豐厚的大地,而是指向整個中國的鄉土大地。

姚學禮老師的藝術風貌是和鄉土傳統與地域文化相結合的。他的散文一般篇幅較長,在真實的敘述中夾雜着自己的感悟。他的文章一般都是憑自己的思維信馬由繮而寫,由自然去延伸思路,把自己的感悟寫出來,寫出的文章大多是聲情並茂。這種寫作的狀態和他對鄉土傳統的深刻了解以及對地域文化的崇尚是分不開的。正因爲如此,他的文章打眼一看,很普通,可是仔細閱讀,卻耐人尋味,值得深思和學習。

隴東多的是高山厚土,更有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的文學大家——姚學禮老師,他以文人的身份紮根在這片土地上,幾十年的文學路,他寫出了幾百萬的文字,付出的汗水是常人無法想象的。作爲崇拜他的學生來說,寥寥數筆是寫不出老師文字裏的更多精華,可我真心期望姚學禮老師對鄉土主題有更深的開掘,真誠地祝福老師的文學之路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