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悠悠風箱情散文

悠悠風箱情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3W 次

嫋嫋秋風動,悽悽煙雨繁。偶然的機緣,我欣賞到了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名言佳句,心情微微一顫,思緒瞬間進入到對既往生活的憶念中。恰是仲秋時,室外陰雨晦冥,空氣潮溼,室內的我思緒纏綿,汩汩流淌。其實思念深處的並非什麼特別重大事情,而是關乎一日三餐的家常瑣碎,刻骨銘心的莫過於安置在廚房竈臺下的那口木製風箱。

悠悠風箱情散文

——題記

鄉村是土裏土氣的代名詞,所以在黃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們,就具有了切近地脈的生存理念:就地取材,皆爲所用。最常見的莫過於人們對黃土的利用,——用黃土夯築的土牆,用土坯盤就的土炕,用土塊壘成的竈臺。

土竈臺一般都壘在廚房的角落,呈四方立體狀,高度大約一米,佔地面積有兩個平方左右,我家的竈臺就是這樣的格式,土得掉渣。廚房因爲長年累月煙燻的緣故,四周牆體和屋頂已經變得黑漆漆一片。屋漏偏逢連陰雨,屆時雨水攜着黝黑得像墨汁一樣的液體順着椽縫流淌,“滴答,滴答”,聲聲入耳,無情地跌落在竈臺或鍋蓋上!

這是我對四十多年前秋雨中廚房的記憶。常言道民以食爲天,不管物質如何匱乏,吃飽肚子依然是日常生活的頭等大事。我們姊妹幾個圍着土竈臺漸漸長大,廚房雖然簡陋不堪,卻時常瀰漫着家庭的溫暖,氤氳着五穀的香味。

竈檯盤踞在兩堵牆的角落裏,檯面上分列着黑老鍋和帶耳的小後鍋。黑老鍋的下端是火塘,緊挨火塘的是一口四方體的黑洞。這個黑洞是風箱的專屬之地,火塘裏熯天熾地,刮刮雜雜,全憑風箱吹出來的那口氣。風箱和火塘緊密相連,其間有一個直徑約兩公分左右的暗道是互通的,風箱底端的那個吐風口正對着暗道。風箱一拉一推就產生了風,風被輸送到竈膛的爐齒下面,火借風勢,於是竈膛裏的柴火就熊熊地燃燒了起來!

聽老人們說桐木分板是做風箱的絕佳材料,風箱結構嚴謹,卯榫契合,應該算是餐廚傢什中非常精緻的老物件了。我家的那口風箱從我記事起就一直用着,也不知上輩人使用過多少年,反正拉桿被磨得起明發亮,根本看不出木質原本的紋路了。

在天氣晴朗的日子,母親做飯時,這個風箱發出來的是“噗噠噗噠”的聲音,顯得是那麼的柔和、親切。下雨了,特別是在秋季陰雨連綿的天氣裏,風箱一旦受潮,推拉的時候就會發出“嘎哇嘎哇”的聲音。母親就會找來半截蠟燭,把風箱的拉桿塗抹一遍,於是,風箱就又恢復了先前那種柔和的聲響。秋天是多雨季節,農家庭院裏的所有柴火都溼漉漉的,做起飯來很不方便。母親就把柴火提前放進竈膛裏,利用做上一頓飯時遺留下來的一點點溫熱,進行薰烘。柴火乾燥了,做飯就沒有了煙霧,取而代之的是水汽的婀娜蒸騰,和氤氳瀰漫的飯菜香氣。

鄉里人祖祖輩輩都在使用風箱,根據地域口音、民俗習慣不同,有稱之爲“風掀”的,也有稱之爲“風坎”的,風箱是當代人對這麼一個用來“煽風點火”竈具的大衆化稱謂。事實上,提起風箱的.歷史淵源,很少有人能說得出子醜寅卯。據查,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經》中早就有所描述:“……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oyve)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翻譯成現代漢語,意思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其中的“橐龠”一詞,商務版《古代漢語詞典》解釋爲:“猶今之風箱。”老子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間,距今已有2500餘年之久,由此可知,風箱彰顯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生存智慧,同時,也有力的證明了它在我國使用歷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以前!

使用木製風箱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需要有專人不停歇地手工推拉,只有在一呼一吸之間方能產生助燃的氣流。這樣工作模式比較浪費人力,於是乎,經過科技人員潛心研發,便有了家用的小型鼓風機。這種鼓風機與220伏直流電源接通,再按一下開關,鼓風機便嗡嗡嚶嚶進入工作狀態,自動就會把火塘裏扇呼得旺旺的!

隨着時代前進步履加快,人們思想意識也漸漸地發生了巨大變化,整個社會的商業氣息越來越濃郁了。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變革的浪潮席捲中華大地,爲了家庭經濟快速發展,當時人到中年的父親和母親決定涉足餐飲行業,以家庭作坊形式生產售賣麪皮。起初購置生產用具,面羅、碗碟、桌凳等等傢什一應俱全,其中還有一個二十五瓦的小型鼓風機。父親把鼓風機安在了風箱的位置,取而代之,從此廚房裏就沒有了“噗噠噗噠”的風箱聲。從那以後,母親不管做涼皮加工還是給自己做飯,就輕鬆了許多,不再像以前既要拉風箱燒火還要摘菜、擀麪什麼的,把人忙得團團轉。

似水流年,發榮滋長,我們姊妹成家以後各奔前程。記得前幾年我從西安回到老家時,發現已經年邁的母親把竈臺下的那個鼓風機換掉了,又用上了曾經的那個老舊風箱。母親說,現在的家庭做飯並不適合使用鼓風機,一來家裏吃飯的人少,再者鼓風機吹得廚房裏到處都落滿了灰塵。其實真正的原因我是最清楚的,使用鼓風機不但要用電,而且鼓風機一旦吹起來就不會停歇,好多的柴火就這樣白白的浪費掉了。

父輩生命中涵養着“勤儉持家”的生存理念,他們過日子非常儉樸,總是從節約一針一線甚至一根柴火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