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雲中誰寄錦書來散文

雲中誰寄錦書來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9W 次

書櫃深處,一沓厚厚的本子靜靜地躺着。捧起它,不由得陷入沉思:這是十幾年前自己將一些親朋好友的來信裝訂成冊,曾經的它們從四面八方聚在一起,方格的、橫格的,楷書、行書、草書,工整、隨性,帶着各自的摺痕,服服帖帖地按時間排列,向我訴說着曾經的思念,記載着曾經的心路。如今,雖然不再有“作者”的體溫,但輕輕翻讀起來,每個人的音容笑貌仍是那麼溫馨。

雲中誰寄錦書來散文

曾經,作爲小學生的我,第一次聽老師講怎麼寫信,絞盡腦汁尋思誰可以作爲自己第一封信的讀者,終於想到在唐山的大哥可以傾訴衷腸,於是歪歪扭扭地在紙上寫了一些內容,神祕地買來信封,貼上郵票,寫上“玉天(玉田)唐山大哥收”,踮着腳塞進學校門前高大的郵筒裏,於是一天都沒上好課,每次下課都到郵筒面前看看有沒有反應。終於在一天之後因爲地址不詳被打了回來,從此成爲大家的笑柄,但卻絲毫沒有打消我用這種交流方式的熱望。在老師、家人的指導下,我知道了寫信還要有自己的格式,信封要寫得詳細準確,連信紙的疊法都表達着寫信的心情,再給在外地的舅舅寫信時就規矩多了,第一次收到回信時更是驕傲地在同學面前炫耀。

上初中時,老師的一位學生在老山前線參加戰鬥,我們幾個人心馳神往,攛掇着一起給那位大哥哥寫信表示敬仰之情。我們逐字逐句分析如何下筆,打了若干遍草稿,最後由寫字最好的同學抄寫,隆重地簇擁着到郵局將信寄出去,幻想着它乘火車,上前線,穿梭在硝煙中,送到戰友的手裏。終於,我們迎來了回信,我們聽老師一字一句地讀着,不肯漏掉一個字,聽大哥哥對我們的問候表示感謝,介紹了戰場上的艱苦環境,對我們提出了深切希望。那幾天,“老山回信”成爲學校裏的重要新聞,我們身爲參與者倍感榮耀。

上高中時,寫信在對我來說已經駕輕就熟,那時父親生病在北戴河住院,我通過寫信向父親彙報學習的情況和心裏的想法,父親在回信裏鼓勵我的每一次進步,批評我的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每當從學校傳達室接過信封都迫不及待的拆開,每一頁信紙都顫抖着多讀幾遍。時隔多年,父親的諄諄教誨如在耳畔,後來讀《傅雷家書》,覺得當時的我們儘管沒有名家的水平,但濃濃的愛子之心毫不遜色,信在生活中發揮了支撐親情的作用。

大學畢業了,曾經的同學重新天各一方,那時是書信來往最頻繁的時期。每天,村裏的大喇叭都在叫我取信,無論手裏正在忙着什麼,聽到消息拔腿就走直奔村委會。信的疊法千奇百怪,有的隨意三橫一豎簡單隨意,有的四角穿插精心細緻,信的內容豐富多彩,有的咬文嚼字,猶豫着自己畢業後的去向問題;有的嘮嘮叨叨,重複着囑我注意身體心情愉快;有的.神采飛揚,炫耀着自己又一次戰勝了一個困難;有的心情鬱悶,一遍一遍回憶曾經熱鬧的課堂宿舍。然後,每天晚上都要回信,一頁又一頁信紙,總想把一切都表達出來。

重新翻弄這些書信,原來最近的來往也是在十年以前。這些年,我們奔波於各自的舞臺,大家似乎都不在寫信,因爲有了電話,有什麼事情直接撥了過去,無需再有漫長的時間等待回信,但卻沒有了那種思念,那種回味。後來又有了QQ、微信,無論相隔多遠都可以輕鬆搞定,開一些不着邊際的玩笑,扯一些千篇一律的客套,方便了很多,我們在享受信息快捷的方便時,也忘記了“接獲手書,快慰莫名”的快感,不再有“相思處,一紙紅箋,無限淚痕”的情思和詩意。寫信,真的被我們忘記很多年了。要知道,曾經,它在通訊工具不發達的古代,是傳遞信息的主要傳播媒介,曾經的雙鯉尺帛,曾經的鴻雁傳書,曾經的驛路車馬,都已經成爲歷史。

那疊沉甸甸的信紙,那些凝重的文字,每一行都浸滿了細細的思索,細細的關愛,寫的時候心情沉靜,讀的時候忘卻浮躁。輕輕地撫摸它們,擡頭問一句天上的祥雲,可曾有遠方的親人、友人、愛人捎來那句問詢:近日可曾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