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元宵節散文(精選10篇)

元宵節散文(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7W 次

農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下面是關於元宵節散文(精選10篇),歡迎閱讀!

元宵節散文(精選10篇)

  元宵節散文1

“正月十五燈正新,滿城燈火白如銀。”元宵節是中國的四大節日之一。正月十五鬧元宵,是中國的傳統節目,也是新年裏的重頭戲。這一天家家戶戶張燈結綵,一盞盞孔明燈、絹燈、橘燈……各式各樣的燈籠,把原本寂靜的黑夜裝點得五彩斑斕,絢麗奪目。

燈籠象徵人丁興旺,團圓喜慶。正月點燈籠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除夕元宵的夜晚,更有小孩子打燈籠的民俗活動。記得小時候,年三十守歲剛剛結束,過了初五,母親就張羅着要爲我們姐妹們糊燈籠。燈籠的製作要經過扎,糊,寫,畫多道工序。要選竹節間距較長的竹篾,竹絲要剖得很細。

用這種柔軟而富有彈性的篾絲編成橢圓形燈籠庸子(坯子)後,再用柔韌的絲皮紙將燈籠庸子團團蒙上,還要用刷子把紙糊得挺括而舒展。然後在紙上多塗上幾遍,使其均勻而透亮。我們姐妹看着母親用一雙巧手在上面畫上八仙過海,吉慶有魚、五穀豐登等圖案,心裏羨慕不已。母親一邊做,一邊給我們講她小時候在外公家過元宵節,學做燈籠的逸聞趣事,逗得我們開懷大笑,抱作一團。

燈籠做好後,還未到元宵節,我們就迫不及待地點上蠟燭,用竹竿挑着,高高興興去遊燈。小孩子們互相比着手中的燈,看誰的好看、漂亮,因爲母親做的燈工藝細膩,圖案精緻,內容豐富,總會受到鄰里的稱讚,我真是得意極了,好像自己做的一般。回到家,興奮地向母親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

時光飛逝,我們姐妹先後都結婚、生子,母親年事已高已不再做燈了。每到元宵節,我就牽着兒子的小手,爲他點亮一盞燈籠,領着他走出家門,去遊燈、觀燈、看舞龍、放焰火。街道上游人如織,大家笑容滿面,琳琅滿目的花燈使人眼花繚亂,看都看不過來。舞龍、舞獅、跑旱船、扭秧歌,一個個精彩紛呈的節目讓人目不暇給,也爲元宵節增添了歡樂的氣氛。

當一朵朵綻放的禮花騰空而起,點亮夜空時,孩子們又蹦又跳,“哇!好美的煙花!”一個個璀璨的禮花將夜空點亮,似綵球,又像絨花,一顆接着一顆衝上了天空,霎時,一朵朵五光十色的花蕊,瞬間綻放,猶如一位美麗的仙女,把希望的花瓣灑向了人間。紅的,黃的,藍的,綠的,紫的各種各樣的顏色把天空點亮如同銀河一般,光彩奪目,分外耀眼。整個人羣沸騰了,遊人們不時發出驚歎聲和叫好聲……兒子簡直被迷住了,看得如癡如醉。這真是“火樹銀花千光照,清輝映月色斑斕。爲語東風暫相借,來宵還得盡餘歡”啊。

如今,時間的流逝,觀念的變化,那些熱鬧的老場景已經漸行漸遠,那種默默地燃着蠟燭的紙糊燈籠也隨之遠去。現在到處都有買燈籠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歡歡喜喜過新年。舊時紙糊燈籠在今天的孩子們的眼裏,也說不出是個什麼樣子來。但那份快樂卻伴隨着我們成長,成了我心中難忘的記憶……

寫到這裏,我眼前又浮現出元宵節成羣結隊的孩子們打着燈籠追逐的場景;耳邊彷彿迴響着那熟悉的童謠:“遊、遊燈籠,燈籠滅了回家睡……”

  元宵節散文2

在我的老家,有着過完正月十五纔算過完年的習慣,元宵節無疑把從除夕開始的喜慶氣氛又推向一個高潮。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據資料記載,大約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唐代,賞燈活動興盛。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寫道:“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寫了元宵夜賞燈的繁華景象。到明清時期,元宵節與春節、中秋節一起被稱爲中國民間的三大傳統節日。“元”指月亮正圓,“宵”是夜的意思,所以元宵有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的意思。元宵節,民間多吃元宵(湯圓)來應節,象徵家人團圓。此外還有掛花燈、猜燈謎、迎紫姑、踩高蹺、舞獅、舞龍等民間娛樂活動,元宵節也稱上元節或燈節。

元宵張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北宋時,有個叫賈似道的人鎮守淮陰(今揚州)時,有一年上元燈節張燈,門客中有人摘唐詩詩句作門燈聯牶“天下三分明月夜,揚州十里小紅樓。”據說,此聯爲我國最早的燈聯。此後歷代都有人爭相效仿,在大門或顯眼的柱子鑲掛壁燈聯、門燈聯,不僅爲元宵佳節增添了節日情趣,也爲賞燈的人們增加了欣賞的內容。

被稱爲“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張英、張廷玉,皆能詩善對。有一年元宵,張府照例張燈掛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聯試子“高燒紅燭映長天,亮,光鋪滿地。”小廷玉思索時聽到門外一聲花炮響,頓時領悟,對曰“低點花炮震大地,響,氣吐沖天。”對仗工整,天衣無縫,堪稱妙對。

最爲人津津樂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聯爲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歲時赴京趕考,元宵節路過某地,邊走邊賞燈,見一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上聯,徵對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見了,一時對答不出,便默記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隨風飄動的飛虎旗出對“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親聯應對出,被取爲進士。歸鄉路過那戶人家,聞知指親聯仍無人對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聯回對,被招爲快婿。一副巧合對聯,竟成就了王安石兩大喜事。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歷代文人墨客讚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云“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描繪了燈月交輝,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唐代詩人張悅也曾用詩讚道“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把元宵節賞燈的情景描述得淋漓盡致。李商隱則用“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的詩句,描繪了當時觀燈規模之宏大。值得稱道的,還應首推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這裏雖沒有正面描寫元宵盛況,卻蘊含着十分歡樂愉悅熱烈熙攘的場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況空前,燈市更爲壯觀。蘇東坡有詩云“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范成大也有詩寫道“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詩中的“影燈”即是“走馬燈”。大詞人辛棄疾曾有一闕千古傳誦的頌元宵盛況之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花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北宋歐陽修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抒寫了對情人的思念之苦。

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的喜慶關鍵就是在“鬧”字上。上世紀八十年代,我所居住的礦山爲豐富礦區居民的節日生活,每年元宵節礦裏都組織職工開展迎紫姑、踩高蹺、舞獅子、舞龍燈等娛樂活動。一聽到鑼鼓響,全礦的孩子們都跟在長長隊伍後面,滿礦區的跑。隊伍所到之處家家放鞭炮迎接整個礦區都圖騰,成了礦區節日裏一道亮麗的風景。隨着網絡信息的迅猛發展,各種娛樂活動的多樣化,礦裏已好多年沒有舉辦舞龍燈活動了,節日裏的礦山一下子冷清了很多。在看夠了電視裏娛樂節目的荒唐惡搞後,人們更加流露出對傳統民娛活動的喜愛,愛他的熱鬧,愛他豐富的文化底蘊。

元宵佳節除了觀燈遊藝之外,還有吃元宵的食俗。元宵又名湯圓、說團、圓子等。元宵節吃湯圓,最早見南宋詩人宋必大的《平園續稿》,書中有“元宵煮食浮闊子,前輩似未曾賦此”的記載。宋時的浮圈子,亦名湯糰。到南宋,僅臨安的上元節食品,便有乳糖圓子、山藥圓子、珍珠圓子、澄沙圓子、金桔水團、澄粉水團和湯圓等。記得小時候物質貧乏吃頓湯圓還挺難,母親往往用小米磨成粉做成圓子,然後把圓子放入稀飯鍋裏煮熟給我們吃,雖然這種圓子寡淡無味可在物質貧乏的當時吃起來同樣挺甜。現在條件好了超市裏各色時尚湯圓都能買得到。有思念、稻香村、三全、好利來、灣仔三等,品種齊全,有清香怡人的黑芝麻湯圓、爽口潤滑的麻蓉湯圓、酸甜開胃的山楂湯圓、口感細膩的豆沙湯圓、甘香可口的蓮蓉湯圓以及香糯醇甜的棗泥餡湯圓。還有時尚的巧克力湯圓、叉燒湯圓、蓮香湯圓、五仁湯圓……

農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白白的、圓圓的湯圓,取的就是團團圓圓、吉祥如意的好彩頭,象徵着團圓、象徵着幸福。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元宵節已不僅是個吃和玩的節日,更是一個民族智慧的結晶文化的傳承。

  元宵節散文3

秦嶺深山裏的人們,把傳統節日看得很重,特別看重四季之首、新年後第一個盛大節日。

五天年如閃電一樣快,“破五”一過,就開始張諾起來,準備鬧元宵。真佩服一個“鬧”字,可謂畫龍點睛,一字傳神。人如潮,車如龍,車水馬龍在大街上蠕動,什麼比肩接踵,什麼揮汗如雨,什麼人山人海,彷彿總是辭不達意。吵鬧聲,喊叫聲,在吃膩了大魚大肉後,變成更清脆更如婉轉黃鸝鳴叫一般,磁性陡增。今天這鬧市上,主角已換性別,是婦女們在一手遮天。

長長的大街,成了紅彤彤的花燈海洋,海洋里人頭攢動,花燈出奇的漂亮,惹得挑選花燈的人們,步子難以邁快,彷彿只有停留在這樣的行列中,才能將新年留住,將元宵節捧起,將一個新春天一下子攬進懷裏一樣過癮。花燈有動物植物人物飛禽走獸“裝”的,有花鳥魚蟲“變”的,有梅蘭竹菊“長”的,有米老鼠唐老鴉孫悟空豬八戒唐僧“走”的,今年的花燈,更是格外吸引孩子。孩子們總想久久駐紮在新年氣氛裏,永遠也不要長大,如童話故事動畫片人物那樣,永遠可愛無比。從那一張張天真爛漫的童稚臉上,能找到準確答案。

要知道,花燈對於女人來說有多麼重要?她們大多來自鄉下,鄉下女人是爲年前辦年貨沒有逛夠城,找下的這一趟進城美差。既來之則安之,她們就不打算急着回家,反正太陽還高呢,現在交通這樣方便,上了通村公交車,一屁股就坐到了家,再說,最後的末班車還早哩。花燈品種琳琅滿目,要在花燈海洋裏挑一對兒既經濟實惠又結實耐用更稱心如意的,還真不容易,女人們是天生的當家理財能手,她們在比較與鑑別中遂家篩選,直到篩選出最中意的花燈,才肯掏腰包下錢注。

花燈鄉俗,如巍巍秦嶺般屹立在百姓心中。女兒添了第一個孩子,外婆一定要“送燈”的。外婆送花燈,寓意讓孩子長命百歲,福祿壽喜相伴一生;這花燈,一送就是三年,第一年買一隻花燈,第二年也是一隻,到了第三年,叫做三年燈滿,一定就要送上一對兒花燈,寓意圓滿。送花燈還須配上花饅與蠟燭。眼前這個中年婦女,想必是給外孫送花燈的吧,你看她挑得多仔細!

少婦們抱着牽着拽着懷揣着甚至像袋鼠媽媽一樣,將孩子裝進肩膀上的“袋子”裏,在人羣裏隨波逐流,甚至有孕婦懷着寶寶,照樣在人羣裏擁擠,彷彿不擁擠就不算鬧元宵,不擁擠渾身的力氣沒法散似的。花燈攤子前,差不多成了密不透風的人牆。好奇的小孩,越是夠不着高掛的花燈,越要雙腳掂起,非用手去夠不可,結果卻非常失望,所幸孩子們最健忘,一會兒又將眼光投向另一處花燈攤子。孩子轉移了注意力,大人就得格外小心,稍不留神,他們就不知道被擠到花燈海洋那一個角落。

在花燈的海洋裏,鄉下女人們任性挑選,使勁砍價,正月天,鬧元宵,她們有備而來,有的是時間,有的是精力,有的是智慧。新年的美食、男人的偉岸,新年的喜氣,滋潤得個個精神飽滿,開發得人人睜眉豁眼,底氣實足。如果遇上花燈攤主是個大男人時,儘管秀色可餐,美女養眼,爲了生意紅火,那經得起美女死纏硬磨?就不得不“忍痛割愛”了,乘早打發掉眼前“銷魂”者,橫一心,牙一咬,乾脆將花燈壓到最低價,賣給精明的女子,罷罷罷,薄利多銷嘛。鄉下女人自然美滋滋的樂,暗自高興,卻不肯露出一線白齒,天機不可泄露啊。

一旦遇上的花燈攤主是個十分精明女子,話就不好說了。女人對女人,針尖對麥芒,旗鼓相當,猶如重量級別相當的舉重選手相逢一樣,不說狹路相逢,至少是半斤對八兩,總會來一番掰手腕般暗暗使勁價錢較量,反正孩子看上這一對花燈了,這會兒,即使給對兒金花燈,孩子也不肯換,鄉下女人只好硬着頭皮砍價,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理剝千層,層層有理。

孩子早已等得不耐煩了,媽媽還在一味的砍價。總算將花燈弄到手了,還需攤主簡單“培訓”一番,怎樣開關花燈,怎樣換電池,這電氣化時代的花燈,一切都讓電氣化給OK了,再說又沒有使用說明書,不作簡單培訓,行嗎?昔日那紙糊的花燈,不知何時早已悄然退出了花燈鬧市。再說,那紙糊的花燈,是經不起大折騰的,稍不留神,或大風狂吹,花燈裏點燃着的蠟燭一旦倒了,馬上就會引着花燈,花燈立馬變成一個熊熊燃燒的火球,孩子的本能反應是立馬滅火,火球雖迅速被熄滅,那樣的花燈還能打上,繼續四處瘋張嗎?

  元宵節散文4

很小就知道正月十五鬧元宵這個傳統節日,但從小到大,也沒有體會到正月十五這個“鬧”。小的時候,生活艱苦,城裏人不太注重過元宵節,到正月十五了,家家戶戶買些元宵回來,或清水煮着吃,或過油炸着吃。條件好些的家庭,還有春節剩的年貨,都拿出來,做幾道好菜,一家人熱熱鬧鬧圍坐在一起,說是過節,但在幼小的意中心裏,就是告別。告別節日,向春節說再見。

過了十五,一切就恢復正常了。所謂恢復正常,下鄉回家過年的哥哥姐姐們要返鄉了,大魚大肉歡呼雀躍的日子亦告一段落了。生活又要恢復到平常了,一年一個全家相聚的春節結束了。所以每年正月十五這個元宵節,與其是一個值得慶賀的節日,不如說是又一次告別的開始,離別的意味非常濃重。大家雖然彼此心照不宣,並極力迴避即將離別的話題,但那份悲傷,在語調低沉的交談中,還是有跡可循的。所以說,小時候的元宵節,對意中來說,是傷痛,是所以節日中最不樂意過的一個節日。

生活條件差一些的人家,那就只是在平常菜飯之上,加些元宵。雖然平淡了些,但也少了刻意隱藏的悲傷。

爲春節準備的鞭炮基本告罄,就是有,也就是三五個二踢腳,四五個炮打燈而已。所以,吸引孩子們的玩意不多。不過晚飯過後,孩子們還會人手一個自行製作的燈籠,或玻璃罐頭瓶做的,或紅紙糊的,不論什麼樣式的,裏面都燃一支蠟燭,用根棍挑着,四處亂照,尤其是陰暗的角落,嘴裏還不停地反覆唸叨:“照,照,照毛蟲,照的毛蟲腦袋疼。”據說這樣一照,一年不生蟲子。這,應該是元宵節唯一的樂趣、“鬧”吧?

後來從大人的嘴中瞭解到,正月十五在農村,那可是個非常隆重的節日。舞龍燈、跳秧歌、辦燈會、唱大戲,節目繁多,一連三五天不停,熱鬧非凡,那才稱得上一個“鬧”字。雖然羨慕、嚮往,但因爲沒有置身其中,無法體會到那個鬧,也就隨遇而安地過起比較安靜的元宵節。

說到元宵節,就不能不說說元宵。那個時候的元宵,品種單一,樣式單一,圓的,白的,沒有包裝,都是散着賣,人們只能到飯店購買。每到元宵節,各個飯店提前就會集中人力物力,大量生產元宵,供市民購買。

意中多次購買元宵,並有幸親眼觀看過元宵的製作過程。所謂製作元宵,就是把切成方塊的元宵餡放到裝滿面粉(黏米粉)的容器中不停地骨碌,隨着轉動,元宵餡就蘸滿了麪粉,那就是元宵了。好一些的元宵,沾上一些麪粉,薄薄的一層皮,吃起來餡大皮薄;次一些的,麪粉裹了一層又一層,一口咬不到餡。甚至人們在享用元宵的時候,經常吃到沒有餡的元宵,挺沮喪的。但不要埋怨,那絕不是造假。那個年代還沒有造假一說。之所以能夠出現“假元宵”,那繫個別麪粉在滾動過程中粘在一起形成了麪疙瘩,被當做元宵買回來了,純屬製作工藝原因。

小的時候沒有吃過湯圓,甚至到挺大了才聽說過湯圓這種食物,與元宵一樣是元宵節專屬食品。後來經常吃湯圓,覺得比元宵好吃,最起碼個個都有餡,再後來瞭解了湯圓製作工藝,才知道湯圓之所以個個有餡,是一個一個似包餃子般把餡包進去的,當然不可能沒餡。

現在元宵節,意中依然選擇湯圓,與有沒有餡關係不大,與湯圓柔軟爽滑有關。現在的人們,置身於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勞心勞神的,偶然閒暇,誰不希冀多一些熨帖、寬慰呢?

湯圓好,現今湯圓的餡更好,只有想不到的,沒有買不到的。而且,湯圓已經成了大衆家常食品,常年在超市銷售。

湯圓有諸般好處,但意中沒有聽說過誰人炸着吃湯圓。這應該是湯圓遜於元宵的地方吧?小時候過元宵節,稍微講究些的人家,都會特意炸些元宵吃。炸元宵可是個技術活,隨着油溫攀升,元宵在油鍋裏逐漸加熱、膨脹,有些包裹不嚴實的元宵餡就會從炸開的口子迸濺出來,高溫下的糖稀,沾上肢體,就是嚴重的燙傷。所以,每年元宵節都會發生炸元宵燙傷人的事,但人們年年依然冒險炸着吃,美味的誘惑無窮啊。故人云:人爲財死,鳥爲食亡。真的很有道理呀。

現在過元宵節,雖然國家唯一沒有把正月十五這個民俗節日列入公休日,但隨着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這個節日的重視程度亦呈現攀升趨勢,各種慶祝形式層出不窮,可稱得上一個“鬧”字。

鬧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消費。商家造勢宣傳,市民跟風搶購。這個搶購不僅限於食品,甚至食品已經被某些人剔除了搶購這個行列,而把目光投向了衣飾,還有奢侈品,甚或文玩等物品。國人已經把過去過年過節搶購食品的習俗延續並轉到搶購其它商品上來。意中雖然不在這個行列,且永遠也不會進入這個行列,但並不排斥這樣的搶購與消費。當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攀升之後,總要給個由頭讓人們痛痛快快體驗一下消費後的滿足感,並由此而帶來的對國家、對社會的感恩。利用鬧元宵這個節日,不是很好嗎?

鬧的形式之二,就是燃放煙花。現在元宵節燃放煙花,已經逐步從個人行爲向法人行爲轉移。尤其是那些民營企業,效益好的,今年想更好;效益差的,今年想翻身。所以,面臨煙花燃放時限的最後一天,就會在通衢大街上,燃放那些個頭超大的煙花炮竹。那禮花達到的高度,綻開的大小,耀眼的程度,絲毫不遜於專業禮炮燃放的效果。當然了,人民幣也是大大的。要的就是一個搶眼、就是一個驚豔。而且,這個勢頭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在一些繁華商業區,元宵節這一天,經常因爲人們在大街上燃放煙花而阻塞交通的事情時有發生。但人們不再因爲擁堵而煩惱,反倒駐足觀看,喜歡的就是這個鬧;

鬧的形式之三,是政府組織的慶祝節目。隨着人們生活水平提升,政府轉變觀念,亦把與民同樂的觀念植入工作之中。所以,在普天同慶的日子裏,組織個花車、秧歌隊、舞龍燈、辦燈會等傳統節目,甚至是過去城市所沒有的喜慶節目,都在經過精煉之後請進了城,一同鬧元宵。

隨着元宵、湯圓愈做愈精,人們的生活亦會愈來愈精緻。意中以爲,這是所有人的共識。

  元宵節散文5

一個上午,微信朋友圈兒裏就瘋傳着長白山家鄉小縣城裏歡慶元宵節的熱鬧場面,可是偌大的省城卻比平時裏還要安靜,街上偶爾有幾輛車靜悄悄駛過,寬廣了許多的大馬路也驚詫地默不作聲:這人都到哪裏去了?

窗外,藍天下是被白雪覆蓋靜默的操場,追隨者無聲劃過窗子對面樓宇的鴿子,我的思緒又飛了故鄉——那個長白山腹地,四面被白樺林包裹着的小縣城……

家鄉的年味兒雖然這些年也日漸淺淡,可是正月十五這天還是要酣暢淋漓地熱鬧上一整天的。

被年冷落了十幾天的街道,元宵節一早就會萬人空巷。按照習俗,這天無論男女老幼,都要到街上“走百病”,不寬的街道突然承納了全縣十幾萬人,一時間就像塞滿了喜慶的大禮炮,膨脹得就要炸裂了!

這天的主角當然是秧歌隊了。來自各個鄉鎮的各路隊伍齊集縣城中央的主大街,穿着大紅大綠的隊員們,踩着高蹺,舞着綢帶、耍着彩扇,攪動着帶着火藥味的漫天雪花,一路向東挺進,雪地上滿是火紅的鞭炮碎屑和被高蹺鑽出的一個個雪窩兒……沿途的商鋪用“噼裏啪啦”的鞭炮和“咚咚咚”的“二踢腳”,歡迎秧歌隊送來紅紅火火的好兆頭,包裹在風雪硝煙中的大人小孩兒,隨着秧歌隊火辣辣的舞步,如松花江水一般,涌到了縣城東面的中心廣場。

那廣場早就像夏日驟雨中南山頂的火山湖,喧騰着洶涌的波浪。拉起警戒線的場地,被來自縣城和各個村屯看秧歌的人們圍得水泄不通,只在南面留着個入口,對着入口是一個掛滿大紅燈籠的看臺,一排評委坐在了上面,評委後面也站滿了人。

隨着音箱裏傳來“比賽開始”的一聲令下,那鼓擂得震落了屋檐上一串串冰溜子;鑔撞得地上的殘冰裂了縫兒;鑼敲得老人們熱血沸騰;嗩吶浪得年輕人春心蕩漾,似乎有一顆種子在心裏發芽衝動,就要從厚厚的羽絨服裏鑽出來,爆裂出一團團燃燒的紅玫瑰……

隨着比賽的白熱化,各路人馬“混戰”成一團,分不清哪隊是哪隊的。舞獅的搭起了人梯,俯瞰着一大片黑腦袋瓜兒,秀着彩頭;高蹺隊疊起了羅漢,將個濃妝豔抹的俏媳婦兒舉過了獅子頭頂;舞龍的拖着長長腰身,張牙舞爪從嘴裏噴出一道道“哧花”,殺出了一條“火路”;“傻柱子”反穿狍子皮襖,晃動着腰間的銅鈴兒,“嘩嘩啦啦”繞場瘋跑;幾路“押大鼓”的臺柱子哪還顧得上自家的隊伍,攪合在一起鬥舞比俏……舞到高潮,鑼鼓鑔已經分不清點兒,嗩吶早就聽不出調兒,舞者癲狂,觀衆亢奮……人們並不在乎什麼伴奏,什麼舞步,都想抓着這年的尾巴,宣泄喜慶情緒,不願給這個變了味兒的春節留下什麼遺憾。因爲從年初一以來,人們不是守着滿桌子的菜餚,就是堆在沙發裏看電視,或者拴在麻將桌兒上一宿到半夜,鬱積在肚子裏的無聊和煩悶,今天不吐出來,還要帶到來年嗎……

  元宵節散文6

我的老家在鄉下,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有着我許多童年的夢想在那裏。想起我家鄉的元宵節,就想起了我童年的那份天真和快樂。

在我的老家,元宵節叫“送年”,在過年的最後一天,也就是正月十五,就是不管有多忙的事兒,都要停下來,好好的爲過好新年的最後一天,也是爲新的一年來臨,祝福邀緣。希望在新的一年裏時逢好運,收穫多多。所以,在送年的這一天,古鎮的街上就會有玩“獅子燈”“妖妹燈”“牛兒燈”“高腳燈”的,還有猜燈謎等等……

“送年”,也就是元宵節這一天,家家都要做好吃的。“湯圓”是少不了的嘍。總之,一桌子好吃的菜是好多好多。

“送年”的這一天,對於孩子的我是非常快樂的一天。我們一大羣同齡的哥姐弟們會整天追着那些好看的燈羣,常常因爲追那些耍“獅子燈,牛兒燈,幺妹燈,高腳燈”而沒有吃中午飯的了。總是到晚上吃“送年飯”的時候,纔會停下腳來。

在那一整天裏,就是我們這些孩子犯了錯誤,家長也不會打我們罵我們的,只要我們高興快樂,家長就很高興了,這也不知道是爲什麼,也沒問過。

吃了“送年飯”嘿嘿,我們的又一輪家鄉戲開始了。

在我的家鄉,有一種叫“摸青”的孩子游戲,在我的家鄉是算一個不能忘了的節日。一般都是十八歲以下的孩子們玩的遊戲,“摸青”的意思是孩子們吃過晚上的“送年飯”,就組織挨鄰的哥們姐妹去偷摸別人家的青菜回家,代表來年全家人“青青氣氣,全年生財”。是家長同意支持的“摸青”遊戲,也是老家的一個習俗。

說起“摸青”,我們這些孩子吃了“送年飯”後,就三個五個差不多同齡的哥姐弟們一起出發了。

一般都是在元宵節前兩三天就偵察到的要“摸青”的對象和目標。先去看看誰家“蒜苗”好,誰家的“花菜”大,誰家的“榨菜”棒,誰家的青菜大。其它的菜都必須青葉的那種,這種年俗要在平時就不叫“摸青”了,叫偷菜還差不多。可在這一天就變成名正言順的“摸青”了。

一般元宵節出去“摸青”分爲兩次完成,第一次出去是先偵察到的目標摸到想要的青菜回家;第二次出去後摸的目標就是要對那些平時喜歡罵人人家菜園裏下手,目的就是要希望平時愛罵人的那些女大媽們,第二天發現自己家菜園的菜在元宵節的晚上被孩子們摸走了,這樣(一般是那些喜歡罵人的女人們)第二天就會罵人的。如果是第二天她罵了人,傳說她們全家就會在這新的一年裏,很不順利的。大人們都這樣說,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

這就是我家鄉的元宵節,你的家鄉是這樣嗎?元宵節,孩子們也會去“摸青”嗎?

  元宵節散文7

傍晚,太陽收回了她最後的光芒,夜幕降臨了。今晚的重頭戲:元宵燈會便由此拉開了序幕。

沿着馬路緩慢地走着,剛走了幾十米,便未見其形,先聞其聲了。各種各樣悠揚的音樂傳到了我的耳中:有悠美的琴聲,讓人心曠神怡;也有甜脆的笛聲,讓人心情亢奮;有《新年好》,也有《中國年》,甚至還有最近流行的《江南style》等等。使我簡直沉醉於音樂世界中了。

不一會兒,走到了大街上。呵,街上的燈可真不少!每一個角落都擺放着五顏六色的燈籠,珠光寶氣、晶瑩發亮,儼然是神話中的“水晶宮”。站在高處,俯視觀望,地上彷彿灑滿了晶瑩的明珠,爲這黑夜增添了幾分童趣。大街上,路燈,花燈,玩具燈亮成一片,天空映襯着煙花,音樂伴隨着花燈。天底下,成了一片燈的海洋,無數人手中拿着光芒微小的燈,連在一起把大街照得燈火通明,如同白晝。

儘管天氣十分冷,但是前來關燈的人卻越來越多。老人,孩童,青年都一窩蜂地涌上廣場。孩童們的手中提着各式各樣的彩燈,嘴裏吃着又酸又甜的糖葫蘆,玩兒得不亦樂乎。而老年人則三五成羣,嘮嘮家常,欣賞美麗的花燈,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神情。廣場上,大街上,熱鬧非凡,車聲,笑聲,樂曲,響成一片。

走到廣場一看——哇,好美啊!花燈簡直是太多了,有傳統的八角形花燈,有燈籠一樣圓形的花燈,有可愛的兔子燈,還有高雅的玫瑰燈……真是花樣百出,無其不有。花燈上的圖案更是五花八門。有八仙過海的,有嫦娥奔月的,有昭君出塞的,有鄭跟下西洋的……總之,有神話,有傳說,有歷史故事,也有歷史人物。真是五光十色。異彩紛呈。我欣賞着美麗的花燈興奮得簡直要跳起來!暗自想一想:也許,人們看的不僅僅是花燈,而是用花燈的光明來祈禱自己明年的好運。

呵,你瞧,那位女孩手上的蓮花燈真漂亮,柔韌的花瓣重重疊疊,好似魚兒身上的鱗片,中間淡黃色的“花蕊”,散發出柔弱的光芒。底座有幾片碧綠的葉片,給人一種清新感,碧綠跟淡粉跟在一起,真是絕搭。它清淡優雅,有那麼一點“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

當然我的燈籠也不遜色,我的是蟠龍燈,只見,一根“銅”柱上盤曲着一條蛟龍,細看那龍,它爪如利劍,須如蠶絲,鱗片閃閃發光,彷彿是一身堅韌的鎧甲,蛟龍的嘴裏還含着一顆璀璨的金罷珠,眼睛眺望遠方,彷彿在思索着什麼大計,真是威武極了。

花燈,元宵夜的花燈,用你紛呈的色彩,點綴着明年美好的生活;用你的光明,照亮人們前行的道路。這真是流光溢彩喜空前,火樹銀花不夜天!

  元宵節散文8

又是一年元宵節,校園的角落掛滿了火紅的燈籠,不由自主的想起兒時的歡樂。

每當此佳節來臨,早晨在家門口放一長串鞭炮,在噼裏啪啦聲中迎接她。當夜幕降臨之際,我們開始拿出父輩們買的各式各樣的燈籠,再給燈籠中點上一根小紅蠟燭,這歡喜的時刻便開始了,小夥伴們聚在一起,走街串巷,邊走邊喊:“走了,看社火去了!”我們家鄉的習俗,正月十五是要耍社火的,先去廟堂拜神祈福,然後扮演關公等各種大神,去村裏各家進行表演,順便收些拜神禮,大家一起吃吃喝喝,玩玩……鑼鼓喧天,各路大神揮舞着自己的神兵利器,在院子裏來回耍把式,主人家又是放炮,又是發煙,又是端上美味佳餚,又是獻上拜神禮品,可熱鬧呀!如今遠在他鄉,挺熟悉的調子,看一樣的燈籠,心中卻是興奮不起來。都說:如今最好,別說來日方長。時光難留,只有一去不返。將所有都概括了。

在《金蛇狂舞》的曲調中,追憶熟悉的身影,尋覓童顏歡笑,探尋歡舞中那份淳樸與憨厚。呼呼的北風將雪花挑弄,片片雪花在北風中變身成一粒粒,撲到我們的臉龐,那份痛在此時已經變成了溫暖,親切,愛戀。一行行小腳丫的痕跡在白茫茫的路上,留下了太多的眷戀,太多的溫馨,太多的甜蜜。此刻最幸福的便是幾個夥伴一起滾鐵環了,雖然手套露出了五根手指,指尖早已麻木,卻不減弱我們奔跑的腳步,嫺熟的鐵環轉彎,剎車,起步都在那一條條小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似水的流年裏,往事成行行熱淚,洗刷着蹉跎歲月帶來的傷痛。在靜寂的茫茫白雪盡頭,留下了不曾停歇的腳步。天邊的白雲依舊,我在這頭,你卻在那頭,共同遙望着這份靜謐的純潔,在這歡樂祥和的火紅歲月裏,我們都默默的爲心點起燈,即使不能照亮所有的黑暗,但足以照亮眼前的路,足以。曾經的兄弟情深,曾經的海枯石爛,曾經的同甘共苦,都在這漫漫長河中淡然。熾熱的燭光在燈籠中揮灑着汗水,將生命的最後一餘溫熱贈予人間,在雪白的大地上顯得格外耀眼。任歲月流淌,人去,茶涼;任時光變老,冬去,春來;任人情世故,微笑,變暖。兒時的歡樂中,盡頭尋覓着父親的憨笑,母親在廚房翻炒的餘溫。門前的那棵樹依然挺立,只是沒有了往日的蔥綠,光禿禿的樹枝上蒙了一層白紗,樹根處堆積的雪已經融化殆盡,唯有幾隻麻雀在枝頭歡歌。忽然記起那句:每逢佳節倍思親,也許都和我一樣,今天都會想起曾今吧。

動聽悅耳的鈴聲響起,哦,放學了。同學們今晚會不會跟我小時候一樣,一起度過這樣美好的時光?校園裏歡快的音符伴隨着回家的腳步,走起!

  元宵節散文9

“我習慣沉默,習慣遠離喧囂。”

當我遠遠站在人羣外,望着那絢爛無比在空中綻放又瞬間融入夜色中的鐵花,默默對自己這樣說。

我很少出門。元宵節也不例外,簡簡單單的一天過去後,晚上在院子裏望着那輪皓月,想起的竟是朱淑真的詞“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也許朱淑真的眼淚感染了我,皓月之下,我竟然真有了幾分憂傷。還好,母親臨出門時,告訴我今年元宵節晚上有“打鐵花”這個項目,欣喜之餘,毅然決定隨母親出去觀看。

“打鐵花”是我兒時最喜歡觀看的一個項目,也是那時鬧元宵必不可少的一項。所謂打鐵花,就是高溫把生鐵熔化成鐵汁,然後將鐵汁拋起,待落下時,以木板用力擊向空中。隨着“啪啪啪”的敲擊聲響,朵朵鐵花飛向天空。近看如潑金撒銀,天女散花;遠看似金蛇狂舞,閃電裂空。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當然最好選擇一合適的場所,或空曠,或遼遠,或樹間,或河邊。小時候,每年打鐵花都選在東閣外,那裏場地空曠且有一片小樹林,當長長的燈隊在鑼鼓的引領下走到這裏,早早等待在這裏的人們就迫不及待地讓鐵花飛向天空,飛向燈隊的上方,夾雜在燈隊中小小的我就無比崇拜地看着那點點絢爛,升騰,落下,偶爾有幾星落在我的面前,一閃消失,想找已經找不見。

那時候的元宵節,多麼的快樂!跟着燈隊,小心翼翼的護着自己的彩燈,生怕別人一不小心碰到我,讓彩燈裏蠟燭倒掉,把姥姥親手給我糊的彩燈燒壞。連續三天村裏都要組織燈隊,每家每戶至少有一人蔘加,當然大多是孩子。孩子愛熱鬧,那份喜歡熱鬧,喜歡喧囂的心時時刻刻是快樂的。

不記得什麼時候長大的,也不記得從什麼時候起,村裏再也沒有燈隊了,當然更見不到我喜歡的鐵花。倒是有幾年,元宵我不在村裏過,A城或是B城待着,絢爛的煙花見過不少,但沒有哪次讓我記憶久遠或者印象深刻。也許我已經過了好玩的年齡,不會再單純的喜歡什麼或不喜歡什麼。熱鬧一年年淡了下去,過年很平常,過節更平常……

又見鐵花,說不出的感覺!地點變了,東閣外的小樹林沒了,幾年前因爲飲水問題,小樹林砍伐掉,變成了儲水池。原本熱鬧的幾條大街,現如今大多寂寞着,值得欣慰的,鐵花依舊絢爛,人羣大概也依舊熱鬧,只是我,已經沒有了熱鬧的心境。

  元宵節散文10

在我小的時候,元宵節,不吃湯圓,也不吃餃子,吃的和過年一樣豐盛,但有一樣必吃:青菜。

媽媽說:青菜,意味着“輕”,吃了青菜,這一整年都會輕快的。

願望是美好的,生活又是殘酷的。即使年年元宵節吃青菜,年年都不會輕快,但是年年,還會保留着這一個美好願望。

過了元宵節,這年纔算過完。出去打工的人,也會過完元宵節才離家;上學的孩子,也是過完元宵節纔開學;幹農活的人,也會過完元宵節,纔開始下地。

過完元宵節,一切步入正軌。

小時候的元宵節,媽媽會在家裏的每個角落點上油燭,紅彤彤的一支,插在一個酒瓶子裏,雞籠上,豬圈旁,都會點上,一直燃到盡頭。那些天黑了就伸手不見五指的夜裏,唯有在元宵節這一晚上,燈火通明。

晚上還更熱鬧,村裏的龍燈隊伍,敲着鑼打着鼓,到每家每戶,舞龍戲獅。孩子們最快活,從第一家跟着跑,追到最後一家。鞭炮聲,歡鬧聲,這是農村最後一個歡騰的夜晚。這一夜過去,只見忙碌疲憊的身影,耕作在田地間。

自從改革開放後,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過完元宵節,農村就成了空村。只剩下年邁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孤獨的守着這漫長的寂寞。有一次姑姑在暑假回家,她說,坐在屋前,一整天都不見個人影經過。

也許在地裏的勞作,反而是熱鬧些的,因爲有土地相伴。

元宵節,是讓人有些傷感的。所以我們纔在這一夜用一場狂歡來結束。

但是在城裏的元宵節,似乎吃一碗湯圓或者餃子,就算過了這個節。

下午,我在哥哥幼兒園,和他們一起包湯圓,吃上自己包的湯圓,孩子們可高興了。回到家,趁弟弟睡着了,我又跑去買一些湯圓,因爲爸爸還沒吃到。老闆給我現包了10個像包子一樣的大的湯圓,回到家,弟弟醒了,躺在被窩裏哭,大概是醒了一會,沒見我來。這一哭,一發不可收拾,足足嚎哭了半個多小時。

我煮了湯圓給他吃,又因爲我在他碗裏只盛了一個,在我的碗裏盛了兩個,這一下,又引爆了他,繼續嚎哭。

我的心情也好糟糕,禁不住這般撕心裂肺的哭聲。

他哭過了,平靜了,彷彿什麼事情也沒發生過。

到8點了,才吃上晚飯,湯圓因爲太大個,煮了好久,吃的時候,裏面還是有一部分沒熟。

好懷念小時候的元宵節,日子雖然很苦,但是很有儀式感,該苦的時候就默默的吃苦,該歡慶的時候,就使勁開懷。

而現在的日子,日日都豐盛的像節日,但日日都如此,彷彿一潭死水。

生活需要儀式感,我們從什麼時候開始,弄丟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