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服裝與態度散文

服裝與態度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6W 次

1921 年,30 歲的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鬍適收到上海的商務印書館拋來的“橄欖枝”。當時的商務印書館國內第一,規模龐大,藏龍臥虎,人才濟濟。有意換一個環境的胡適想通過實地考察來決定是否“跳槽”。

服裝與態度散文

7 月,胡適來到上海,一身奇裝異服:綢長衫、西式褲、黑絲襪、黃皮鞋,顯得中不中、洋不洋。第一次和胡適見面的商務印書館旗下雜誌《小說月報》編輯茅盾回憶:“真的很奇怪,堂堂大教授竟然穿得這樣不搭配,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打扮。也許,這倒像了胡適的爲人。”是呀,綢長衫應該配布鞋,西褲應該搭西裝,黃皮鞋和衣服、褲子都不協調,留學多年的胡博士爲什麼要這麼穿呢?過了一陣子,茅盾纔想明白了:胡適要通過自己的服裝向世人宣告自己的人生態度,讓別人知道自己是一箇中西合璧的文化人,既浸淫傳統文化精華,又極具西方開放眼光。

“服裝,有時是一種態度”,這句話是胡適後來的文友張愛玲說的。作家潘柳黛在《記張愛玲》中寫道:張愛玲喜歡奇裝異服,旗袍外邊罩件短襖,就是她發明的奇裝異服之一。由於對少年時穿後母舊衣帶來成長期的尷尬銘記在心,張愛玲喜歡奇裝異服,甚至承認自己有“戀衣癖”。她親自爲自己設計衣服,在香港讀書時,就用所得的獎學金,自選衣料設計服裝,連弟弟張子靜問她是不是香港最新樣子,她笑道:“我還嫌這樣子不夠特別呢!”

曾經有一次,張愛玲從香港帶回一段廣東土布,刺目的玫瑰紅上印着粉紅花朵,嫩綠的葉子,印在深藍或碧綠地上。本該是鄉下嬰兒穿的,她卻在上海做成了衣服,自我感覺非常之好,彷彿穿着博物院的名畫到處走,遍體森森然、飄飄欲仙,而完全不管別人的觀感。在《對照記》中,張愛玲少有地在末尾稍微露骨地自得了一句:“很有畫意,別處沒看見過類似的圖案。”這種“鄉下只有嬰兒才穿”的廣東土布現如今除了被美化爲“莨綢”當做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推廣外,還被時尚界安上了好聽的名字——“香雲紗”,成爲高檔面料以及有錢、有閒、有品位人士的標誌。

爲出版《傳奇》,張愛玲到印刷所去校對稿樣,整個印刷所工人會停下工作,驚奇地看她的'服裝。這百分之百的“回頭率”讓張愛玲感到十分滿意,她很自得地對身邊的女工說:“要想人家在那麼多人裏只注意你一個,就得去找你祖母的衣服來穿。”女工嚇了一跳:“穿祖母的衣服不是穿壽衣了嗎?”張愛玲回答:“那有什麼關係,別緻就行!”1995 年秋天,75 歲的張愛玲孤獨地死在洛杉磯的公寓,幾天後才被發現。據說,她死前最後一件衣裳是一件磨破衣領的赭紅色旗袍,像極了她曾經絢爛一時而後卻平和閒淡的一生。

張愛玲喜歡獨居,不愛說話,尤其和生人。在《童言無忌》一文關於“穿”的部分,張愛玲精闢地總結道:“對於不會說話的人,衣服是一種言語,是隨身帶着的一種袖珍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