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旅途印象烏鎮消逝了水鄉的原神韻優美散文

旅途印象烏鎮消逝了水鄉的原神韻優美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W 次

去烏鎮的路上,我想烏鎮應該是古老的、寧靜的,小鎮上的人過着恬靜的生活。一路上一塊塊宣傳標語牌真的把烏鎮渲染得象一幅水墨畫:江南水鄉小鎮,烏篷船輕搖,木樓青石板路,夕陽下浣衣歸來的女子……一縷縷炊煙裊裊升起慢慢淡去。這真讓我們心情盪漾。在我們的印象中展現一幀幀畫面:臨水而居,青磚灰瓦、篷船輕棹,花傘深巷……

旅途印象烏鎮消逝了水鄉的原神韻優美散文

走進烏鎮卻與我們的想象有很大反差:遊人如織,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一片喧噪,而且籠罩着濃厚的現代和商業氣息。沒有我們心中返樸歸真的自然。

我出生在江南水鄉,十八歲從家鄉走出,走貫了青石板路,搖過小木船,熟悉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寧靜舒緩生活,水鄉的風土人情深深地留在記憶裏。

自釀白酒的香味和原始的釀酒器具把我帶回童年的生活: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剛剛擺脫貧困的父老鄉親們在爲數不多的餘糧裏稱出幾十斤稻穀淘洗乾淨,在釀酒師傅的指導下,放上蒸屜蒸熟,涼後拌上酒麴,用一口大缸裝好,密封發酵。釀酒師傅會經常來聞聞酒糟發酵的情況,溫度很低時還會捂上稻草,半個月左右,酒糟完全發酵,就起缸蒸酒。蒸酒一般都在酒坊裏,蒸酒的器具也很簡單:一口大鍋裝上大半鍋水,燒至沸開,放上支架鋪好紗布,倒上酒糟,上面倒扣一隻特製的木桶,鐵皮桶底尖突,可以盛裝涼水,木桶內沿內壁有一圈截水槽,槽引至桶外與一根出酒管相連。當酒糟內的'酒精與水蒸氣在桶頂(底)被涼水冷卻形成水滴,沿桶壁下淌,截水槽接着引出桶外流入酒罈。一開始出酒酒味醇濃,又香又辣,十幾斤後味道漸漸變淡,釀酒師傅品嚐過後就喊:“換壇接酒尾。”酒尾味淡,平常只供婦女、老人和孩子飲用。當我們漸漸富裕,不需要自家釀酒後,這些傳統的工藝也慢慢消失,只有在烏鎮這樣的小鎮才被挖掘,作爲一種文化供遊人參觀。

江南小鎮,水的靈氣和濃郁的文化氣息造就了人才輩出。茅盾故居里,想靜靜地緬懷這位文學巨匠,可喧鬧聲太噪雜,無法讓心靈穿越時空與大師對話,倒是看到大師奶奶的養蠶器具後又使我回到那遙遠的古老江南小村莊,也深深理解了大師對的生活竟是那般熟悉。

春雨淅瀝,萬物復甦。被修理得整整齊齊的桑樹也綻出綠芽,家家戶戶訂蠶種。當新抽的桑枝上又三四片葉兒舒展開了,蠶籽孵出黑黑的蠶蟻,就用這嫩嫩的葉子剪碎喂。開始只要用一個篩子餵養就可以了,過兩天蠶蟻白頭了,就換成大竹匾。小蠶睡過“一眠”後,身長陡然增加到1釐米左右。這時也不需要揀嫩葉和剪碎餵養了,一個星期左右後蠶寶寶“二眠”,“二眠”後的蠶寶寶全身變白,身長也有2~3釐米長,逐漸分匾,吃葉開始有“沙沙”聲。這時候一天要換添三次桑葉。六七天後進行“三眠”,蠶寶寶長到了4、5釐米長,吃葉也開始緊張,一天要換添5、6次葉子。走進蠶室,只聽一片“沙沙”吃葉聲。添一次葉兒,不到兩小時,只剩莖脈,蠶寶寶也全身潔白,摸着肉乎乎涼潤潤的。7、8天后進行“四眠”,這時的蠶寶寶身體變得發亮,胃口更好,來不及採桑葉,就把整株桑枝剪回,直接放在匾裏,只1、2個小時,光剩枝條。每天半夜夜裏都要起來添桑葉。三四天後,通體透亮,吃葉明顯減少,開始發呆(昂着頭,準備排淨體內糞便),這就是“上山(吐絲做繭)”的前兆,於是就請上麥秸扎的草龍,在上面吐絲結繭。

當年的蠶沙味還那樣濃烈,扎草龍的歡笑還在迴盪,摘蠶繭的喜悅依舊在心頭。遠去的是那曾經染黑稚嫩雙手桑葉汁和剪桑枝磨起的水泡,烏鎮,這個江南的水鄉,在商業化的蠶食下,水鄉的原韻味逐漸消失。只留下一個貌似的形式,讓遊人去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