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由路遙的作品談閱讀散文隨筆

由路遙的作品談閱讀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4W 次

路遙之後,再無路遙!

由路遙的作品談閱讀散文隨筆

這句話說出來顯得很突兀。有的人可能會問,你這樣講,是不是路遙的作品無人能出其右呢?非也,而是很少有人能夠再像路遙一樣憑着類似《人生》、《平凡的世界》這樣的作品激勵甚至改變千萬青年人的命運。

馬雲在十八歲時蹬三輪車送客人到火車站後,撿到一本《人生》。回來後如飢似渴地閱讀,覺得自己的人生不能在腳踏板的輪迴中流逝,下定決心終於考上大學,這纔有了後來馬雲創立阿里巴巴。馬雲自己也曾動情地說:“是《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

不禁要問,路遙的作品究竟有何魅力呢?

先從《人生》說起,主人公高加林落榜後回到農村當起民辦教師,不需要像父輩那樣奔波于田間地頭去勞作。然而,工作很快被同村的大隊書記的兒子搶走了,人生頓時變得潦倒不堪。這個時候,同村的女孩劉巧珍走入他的人生。劉巧珍雖然沒有文化,但卻真心真意地愛上了高加林這個“文化人”,她的愛質樸簡單而熱烈,而實際上她所得到的愛從一開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對於高加林來說只是在他失意時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在重新回到所夢想的城市的文明生活,他和巧珍的話越來越少,巧珍能和他說的似乎也只有“母豬下了幾個崽”這樣的瑣碎話語。而和城市女孩黃亞萍相處,他彷彿成了國際事件和政務的評論員,永遠有說不盡的理想和纏綿的話語。陷入兩難的'境地的他,最終接受了黃亞萍的愛。而巧珍含着淚無聲地離去,失望地嫁給了別人。當高加林的工作被人檢舉後,再一次回到農村,這個時候,他發現養育自己的土地是如此可愛與包容,自己失去的姑娘是如此美好。

讀完《人生》後,會覺得高加林薄情寡義,喜新厭舊。可是,在那樣獨特的的社會背景下,農村青年都迫切地希望能夠脫離土地,奔往城市。一邊是懂事乖巧的巧珍,一邊是城市知識女性黃亞萍;一邊是養育自己的土地,一邊是城市的繁華與優越;這其實是不公的命運和不甘平凡人生的激勵對撞,也恰恰反映農村青年對於命運改變的無奈嘆息。

八十年代的中國文壇,外國文藝思潮不斷涌入,出現了許多新的文學流派和意識流。而當時路遙創作《平凡的世界》仍沿用傳統的現實主義手法,很多評論家認爲這部作品寫法陳舊,過於老套,甚至認爲這是種文學的倒退。但是文學藝術不附屬於評論家,真正檢驗文學的是讀者。事實證明,路遙選擇現實主義的手法是正確的,路遙通過十年的走訪,以他細微的觀察和細膩的筆端描寫了在思想蛻變時期,陝北農村人民的艱苦生活和特有的文化心態,更試圖在刻畫孫少平、孫少安和田曉霞等人物在面對大膽的愛情和苦難的生活時的心態來探尋青年人的未來命運。

讀《平凡的世界》,總有種血脈噴張的酣暢。在孫少平和田曉霞的身上總能看見自己的影子,而這些影子恰恰是我們已經丟失的。孫少平和田曉霞之間純粹的愛情、孫少安開磚廠的本分與勤勞、少平在工地幹活,晚上保持着讀書的習慣,這些不都是我們曾經保有或希望得到的嗎?前段時間,《平凡的世界》改編成電視劇後,反響平平,有人認爲《平凡的世界》與當今時代脫離很遠,很難再引起年輕一代的注意。然而這究竟是文學與時代的脫節還是時代與土地隔離呢?隨着快速的城市化,今天的國人對於土地的情結不斷虛化爲對城市燈紅酒綠的沉醉。城大了,心小了,再也裝不下書籍這樣的奢侈品了。倘若某天在火車站,你遇見了躺在地上的一本書,你是會像馬雲一樣珍重地拾起,還是無動於衷地離去呢?

在校園內或許我們會聽聞“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亦或“有那個時間就不如升級裝備、追女孩來得實惠”這樣的話語。其實,細細想來是很荒謬的。開卷有益,讀書的樂趣在於你的自身的感受,而這種感受或是心境,或是學識,或是道理,或是心情。林語堂先生在《論讀書》中盛讚李清照最得讀書真諦,還記得李清照的“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言某事在某書第幾卷第幾行,以中否決勝負……”讀書最忌名利,更忌爲讀書而讀書,只需記得,讀書是件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