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從千渭之會到灃渭交匯 散文

從千渭之會到灃渭交匯 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5W 次

印記:從“千渭之會”到“灃渭交匯 ”

從千渭之會到灃渭交匯 散文

楊廣虎

上週末,陽光明媚,天氣尚好,我一個人又一次回寶雞故鄉蟠龍塬(又名賈村塬)上 ,專門去了一趟橋鎮附近的炎帝之母蟜氏葬身處白荊山,在這裏發現的龍山文化時期的筒瓦,追溯到四千年以前,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建築陶瓦,把中國用瓦歷史提前了一千年,堪稱“華夏第一瓦”。下午看完西府老街在“龍頭”黨崇雅故居蟠龍山上,遙望茫茫秦嶺,俯視山城寶雞,認真思索着“千渭之會”(史上又稱爲:“汧渭之會”)之地。歷史就是一團謎,雖然關於“千渭之會”之處說法很多,但“千渭之會”應是千河、渭河二水交匯之處西夾角處長青鎮一帶及附近地區;雖然歷史變幻莫測,在**裏,這種河流走向、地理空間、歷史格局讓我不得不確認自己的推斷。現在寶雞市向東發展,一段時間荒蕪寥落的“千渭之會”又開始要重演歷史上的繁華。加之,最近,經專家初評,“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榮獲“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獲得179票,位居第一,更加堅定了我的這一認識。

從“千渭之會”到“灃渭交匯”,從秦朝到周朝,從生於我養育我的寶雞陳倉到工作生活的古城長安,一路走來,我不停地觸摸着歷史,探求它的神祕。

人類文明起源於大河流域,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發源地除了尼羅河下游,印度河流域外,還有西亞的兩河流域和黃河中下游地區。這些地方自然地理條件都比較優越,尤其是河流提供了肥沃的沖積平原和有利的灌溉條件,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從而在此基礎上發展了其它科學技術,創造出偉大的古老文明。中國也不例外,中華文明源於黃河;作爲黃河最大支流的渭河,也有秦人的身影;作爲渭河支流的灃河,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蹤跡。從“千渭之會”的鬥雞臺、代家灣、陳倉城、陳寶祠到“灃渭交匯”靈臺、靈囿、靈沼以及豐鎬遺址,都在訴說着中華文明的光輝歷史。

“豐水東注,維禹之績。”這是《詩經·大雅·文王有聲》裏的話。現存最早的詩集——《詩經》,據傳爲周代史官所採集、後經孔子刪改編撰而成。《詩經》大約是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到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以黃河流域爲主產生的一批詩歌,可能由於政治的或實用的目的,受到收集和保護。成書於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共305篇,又稱“詩三百”。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有一定的口傳史料價值。

大禹治水沒錯,“豐水”是什麼,是“豐地之水”還是現在的“灃河之水”?如果是“豐地之水”,“豐地”在什麼地方?《說文》:“豊,行禮之器也。”古文“豐與“豊”是同一個字,甲骨文字形,上面象一器物盛有玉形,下面是“豆”(古代盛器)。故“豐”本是盛有貴重物品的禮器。周王占卜問卦,周公制禮作樂,說明“豐”字具有重要的指代意義。只有什麼時候漢字變遷,“豐”變爲“灃”,我不得而知。至於“豐地”,那要看一下週人的遷徙史。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於崇,作邑於豐。”(詩經·大雅·文王有聲)姬昌滅“崇”後,在灃河西岸崇國故地建立豐邑(史家亦稱豐京),成爲當時政治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西周後來統一中國的.出發地。朱熹認爲,周文王“闢國疆廣,於是徙都於豐,而分岐周故地以爲周公旦、召公奭之采邑,且使周公爲政於國中,而召公宣佈於諸侯。”周成王時,周公任相國,制禮作樂。“崇”即爲“崇國”,夏、商、周都有崇國。周代的崇國可能在豐鎬之間的關中地區,今長安、戶縣之間,戶縣還有過鄠國。

周人也是古老的農業部落,興起於今陝甘一帶。傳說其始祖名棄,號后稷。棄死後,子孫世代爲夏朝農官。因夏政衰,失官而奔於戎、狄之間。其孫公劉率族人定居於豳(今陝西旬邑、彬縣間),發展農耕,勢力漸興。後又傳九世,因受薰鬻、戎狄的進攻,從豳遷徙到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陝西扶風、岐山間)。周原土地肥美,宜於農作。商代晚期,古公在那裏興建城郭房屋,劃分邑落,設立了官吏機構,國號爲“周”。從后稷到姬昌,從豳地到周原,經歷1200多年,遷徙多個地點,周文王滅了崇侯虎,在豐邑建都,周武王在滅商前,又把都遷到了灃河東岸鎬,這是周朝的第一個都城。這裏(關中八百里秦川)被譽爲“四塞之國”、“金城千里”,西南北都是高山峻嶺,只有東面一條通道,還有函谷關控制咽喉,可以說是進可以控制天下,退可以據關防守,地勢開闊,平疇沃野,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周公把殷朝頑民遷到洛邑居住,另在洛邑營建王城,對洛邑監督,這裏成了周朝的東都。周幽王是一個無道的昏君,爲得到褒姒一笑,竟烽火戲諸侯。因廢太子,最後被殺,周平王遷都洛邑,洛邑(洛陽)成了正式的國都。

我們不難看出,“豐地”便是“豐京”。《史記·正義》轉引《括地誌》雲:“雍州戶縣終南山,灃水出焉,北入渭也。”“東注”,現在的灃河向北注入渭河,只是在快和渭河交匯的時候,由北向東拐了一彎道,形成了“灃渭交匯”的三角洲地帶。周人的發源地“岐、豐之地”,有人提出,“豐地”爲禮地(岐周遺址禮村),“豐水”爲澧水,與渭水平行,在武功縣東部注入渭河,此正應:“豐水東注”。《詩經》中有這句話:“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於崇,作邑於豐。”既然“崇”的位置確定了,“豐”應在現在的“豐鎬遺址”,這一巨型都城遺址具體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馬王鎮、斗門鎮一帶的灃河兩岸,豐在河西,鎬在河東。河流有改道的可能,但是大致方向不會改變。那時的灃河,“其源闊十五步,其下闊六十步(約合今100米),水深三尺”(《長安志》),河流水大,利於行舟,也容易造成氾濫水災,治理是必須的。唐代詩人韋應物在《觀灃水漲》中寫道:“夏雨萬壑湊,灃漲暮渾渾。草木盈川穀,澶漫一平吞。槎梗方瀰泛,濤沫亦洪翻。北來注涇渭,所過無安源。雲嶺同昏黑,觀望悸心魂。舟人空斂棹,風波正自奔。”可見灃河漲水時之大。退水之後,灃、渭兩岸田園村落遍地、四季風光無限,人們在辛勤的勞動過程中誕生了偉大、原始、淳樸的愛情。

《詩經》的開篇之作《關雎》寫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這是一首熾熱的愛情民歌。現在許多地方都在爭說是《詩經》的誕生地,爭論不休。《詩經》中寫道:“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翯翯。王在靈沼,於牣魚躍。 虡業維樅,賁鼓維鏞。於論鼓鍾,於樂辟雍。”一直以來在灃河兩岸,民間流傳着“灃河兩岸的好葦子,大吉大羊的好女子”的歌謠,說明灃河蘆葦茂盛景色宜人,岸邊大吉村和大羊村的女性美貌賢淑聞名鄉里。很巧,岐山民間也流傳着一句話:“岐山鍋盔岐山面,岐山姑娘真好看。諸村楊村堰河村,馬王沙莊草場村,好貨出在楊柳村。”從“君子”、“淑女”這種很有文化的貴族稱呼、詩中所寫的美景美女以及周以岐、豐、鎬爲政治、經濟、文化爲中心等歷史史實,我覺得《詩經》的誕生地,應是主要以岐、豐、鎬爲中心、灃渭河兩岸的八百里秦川關中大地,包括現在的西安、咸陽、寶雞。至於合陽洽川,也有一些吻合之處,文學畢竟是文學,《詩經》不是文獻資料,也因個人採集、選錄等原因,不能完全作爲歷史的考證,只可參考。

祖詠在《蘇氏別業》一詩中寫道:

“別業居幽處,到來生隱心。

南山當戶牖,灃水映園林。

屋覆經冬雪,庭昏未夕陰。

寥寥人境外,閒坐聽春禽。”

看以看出,灃水的清澈乾淨和其附近的園林景色。

歷史有時候很相似,有水的地方就有川和塬,在古代由於水災的兇險和難以預料和防治,都城就修在了離水不遠不近、交通便捷、水位較高的位置。岐、豐、鎬京基本修在河流上游三角地帶、肥沃的沖積平原之上。“千渭之會”也罷,“涇渭交匯”也罷,都在尋求一種以此爲據點(出發點)的戰略擴張、一統天下。周國如此,秦也一樣。西周時期,秦非子受周天子之令從天水來到關中爲周王室牧馬。位於“千渭之會”上游、千河西北岸(現馮家山水庫附近)的黃梅山,俗稱黃米山,滿山翠柏、槐樹成林、青山綠水、景色奇特。又稱馬跡山、馬脊山。山下有馬跡泉,相傳爲周穆王西巡馬死所葬之處。蟠龍塬上橋鎮有一村莊,叫馬塚,爲黃土溝臺地貌,當年應樹木茂密,也相傳爲秦非子養馬葬馬之地。現在的關山牧場、張家川一帶有萬畝草原,實爲養馬的絕佳之地。可是說,秦非子這一秦族部落,養馬基本就在“千渭之會”附近,主要在千河兩岸。“千渭之會”還從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3年)到秦憲公二年(公元前714年)做過秦人從天水東遷後48年的都邑。《史記·秦本記》:“三年(公元前763年),文公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汧渭之會。曰'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獲爲諸侯'乃卜居之。佔曰吉,即營邑之。”秦在周宣王四年(公元前824年),居西犬丘(今甘肅禮縣東北),其首領不過爲西垂大夫。平王東遷,秦始被封爲諸侯,在與戎人鬥爭中發展。平王九年(公元前762年),秦始於濟、渭二水會合處築城邑,是爲平陽(今寶雞陳倉東)。這是秦立國關中的起點。公元前677年,遷雍(今鳳翔南),到了關中的西緣。以後,靈公居涇陽(今涇陽縣境),獻公居櫟陽(今臨潼北),都離豐、鎬爲不太遠。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咸陽(今咸陽東北),纔不再遷移,逐步建立大秦帝國。可以說,秦人是在不斷總結周人建都的經驗,先有“灃渭交匯”纔有“千渭之會”。

在和“千渭之會”相望的蟠龍塬上,出土了鎮國之寶——何尊,它1963年出土於賈村鎮陳家後院,1965年9月被博物館發現並收藏,最初被稱作“饕餮紋青銅尊”,直至1975年調北京展覽時,才被故宮的唐蘭先生(有的說是馬承源)發現了底部的銘文122個字,印證了《史記》上關於周初營建洛邑的史實,特別是:“宅茲中國”四字,從此便身價倍增,“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這裏,被定爲國寶。因這件饕餮紋青銅尊的作者叫“何”,因此,這件青銅尊也就正式更名爲“何尊”。

在豐鎬遺址上也發現了許多夯土基址、制骨作坊、陶窯、墓葬、西周車馬坑等等。周的先祖古公亶父居岐周,奠定了周王朝的基礎,後周文王營建豐京,將都城從岐周遷至豐京,周武王時在豐水東岸建立鎬京。《詩·大雅·文王有聲》篇有:“考卜維王,宅是鎬京”。豐京是宗廟和園囿的所在地,鎬京爲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相隔灃水而望,合二爲一,合稱豐鎬。《史記·周本紀》載:“既絀殷命,襲淮夷,歸在豐,作《周官》。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豐鎬兩京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嚴格規劃的都城,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座城市,是周禮的誕生地。

文獻、文物的不斷出現,讓我們不斷重新打量着豐鎬遺址。

一定程度上可以講,灃河孕育了周朝的文明,它和其他七條河形成了“八水繞長安”的奇景,千百年來滋潤着這片黃土大地、關中古都。馬相如《上林賦》中說:“終始灞、滻,出入涇、渭、灃、滈、澇、謂,紆餘委蛇,經營乎其內,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這衆多繚繞的河道,既有利於人民生活交通運輸的需要,又增加了長安的美景,改善了城市氣候,方便了文人雅集,多少年來,爲人們所稱頌。

現在寶雞從蟠龍山穿過行政中心至火車南站新修了一條大道,把“龍川古鎮”和“千渭之會”串起來,拉長了城市骨架,在以渭河爲軸線的基礎上形成了新的城市發展軸線。西安最近也規劃了大西安空間格局“三帶多軸多中心”,三帶爲:北山生態帶、秦嶺生態帶、渭河生態帶。多軸爲:科技創新引領軸、古都文化傳承軸、現代服務生態軸。多中心爲:西鹹新中心、大西安核心區、東部新中心。

“多軸”實際上是南北方向貫穿大西安的三條軸線,第一條軸線指位於西側、以西鹹新區爲引領的科技創新引領軸,主要沿灃河形成的南北縱貫西鹹新區、高新區的城市發展軸,以商貿、科創、臨空經濟職能爲主。第二條軸線處於中間位置,是指古都文化傳承軸,也就是西安一直說的沿長安路的長安龍脈,南接秦嶺終南山,中承西安歷史軸線,北至大地原點,延伸至唐陵,傳承大西安歷史脈絡,以文化旅遊、現代服務職能爲主。第三條“軸線”就是位於東邊的現代服務生態軸,有說國際文化交流軸,其實也是一個內容,主要爲沿灞河形成南北向聯繫國際港務區、滻灞生態區和曲江新區的國際文化交流、現代服務軸,以現代服務、文化、會展職能爲主。將最終形成北望北山、南抵秦嶺,渭河生態帶貫穿其中的多軸線、多中心大西安城市空間格局。未來的大西安將以此佈局爲基礎,帶動和輻射整個區域經濟快速發展,並以此助力大西安早日建設成爲絲綢之路上國際化大都市和國家中心城市。

跳出城牆,拿出我們先人當年的氣魄!從“千渭之會”到“灃渭交匯”,我在歷史中探求未來,沿絲路從長安到羅馬,雄起的歷史讓我們驕傲!可是周秦漢唐之後,我們卻被世界忘記!現在,渭河入黃河的交匯處秦晉豫“金三角”在行動,長三角、珠三角都是發達之地,難道還讓我們的“千渭之會”、“灃渭交匯”繼續貧窮落後、默默無聲?我們民族的偉大復興正待時,世界需要我們去積極融入和平等對話。追憶歷史,沿着灃河,讓我們徜徉於“灃渭交匯”—— 詩經裏· 灃濱水鎮,感受與體驗“醉美灃河,水鎮生活”,通過“生態風景、文化創意、品質宜居”三大板塊詩意再現,打造新長安大軸線上的區域人文生態名片。作爲一名時代的見證者,我願意爲您朗誦: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017年3月11日夜於長安安業坊

來自楊廣虎個人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