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小將之戀散文

小將之戀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5W 次

小將是幅山水畫。這是一幅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濃厚的墨色描繪出山川峻拔雄闊、壯麗浩莽的氣概;這是一幅夏圭的《溪山清遠圖》,時而山峯突起,時而河流彎曲,站在不同的視點,都會形成獨特的審美空間。這是關仝的《關山行旅圖》,這是王明敏的《南山積翠圖》……

小將之戀散文

小將是首山水詩。那是王維《鹿柴》的意境:“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那是李白《登太白峯》的浪漫:“願乘冷風去,直出浮雲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那是楊萬里《過鬆源晨炊漆公店》的感慨:“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裏,一山放過一山攔。”

小將就在大山深處,不管從那個角度欣賞,都是一幅天然的名畫;不管從哪一個地方品鑑,都是一種唐詩的意境。

小黃山

從沙溪轉向董村方向,我們的小車猶如大海中的幾片樹葉,有時被拋上浪尖,有時又被甩入谷底;猶如波濤中的幾條游魚,一忽兒衝出洶涌的波峯,一忽兒又扎入碧綠的潭底。這裏峯巒如聚,波濤如怒,但又有層次,近山彷彿是墨色的浸染,濃重成深壑幽谷,接着淺淺的渲染,接着淡淡的暈染,漸遠漸淡,淡到若有若無,輕到白雲生處。我們在小黃山前停住了腳步。

小黃山最大的特點是岩石。花崗岩雖然堅硬冰冷,但大自然賦予其生命的動感:有的壁立成彩屏,有的偃伏成巨鰲;有的是放浪形骸的八仙,有的是深山迷路的牛羊;有的是蟄伏潛藏的烏龜,有的是渾圓曼妙的乳峯……有的如一顆珍珠,氤氳着天地的靈氣,吞吐着日月的光華;有的如一顆仙桃,是蟠桃大會後的遺漏,還是百姓祭天的供奉?有的站立成望夫歸來的神女,有的端坐成笑容可掬的彌勒,有的優雅成一幀少女的剪影,有的匍匐成一頭望月的犀牛,有的舒展成一朵雨後的蘑菇,有的打磨成一枚金石的印章。有的是一頭沿溪爬行的烏龜,有的是一隻蟄伏樹叢的蟾蜍,有的是一個吞雲吐霧的象鼻,有的是一對相依相偎的情侶……

行動最爲活躍,表情最爲豐富的還數孫子,一覽羣山時的凝思,一睹蒼鷹後的笑靨;立足百丈瀑布上毫無懼色,奔跑崖壁尺徑中如履平地。他爬上一方巨巖,彷彿一顆古樹忽然開出花朵。活潑的孫子,沉默的岩石;新生的靈動,古老的沉重,這是一幅多麼生動的畫面。

岩石上的每一道皺紋和每一個斑點,都貯藏着時間的`密碼,歷史的故事。這些岩石隱身樹林,就與鬆爲友,結竹爲伴;如壁立山頭,就笑傲風雷,昂首雲天。可愛的孫子,你會不會像岩石似的執着和堅毅,大山般的沉穩和偉岸!

我想,一座山如果缺少了岩石,就像一個人缺少了骨架。凡是山水畫,都少不了巖的雄姿;凡是山水詩,都少不了石的好詞。就是中國的古典園林,幾乎無園不石,無石不奇。巖中包含着中華文化,石被賦予了某種情感。

這時山中傳來鳥的啼鳴,啼鳴聲中悠揚着清泉的宛轉,嘀嚦着露珠的圓潤,浮動着山花的暗香,播撒着彩霞的顏色。聲聲鳥語裏,又傳來孫子“爺爺、爺爺”的呼喚。

巧英水庫

四周是巍巍羣山,中間是巧英水庫。巧英水庫寧靜得如搖籃中的嬰兒,悽美得如碧海中的一顆珍珠。

學生劉安輝是水庫管理處主任,派了一艘機船載我們繞庫一週。“樑老師,還認識我嗎。”眼前站着一位優雅的女士,旁邊有位婷婷的姑娘。熟悉的音容,依稀的笑貌……“我叫葉雅萍,這是我的女兒徐凱凱。”我一下子打開了記憶的閘門,我們共同回憶起小將的時光。我和學生們拍照留念。碧波清清,青山巍巍,笑意盈盈,話語暖暖,一起定格,一同銘記,把幸福和珍貴一起儲存進手機裏面。

真不該驚醒羣山的幾重幽夢,真不該驚擾綠竹的輕歌曼舞;真不該驚起儀態萬方的雪白鷗鷺,真不該驚駭悠哉遊哉的快樂魚兒。“滿眼風波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那水彷彿一塊綠綢,閃閃爍爍,把我的身心染藍;那波又如萬朵青蓮,向藍天盛開,也開放在我心深處。

水庫爲什麼這麼藍?是被藍天染過?被白雲漂過?被綠葉浸過?被翠竹洗過?還是被鳴泉鬧過?被露珠戀過?被鳥翼掠過?被魚兒銜過?是匯聚了白雲的眼淚,大山的心聲?是融會了竹梢的清響,草尖的露滴?千溝萬壑的水呀,開始嘀嘀嗒嗒,叮叮咚咚,然後泠泠淙淙,嘩嘩啦啦,最後匯入庫中。水庫的輝煌需要泉澗的匯聚!美德如斯,知識如斯,人生何嘗又不是如斯。

這時,一座大壩矗立眼前。大壩鎖住一湖碧波,數重青山;壩下陷落千丈幽谷,一灣碧溪。大壩不是水泥鋼筋直線澆築,而是泥土與石塊梯形堆砌。

瞬間,我的耳膜充滿山呼海嘯的勞動號子,眼前出現了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1973年我考上高中,而好友偉紅去做水庫,星期天我一路相送他來到這裏。走到西嶺頭上,這裏上下數百米的落差;路陡彎急成360度的旋渦。只見一輛輛滿載土石的手拉車,嘎嘎作響,呼嘯而來。這些手拉車剎車全靠後架與人腳,後架着地拉車人一下懸空,後架離地手拉車又如脫繮瘋牛,稍有不慎就會車毀人亡。

黃昏來臨,大壩工地燈火通明,庫區四周燈光閃爍。毛竹搭起的工棚,上下兩層的通鋪,收工回來的民工,有的啃着一顆紅薯,有的喝着一碗菜湯。爲了建設水庫,他們揮灑着辛勤汗水,甚至冒着生命危險。彈指一揮四十年,現在矗立着的只有巍巍大壩,消失了當年數萬民工。

一切都在遠去,剩下只是壯麗!蜿蜒的西嶺頭,曲折的盤山路,巍峨的土石壩,萬頃的碧波湖。我們在欣賞着美景,品嚐着清甜時,請不要忘記那些創造美麗和幸福的人們!

這一晚,我們住在莒根村。入夜,只有秋露輕輕地滑落,只有魚兒突然地躍起;只有秋蟲唧唧的低吟,只有竹葉竊竊地私語。因爲過於寧靜,我反而沒了睡意,一次次地推窗遠眺,只能看到羣山的輪廓,很難見到幽幽的湖波。我索性穿衣起牀,悄悄走出房間,順着一條小徑走到水邊,碧波吟着歌,閃着迷人的眼波,和我軟語溫存……

第二天我起了個大早,準備迎接水庫的日出。推窗一看,不由暗暗叫苦,眼前大霧瀰漫!看山不見蹤影,觀水霧氣濛濛,我們就在村裏閒逛。

“山,山……”不知誰在叫喊,我們回頭一看,只見茫茫雲海中,一片高山隱現雲端。大家議論山之真假時,一會兒又是雲霧漫漫。在水邊徜徉,在山間流連,不經意間擡頭,只見陽光已升起羣山之巔,對面山坡開滿了銀色的花朵。仔細一看,那是陽光穿過樹林的縫隙,斑駁陸離地灑在柴葉上面,看去宛如盛開無數梨花。

三坑風景

第二天,我們沿着山的腳下,水的脣邊,曲折着,盤旋着,來到巧英水庫的上游,一個叫三坑村的風雨橋上。風雨橋是座木拱橋,始建於明朝中期,重建於清嘉慶年間。八字形拱架承載上橋樑,上橋樑上面鋪設木板,橋兩旁設置扶欄、長凳,橋上建有五開間廊屋,形成長廊式走道。往來行人可在橋上蔽風遮雨,故稱風雨橋。風雨橋鑿榫銜接,風格獨特,屬木拱架設的平橋,現代著名橋樑專家唐寰澄稱此橋,“結構構造在浙江諸木拱橋中是少有的。”已被記入中國《古代橋樑史》中。

橋下澗水潺潺,橋上行人寥寥,風雨橋顯得有些落寞。但這條連接新昌寧海的鹽幫古道,曾經那樣的車來人往熱鬧繁忙……我徘徊風雨橋上,極目羣山之間,彷彿看到祖先們冒傾盆大雨,穿蓑戴笠,荷擔驅驢,走進橋上避雨,橋下是咆哮的澗水,橋外是銀色的雨幕,他們歇下沉重的鹽擔,脫下滴水的蓑衣,抖抖索索地從蒲袋中摸出一塊番薯或飯糰……風雨橋不但引人渡河過澗,還爲人擋風遮雨,這是旅途中的溫暖,風雨中的陽光。風雨橋,應該向您致敬!你曾庇護過我們多少輩祖先?

離風雨橋不遠是真君殿,原名五靈山廟,正殿供奉着抗金英雄宗澤座像。真君殿首建於明朝正德年間,共四進四廂。山門和正殿,檐廊捲棚、月樑、檐柱、耍頭、牛腿,都有精緻浮雕。戲臺頂爲螺旋藻井結構,主要是起裝飾和擴音作用:它用十六組八百九十七塊花板,逐層縮小,緊密連接,結構之精確,雕刻之精細,裝飾之華麗,讓人歎爲觀止。山門兩側牆上由桐油、鹽滷、生漆、石灰等混合製作的堆灰工藝,更是讓人拍案叫絕。

準備返回小將,學生貝永剛和吳能江建議,不妨去下望海崗,因爲離這不遠。

小車轟鳴着,盤旋着;公路蜿蜒着,擡升着。青松翠竹相迎,白雲翠鳥相隨,飛瀑流泉相和。羣山越來越遠,藍天越來越近,等到藍天就在頭頂,衆山匍匐腳下,我們就站在望海崗巔,只見遠處翠峯千迭,近處茶園連綿。“睛好之日,登高極目,可見東海檣桅點點,隱隱綽綽,海天相連,風光無限……望海崗由此得名。”

東望是渺渺茫茫的大海,南望是莽莽蒼蒼的天台,西望是連綿不絕的會稽,北望是蜿蜒逶迤的四明。屹立千山之巔,昂首萬里雲天,你會油然而生一種“登山則情滿於山”的情懷,“壁立千仭,無欲則剛”的品格,“不畏浮雲遮望眼”的視野,“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氣概,“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境界。

啊,夢縈魂牽,小將之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