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孝心不是一幅畫散文

孝心不是一幅畫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5W 次

大年初一朋友圈裏出現一幅畫,一盞青燈,一個女子虔誠的跪在佛前祈禱。畫的上方還配有一句話:“據說這張圖會把媽媽身上所有的疾病帶走。希望媽媽們健健康康!”剛開始對文友發的這幅圖並未留意,因爲這類信息在朋友圈裏太多,大都是人們覺得是對家人的祝福而順手轉發而已。除了對畫面感覺細膩好看外,未往別處想,只顧着用微信給不能見面的親友拜年。可漸漸發現這幅畫和文字慢慢開始刷屏,且都是一樣的內容,有種大家約好的感覺,我向來不愛跟風,未轉發此內容。沒想到第二天上午新聞上就爆出,這幅畫的作者正在微博上澄清事實,並上傳了畫的部分草稿,她談到創作這幅畫的初衷既不是保佑媽媽,也不是佛系療愈,只是大半年前給一個公衆號畫的頭像。

孝心不是一幅畫散文

不知道把插畫師的作品發到朋友圈,配上一段煽情的話的始作俑者是誰?不管他的動機是什麼,但行爲已涉嫌盜用,侵犯了原作者的合法權益,當然這裏面牽及專業的法律問題,擱置一邊不表,就從刷屏說起。

不知爲何每當母親節、父親節、春節等節日或者某位菩薩聖誕日之時朋友圈裏就會傳出相似的內容,轉發一幅畫,保佑父母身體健康,轉發量之大超乎想象。平日裏大家都在朋友圈裏曬美食、曬恩愛、曬寵物、曬旅行,到了這些日子卻都變成了朋友圈裏的孝子孝女,跟風似得轉發。可是迴歸現實生活,有幾個真正能做到孝順?倒不是否定所有轉發的兒女都不孝,可也不是每一個轉發的能做到真孝,也無道德綁架之意。

看完插畫師闢謠的新聞,順手翻了翻別的新聞,被幾張照片吸引,可以說是對朋友圈孝子孝女的一個諷刺,大年初一,一位阿婆獨自坐在公園湖邊,正在打電話,周圍是喜慶熱鬧的氣氛,從照片中能看出老人情緒的變化,先是老人一手舉着手機在說着什麼,然後老人放下手機頭扭向一邊,最後是老人離去的落寞背影,其中有一張是阿婆身後青春芳華的少女結伴而行,臉上洋溢着笑臉,與孤獨的阿婆形成鮮明對比。作爲旁觀者看照片,推測大概又是老人的兒女因爲某種原因回不了家,電話裏給母親打電話拜年,老人在電話裏叮囑孩子注意身體之類。這讓我想起電視上曾播的一個公益廣告,一位老父親接到女兒的電話,用善意的謊言來安慰對方,告訴女兒自己很好,和老友一起相約,其實老爺子並不是像他所說,老伴生病,老爺子做好飯給她送去,然後回家面對孤獨,電話里老爺子這似乎成了生活的常態。兒女在外打拼,父母上了年紀,倘若雙方都還健在,還可以相伴,有一方過世,健在的一方就要獨自生活,孝順子女想把父母接到身邊,可是大多數老人會覺得兩代人理念不同而不願與子女住在一起,寧願養貓或狗作伴,這也造成空巢老人這個詞出現,無論在鄉村還是在城市都存在這樣的問題。照片裏的阿婆,廣告裏的老爺子是他們的縮影。

在外打拼能給父母打個電話,也算是有孝心,只是礙於現實,無法陪在父母身邊盡孝。但還有的老人子女多卻都不願贍養,相互推諉。有身爲兒媳的將老人安排在堆雜貨的房子甚至豬圈裏;也有子女將老人送到敬老院,就再也不管,老人眼巴巴的盼着孩子能去看他,卻總是失望;亦有的子女只是把錢給父母,認爲只要物質上滿足父母,就算是孝順,而忽略了給父母情感的'滿足;還有的子女在老人生前不贍養,老人去世了,大操大辦,風光無限,只爲不讓鄰里戳脊梁骨,也爲讓自己良心過得去,可心真安否只有他們自己心裏知道;有的老人獨自在家淒涼離世,幾天後才被發現。

我們國家已步入老齡社會,如何妥善讓兩億多的老人安然度過晚年,如何讓老年人有品質的養老,不僅僅是政府要考慮的事,也是做子女需要做的

其實,父母需要的並不多,就像《常回家看看》裏唱的: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常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給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有條件的帶上父母到各地走走,條件不具備的,就陪陪父母,即使忙得回不了家,也給老人常打電話報個平安,不讓父母操心。我以爲,孝心不是一幅畫,而是身爲子女對父母心懷感恩,用實際行動回饋養育之恩。與其隨波追流轉發那些所謂替父母祈福卻沒有一點作用的畫,倒不如爲父母做頓飯,陪父母散散步聊聊天,讓他們不會感到孤獨。莫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才後悔。別忘了,有一天我們也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