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關於教育的散文:教育

關於教育的散文:教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W 次

關於教育的散文:教育1

孩子肚子又疼了,這是近幾天再次疼痛,痛得他牙關緊咬,難於忍受。我急忙放下手中的工作,駕車向城裏飛馳而去。

關於教育的散文:教育

“孩子,還疼嗎?”

我問道。

“噢!”

孩子忍着痛答道。

“是啊!孩子,你要知道,人一生,快樂和痛苦總是並存着,來自於生活的,身體的,以及方方面面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我們都得面對,並且樂觀地面對,因爲,從我們一出生,就注意了與痛苦同行。

孩子沒有支聲,我繼續說道。

“所以,我們應當努力學習,也許努力的過程是痛苦的,可我們沒法抉擇。”

孩子沒有吱聲,我也就停了下來,專注地開車。

來到中醫院,沒想到中醫院一個醫生也沒有,門衛告訴我,這裏不能看病了,要看得到其他醫院。

於是我們只好走出醫院,孩子肚子顯得更加疼痛。他雙手捂着肚子,慢騰騰地走着。

“疼嗎?”

我又問。

“噢!”

孩子有氣無力地回答。

“人生往往就是這樣不幸,在你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沒有人能伸出一隻援助的手,我們得靠自己,努力的拼出一條生路,就像一株藤蘿一樣,依靠一棵大樹,他永遠是那麼纖弱,只有勇敢站起來,迎接風雨,迎接陽光,才能站得更高。”孩子沒有吱聲,大概是疼痛的原故,我也就打住了談話,用一隻手挽着孩子向前走着。

看好病,另外撿了一些中草藥。孩子的病沒有一點好轉,只有把希望寄在回家吃中草藥上。

將車開出醫院,卻佛仿想說什麼,卻沒開口。

“瞧!孩子!”

我說。

“人生往往就是這樣,明明看上去很直的路,我們卻要繞一個大彎才能上路,所以別指望人生是坦途,應認清哪些是必經之路。”

“老爸,別說了,我不好受,你的人生經驗很多,哪兒都有你的哲理,今天 你說了三種生活經驗了,夠了,再說我接受不了了。”

我不禁啞然。

是啊,爲人父母每時每刻都想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傳給孩子,但又有多少孩子能接受呢?

關於教育的散文:教育2

上午上課,我創造學生進修情感降低,信念不足,問幾個學生多半答覆“學不會,不想學”。我想:期中測驗剛過,學生爲什麼會有厭學情感呢?於是,我就應用下晝作文課的時光進行了一次以“我爲什麼會厭學”爲主題的抽樣查詢拜訪。

查詢拜訪預備

爲做到查詢拜訪儘量精確,我先告訴大年夜大年夜家此次查詢拜訪的辦法—自願參加,查詢拜訪的法度榜樣—先定主題:我爲什麼厭學,再定內容:具體內容由大年夜大年夜家提出,查詢拜訪分項完成。

此次查詢拜訪的對象是我們九年級(既初中卒業年級)一個班級的全部學生。黌舍九年級五個卒業班,分爲實驗班2個和平行班3個(既快班和慢班),因我教的是慢班,此次查詢拜訪反響的也只是慢班的情況。全班學生51人,對查詢拜訪無所謂的14人(這14人對此次查詢拜訪根本不感興趣,查詢拜訪中始終沒介入)。也就是說全班51人中37人蔘加了查詢拜訪,約佔查詢拜訪總人數的73%。

查詢拜訪過程

經由過程事先醞釀評論辯論,同窗們存在厭學思惟的重要原因有一下幾個方面:

在查詢拜訪的37個同窗中,贊成進修壓力大年夜大年夜的18人,佔48.6%,不贊成進修壓力大年夜大年夜的19人.

贊成進修壓力大年夜大年夜的18位同窗說出了進修壓力大年夜大年夜的表示;

功課(指書面功課)量大年夜大年夜,請求背的內容多。在這項查詢拜訪中,只有5人承認功課多,約佔31%,贊成背的內容多的10人,佔56%。

在查詢拜訪的37人中,肯定進修沒興趣的同窗19人,佔52.4%,否定進修沒興趣的18人。

一、進修壓力大年夜大年夜

五、根本差

1、學不會。24位同窗(顯然多於參平的19位同窗,看來,有些同窗是在跟着認爲走)贊成,佔查詢拜訪總人數37的65%。

2、沒有進修目標。17位同窗認爲本身進修沒有目標,約佔查詢拜訪總人數的46%,他們不知道進修是幹什麼,或者說不知道進修爲誰而學,爲什麼而學。

3、沒動力。同樣是17人,他們不知道進修的動力是什麼,也就沒有本身的進修動力。

4、沒有進修的好習慣。21位同窗認爲本身沒有一個進修的好習慣,佔查詢拜訪總人數的57%。

三、教室氛圍不活潑

在37位查詢拜訪的同窗中,11位同窗認爲班級教室不活潑,約佔查詢拜訪總人數的30%。具體表示爲:

贊成進修沒興趣的19位同窗列舉了沒興趣的具體表示:

其具體表示爲:

原由

1、教師講課去世板。箇中有15位同窗肯定教師講課去世板,佔查詢拜訪總人數的41%。

2、教師神情嚴肅。箇中14位同窗列舉了具體表示:有教師批駁學生過於嚴格,言辭激烈、粗暴,有罵學生和打學生現象。

四、學不會

這一條類似第二項中的第一條,但原由不合,側重點也不一樣。在查詢拜訪的37人中18位同窗肯定了“學不會”是本身厭學的原因之一。具體表示爲:

1、聽不懂。14位同窗認爲本身上課聽不懂,約佔查詢拜訪總人數的38%。

在被查詢拜訪的37位同窗中贊成本身厭學的重要原因是本身根本差、跟不上、學不會造成的有24人,約佔查詢拜訪總人數的65%。

3、我們方纔學過〈創造學思惟錄〉,我們可以就此次查詢拜訪作一次倒以前想、進一步想、換角度想、合起來想,看你還有什麼新創造?

1、英語學不會。29位同窗認爲進修英語去世板乏味,聽不懂,約佔總人數的78%。

2、數理化學不會。26位同窗認爲數理化欠好學。約佔被查詢拜訪人數的70%。

六、教師傳授教化辦法欠妥。

在37位同窗中,17位同窗肯定了教師傳授教化辦法的欠妥。具體表示在:

1、留的功課多。17位同窗認爲教師留的功課多,約佔被查詢拜訪總人數的46%。

2、看重優等生。36位同窗認爲教師傳授教化中只看重優等生的教導而忽視了面向全部,約佔被查詢拜訪總人數的97%。

3、照本宣科。33位同窗認爲教師講課照本宣科,講課不活潑,缺乏藝術性,約佔被查詢拜訪總人數的89%。

4、沒有新的傳授教化辦法。27位同窗認爲教師講課的辦法陳腐,老一套,不適應現代傳授教化辦法,約佔被查詢拜訪總人數的73%。

七、看重實驗班,歧視平行班

在查詢拜訪的37位同窗中,一致認爲黌舍看重實驗班,歧視平行班,佔被查詢拜訪人數的100%。具體表示爲:

關於教育的散文:教育3

淺談“個別教育” 青島二中 閆雲龍 對於班主任的學生教育工作來說,可分爲“集體教育”和“個別”,而“個別教育”又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個別教育,是班主任難以定時定地定人定事而又必須隨時隨地隨人隨事機智地進行教育。狹義的個個別教育,是指班主任通過個別接觸的形式,對特定的對象所進行的教育。這裏探討狹義的個別教育,它一般是指班級中表現突出的學生,即兩頭“冒尖”的優秀生和後進生,他們都是處在成長和發展中,應作爲班主任工作的重點對象,因材施教,長善救失。通常人們慣用分數來衡量一個學生的優劣,但分數往往掩蓋了優秀生的缺點、弱點,也掩蓋着後進生的優點、長處。班主任要善於從分數的背後抓教育。

一、優秀生的教育培養優秀生一般是指那些學習成績優秀的、聽話的、守紀律和不惹事生非的學生。但作爲班主任,決不能停留在這個水平上認識優秀學生,要注意發現、防止和消除優秀生可能有的甚至已經有的缺點和弱點。優秀生可能由於優秀成績的激勵,而一味地埋頭讀書,不問政治,不關心國家大事,不願做班級工作,對於我們二中這樣的寄宿制學校,他可能不關心宿舍其他成員,也可能因爲成績優秀而高高在上,驕傲自大,脫離羣衆,從而使自己陷入僅僅與少數幾個人交往的小小人際圈子中,不能融入羣體生活的大環境,從而使一部分優秀生存在着既自負又自卑的雙重性格,對於此優秀生,班主任就應當多進行一些集體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因爲將來的社會是團結協作的社會。有的優秀生老實聽話,但並不意味着有較強的發展能力和前景。另外,還要注意觀察瞭解他們的爲人和心理品質,避免產生雙重人格,即右學校一幅面孔,在家裏又一幅面孔。班主任有責任和義務使優秀生髮揚成績,克服缺點,更健康、更全面地成長。

二、後進生的教育後進生一般指那些品德不良的學生,或思想基礎和學習都很差的學生。實際上,思想基礎和學習基礎是統一表現在一個人身上的,因爲思想基礎差,品德有不良表現,精力沒有用到學習上去,自然會影響到學習。後進生通常表現爲精力旺盛而又學不進去,思想活躍而又任性好動,對班集體正常的學習生活秩序有一定危害。教育後進生的關鍵是尊重後進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這同時也是對教育者情感和態度的考驗。後進生有一種複雜的病態自尊心,而平時表現又易使人們通過對後進生的表面認識產生誤解,即他們似乎沒有自尊心的。實際上後進生不但有自尊心,而且自尊心是極其強烈的。由於他們是“雙差”生,他們日常的行爲表現往往與教師的要求、班級日常規範產生矛盾,導致病態的自尊心理和行爲。他們往往懷着一顆冷卻和被扭曲了的心過日子,總是固執地用冷冰冰的眼光和方式看問題、想問題。他們自由散漫、目中無人、不守紀律、我行我素。

他們很多表現是對自己病態自尊心的一種自我滿足行爲,是一種幼稚的和做作的自我情感享受。班主任在教育轉化後進生時,一定要避開這種病態的心理鋒芒,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不侮辱他們的人格。要從真心實意建立和培養感情入手,親近他、關心他、瞭解他,努力發現他自上閃光點,閃光點就是施教的支點,用自己火熱的心去溫暖後進生那冷卻的心,使他們在班主任充分理解和信任的基礎上,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結合起來。總之,無論是優秀生的教育還是後進生的教育,都要求我們班主任充滿愛心,用愛去感染學生,用真誠去關心學生,用愛爲學生的成長支撐起一片廣闊的天空。

關於教育的散文:教育4

家長認爲孩子交給老師,家長就放心了,其實做爲中國的教育者自己都在不停的進修,不停的追求,每天都在承受着壓力,教育孩子就像是對這課本只是自己應盡的責任,

孩子的將來,我真的很是擔憂的,我一直在舉棋不定的考慮孩子的學習問題,甚至是在不惜一切代價,爲她創造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向,

在我的記憶裏永遠有定格的人性教育,我愛我的老師,我永遠也不會忘了我的小學老師,一段可以影響我一生的那段時光,

在我記憶深處,就只有那段時間是真正在學習,並且學習到東西的時光,

學會做人的準則,學會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虛情,學會人其實沒有絕對的好和壞,知道運動可以帶給我們快樂,知道人的一技之長其實很簡單,只要你有勇氣就可以了,當你明白了這一切時,學習就不會覺得是爲別人,成績也不再重要時,中國有句“功到自然成”這時你的學習成績自然而然的就會上升,

我知道一個有愛心的好老師是多麼的重要,我現在居然幼稚的認爲,我的故鄉就會可以受到好的教育,或許在中國現在哪裏都一樣,其實我姐姐自己都是老師,她都是推諉的不願我們去打擾,真的可笑,

那一代的好老師,是充滿人性教育的,現在當今哪裏都缺少的人性,殘酷激烈,如何才能讓她能感受到真正的人性教育,真正的人性是建立在手把手的教育之上的,是建立在學習之上的,是建立在感情之上的,是在多方面的全面的教育之上的,不是用學習成績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不是用學習終結孩子的一切,不是隻有學習好才值得表揚,人的學習成績不好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可是一個人的品質高尚是跟學習無關,也是應該學習的,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改變一個孩子,其實有時是一個觀念的重新認識,教育者更加應該的這樣的一視同仁,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教育需要改革,可從我們那代人改革到現在改革是越來越沒有成效,以至有越來越多的民辦學校開辦了,是不是在中國最先資本化得是教育,教育畢竟是決定一個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我記得曾經有一個外國教育者嘲笑中國人用經濟的繁榮來衡量中國的教育也同樣繁榮,其實我第一次看到時,羞愧難當,我雖然不贊成孩子出國,可國外的一切我其實比任何人都願意去看看,去感受,去體會,中國的生存模式如今越來越透不過氣了,

爲什麼那麼多的僑胞寧願在外餐風露宿也要走出一片天地,現在是經濟繁榮,是我們上一代人成就,我們不過是在傳承,那麼中國以後的將來會怎麼樣了,我們孩子這代的教育起了至關重要的一代,他們能夠肩負重任才最重要,

我很窮,沒有什麼可以傳承給孩子,我想學習狐狸的教育讓他們一代比一代聰明,我想學習狼,希望她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關於教育的散文:教育5

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本,教育在於培養人才。不光是知識上的,還有思想和道德上的。

首先,我是中國人,我非常愛我的祖國。但我不得不承認中國在教育方面遠不及西方發達國家。

現在的考試製度與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並無本質上的差別。都是在扼殺人們的思想。這明顯是與我們這個自稱言論自由,思想自由的社會是背道而馳的。他把我們的思想禁錮在了書本上。可是,書本上的東西在現實中不一定實用。

退而求其次,中國試圖培養全才,那也是不切實際的。教育應該還文體不分家。韓寒曾說過:“如果現在這個社會能出全才,那便是應試教育的幸運和這個時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沒有,所以我們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拿掉,時代需要的就只是人才。”即使培養出了全才,他一個人可以獨擋多面,必定會造成日益激烈的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必定會造成失業和就業難的問題。人們就會走向兩個極端,極窮,極富。而窮的`必定佔很大的比例,到時,會出現一種極不和諧極度緊張的社會關係。

然而,有才無德的人又該如何任用?人才,人才,先人而後才。

人們常說言傳身教,而現在,言傳是不錯,身教好像都被人丟在角落遺忘了吧!一個嘴上說得天花亂墜,口若懸河的人,實際上什麼也做不了,如何使人信服?一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人有什麼資格做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拋開書本,丟開作業,我們都是天才,我們都有非常優秀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我們只是不幸地成爲了這個應試教育的犧牲品罷了。我們在這個教育面前,被迫弄丟了我們的本性與本能。還會一不小心就被排入差生的行列。

而家庭教育,要麼過分打罵,要麼過分溺愛。甚至有家長想把自己年輕時未完成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要知道,孩子也有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思想,不是家長的附屬品。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沒有錯。只是,難道只有站在閃光燈下才算偉大嗎?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會出現什麼樣的意外,快樂的過好每個今天,不追名,不逐利,平平淡淡就是碌碌無爲嗎?就是不成氣候嗎?人並沒有卑微之分,卑微只不過是那些缺乏信心的小丑們爲了維護他們那可笑的“偉大”而編造出來的謊言罷了。人們只是有不同的工作罷了,人人平等不是嗎?誰都沒有資格看不起誰。當然,這些的所有都是在道德和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都是以不得的損害他人的,集體的利益爲前提條件。

最後,我認爲,有些事情讓他們自己去親身經歷感受一番,要比空巴巴的講給他們要好的多。

關於教育的散文:教育6

農業社會的人們認真地過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難道不也是在一個看不見的門沿上,祕密地,一刀一刀刻下時間的印記?下面請欣賞龍應臺關於教育的散文!

龍應臺關於教育的散文

20xx年最末一個晚上,18歲的華飛去和朋友午夜狂歡。我坐在旅店的窗邊,泰北冬季的天空潔淨,尤其當城市的燈火因貧窮而黯淡,星星就大膽放肆了,一顆一顆堂堂出現。但是星星雖亮,卻極度沉默,下面的街頭人聲鼎沸,樂鼓翻騰。剛從街上的人流裏撤回,我知道,像河水般涌動的是情緒激越的觀光客,但是暗巷裏騎樓下,疲憊的女人正開始收攤,她們赤腳的幼兒蜷在一旁,用破毯子裹着,早睡着了。

然後煙火,衝向天空轟然炸開,瞬間的璀璨,極致的炫美,人們雀躍歡呼。這是跨年之夜。可是,這不是神明的生日,不是英雄的誕辰,不是神話中某一個偉大的時刻,不是民族史裏某一個壯烈的發生,那麼,人們慶祝的究竟是什麼呢?

想想看,你用什麼東西量時間?

一隻沙漏裏細沙流完是一段時間。一炷馨香嫋嫋燒完是一段時間。一盞清茶,從熱到涼,是一段時間。鐘錶的指針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時間。

有時候,我們用眼睛看得見的“壞”去量時間。一棟每天路過的熟悉的房子,從圍牆的斑駁剝落到門柱的腐蝕傾倒,然後看着它的屋頂一寸寸擴大垮陷,有一天野樹爬藤從屋中昂然竄出,宣告完成──需要多少時間?

有時候,我們用非常細微的“動”,去量時間。星星的行走、潮水的漲落、日影的長短,不都是時間的量器?在香港的海濱,我看每天金星出現在海平線的點,冬天和夏天不同。在臺北的陽明山上,我看夕陽下沉時碰到觀音山脊的那一剎那,春天和秋天也不同。

你是否也用過別的量法?孩子小時,我在他們臥房的門沿掛上一個一米半高的木板量尺。每一年孩子的生日,讓他們站在門沿背對着尺,把他們的高度用小刀刻下。於是刻度一節一節高升,時間也就一節一節在走。

南美洲有一家人,夫妻倆加五個孩子,每一年的同一天,一家七口一人拍一張大頭照,三十年不曾間斷。三十年中,紅顏夫妻變成老夫老媼,可愛純真的嬰兒變成心事重重的中年人。

還有那瘋狂的藝術家,突然決定寫數字。醒來一開眼就寫,連續累積數字,吃飯、坐車、走路、如廁、洗頭時不斷地寫;搭飛機出國時,在飛機的座位上寫;到醫院看病打針時,在病牀上寫;到教堂做禮拜時,在教堂的長板凳上寫。每分每刻每時寫,每天每月每年寫,數字愈來愈大,字符串愈來愈長,藝術家這個人,是的,愈來愈老。

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時候,杜甫不是在記錄時間嗎?唱“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的人,不是在記錄時間嗎?Rembrandt一年一年畫自畫像,從少年輕狂畫到滿目蒼涼──他不是在記錄時間嗎?

農業社會的人們認真地過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難道不也是在一個看不見的門沿上,祕密地,一刀一刀刻下時間的印記?

所以跨年的狂歡,聚集,倒數,恐怕也是一種時間的集體儀式吧?都市裏的人,燈火太亮,已經不再習慣看星星的移動和潮汐的漲落,他們只能抓住一個日期,在那一個晚上,用美酒、音樂和煙火,藉着人羣的吆喝彼此壯膽,在那看不見的門沿量尺上,刻下一刀。

凌晨四時,整個清邁小城在寧靜的沉睡中,20xx年悄悄開始。我們行裝齊整,離開了旅店,在黑夜中上路,往泰寮邊界出發。五個小時的蜿蜒山道,兩天的慢船河路,冷冽的空氣使人清醒。我在想,在古老的湄公河上啊,時間用什麼測量?

關於教育的散文:教育7

每個人的心中,都應該有一個美麗的夢想,這是心底最純真的渴望。一生,都爲這個夢想而拼搏,無論能否實現,夢想,都應該是支撐着奮鬥下去的動力。

我出生於一個很原始的農村,那裏的土地又寬廣又肥沃,可是,那裏的人們,思想卻又封建又落後。因而,年復一年,人們只知道用最原始的刀耕火種的方式生存,祖祖輩輩守着大山裏的土地,再不願往外踏出一步。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明白,女孩子要想走出大山,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因爲家鄉的女孩子幾乎都不能讀書。所以,從小,我就看過許多女孩子哭泣着被迫放下書包,跟着大人幹活,一輩子目不識丁。那時,我就夢想着,終有一天,我憑着讀書,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後來漸漸長大,漸漸明白家鄉的狀況是中國許多地方的狀況,於是,我的夢想,也漸漸清晰而遙遠了起來。

清晰,是因爲我知道,我的夢想是讓更多的孩子能得到教化,能受到文化的薰陶;遙遠,是因爲我知道,要實現這個夢想,不是我一個人就能做到的,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

儘管如此,這仍然是我心中的一個夢想,它支撐着我考上師範,成爲一個真正的教師;支撐着我回到山區,致力於農村教育;支撐着我不斷進取,以期在教學領略能更加遊刃有餘。

我知道,教師這個職業雖然是天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可光鮮的背後卻隱藏着許多不爲人知的辛酸和無奈。選擇了教師,便註定一生清貧,不會有高樓大廈,不會有豪華跑車;選擇了教師,也註定一生平凡,不會有高官厚祿,不會有名垂青史;選擇了教師,更註定一生操勞,不會有休閒時光,不會有旅遊閒暇……

即便如此,我還是一如既往地選擇教師這個職業,堅定不移地選擇做這個教育夢。

只因爲我知道,縱然兩袖清風,卻一生亮節,即使在最漆黑的夜晚,也可以面對內心的靈魂審判;縱然平平凡凡,卻讓更多的人走出了大山,即使在最彷徨的時候,也可以是我心中最美麗的慰安;縱然忙碌辛酸,卻使更多的孩子感受到了溫暖,即使在臨終的時刻,也可以閉上無悔的雙眼……

人生就像一個漫無邊際的海洋,我是大海裏一艘漂盪的小船。而夢想,便是我心中永不熄滅的燈塔。我相信,靠着它的指引,總有一天,我終會到達海岸。所以,我既不感到孤獨,也不感到惶惑。沿途的每一朵浪花、每一塊礁石、每一條小魚、每一次風雨,我都把它當作風景。伴我,遊歷一生。

一分汗水一分收穫,付出總會有回報,即使有的回報,是換了時間和地點。

曾經我帶過一個女學生,她媽媽死得早,讀到六年級,她爸爸便不讓她讀了,要她出門打工掙錢。當這個女孩哭着來找我的時候,我直覺一陣陣心醉,彷彿當年家鄉的故事又在重演。於是,我和科任老師一起到她家裏,反覆苦口婆心地勸說她的父親,後來終於讓他點了頭。最終這個女孩如願以償地讀了初中,考上職校,有了自己喜歡的工作,組建了自己溫馨的家園。你看,這便是爲教育付出的回報。它不是金錢,卻比金錢還值錢;它不是名利,卻比名利更可貴。

其實,我的教育夢,還有一些和現代氣息格格不入的地方。我每每看到教師提着教鞭走進課堂,便覺得一身膽寒。因爲我小時候有過一位數學老師,他的兇是出了名的。只要有人做錯了題目,要麼就是一聲大吼,要麼就大打出手。即便他從未打過我,可只要看見他,就讓我覺得害怕,導致我對他所教的數學也害怕起來。

因此,我覺得,老師,不應該是讓學生怕,而是讓學生喜歡。學生若喜歡老師,便會自然而然地喜歡這位老師所上的課。教育,應該不是逼着學生學,而是讓學生追着學。

也許,我並不是一個合格的教師吧。我上課時,總不是那麼的一本正經,我總讓學生覺得“不兇”,他們的心裏話總敢和我講,他們也總會拉我和他們一起玩。我在他們心中,只像一個朋友一樣。我只是覺得,每一棵小草都有自己的鮮綠,每一朵小花都有自己的芬芳,每一個生命都應該受到尊重。教育,並不是單一的填充,也不是隻有一種模式。不應該只是教出一羣只會重複的機器。

畢業多年的學生,還會記得我教他們唱的歌,還會記得我和他們一起瘋過的情節。每每敘起,總會在內心,激盪起一種溫情。讓我覺得,終究,沒有白教過他們。

到今天,我的教育夢想其實已變得非常簡單,就是想讓該上學的孩子殾能上學,讓上學的孩子都能快樂學習。

待到多年以後,花發枝滿,桃李天下,我們,都將不再清貧,不再平凡。

此生,有一個夢想,是一種充盈;此生,爲夢想拼搏,是一種富足。

關於教育的散文:教育8

當今社會越來越重視教育,其原因就是時代越來越先進。因此我們必須緊跟時代的腳步,不能落後。

關於教育——我們國家已經盡了最大責任去落實,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受教育程度都已有了明顯的提高。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決定了他的修養風度,一個家庭的受教育程度決定了上一輩對下一輩的教導,一個民族的受教育程度決定了一個國家是否繁榮昌盛。

不錯,關注,重視教育是我們國家的主要政策之一。我們不斷嚮往高水平教育,不斷提高教育水平,現在,我們不單追求教育達標,更是追求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從古至今,我們都在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佳話,而達到這點的前提是,每個學者都能接受到高水平的教育。有了好的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程度,才能使中國人一代比一代強。由此可見,教育水平的提高,直接關係到每個中國人對家庭,對社會,甚至於對國家的影響,只有將中國人的整體受教育水平提高上去,才能把中國在世界的地位提高上去,作爲一箇中國人,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告訴我們,中國人自強自立的前提條件,是必須有高水平的教育,這樣才能創造中國領先世界的神話!

如今,教育已不單單指在學校受到的教育,更廣泛指來自家庭的教育。正值花樣年華的我們,往往有逆反心理,所以常常因此而忽略甚至不理解家長對我們的關心和教育,其實家長對我們的教育有着一定的影響,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決定了國家的未來,也就是我們這些新人,是否能爲祖國創造一個美好明天。

教育不光是書面,更需要靈活,需要聯繫實際,因爲我們所重視的教育,終要落實到實際生活中去的,而作爲祖國的新一代,我們接受教育也是爲了能給祖國創造輝煌。太多人的眼光過於局面性,應該把“教育”二字,拓展開來看,這樣我們會發現很多,它包含很多東西,而且更多的是我們從生活中,從嘗試中所得到的寶貴的經驗。

在很久以前中國就已是一個文明古國了,我們在文明,教育方面始終領先世界,然而不少國家從中國引進了我們的文明和文化,比如:日本。且先不說大的方面,就日本人的傳統服裝和服來說,就是中國唐代的着裝,他們在既我國幾千年以後才這樣穿衣。就日本來說,其實還有很多的中國文化,比如:建築風格,日本建築物多采用中國唐朝的建築風格,由此可見中國對世界各國的影響。而如今的中國,往往是把自國的傳統風格換成了西方文化,我們的國家的確越來越發達了,但我更相信,沒有人願意看到中國丟掉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去模仿,過分汲取的西方文化。現在,我們所受的教育確實很先進,但是又有多少是我們中國自己的東西呢?我不是說追求他國的文化是一種錯,而是強調我們國家不應該丟失自己的風格。

但願美好的祖國越來越繁榮,昌盛。但願我國的文化越來越領先世界。

關於教育的散文:教育9

雨後,天青青的,草青青的。土道上添了軟泥,削巖下卻留着一片澄清的水,更開着一枝雪白的花。也只就是小小的自然,何至便低徊不能去?

風狂雨驟,黑暗裏站在樓闌邊。要拿書卻怎的不推開門,只凝立在新涼裏?─—我要數着這濤聲裏,島塔上,燈光明滅的數兒,一─—二─—三─—四─—五。

沉鬱的天氣。浪兒侵到裙兒邊。紫花兒掉下去了,直漾到浪圈外,沉思的界線裏。低頭看時,原來水上的花,就是手裏的花。

水裏只盪漾着堂前的燈光人影。

一會兒,燈也滅了,人也散了。

一時沉黑。─—就是我的寂寞?就是山中的寂寞?就是宇宙的寂寞?這池旁本自無人,只剩得夜涼如水,樹聲如嘯。

這些事就是遽隔數年,這些地也相離千里,卻怎的今朝都想起?料想就是其中貫穿着同一的我,潭呵,池呵,江呵,海呵,和今朝的雨兒,也貫穿着同一的水。

關於教育的散文:教育10

這就是十幾年前的事了。

在一個春節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慶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個鄉村的鄉公所樓上。走上一段陰暗的仄仄的樓梯,進入一間有一張方桌和幾張竹凳、牆上裝着一架電話的屋子,再進去就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間,和外間只隔着一幅布簾。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張條子,說就是她臨時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隨手拿起一張報紙來看,忽然聽見外屋板門吱的一聲開了,過了一會兒,又聽見有人在挪動那竹凳子。我掀開簾子,看見一個小姑娘,只有八九歲光景,瘦瘦的蒼白的臉,凍得發紫的嘴脣,頭髮很短,穿一身很破舊的衣褲,光腳穿一雙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牆上的聽話器。看見我似乎吃了一驚,把手縮了回去。我問她:“你要打電話嗎?"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點頭說:“我要XX醫院,找胡大夫,我媽媽剛纔吐了許多血!"我問:‘你知道XX醫院的電話號碼嗎?"她搖了搖頭說:“我正想問電話局……”我趕緊從機旁的電話本子裏找到醫院的號碼,就又問她:“找到了大夫,我請他到誰家去呢?"她說:“你只要說王春林家裏病了,她就會來的。”我把電話打通了,她感激地謝了我,回頭就走。我拉住她問:“你的家遠嗎?"她指着窗外說:“就在山窩那棵大黃果樹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說着就噔、噔、噔地下樓去了。

我又回到裏屋去,把報紙前前後後都看完了,又拿起一本《唐詩三百首》來,看了一半,天色越發陰沉了,我的朋友還不回來。我無聊地站了起來,望着窗外濃霧裏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黃果樹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個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媽媽。我下樓在門口買了幾個大紅橘子,塞在手提袋裏,順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門口。

我輕輕地叩着板門,剛纔那個小姑娘出來開了門。擡頭看見我,先愣了一下,後來就微笑了,招手叫我進去。這屋子很小很黑,靠牆的板鋪上,她的媽媽閉着眼平躺着,大約就是睡着了,被頭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臉向裏倒着,只看見她臉上的亂髮和腦後的一個大髻。

門邊一個小炭爐,上面放着一個小沙鍋,微微地冒着熱氣。這小姑娘讓我坐在爐前的小凳子上,她自己就蹲在我旁邊,不住地打量我。我輕輕地問:“大夫來過了嗎?”她說:“來過了,給媽媽打了一針……她現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說:“你放心,大夫明早還要來的。”我問:“她吃過東西嗎?這鍋裏就是什麼?”她笑着說:“紅薯稀飯——我們的年夜飯。”我想起了我帶來的橘子,就拿出來放在牀邊的小矮桌上。她沒有作聲,只伸手拿過一個最大的橘子來,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兩隻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輕輕地揉捏着。

我低聲問:“你家還有什麼人?”她說:“現在沒有什麼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沒有說下去,只慢慢地從插皮裏掏出一瓤一瓤的橘瓣來,放在她媽媽的枕頭邊。爐火的微光漸漸地暗了下去,外面變黑了。我站起來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極其敏捷地拿過穿着麻線的大針,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對地穿起來,像一個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從窗臺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蠟頭,放在裏面點起來,遞給我說:“天黑了,路滑,這盞小橘燈照你上山吧!"我讚賞地接過來,謝了她。她送我到門外,我不知道說什麼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說:“不久,我爸爸一定會回來的。那時我媽媽就會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畫一個圓圈,最後接到我的手上:“我們大家也都好了!”顯然地,這“大家”也包括我在內。

我提着這靈巧的小橘燈,慢慢地在黑暗潮溼的山路上走着。這朦朧的橘紅的光,實在照不了多遠,但這小姑娘的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覺得眼前有無限光明!

我的朋友已經回來了,看見我提着小橘燈,便問我從哪裏來。我說:“從……從王春林家來。”她驚異地說:“王春林,那個木匠,你怎麼認得他?去年山下醫學院裏有幾個學生,被當作共產黨抓走了,以後王春林也失蹤了,據說他常替那些學生送信…”

當夜,我就離開了山村,再也沒有聽見那小姑娘和她母親的消息。

但就是從那時候起,每逢春節,我就想起那盞小橘燈。

12年過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來了。她有媽媽也一定好了吧?因爲我們“大家”都“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