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以中秋節爲主題的散文

以中秋節爲主題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5W 次

中秋節,是團圓的季節,馬上就要中秋節了,你們聞到團圓的味道了嗎?下面是以中秋節爲主題的散文,歡迎參考閱讀!

以中秋節爲主題的散文

  以中秋節爲主題的散文1

再過幾天就是傳統節日中秋佳節了,不由得讓人回想起過去的中秋節。

我老家在名山的農村,小時候我們不叫中秋節,而是按照農曆的叫法,直呼八月十五。八月十五在我們家是個特殊的日子,因爲不僅是中秋節,也是我爺爺的生日。

爺爺是xx年夏天去世的,當時我正在雅安衛校讀書,剛剛考上大專。暑假的一天,父親母親照常去幹農活,我和弟弟在家後面的茶地裏摘茶,爺爺一個人在家裏。爺爺已經病了好幾年了,一直在家裏休息。他有一個單獨的房間,是以前的老房子,和我們住的房子緊鄰,和幺爸家的廚房挨在一起。他的病情時好時壞,好的時候自己起來四處走一走,幫看一下家,不好的時候就在牀上躺着,吃飯都是我們給他送到房間裏去。當時不太清楚是什麼病,也沒有送到什麼醫院去檢查過。只記得還在讀小學的時候,有一次他病得比較厲害,還是請我們鄉醫院的一個醫生來給他輸了十餘天液,才慢慢救轉過來。大嬢、小嬢等等親戚都去看他,還以爲就此不行了,在中心校當教導主任的二姑爹還在他房間裏陪他輸了幾天液。輸液、開藥好像花了一千塊錢左右,這在當時的農村,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很多人都是捨不得把錢用來給老人看病的。現在回想起來實際上就是老年人常有的慢支炎、肺氣腫、肺心病,最後導致心衰。

爺爺去世的那天早晨,阿媽還給爺爺打了兩個荷包蛋,是阿媽專門給他買的蛋,只打給爺爺吃。中午的時候,我們喊過他吃飯,他說今天不想吃。因爲平時也經常這樣,我們也不在意。下午我和弟弟就去摘茶了。在出去摘茶之前,我和弟弟還喊過爺爺,說我們要走後頭去摘茶了。摘茶回來之後,在家裏和爸爸、阿媽在擺什麼事情,突然聽見幺爸喊我們,我們趕緊上去,就只見幺爸抱着爺爺,在喊“阿伯”(就是父親的意思),爸爸也上去了。我和弟弟當時還是有點膽小,不敢走太近,只走到門口,一會兒,爺爺就走了。爸爸和幺爸就趕緊拿了一根竹竿,把爺爺住的房子掇掉一匹瓦,然後放炮,我也不知這些程序是什麼意思。後來很多親戚、鄰居都來了,做道場之後,爺爺被擡到山上安葬了。

記得大概在讀小學的時候,因爲中秋節是爺爺的生日,所以有很多親戚來給他“做生”(過生日)。爺爺的一個乾兒子是在雙河街上修電器的,從我媽那邊的輩分,我們叫他舅舅。當時修電器的,也算是一個有身份的人,反正感覺比普通老百姓要高一個檔次。我的外公曾經說過,以後我長大了就送我去學修電器,他給我出錢,可見修電器在當時是一個多麼讓人嚮往的職業。每年八月十五的時候,舅舅都會買來鞭炮和月餅,先把月餅交給我媽,然後在我們家的地壩邊上把鞭炮放起,噼噼啪啪的響好一陣,阿媽總是把舅舅和其他人送的月餅一起放在房間裏,存着以後慢慢吃。等客人走後,吃月餅就是一個重要的程序,我和弟弟早已等得不耐煩了,不知已偷偷跑到房間裏看過、摸過月餅多少次,但沒有阿媽的允許,是斷然不敢偷偷吃的,只有看着眼饞的份。那種月餅在我印象中都是比較大的,直徑可能有15釐米左右。吃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阿媽用切刀把月餅切成幾等份,我們每人拿上一塊,慢慢的吃,內心別提有多高興了。

爸爸曾經當過生產隊的隊長,後來當大隊隊長。每年過中秋節的時候,他們大隊都會在芒硝廠(靠近雙河街上的一個商業地段)那個生產月餅的人家買月餅,發給大隊和生產隊的幹部,這也是當幹部的'一點福利。有一年八月十五的下午,在放學後回家的路上,我和弟弟碰見一個大隊的會計,姓丁,因爲經常到我家去,所以認識。我們叫他表爺,他順手將手裏掰剩下的大半個月餅給我和弟弟,我們不知道有多高興,在回家的路上就將大半個月餅吃完,還感覺意猶未盡,好像纔剛剛開了頭,月餅就沒有了,就像電視裏演的豬八戒吃人生果一樣。

  以中秋節爲主題的散文2

時間如水,彷彿是轉眼間, 春去了秋又來,一年的工夫就這樣漸行漸遠。大街小巷、店鋪商場裏,花團錦簇、琳琅滿目的月餅,瀰漫着濃濃的中秋味。嘗試着購買多種月餅,水果的、蔬菜的、豆沙的、五仁的;袋裝的、散裝的、盒裝的;紅的、黃的、綠的、紫的……就是沒吃出那月餅的滋味——

記得小時候,每逢中秋臨近,各家各戶各人都充滿了嚮往和興奮,尤其是忙壞了媽媽們。

首先,媽媽要早早收集晾曬盞花、葫蘆花、玫瑰花、香豆葉,接着用石頭“匠窩子”搗碎撻面,再託人從城裏購買些紅曲、薑黃。其次,在日常勞作間歇,在田間地頭荒坡沙灘上,收集枯樹枝爛樹根、或挖或拔薅子、冰草、岌岌、艾杆子收工後背回家曬乾了,或者在院牆外晾曬些牛糞塊。蒸月餅比不得平常蒸乾糧饃饃,必須有燒竈火的好燃料才行。

在臨近中秋的前幾天,媽媽將自家提前製作好的“糟子”用溫水泡開了,調上澆頭子,發酵了,每隔一兩個小時再接續半碗乾麪,用適量溫水攪勻成成糊狀,連續接上十次左右,大概有半盆了。再按一碗麪的標準加適量溫水揉麪,揉一次發酵兩小時左右,連續揉個十次八次的,積少成多,滿滿兩大盆,鬆軟而勁道,用手一按撲哧撲哧的。

一大早,媽媽就和嬸孃、奶奶忙起來。

首先要按照我家“八卦”蒸籠的大小、月餅的薄厚、顏料的品種,將發好的面均勻的揪成若干團。接着,一手揉一手團,揉搓十來個回合,光滑了、瓷實了、圓溜了,用手心按平;再用擀麪杖一下一下推開成半公分厚、直徑四十五公分大的一張麪餅,將新榨的胡麻油均勻地塗抹一遍;黃澄澄的,清香撲鼻,再撒上薑黃,撒上白砂糖,撒上一層厚厚的白麪;最後緊緊地捲成一卷壓成一團;壓實了,再擀成剛纔的形狀,再撒上一遍,這纔是個名副其實的好底層,是最好吃的一層之一。

然後,如法炮製,擀上一層又一層,用備好的顏料撒上一層又一層,一層層撂成十公分厚。或剪開翻出五顏六色的“抓抓子”、或捲成卷擰成“馬絆場”、或蓋上頂層做成一色“蒸餅”。最後擀一個薄如紙的麪皮兒將整塊月餅完全包裹起來,雙人四手擡到籠屜裏,一籠屜只裝一塊月餅,一次蒸兩籠屜或三籠屜或四籠屜。

這時,“坐臥”在竈臺上的那口大鐵鍋裏早已燒好了沸騰的開水,按順序將籠屜次第撂在大鍋上;再用乾淨的碎布片或其它什麼軟物,將鍋沿、籠屜縫隙、鍋蓋縫等一切可能透氣的地方都塞嚴實了;用枯樹權、牛糞塊等結實耐用的柴火一口氣燒上半個鐘頭的旺火,防止“溜鍋”。等鍋蓋上面熱氣騰飛好一陣子了就要暫時停入火;停頓一刻鐘熱氣稍降,再用溫火燒半小時。就這樣燒四次,蒸兩三個鐘頭,一大鍋水也熬幹散沒了,月餅也就蒸好了。

那時候,爲了蒸月餅,每年我都會向老師請假擔任“燒火丫頭”。

月餅蒸好後,要有兩人三掀兩翻整體端正放穩,用木製的“點朵子”沾上紅顏料,在暄騰騰的白麪上點上一朵朵紅花,便有了色彩,晾上一個晚上,揭掉表皮,切成十五公分大小的方塊,便可吃了。新鮮時香甜美味;晾乾了酥脆可口,層層疊疊,肥而不膩,中秋後的日子就在這甜美中咀嚼着。

中秋月夜更值得一提。當皎潔的月亮爬過樹梢立在屋頂時,深邃的天空澄澈透明,往日的繁星似有若無,亮汪汪的月光如水地灑落在農家寬敞的院落裏,比白晝更亮堂。家家戶戶搬出自家方桌,端一塊完整的、畫着月亮的月餅,恭恭敬敬地供獻在方桌中央,四周的拼盤裏供奉上自家收穫的水果或別的什麼好吃的,叫“獻月”。老人們還會講“嫦娥”和“玉兔”的故事,舉頭望月,我總想從“玉盤”中看見正在舞蹈的嫦娥或玩耍的白兔。

  以中秋節爲主題的散文3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百善孝爲先。我們審計人常年出差,奔波在外,經常“忠孝不能兩全”,又逢一年一度中秋佳節,記得一定要先回家看看,因爲天下最不能等待的是孝敬!

在人生之路上,哪個年齡段的人最爲脆弱,最爲需人關愛呵護?自然是老年人。每個人都有蒼老的時候,無論他們在年輕的時候多麼風華正茂,多麼青春迷人,多麼才華橫溢,但是一旦到了晚年,昔日的年華將一去不再復返,可以說老年人的境況是所有人最終的歸途。

我曾聽到有人在議論自己的父母,說的是一到雙休日,老人就往他們家中打電話,問他們回不回家,還說爲他們準備了燉排骨湯。其實,詢問是客情,準備豐盛的菜餚也僅僅是形式,真正的原因是老年人的孤寂。所以就有了那風靡千家萬戶的“常回家看看”的歌,讓一些老人聽了,感動得默默流淚。我還看過這樣的場面,一位老人病倒了,老伴想將她背下樓去,然後再去醫院。這要是在年輕的時候,實在算不得什麼。可是,他老了,他那衰老的身子已沒有了當年的力氣,他背不動他的老伴了。正在悲哀嘆息之際,他的兒女們趕到了,於是背的背,扶的扶,那情景是感人的。老年人的悲慘莫過於久臥病榻之上。當年,她們的巧手能織衣,他們力大能掄錘。但當他們步入老年,開始於與衰老和疾病抗爭的時候,竟表現得那般的虛弱和無有能力,甚至連吃飯也要人喂,上廁所也要人來攙扶。看來人的老年之路不但舉步維艱,甚至有些蒼涼。那麼那些已成家立業、另築新巢的兒女就不但要“常回家看看”,還要想到父母當年爲哺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多少艱辛,多少汗水。

父母永遠是我們心底最柔軟的溫暖,我們卻不能爲他們做點什麼,給他們買點吃的,就一直等我們回去再吃;給他們買件衣服,就總說浪費。其實,他們什麼也不圖我們的,就只是把那份厚重的想念送給了我們,把那份平安的祈禱送給我們,把所有的祝願送給了我們。

在父母的眼裏,我們無論多大,永遠都還是個孩子。我們的內心深處是不希望父母老去的,希望他們永遠年輕和健康,像“英雄”一樣站在我們隨時踮踮腳尖、伸伸手就可以觸摸到的地方。小時候,最討厭父母嘮嘮叨叨、限制我們的自由,想趕快長大,逃離這束縛自己成長的家,成就一番事業。現在工作了,也已爲人父母,每每想起年邁的父母,還在日復一日的不停操勞,不禁潸然淚下,回家看看成了最迫不及待的事。

我家兄妹三人,我是老幺,我們仨都已成家立業,遠離父母,但我們不管多忙,每次逢年過節前我們都會提前商量好,約定一起回家看看父母,坐在一張桌子上,吃一頓柴火飯,這已經成爲了我們家的家庭傳統。餐桌上,我們總會不厭其煩的聽着父母說起以前那些困難的日子和我們小時候的趣事,眼角不經意間總會溼潤……

中秋國慶長假到了,不管怎樣,無論多忙,一定記得常回家看看,先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