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一座小山村的變遷散文

一座小山村的變遷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2W 次

常州村是天津市最北部、海拔最高的塞外深山村。原來沒有正規的村名,因爲村南有一處叫青山口,人們順嘴就叫這座村莊口外的(即長城關外之意)。那麼大的天津市都在關裏,常州村則像一枚棋子,被哪個仙人隨手丟到了關外。

一座小山村的變遷散文

常州村亦叫九山頂,村因山而聲名遠播。九山頂爲清東陵的太祖山,與世隔絕達250多年,動植物在這裏繁衍生息,纔有了山清水秀、植被茂密的生態大環境。

有一年,國家提倡城鄉物資交流,通過抓鬮產生幸運者。一位名叫王福有的村民抓到了一輛自行車。可自行車卻沒法派上用場,村裏連一條整齊的街道都沒有,到處七高八低。王福有就把自行車像幅畫一樣掛在了牆上,每天看上兩眼,都覺得滿足。很多年以後,這輛自行車的車胎糟朽了,掉在了地上,自行車才結束了作爲一幅畫的使命。到上個世紀80年代,村裏人爲出行方便,也陸續買了自行車。可那些自行車都寄存在山下的'親戚家,從新到舊,都沒有登過自己家的門檻。

村裏人爲了改善生活,想了很多法子。上個世紀60年代末,村裏的全體勞動力幹了多半年,修了一條能走膠皮車的路。70年代,國家給了些水泥,村裏建了一座小水電站。只是季節性強。冬天沒水,沒法發電。夏天水多了不行,淤柴火末子。有時一個晚上只能點一個小時的燈,就又沒電了。

因爲沒有細糧,村裏嘗試過種水稻。可因爲水涼,水稻都成了秕子。也種過小麥,最多種過50畝,因爲產量少得可憐而告終。村裏有一個叫王春和的人,成年累月在山裏開荒種地,有一捧土也要捧到自己家的自留地裏。他起早貪黑地幹,一年能賣3000斤糧食,摺合人民幣1800多元。

1984年,村裏開始興辦企業。先後辦過食品廠、石子廠、炭廠、鐵礦,因爲信息不靈和缺少專門人才,都無一例外地賠了。一個廠子最多賠了10多萬元。

村裏有個叫王寶義的人,在保險公司幹過幾年,跑過許多地方,總覺得家鄉的山水和別處不一樣。有時候去外地的景區,發現自己家鄉的風景一點都不比那些花錢看的地方差。1993年,他回村當了支部書記,便琢磨靠山吃山的法子。當年有許多老八路在這一帶打過遊擊,王寶義想盡法子把那些人請了來,利用他們的影響和威望給自己出主意、想辦法。那些老同志的級別都很高,王寶義咬咬牙新做了20多套被褥。後來這些被褥就與最早的農家旅店掛上了鉤,也纔有了後來農家院的繁榮和發展。

爲了把小山村的旅遊辦出特色,王寶義想了許多法子。村後那座叫九山頂的山,是天津市海拔最高的地方,要翻過一道山樑,才能看到最好的風景。爲了能吸引遊客,他們仿照戰爭年代的樣子建了個邊區食堂,免費提供20多種雜糧和山珍熬的八寶粥,甚至請了身材矮小的人來賣炊餅。這個法子很奏效,很多登山的人自帶了飯盒到這裏喝粥,臨走還要裝滿,說是給家裏的老人嚐嚐。

小山村的晚上沒有什麼娛樂項目,爲了能把遊客留住,他們先搞起了篝火晚會,把錄音機提到場院裏,方便遊客跳舞。又宰了羊讓城裏人邊跳舞邊燒烤。那一年的紅果不值錢,有記者寫了《滿山紅果沒人摘》的稿子。常州人又有了靈感,他們首先開展了遊客免費採搞活動,到電視臺打廣告,在公路上打橫幅,跑到縣境內40多家療養院所,把創意告訴了他們。結果那一年的遊客比平時多了一倍。城裏人臨走把外套都脫了下來,紮緊褲腳和袖口,裝紅果用,上車時,只穿着一條秋褲回家了。

常州,這個塞外深山村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了。路通了,水甜了,別墅成羣,牛羊遍地,成了城裏人趨之若鶩的地方。每到節假日,各種汽車能從停車場排到村外去。改革開放30年來,變化最大的地方是山村,因爲山上到處都是寶,人們越來越多地跑出喧囂的城市,置身青山綠水之間,疲憊的內心就得到放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