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散文欣賞《燒火盆的記憶》

散文欣賞《燒火盆的記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W 次

趁着元旦放假,我遵照老家的習俗回了趟鄉下掛冬至。晚飯過後,暮色四起,寒氣漸漸逼人回屋了。此時的鄉下再也沒有更多的去處了。母親就從柴屋抱了一小捆乾柴到堂屋,先挑了幾根小荊條架在鐵火盆上,然後用帶有松針的小松樹枝引燃明火,不一會兒,待我們剛洗完臉和腳,一個暖暖的柴火盆就生成了。於是,一家人便圍在柴火盆邊上聊起了家常。一種久違了的感覺油然而生。

散文欣賞《燒火盆的記憶》

在我的記憶裏,冬季燒柴火盆其實在小時候的家鄉是一種很常見的生活方式。每天早晨天一亮,勤快的家庭主婦就起牀,開完院子門,接着生火做飯。她們先在把米用冷水淘乾淨後,下到大鍋裏用柴火猛煮。等到水燒開了後,還要用鍋鏟在鍋裏不停地攪動,防止粘鍋。等到米開花了,才停止燒火,將米用竹撈勺子把米從鍋中撈出,瀝乾米湯,倒入木甑中去蒸。蒸飯的時候火可以比煮時更小些。於是,她們便會將火盆搬到廚房,先用火鏟從竈膛中掏出一些火炭放在火盆的底部,接着在火炭上用火鉗扒開一個窩洞,再又從竈膛中抽出幾根在燃的柴火,放在火炭的上面,這樣一盆柴火爐子就燒好了,再搬回堂屋。接下來的是,吆喝着仔崽子和妹崽子起牀,爲了不至於凍着小孩,她們往往會把小孩抱到火盆旁,幫他們穿上多件並不厚實保暖的衣服。弄完這些,飯也蒸熟了,便趕緊炒上幾個菜,張羅家人吃早飯。飯後大人該幹活的幹活、小孩該上學的上學。剩下的這盆火,用火盆邊上的柴火灰捂掩起來,拿一個竹烘盞罩在火盆上,然後將一些冬日沒曬乾的衣物放在其上烘着。待到人回來後,又扒開火灰,直接引火添柴,就可以烤火燒水做飯了。

山村的冬日很短。小時候家窮缺糧,大人們爲了省糧經常每天僅吃兩頓,早飯吃完就要等到晚餐了。因此,雨天沒活幹時人們就坐在火盆邊了。男人們往往是在火堆上放個鐵架子,架子上再放個大鐵皮壺子,燒些開水,倒到大瓷缸茶杯裏,來衝自家的土茶喝。他們邊喝邊聊着農事家常、還不時地從菸袋裏掏出菸絲塞進自做的竹菸斗裏,再用火鉗夾起一個紅紅的火炭子,用嘴吹一吹,便湊在菸斗頭上點燃了,只要他們嘴一撇,菸斗嘴一出口,一股辛辣的生煙就開始在堂屋裏飄蕩,久久不得散去。婦女們這時也有活幹,圍在火盆邊上或替孩子們縫補衣服、或用米糊貼破布片做鞋墊鞋底、或用竹針打毛線衣的同時,仍然忘不了嘰嘰喳喳着東家長西家短的。日子似乎過得很淡然。

對於當時我們這些長身體的小孩來說,日子總過得太慢,空着肚子挺難受了的。但柴火盆給了我們不少的樂趣,讓我們在冬日裏有着更多的溫暖。我們會想方設法去弄個番薯、一個芋子、一個山榛子甚至是幾顆豆子放到柴火盆中去烤、去煨、去爆,讓日子在等待甚至是搶奪食物中打發。再的確不行,那只有呼朋引伴地跑到屋外撒野去,有時能覓尋些野山果來墊墊自己的肚子、有時還可以從樹上掏幾個鳥蛋、從稻田裏抓一串泥鰍回家改善生活。玩累了,看到村裏有炊煙升起時,我們就會撒開雙腿往家裏跑。那時冬日每家的晚餐也基本上離不開燒柴火盆。物質貧乏的年代,要讓食物多點味道往往採取燉的做法。由於大人們沒吃飽也不願多動,於是他們將白天燒水壺換成了大砂鉢,然後將洗好的蘿蔔白菜往裏面一放,加上一瓢水,任其慢慢地燉熟,最後撒上把食鹽,就是晚餐的全部菜餚。那時的`我們根本不知道挑食是什麼概念,只知道狼吞虎嚥,吃的連一丁點菜湯也不剩。飽了肚子、坐着柴火盆旁暖暖的,玩了一天的我們不一會兒睏意也就來了,在大人的催促下,很不情願地離開火盆,去抹把臉、洗個腳、上牀睡覺了。

老家燒火盆可謂是就地取材,燒的材料五花八門,主要有木炭、柴條子,小樹兜、木梓殼、菜麩餅、鋸木屑、大豆梗莢等,但燒火盆也講究一些的規矩。如有貴客來了,一般是燒木炭,這樣火旺煙少灰也少;又如冬季進新屋,人家來賀喜時,主人則會生盆旺旺的菜麩餅火,意味着新屋旺人旺財。當然有些規矩現在想起了挺好笑的,如調皮的小男孩朝火盆裏撒尿,大人必須拖他到廚房,對着過年時貼“司命降福”的地方,在他腦門上敲三下,嘴裏連說三聲“興旺、興旺”,就過去了。但也有些規矩我至今也不明白其中的由來和忌諱的理由。譬如說,女子平時不得跨過火盆,但新嫁娘進夫堂屋門之前必須在院門口當衆人面反覆跨三次火盆。

如今鄉下的老家,隨着經濟的發展、空調和取暖器等產品的普及,燒火盆的人家也不多了。於是,我便把關於燒火盆的記憶留在白紙黑字上,既提醒自己別忘了根,也算是對兒時生活的一份念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