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回家過年主題散文

回家過年主題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一到春節,我們都要回到家鄉過年,在過年期間,我們有什麼感想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回家過年主題散文,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回家過年主題散文

  回家過年【1】

回家過年,這本是很簡單的四個字,卻是許許多多遊子一年中的期盼,當然,這也包括那些在外求學的莘莘學子們。

在外瓢潑久了,多想回到家鄉看看爲我們牽掛的父母親人。曾經多少個日日夜夜想及這些,我們可以做的只是一壺濁酒而後在心底默默的祝福與思念。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年到頭,隱藏在我們心底的除了深深的牽掛還剩下什麼呢?一年到頭,又有多少父母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着遠方的兒女?

記得還小的時候我們是多麼的喜歡過年,有新衣服穿、有壓歲錢拿,好多好吃好玩的,還不用擔心作業是否已經完成。而今我們盼望着過年,卻只是那短暫的團聚,可以陪父母陪親人說說心裏的話。同時我們又多麼地害怕,害怕父母那期望的眼神,尤其是害怕看見父母那滿頭烏髮漸漸泛白,甚至脫落。雖然我知道,人沒有不會老的,但看見父母臉上漸添的皺紋,和那漸漸泛白的烏髮,心中總會有一種心酸的感覺。

曾幾何時,我們爲了自己的學業、工作離開他們,透過父母那充滿期待的眼神可曾讀懂父母心中的那份牽掛寂寞?那充滿笑容的深處隱藏着多少期待的淚水。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甚至工作,父母無時無刻不在對我們充滿了期待,而我們卻一次又一次的讓他們失望。就是一年一度的“除夕團圓夜”,也總有那麼一些人以各種各樣的藉口不回家,於心何忍?

一年中的守候,一年一度的團圓。在期待中我們過完了一年又一年,也漸漸地長大了,父母卻漸漸地老了。都說“小孩盼過年,父母怕過年”,而如今卻成了“父母比小孩更盼望過年”,其實父母盼望的不是過年,只是那一年一度的團聚。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小時候,常聽老一輩人這樣唸叨着,也在盼望着,盼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夠早點回家過年,哪怕你回家什麼事都不幹,只是成天的摸麻將、打牌、閒逛,但只要見到你在身邊,父母總是笑咪咪的。

鞭炮備好了、年夜飯備好了、麻將備好了、撲克備好了、茶水點心也備好了,一切都準備停當,只有父母仍在翹首期待,期待着團圓的時刻早點到來。而當團圓的時刻到來了,他們總是會興奮地像個小孩,爲自己的兒女忙前忙後。

大家肯定有這樣的經歷,也許這種現象到現在還廣泛存在,“回家過年時父母喜笑顏開,而當正月裏離別的時候,父母的臉上卻停止了笑容,甚至會悄悄地抹眼淚。”父母老啦,身板也沒以前那麼硬朗啦,他們需要子女的陪伴,就像以前我們需要父母的陪伴。

回家過年,回到家中,不要一昧的只知道打牌娛樂,也抽點空陪陪父母聊聊天,就像小時候,父母也會經常陪你聊聊天。

  回家過年【2】

一到農曆的臘月,空氣中驟然多了些年的味道。過年的氣氛,也一日濃似一日,老少男女,都在談論着過大年的種種趣事;個性是那些常年漂在外養家過活的人們,都在計劃着回家過年的事。謀生是大事,淘金追夢也是大事,回家過年,更是大事。

這些如鳥兒一般,離開了鄉土在異地他鄉生活勞碌的男女,又要開始一年一度的遷徙,這樣的遷徙,義無反顧,跟燕雀南飛幾乎毫無差別;再累再苦,旅途再長,也擋不住回家的腳步;有雨有風,鄉關再遠,也熄不了心中企盼已久的熱烈。

回家過年,是長久的等待,是抑壓在心裏的渴望,更是一年漂泊後的心靈慰藉。行走得太久,漂泊得太遠,掙扎的太累,壓抑得太苦,回家過年,正好能夠撣去兩肩的重壓,在濃濃的家居氣息裏,安然睡一個好覺,能夠敞開情懷,說自己想說的話,做自己想做的事,把真實的生活,把日子的濃釅拿捏得恰到好處,把心中的情、心中的愛揮灑得酣暢淋漓;回家過年,就是跟家人團聚,就是天各一方的親戚朋友,又能集中在一齊,姐妹兄弟,又能夠集聚在父母的羽翼下;父母欣慰,夫妻和悅,兒女開心,閤家歡暢!

傳統的中國年,賦予人們很多難以言表的光陰韻味。聚居在一齊時,有時候真的少了些天各一方的刻骨和企盼,甚至是按捺不住。過年成了向心力,活躍於每個人的心頭,隨着時刻的流淌,又會產生不可抗拒的凝聚力。是故,在每一次過年的團聚中,人們都把親情,友情,感情,夫妻情,兒女情,演繹得迴腸蕩氣、洶涌跌宕,正因聚的背後就是再一次的分別,再一次的離開,又是再一次的守候和期盼。過年,無形當中成了一種紐帶,成了一種媒介,或者說,一種不遠千里萬里奔向一處的契機和動力。正是正因有一次一次的分開,纔有了一次又一次相聚時的滿心歡喜,也正因一次次守望已久的團聚,更讓人們對生活、對光陰,有着太多的銘心刻骨和念念不忘。株組詞

每年的春運都會正因人滿爲患、被不一樣的聲音質疑和詬病,即便如此,每年的春運中,都會有那麼多的人不顧擁擠,不顧一票難求,不顧路途遙遠,毅然決然踏上返鄉的路。質疑和詬病的聲音,只關注了人流滾滾對客運所造成的莫大壓力,卻忽視或者說起碼不夠關心,過年對許許多多謀生在外的人們對鄉情的眷戀,對故土的魂牽夢縈,對家園的念念不忘,對親情的依靠和嚮往。如今的城市,離不開這些羣體,但是這些羣體未必真正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中來。在他們的心裏,城市依然是別人的城市,他們骨子裏的鄉音鄉情,民情風俗,還完整保留着鄉土的印記,回家過年,就理所當然,天經地義;似乎也只有回到了那一方天地,才能真正的自在,才能真正的坦然;財富,不必須就是首要的因素,更重要的、更在乎的,是身心的放鬆,是俚語村言裏的稔熟和隨意。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是一句俗語,更是遊歷在外的人們心裏邊的某種自我安慰。許許多多的人心裏,都有這樣的觀念,家在哪裏,根就在哪裏,回家過年,也是對自身根本的一種認同和重溫。做人,斷斷不能忘了自己的根本。所謂水有源,樹有根,人定然有自己的根本。回家過年,從某種好處上,也是這種根本認識的形象表述。

現如今,也有許多人由於種種原因,留在工作和學習的地方,不能回家過年,這並不是說,他們沒有回家的願望,少了這樣的念頭,確是由於條件限制,不得不做出這樣的決定,在他們的心裏,怎樣能少卻過年回家的想法,他們何嘗不想同絕大多數人一樣,帶着滿身年的氣息,走上那一條縈繞於懷的回鄉路,無論是誰,無論是哪一年,回家過年的念想都會讓人心潮難平,迫於現實,取取捨舍罷了。齊的組詞

回家過年,是一種民俗,更是一種文化情結,家和親人,是永恆不變的主題,也會在每一年,衍生出新的風味,新的意境。

  帶着鄉愁回家過年【3】

帶着鄉愁回家過年歲月的腳步邁進了寒冬臘月,古城西寧過年的氛圍漸漸濃厚起來。此時此刻,回家過年,成爲我年復一年的一種期盼。凝望着窗外飛舞的雪花,翻閱着辦公桌上的檯曆,恨不得將日子一下子掀到大年三十,便可打包起一年的辛勞,收拾起一年的思緒。丟開沒完沒了的工作,與妻兒一起懷抱赤誠孝心,奔向夢牽魂繞的土鄉小村,奔向生我養我的那片熱土,奔向慈母溫暖的懷抱。

離開彩虹的故鄉,奔波鬧市,已有二十幾度春秋。每逢臘月,回家過年,這內心深處難以釋懷的厚重情節,就像一罈飄香的互助陳年青稞老酒,繾綣的鄉愁就以流動的方式,在我的血液裏輕輕淺唱,給風風雨雨的過程,增添一抹想要撫平但卻無法癒合的傷痛。

我出生在土鄉一個美麗的小村莊,在我的記憶中,每逢臘月,濃濃的年味氤氳在村野的上空。殺豬宰羊的熱鬧此起彼伏,做油餅、炸饊子、貼對聯、掛燈籠……年的味道在帶着泥土氣息的空氣裏醞釀。

在記憶深處,“有錢沒錢,光光頭兒過年”,生活再拮据,也要殺豬。一戶殺豬,全村熱鬧。下午三四點,小孩們帶着請人吃肉的任務忙碌在村東村西,一家不到,第二三天也會誠摯邀請,凡有老人之家,還要送一碗送過去;過年拜年,家家互拜,不將客人灌醉,實屬待客不周,雖說酒水只有廉價的互大、黑老二,但一切情誼凝聚在酒水裏,舉手划拳,在推杯換盞中,在“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的豪語中,往昔的矛盾與隔閡,一概冰釋前嫌。那濃濃的年味,一直延續到二月二的歲月裏。

曾幾何時,“年味淡了”的感慨,不僅僅在城市,也擴散到我那思念的土鄉。回鄉過年,回家團圓,除了親情的黏合,也少不了舌尖上的誘惑,土鄉獨具特色的美食,那獨領風騷的年俗、永不褪色的年飯味道,鄰里間的歡聲笑語,十幾年來,成爲我漂泊鬧市時難解的濃濃鄉愁。

在兒時的記憶中,“過冬至宰聾子(羊),過臘八宰瞎娃(豬)”。的青海俗語成爲故鄉孩子們的期盼。每逢冬至,村莊便流淌着一絲絲榨油餅、炒油飯、饊油攪團的甜味,以示慶祝豐收和團圓,過完團圓的“冬至”後,鄉村就開始忙碌起來了。臘八粥也豐富了鄉村年的味道。記得老舍的《北京的春節》中也記述了此習俗的難忘與隆重。青海的臘八粥就是麥仁飯,有句順口溜:“吃了麥仁飯,天天忙過年”。在臘八,青海人還有獻冰、吃冰的習俗。臘月初八,正當三九,天寒地凍,河牀堅冰如鐵,天亮前人們便到河牀,取來如白玉水晶般的冰塊,供獻在糞堆、地頭、院牆、庭院中心、槽頭棚圈中、果樹樹杈間,以示來年雨水充足,風調雨順。這天,村裏男女老少不怕牙冷舌凍,如吃冰糖一般,“嘎巴嘎巴”嚼下幾塊冰下肚,寓意消病除災。喝着那麥仁與牛羊肉共舞的麥仁飯,嚼着甘甜冰涼臘八冰,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飛舞的雪花將我記憶的影子拉長變粗,在這影子裏,在臘八冰的回味中,我渴望過年的思緒融入了淡淡的憂愁。多少年來,鄉愁,是童年記憶裏盼望了一年的豐盛年貨;鄉愁,是那久別的鄉土、鄉俗和鄉情;鄉愁,成爲我內心最柔軟最憂傷的情愫。

窗外的雪花飄飄灑灑,片片如翎,彷彿是漫唱在鄉野的花兒穿空而來,悠揚着一顆心的嚮往,也溼潤了雙眸的眺望!此刻我的心中升騰起一種“飄落異鄉心獨潸然,掰起一片清冽村前純潔的河冰,溫潤濃濃戀鄉的心田。深情翹望藍天雲端,聆聽孃親長長的呼喚,傾瀉那滿是回家過年鄉愁的記憶。”的寂寞思念。

隨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時至今日,工業化生產爲生活提供了更多便捷,但也讓大量傳統手工製作的年貨慢慢消失了蹤影。吃油攪團、吃油飯、吃臘八冰也逐步成爲歷史,一種符號。而如今每遇“冬至”、“臘八”,食之無味的大魚大肉替代了往日難忘的油飯、油攪團……雖然吃的還是那些食物,但已經不是原來的味道,那些傾注了農民們一年勞作下來之後的欣喜和情感的食物,在工業化生產的衝擊下,失去了濃郁的芳香。我們懷念的是食物,是誰也說不清道不明的年味,藏在其中的,是潛伏在內心深處的那份鄉愁。往昔的甜甜年味,往昔的情調與味道,只給人們留下淡淡的記憶,如煙似霧,逝去在心底的盡頭。

翻着辦公桌上的檯曆,“除夕”赫然跳入眼簾,喜紅的對聯、春意無限的窗花、忙碌挑水的身影、此起彼伏的笑語,掩耳點炮的膽怯,上墳請祖過年的忙碌,打醋罈除邪的神祕。詩意着我的久違的記憶。

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忙碌的一天。這一天家家戶戶在臘月二十四掃房的基礎上,再次清掃庭院街道小巷,人人換上新衣,喜紅對聯貼滿庭院,加上農村婦女心靈手巧的剪紙,庭院琳琅滿目,處處見紅,平添了無限春意。在這一天,家裏家外、角角落落要清掃乾淨,從大年初一子夜時分一直到初三不得打掃院裏院外、室內室外衛生。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村家家戶戶飲用甘甜的地下水,自來水一度是城市人的專利。所以在大年三十這一天,家家戶戶將盛水的大缸清洗乾淨,儲備好初一至初三的生活用水,在這三天裏,不得到泉裏挑水吃。老人們說大年初一至初三是鬼洗腳的日子,泉水不乾淨……

突然,窗外一聲爆竹聲,驚醒了我的回憶。“東風夜放花千樹”“一夜魚龍舞”,這些帶着強烈地域文化色彩的年俗,曾賦予故鄉“過年”隆重的儀式感。年年有餘的期盼、來年祈福消災的嚮往、一年辛苦耕耘的犒勞……傳統的年俗給了大家物質和精神的滿足。望着高樓林立的都市,鞭炮聲漸少,廟會變身商業促銷平臺的憂愁悄然潛入,住在樓房的年輕人甚至不知竈神爲何物,這些年俗成了留在我們這一代記憶深處難以再現的.影像,也成了我們這一代心中稠稠的年愁。

在濃濃的年愁中,我打開收音機,聽着一個關於“過年”的話題。話題之餘,一首《另一種鄉愁》飄然而至,“沒有哭泣的那一種滋味,那種使人刻骨銘心的鄉愁,如果深深經歷那種感受,纔會明白爲何佔滿心頭……”聽着曲子,我不由的淚流滿面……

曾幾何時,除夕夜,一家人圍坐小火爐閒話家常的記憶;曾幾何時,踏火追風跳茅火那美不勝收的感覺;曾幾何時,除夕祭祖莊嚴凝重的痕跡。現如今,卻剝離了“祝福”的年俗只剩下吃吃喝喝,不鹹不淡的客套,那初一至初三不得打掃衛生、不得挑水吃的習俗只給人們留下悠悠的年的回憶,心中也只留下那淡淡的惆悵。

望着窗外的一切,思想着山那邊的故鄉,月亮之上升起一縷藍色的鄉愁。

思緒中,我的心顫了!

回家過年,勾起了一縷淡淡的憂愁。

此刻,心底突然疼痛着那一句縈繞,“我在這裏,而你在遠方……”耳畔響起父輩的嘆息:“唉!村莊還是不佔的好……”我的家鄉在東部城市羣發展的浪潮下,也走上了城鎮化發展的道路。望着消失的村莊,望着正在興起的“千城一面”的海東臨空工業園居民生活園區,我回家過年的期盼情緒夾雜了一絲稠稠的失落,以至於不敢回家的念頭潛入心頭。

想着着即將消失的村莊,想着我再也不能在靜靜的夜裏,坐在山頂,傾聽大自然的聲音,我的心不禁顫抖起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成爲我的渴盼與焦慮。鄉愁喲!是我們過年時的“集體狂歡精神”,也是我們最樸素的“審美精神”和最原生態的“祝福精神”。那回家過年的鄉愁,成爲我們心頭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絲。

村莊在夢裏老了,嘮嘮叨叨唸個沒玩完了,鄉愁堵住了冬天的嘴,使我無法咀嚼脆那生生的思念與鄉愁……“披星戴月地奔波,只爲一扇窗,當你迷失在路上,能夠看見那燈光……”收音機裏《異鄉人》那讓人心酸的歌詞酸酸地觸動着我的心絃。

多少年來,擠公交車、包出租車、拼私家車,山一程,水一程。畢業初的隻身孤影,結婚後的二人相伴,帶着孩子的歡歡喜喜,風一更,雪一更。成長了年華,豐富了思量,沉甸了親情,只爲這我們心中始終隆重不變的春節,只爲這一家人期待一年的團聚,爲這周圍鞭炮聲裏左鄰右舍燉雞煮鴨,只爲着親朋好友一聲問候,只爲着那股親情飄溢的青稞美酒,心海的每一寸空間瀰漫着誘人而害怕的年味。

“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

心靈踏上回家的旅途,在雪花飛舞中,在《異鄉人》的旋律下,一種說不出的愁緒縈繞在心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漂泊在外,打拼使我成爲一個自我異化的都市人,也逐漸成爲故鄉的“異客”。歲月更迭,十幾年的異鄉漂泊,曾經的悔恨,曾經的希望,一次次地交替佔領着、飄浮着我這個異鄉飄客的心,一次次的回家過年,是飄飛在我心頭歸鄉的思絮。每每心底好累的時候,那溫柔的鄉愁便會霎時涌起,猶如潮水沖洗着孤寂的心海,埋沒煩惱,輕輕地舔舐着傷痕累累的心痕,撫慰疲倦的心靈。這時的回家過年,鄉愁彷彿是避風的港灣,好是溫馨……

每每過年回家,踏上了路,就喜滋滋的,聞到過年的味道,因爲親情永遠只是一句簡單的話,或者照面,用不着太多負累,人不需要等待攜貴方歸。人生,若只一境,則只願天天回家,日日過年,閤家歡聚。雖然父母可能是我們繁忙生活的一部分,但你我卻是父母的全部。忙活了一年,盼望了一年的父母們心中早已開始暗自竊喜,如果鄉愁真的是那一張小小的郵票,父母期盼到家的方式就是特快。

心靈旅途被一聲聲手機鈴聲打斷,“兒子,哪天回家過年……”,手機那頭白髮母親的牽掛使我淚眼婆娑。手在異鄉的口袋還沒捂暖,雪花漂白了漸近的年關,北風把樹彎成了弓,帶着鄉愁回家過年成了一支蓄勢待發的箭,我一遍遍擦拭思歸的鞋面,故鄉就在腳尖的那一邊,擠成一張窄窄的車票。

在嚴冬的末尾,我將帶着繾綣的鄉愁踏上歸途,我期待着如坐春風,而不是“人在囧途”,我期待常常回家看看,而不是子欲養而親不待。團聚,歡笑,然後再次離別。

回家吧!哪怕是歷經顛簸;回家吧!哪怕是囊中羞澀;回家吧!哪怕回家情更怯……回家吧!讓我們踏上植根於文化的朝聖之路,帶着最美的剪不斷的鄉愁回家過年

  回家過年之旅途小感【4】

回家,回家過年是每個在外地工作的遊子每年的必修課。過程伴隨着期盼和艱辛。

對一年回家一次的遊子來說春節一定要回家過年,不僅僅是和父母團聚,也是年終自己對自己一個交待:證明自己這一年沒有白忙活。就像年三十看春晚,一定要聽到《難忘春宵》那首歌纔算是完美落幕吧!

車子啓動,伴着一輪紅彤彤的夕陽,被晚霞的絲帶牽引着。

追逐落日回家,感覺有着兒時和小夥伴在麥地裏玩累了被媽媽吼着叫回家吃晚飯的感覺。

夕陽也被叫回家吃晚飯去了,天漸漸暗下來,路過一座座陌生的城市,路過一座座本沒有交集的城市。

隨着夜晚的降臨,城市的霓虹燈亮了起來,車內外的溫差被拉大,車子的玻璃窗起了霧氣,窗外的霓虹被車子甩了一路,透過車窗只剩一層層光暈,撲朔迷離。

夜深了,蒙着一層水霧的車窗不知被哪個思想客用手畫了大大的“回家”兩個字,“回家”兩個字下面玻璃窗的水沿着畫痕積聚,流淌成兩行水珠,那是思鄉客的兩行熱淚。

我椅着“回家”便入夢,夢着回家的甜蜜。

再睜開眼已是第二天7點,錯過了日出,遺憾不已。

心慰的是車子已經駛入了北方的境地。家鄉獨有的一派風光映入眼簾。

北方的冬天,大地上除了青青的麥子一片荒蕪。不剩一片葉子的樹一排排立在公路兩旁,像接受被檢閱的士兵,赤裸裸卻毫不羞澀,腰板挺立,站姿標準。這樹依舊如往年:一樣的枝,一樣的叉,唯一不同的是樹幹粗了一圈。我想,今年媽媽的臉龐會如往年一樣:一樣慈祥的笑容,一樣熱盼的目光,不同的是眼角會多一道皺紋,頭上多一根白頭髮吧。

沿着樹幹往上看,是樹的叉,樹的枝,一團黑?

是鳥築的巢!

是麻雀的傑作,鳥巢是他們溫馨的家,高高在上,俯視鄉村一切有炊煙的房屋。

我慢慢發現車子每行駛10秒鐘會看到有一棵樹上一定會有一個鳥巢,甚至有兩個鳥巢,沒錯兒,一棵樹上被築了兩個!

這樣蓋起了兩層小洋樓,我猜樓上樓下不會是鄰里關係那麼簡單,應該是一家的兩代人或者是親家的關係。

車子經過一個又一個鳥巢,我看到有一家一隻鳥在窩邊上抖動着翅膀,一會兒瞧一瞧麥田,一會兒頭底着看着鳥窩,象是等待伺機,又象是對窩裏的小鳥雛說,媽媽去給你們找美味的蟲子吃。

無疑,小鳥雛是幸福的,每天都可以天真地仰着頭懷着希望與好奇等待媽媽允諾的“美味”。

哦,不止如此,長大後可以粘着媽媽,媽媽飛去哪裏,便跟着飛去哪裏;鳥巢築在哪裏,哪裏便是家。

不會像我這樣每年過年奔波於兩個城市。

城市的發展,滿足了我們的慾望,與之相隨的是拉大了與親人的距離,減少了對父母的問候。

“父母在,不遠遊”,講的是孝道,我想也是古人的先知,對現代文明社會的批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