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回家過節的散文

回家過節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8W 次

愁雲密佈天空,慘白慘白的,毫無生氣,秋風帶來的涼氣遍佈周遭,漸漸地在身上蔓延。電話突然響了,裏邊傳來媽媽親切溫暖的聲音,詢問我什麼時候回家過節,提醒我爸爸已經烤好了月餅,叮囑我別再買月餅了。

回家過節的散文

剎那間,彷彿沐浴着和煦的春光,飽滿的暖意從心裏往外溢,心早已飛回了家裏。

每年的中秋節前夕,爸爸就開始忙活了,自己採購好原料,去一家專門加工月餅的作坊加工月餅。爸爸說那兒是傳統的土牆做的烤箱,完全用炭火炙烤。然後把精緻麪粉裏按比例揉進雞蛋,蜂蜜和植物油,餡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隨便選擇。

我們家人都愛吃五仁餡的,裏邊放了花生仁、葵花籽、核桃、葡萄乾、黑白兩種芝麻、蜜棗。這些材料都是爸爸親自挑選的,花生仁、葵花籽、核桃、芝麻要先放在鐵鍋裏炒熟,香味纔會更加濃郁,然後手工剁碎。我們不喜歡吃裏邊的冰糖,尤其是大塊的,也不喜歡裏邊的青紅絲,爸爸就不讓人家放。這樣子,烤熟的月餅,皮酥脆可口,餡甜而不膩,咬一口,香氣四溢,咀嚼,脣齒留香,久久不散。以前我是不愛吃月餅的,卻很喜歡吃這種自己加工的月餅,除了原料的香,還有爸媽的深情融在其中,自然與衆不同。別人家都是孩子給爸媽送月餅,我們家是爸媽給我們姊妹做月餅吃。

過節,在爸媽身邊會有一種濃濃的氣氛。因爲爸媽喜歡把每個節日按照風俗過得有聲有色,我的一個同學就特別羨慕我們家裏的過節氣氛。節日快到時,爸媽就已經開始精心準備了,尤其是媽媽,會不厭其煩地根據民俗自己做一些食品。

中秋節時,要蒸一個蛋糕形狀的棗糕。先把一塊麪擀成圓形做底,然後再用一小塊面擀成小長條,用筷子押上花紋,把紅棗一上一下地交錯放置,做成圈圈,放在底上。圈一般做兩道,根據蒸鍋的高低決定。中間一層一層地嵌入很多紅棗和花生,最頂層放的和底一樣大小。上面擺放各種各樣的造型,春節時擺放搖錢樹元寶之類,中秋呢則是各種各樣的花,預示着花好月圓之意。

花兒當然也是面做的,把面搓成又細又長,然後摺疊起來,用兩個筷子在中間夾一下,每個拐角處輕輕一捏,便成了蝴蝶結般的花兒。或者拿一粒很小很小的麪糰,再用特別細小的梳子在面上印上齒痕,一段捏成尖尖的,這樣一個小花瓣就做成了,很多個按照層次擺放起來,就是一大朵盛開的牡丹花。然後,再輔以粗細不等的蜿蜒的枝條和刀切的葉子。蒸熟之後,再塗抹上顏色,碧綠的葉子,嫩黃的花蕊,紅豔豔的花瓣,活靈活現地美極了。

倘若誰家有未過門的新媳婦,除了做這種棗糕以外,還得做十二對花饃,比如蘋果、石榴、葡萄等等。記憶中我姑姑的手最巧了,經常被人請去做花饃。

按照我們當地的習俗,給孩子們做一些小猴子,下邊是一個大點的底座,上邊是坐立且爪子扶着一個小棍子的猴子,頭戴一頂小帽子,摳針尖大小的紅棗皮鑲嵌做眼睛,栩栩如生的。我小的時候,村裏的孩子們每人都拿着這樣的小猴子,上邊插三根香,星星點點的光照耀着,在街上跑來跑去玩。現在的孩子不太玩了,媽媽依然每年都自己做,一人兩個,我家的孩子照樣玩得開心,吃得快樂。現在也有賣的,賣的做得量大,反而沒有自己做得精緻傳神了。

晚飯過後,月亮冉冉升起,媽媽就會搬一個桌子放在院子裏,桌子上堆滿了月餅、棗糕、小猴子、各種水果,諸如香蕉、葡萄、石榴、蘋果等,來祭祀月神。媽媽也不燒香,只是口中喃喃地說一堆祈福之類的話,我們則在旁邊吃吃地笑着。現在什麼食物都不缺了,記得小時候,過節的食物必須在媽媽說過這麼一大堆話之後,我們姊妹三個才能吃。特別是祭竈時,必須夠烙夠十八個餅,祭祀過才讓我們吃,說什麼竈王爺十八個孩子之類的話,看着小小的圓圓的香噴噴的餅,和平時吃的餅就是不一樣,饞得我們直流口水,就開始討厭媽媽那麼繁瑣的老套了。

現在看着這一切,卻是那麼有趣,似乎增加了很多的氣氛。並不是什麼迷信,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罷了,是一種有趣的民俗。我呢,越來越覺得這一切特別傳統,代表了一種樸素的感恩的思想,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每個節日含義不一樣,祭祀的對象也不一樣,天地之間凡是對人有幫助的,人們都懂得去感恩,這難道不是一種樸素的美嗎?

在父母身邊過節,享受這樣濃濃的民俗,還享受着爸媽的溫情。心裏的快樂幸福真是語言難以表白,任何煽情的話語都蒼白無力。爸爸的廚藝高超,負責做主廚,媽媽、我、妹妹在一旁打下手,孩子們在一旁喧鬧,歡笑聲,說話聲,穿透屋頂,直插雲霄。

裏酥肉是爸爸最拿手的菜,也是我們全家都愛吃的,可是做起來卻非常麻煩。爸爸會挑選上好的.呆皮五花肉,長方形的一大塊,先用刀在肉上邊切很多深深的縫隙,不能切透。然後用雞蛋和澱粉調和成糊狀的汁液,裏邊要放適量鹽和香料面,把這些汁液灑在肉上,讓汁液慢慢往切好的縫隙裏滲透,爲了達到滲透均勻,還得用刀剁。力度是必須得掌握好的,力量若小,刀痕太淺了,澆灌不進去。就這樣橫七豎八地反覆剁,直到汁肉好像開花了一樣往各個方向散落,汁液好像和肉融成一體了。然後,開始用油炸,油燒到六成熱時,把剁好的肉放進去,炸得焦黃,再撈出來。控油冷卻之後,切成一大片一大片,整整齊齊地碼在盤子裏,可以用一些山藥或者紅薯墊底,放上蔥薑蒜醬油等調味品,上籠大火蒸。等熟透時,色澤金黃,香味四溢,讓人垂涎三尺。我們吃着誇獎着,這個說:“爸爸的手藝越來越高了,火候掌握得很好,肥而不膩,入口即化。”那個說:“宴席上也吃不到這麼好的裏酥肉了,廚師都嫌麻煩,也不願做傳統的美食了。感謝爸爸的辛苦,纔有我們的口福。”誇獎聲一片,老爸的臉上樂成了花兒,憨憨地說:“我能做一天,就給你們做一天。你們吃得開心,我做得更開心。如果做成了,沒有人願意吃,那還有什麼意思呢?”

那一刻,真覺得爸爸返老還童了,像個愛被鼓勵的孩子。那一刻,醉倒所有人的不僅僅是美食,而是濃濃的親情。

團團圓圓,熱熱鬧鬧,和和美美是國人永恆的傳統。節日,如果沒有了這些,也就失去了意義。我們一大家人,聚在一起,豐盛的菜餚,熱氣騰騰的火鍋,觥籌交錯,其樂融融。打開話匣子,似乎就關不住了,呵呵,親人在一起,怎麼就有那麼多說不完的話呢?而且無所顧忌,忘記了什麼餐桌禮儀,什麼笑不漏齒,什麼鶯聲燕語,就那麼大着嗓門,都搶着發言,話語快地簡直像機關槍,又像竹筒倒黃豆,恨不得一下子倒出來。總之一個原生態,所有的包裝都卸下了,就像回到了若干年前,覺得自己還是個孩子,是在接受父母無私的寵愛。

其實這樣的場合,爸媽是很累的。我們都明白,所以也都儘量幫忙。

每次臨走的時候,爸媽總是傾其所有,總想讓多帶一點東西回來。其實那麼遠帶着挺麻煩的,而且也值不了幾個錢,以前我總是拒絕,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苦心。現在,我不再反對,也不怕路上的麻煩了,媽媽給我裝什麼我就帶什麼,我知道我帶的是爸媽愛女兒的一顆心。有了這顆心陪伴,我就不會孤寂不會害怕。媽媽生怕我累着,就想騎自行車送我到等車處。其實我每一次走,心裏也有很多不捨,也想和媽媽一起多走走說說話,可是又嫌媽媽太累了,就不讓媽媽送了。妹妹送了我們一程,這樣媽媽也放心回家了。路並不遠,牽掛很遠。

有父母真好,做女兒的回家得到心靈深處的撫慰。雖然父母的白髮一天比一天增多,他們硬朗的身體令我們開懷,他們的健康就是我們的福氣。真想撫平他們臉上的皺紋,真想驅走他們的白髮,真想讓時光停滯,不讓他們繼續衰老,真想就這樣永遠美好下去,真想看到父母臉上永遠都是笑容。

延續歡樂,其實很簡單,讓自己行動起來,多多關心父母。當他們變成孩子的時候,儘量地去照顧他們去尊重他們去呵護他們,就像他們當初疼愛我們的一樣。我一直這樣子告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