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論楊文豐自然散文的個性美

論楊文豐自然散文的個性美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1W 次

文學的核心問題是人及其情感的問題。當人和自然融爲一體的時候,表達人的情感就是表達一種自然情感,我們看到的可能是席勒所說的素樸的詩。當人與自然分離,併成爲一個孤零零的主體的時候,表達人的情感就是表達一種帶有異化色彩的社會情感,或者說像席勒所說的感傷的詩。感傷的詩已經將人們折磨得筋疲力盡了。今天,在高度發達的工業文明的背景下,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重新思考人的來源和自然的力量,直接正視自然對人文的懲罰,是一個全新的話題。這或許正是近年來在全球範圍內興起的所謂環境文學的由來,它試圖批判現代性條件下人的僭越,重新將人的注意力集中到對自然和人的關係的審視上來。返回自然是古老的浪漫主義口號,但僅僅是一個夢想而已。今天,對文學與自然的關係的思考,無疑不是浪漫主義的夢想,而是一種吸收了理性和科學思維,同時有力圖擺脫工具理性束縛的審美精神。它試圖調和科學理性的可信與浪漫審美的可愛的分離狀態。

論楊文豐自然散文的個性美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散文創作出現了一種現象,被一些人稱爲學者散文或文化散文。這些散文作者大都是一些從事人文學科或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他們在自己的專業研究之外,創作了融會學者的理性思考和個人的感性表達的文章。學者散文的作者大都學術修養豐厚,善於將學術知識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達之中。他們並不特別注重散文的文體規範,而將其視爲專業研究之外的另一種自我表達或關注現實的形式。

而楊文豐的科學散文集自然筆記與這種學者散文也有相似之處,也是調動了自己原來所學的專業知識,以抒發專業之外的某種情感。所不同的是,楊文豐的自然筆記卻別出蹊徑引進了自然科學視角,以氣象學知識爲基礎,加上當代文化視野,把文學手法和思維融入其中,既有科學事實在內,又給人以文學的美和哲理美的享受,並給人以文化批判的啓迪,這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散文。這種以自然科學專業知識作爲草根或者平臺,對科學性、現代性進行認真反思,着力於文化批判的別具一格的散文,在當代實屬罕見。

楊文豐的自然筆記既不是布封那種對動物進行描述的隨筆,也不是法布爾那種觀察描述式小品。科學知識在楊文豐的筆下,主要還只是作爲寫作題材,說明或解釋科學知識並不是最終目的,而是以科學知識爲平臺,更多的是爲了表現科學美、文學美和哲理美,以達到人文精神批判的效果;或者說,他的每一篇散文,都是透過在我們周圍卻時常被我們忽視的自然科學現象,而引發出對社會、人生、倫理的沉思、感悟,以揭示哲理。比如晨昏線寓言,作家也深入淺出地、形象地描述晨昏線的科學知識,但更多的是着墨光明與黑暗的關係,揭示其中所蘊含的哲理。蒲福風級寫人類社會,一直風聲不斷,而且,新的級別,依然在流動產生。蝴蝶寫對蝴蝶之美的讚歎,對莊周齊物化蝶的解讀,對青蟲羽化成蝶的矛盾剖析等。啊,陽光卻是有力量卻不劍拔弩張,陽光背後的黑暗,如驚鳥,撲楞楞飛散,每一個人,都是某種陽光的輪迴與轉世......無形中塑造出陽光偉人一樣的身軀與博愛情懷。

文學性與科學性的融合也是自然筆記的成功之處。這種藝術融合是多形式的。楊文豐的行文總是感悟式與解析式同在。語言從感悟出發,既有優雅感性之美,也有沉鬱理性之美,既有小橋流水的幽微,也有大江東去的壯闊。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藍地球有意境、包容一切的空氣裏衆多修辭手法使文字頗具彈性、蒲福風級選擇出準確的對應物,而冬蟲夏草、北風和幸福不是身邊霧等含象徵......被選入衆多散文選本的啊,陽光寫光壓,先說中年聽雨客舟中,船篷承受的蓬,的蓬的雨的壓力,爾後才說到陽光就像是來自太陽的難於止息的光明的雨,以點出陽光給你的雨打萍式的壓力叫光壓。文學是抒情的,歌詠無疑是抒情的獨特形式。作者對自然深深的愛,對自然的感恩,使作者的筆墨出現了歌詠形式。作者的長篇科學散文佛光在寫佛光產生的緣由後,詠唱便接踵而至:佛光啊,你的顯現可以說是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難就難在這緣並不是那麼容易出現;佛光啊,你的顯現難道就不可以說是容易的嗎(峨眉山平均五天便有一次佛光顯現)?......在這地球村,在這人寰,任何事情,只要有緣,只要條件成熟,千年的鐵樹也要開花萬年的.枯枝也能發芽。正因爲有了一份緣,張生與崔鶯鶯在普濟寺在西廂命定就要發生已成飄逝絕唱的愛情故事;佛光顯現的緣,與塵世間有情人相識相知之緣,又何其相似乃爾!人海茫茫,熙來攘往,多少人擦肩而過,有人終其一生無緣得遇相知,然而有緣人,卻只需要那麼一次邂逅,就如紅樓寶黛,宛如五百年前就似曾相識;本來人與人的認識得經年,乃至一世一生,可有緣人的相識相知卻只需要那麼一瞬,她彷彿就天然讀懂了他,而他也命定就發現了她,且彷彿爲此你我都曾在佛前祈求了五百年......這是情不自禁的詠唱!文學以想象爲翅膀。楊文豐科學散文中的聯想、想象能注重與高雅文化建立聯繫,比如,月上該是幽靜陰冷,清輝流溢的,那影影綽綽是有什麼在行走吧,是嫦娥、吳剛、玉兔或廣寒宮裏的蟾蜍在活動吧......月光總是虛幻的吧。不是有踏月之說嘛,然你朝滿地月光一腳猛踏下去,卻何曾見有月光四濺?即便切下長城那麼多月光,也砌不起一堵牆,可月光依然夜深還過女牆來,敷在長城上。(心月何處尋)

收入本書的海殤後的沉思、幸福不是身邊霧、蘋果問題碎筆、佛光、科學精神隨想、心月何處尋等成功篇什都着墨科學倫理,將自然現象與人文批判很好地結合在一起,表現了作家對農業文明的懷念,對科技本質的哲學式反思,以及一位有使命感的作家對自然環境惡化的憂患意識和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追問勇氣。我認爲這樣的作品無疑是當代難得的科學大散文。心月何處尋是發表在鐘山文學雜誌上的長篇科學隨筆,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開篇先寫明月一直是人類仰望的對象,人類對月的仰望是非常純淨、純潔、純粹的仰望,是蘊含敬畏的仰望。人類不但構築了心頭月,已達到人月相親、月寄人生的境地。自然與人如果有過和諧關係的話,那麼也只能是這曾有過的人月關係。是中秋節把華夏民族與舊時月的和諧關係推到了極致,推上了最高層。但是,還月本相的科技主義卻毫不留情地打亂了人月關係,毀滅了人月間的詩性(精神)聯繫,無可挽回地使舊時月的神祕和完美在頃刻間土崩瓦解。人類今天望月已找不回舊時的感覺了。據此作家在文末便自然地提出了一個隸屬於科學倫理的問題心月何處尋?值得說明的還有,作家在文中還率先提出了一個問題:今天的人類骨子裏其實一直離不開着科技神,一方面對科技神頂禮膜拜,接受之奴役,另一方面又欲掌控之,佔有之。這就構成了悖論。

作爲一部科學筆記,倡導科學精神也是它的重要主題。誠如作者在科學精神隨想一文手記中說:即使科學進入了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即使世界已經鋪滿了鮮花和橄欖枝,我們也無法迴避,對科學精神的追問與認識......讀本書,頗能感受到作者勇於探求的科學精神。在海殤後的沉思裏,作者對大自然的父性、母性及新、舊敬畏內蘊作了深入的思考;在溫泉浴裏對人與自然的最佳關係是那麼嚮往;在幸福不是身邊霧裏表現出霧難於被人完全解讀不知是禍還是福的憂思;佛光表現了對美、緣、神話及佛光命運的人文解構......這一切,俱以科學的實證精神爲寫作基礎,實事求是,體現了作家的科學精神。

自稱是自然寫作者的楊文豐,寫作態度極其嚴肅,他對自己的作品總是要求精益求精,頗有十年磨一劍的精神。

我和楊文豐的個人經歷相似,也是先學習理工科,然後轉向文科。我也同樣有過在可信與可愛之間徘徊不定的感覺。只是我已經將原來所學拋到了九霄雲外,而楊文豐還對他原來的專業抱有依依惜別的情感,不時地回望,不時地念舊。這或許也是一種客家人特有的精神狀態吧。期冀楊文豐的科學散文越寫越有意境,越寫越深刻。我們期盼楊文豐早日寫出多卷本的自然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