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德國人老有所養散文

德國人老有所養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W 次

德國的老人,都享有優厚的退休金和比較系統的、良好的社區醫療服務。

德國人老有所養散文

在漢堡街頭,城市和鄉村,留意過往的行人,你會發現最引人注目的沒有衣着性感的時髦女郎,而是穿載漂亮整齊的老人。德國年輕人除了上班或參加正規活動才正式着裝外,平時總是一身休閒裝。然而,在超市、郵局或是公共汽車上,人們卻經常看到頭載紅帽,抹着鮮豔口紅的是五六十甚至七八十的老太,和西裝革覆,線條筆挺的老頭。聽朋友說,德國老人購物時非常看重牌子,喜歡買名牌。誰不喜歡名牌?問題是條件是否允許。的確,比起許多國家的老人,德國老人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相當富裕和舒適。

德國各社區都有老人院。女兒住處附近有座老人院,建築高大,陽光充足,房間帶衛生間與陽臺。我們從老人院前經過,地面、陽臺上盛開的鮮花分外奪目;鮮花旁,常有耄耋老人在進行日光浴。老人定時供應一日三餐,專人打掃衛生。有子女的老人,有的也選擇去老人院,他們認爲,在家養老,寂寞孤獨,願與同齡人過集體生活,有共同語言,週末和假日子女去老人院看望他們的父母。這樣子女也感輕鬆,老人心情也很舒暢,老少都歡,何樂而不爲呢。

就是說,在德國一般老人生活能自理的,雖有兒孫滿堂,也願意單獨居住,過自己的日子,過自己的生活。在我們看來,是子孫不孝,天倫不樂,孤老無靠,實感遺憾。德國老人有兒有女不依靠,自有樂趣與寄託,而且沒有家庭糾紛。那麼,他們的骨肉之情又是怎麼表達的呢!據我觀察,可概括爲:兒女電話“遙控”,老人吉日“出訪”,相互禮尚往來。

女婿每到週日,必給老人去電話,雷打不動。一年裏,幾代人聚會兩次:一次是老人壽辰;一次是聖誕節。爲了這兩個日子,女婿母親往往要張羅好些天,屋裏屋外,都要裝點美化一番,準備豐盛的食物。逢到這一天,寂靜了半年的老宅子,迎來了兒子、兒媳和孫子們,時間雖然短暫,而心情卻是喜慶和歡快的。

獨居老人,平時照例戶外散步,有的牽着自己的心愛的寵物——狗作伴,有的老人推着專門爲他們特製的“柺棍手推三輪車”,既當柺棍使,購物也可入內。

女兒家對門就獨居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太太,常見她推着這種車出門散步,也購物。據說,老人生小病,既不叫兒女,也不驚動鄰居,自己掛電話,醫院派救護車接送或上門服務,真正做到有求必應。

德國不論城鄉,各社區都建立家庭醫療與服務體系,行動不便的老人、孕婦和病號,只要一個電話,就會有受過良好訓練的醫生、護士等上門服務,免收一切費用。

老人生活非常簡單,麪包、罐頭、飲料等,全是現成的。有時打牙祭,叫外賣,拔個電話十幾分鍾即送來熱飯熱菜,包括一次性餐具,連涮鍋洗碗都免了。由於有安靜悠閒的獨居條件,幾代同堂,老少合居的家庭很少。關鍵在於養老觀念上的轉變,這是我們值得學習和借鑑的。

看到德國的獨居老人過得如此有滋有味,中國合居的老人也該清閒、幽靜的享受一下屬於自己的晚年生活了。我們有些家庭美其名曰是三代同堂,天倫之樂,只是名聲好聽,其實是揹着養育孫輩的沉重包袱,有苦難言,老人活得挺累,並不開心,何不也來個一年難得幾回聚,相敬如賓,樂天倫呢!看來我們的老人還是想不開。晚輩們也意識不到,也許要等到自己做了爺爺奶奶時,啊!那時怎麼就沒想到呢!希望現在已經意識到的.年輕人,馬上還給父輩們一個安靜的、自由自在的、心身輕鬆屬於他們自己的快樂晚年。

老人選擇了獨居,當然一般不靠子女,有的想靠也靠不上,更靠不住。

女兒有位住在基爾市的朋友,是位年過半百的老太太,專程從基爾乘火車來漢堡看女兒的小寶寶,送了小孩禮物。

老人和善溫厚,她有三兒一女,在德國數子女最多的母親,現已兒孫滿堂。四個子女都是大學生,其中三位博士,均在外地,全部成家,生兒育女。

倆老於基爾市區養老。老太都有高等學歷,年輕時因孩子多,棄職從家,無勞保工資——德國政府規定,妻子無工資收入者,丈夫工資減稅。就是說丈夫的工資也有妻子一部份。老太手巧能幹,孩子學成自立後,閒居無事,發揮自己的特長,能製作各種小手工藝品(送了幾件給女兒),既充實晚年生活,又有收入。

一九九三年,倆老出國旅遊,老伴因心臟病發作,沒能回到德國,去逝於他鄉。老伴在世時,倆老由於感情上的嗑嗑碰碰,老頭在經濟上吝嗇(德國夫妻一般是AA制),她手頭經濟並不寬裕,主要靠出售自己的手工藝品自給。老伴走後,按照德國的養老規定,她每月可享受丈夫在世時工資的75%,作爲她終身養老金。從此,她的經濟條件比老伴在世時大有改觀,寬鬆多了。

所以,生活在那裏的孤寡老人,無兒無女,晚年也不會被經濟拮据而困擾。老人經濟條件好轉了,仍照樣製作手工藝品,以充實晚年時光。

德國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傳統的家庭觀念遠不如中國人。老人四個子女,據說一年中,按各自的方便,順道時纔回基爾看望母親,逢年過節就顯得寂寞不已。一九九四年元旦節,我女兒出於同情,將老人接到漢堡自己家中,同歡節日。同年聖誕節,因女兒全家要到婆婆處渡過,否則她又準備請老太來家歡渡。後來從電話中得知,老人聖誕節是在住基爾市的上海夫婦家裏渡過的。

所以,女兒很有感概地和我談起德國人,甚至不少西方人,爲什麼對生育看得如此淡漠,不能說這不是其中原因之一。因爲他們養兒不防老。現代人更開朗、瀟灑。他們認爲:年輕要子女,家務纏身,年老寂寞家空,何苦來呢!故無子女精神爽的人越來越多。鑑於德國的現狀和趨勢,以女兒的性格,本來打算不要孩子,多享受些人生的快樂,可女婿比較傳統保守,家庭觀念重,不但要孩子,而且是一個太少,兩個一般,三個最好,四個不惱。我笑女婿想當“班長”呀!

一天,通過女兒翻譯,我跟女婿開玩笑,我說:

“你這個慈父,將來莉莎(小寶寶)會把你永遠帶在身邊,孝敬撫侍你的!”

“噢,她將來有了男朋友,成了家,把我倆往老人院裏一送……”

他這番話,把我和女兒給逗樂了,聽起來好像是笑話,其實他心裏明白,即使現在他這樣不辭辛勞,將來也不免有進老人院的思想準備,未雨綢繆嘛。

德國人老有所養,享受優厚的養老待遇,主要是得益於德國有一套完備的福利體系,這是建立在過去幾十年的經濟發展基礎之上,他們成功地將養老的系統工程,從家庭轉移到了社會,解除了人們的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