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穿越時空的煉丹爐散文

穿越時空的煉丹爐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7W 次

有人曾說:“黃山歸來不看山”, 意爲黃山太美了,看過黃山,其它山不用再看了。三清山是黃山姐妹山,與黃山齊名,那麼,是否可以說“三清山歸來不看山” 了呢?我說“不可以,得再看”, 因爲山與山不同,每座山都有其獨特而令人流連的靈氣。

穿越時空的煉丹爐散文

葛仙山就很值得再看。

九月的一天,市文聯組織了到葛仙山的採風活動,我有幸成了其中的一員。

葛仙山座落在鉛山境內。我多次到鉛山,都因種種原因,看過河口老街遺存的古民居,品過青石板路間深深的車轍印,摸過溫婉秀氣、穿城而出的惠濟渠石欄,還站在浩蕩的信江河畔,聆聽其深遠的歷史迴音,卻總是未能登攀葛仙山。遺憾之餘,眺望遠處莽莽山巒,默唸着深藏其中的嚮往——葛仙山,我何日才能投入你的懷抱?

今天終於如願。我隨着人羣拾級而上,不一會兒便氣喘吁吁、汗流夾背了。我停下來,望着巍峨起伏、連綿蒼翠的山體,不由得感嘆:真高真難爬,難怪早先稱雲崗山,雲中山崗啊!當年葛仙翁是怎麼找到這裏,又靠什麼穿越密林?想必那時根本無路,且有虎豹蟲蛇出沒呀!

我家住在三清山腳下。小時候,仰望三清山嵯峨的山峯,常常思忖那裏會住什麼人呢?又會有些什麼故事呢?後來,我慢慢知道了山上很多虛無飄渺的傳說,全覺乏味,唯對葛洪煉丹情有獨鍾。一方面是葛洪煉丹實有其人其事,另方面“俺老孫” 在那爐中煉就了非凡的火眼金睛,令一切妖魔鬼怪無處遁逃。雖然,我那時並不明白煉丹爲長壽長到幾何?更不知煉丹爐功力爲何如此巨大,能讓“俺老孫” 的斤斗雲失效?但小兒好玩的天性濃郁難抑 ,總夢想着自己有朝一日倏地鑽進去一探究竟。

當真正見到葛洪煉丹遺址時,我悵然若失:沒有爐了,只有石塊鋪砌的煉丹井張着口朝我陳述往事了。

葛仙山上,會有煉丹爐嗎 ?

與我同行的是曾經的同事小饒,他對“儒釋道”三教都有研究。葛仙山“ 兩教並存,道釋雙修”,他來葛仙山,真可謂是適得其所。我問這幾家的宗旨或文化,是否可濃縮爲“三治,即冶世、治身、治心”, 他答:“應該可以。儒家治世,在生活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佛家治心,在獻愛心的時候體現個人價值最大化;道家治身,以自我完善促進社會和諧。奉行順其自然,天人合一”,“ 能做到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稍停,他舉起手中礦泉水:“上善若水”。 呵呵,這兩句常聽卻常未深懂的話,掠過耳邊,象風一樣融進了路旁的樹叢。

說話間,我們來到了娘娘殿。據說娘娘殿供奉的是葛仙翁葛玄的母親。葛玄母親爲尋兒,歷盡千辛萬苦,最終在這近在咫尺的山腰間病倒,駕鶴西去。遙想當時母子相對卻陰陽相隔的情景,縱使是鐵石硬漢,也會爲之動容,潸然淚下。

歷史上,家族修道的例子大概很多,然如葛氏一門執着堅毅、名聞遐邇的可能就不多了。葛玄一生飄然六合,雲遊四方,治病製藥,施德於民,集道佛文化、民俗文化於一身;葛洪是葛玄的侄孫,擅長針灸,寫《肘後方》、《抱朴子》等書傳世; 還有在四川彭州的葛永,其修道弘法處亦被後人稱作葛仙山。他們前仆後繼,修道於深山峻嶺,卻行醫於百姓鄉村,著書立說,創立並弘揚了“天人合一” 社會和諧之思想體系,令後世代代敬仰膜拜!

前面出現一座氣勢恢弘的牌樓,原來是接官亭。我前觀後察,甚覺納悶,既是接官亭,則應光明正大,怎能將“接官亭” 三字匾額藏掛於後呢?細細想來,或許是豎牌道士心存芥蒂,你官來遊覽則遊覽,拜山則拜山,何必擾我清靜,煩我趨步至此恭迎呢?故作這般安排,預示所接之官爲下山之官也。不過,此安排恐怕正顯豎牌道士的聰明,萬一遭怪罪,可變作恭喜之佈局:“下山” 之官有人接,表明是好官嘛!當爲官者卸任返鄉時,有人躬身迎接於道左,恰是爲官者孜孜以求的榮光啊!

果真如此嗎?

我從政三十多年,全在農村。剛起步時,適逢實施生產責任制而二次分田,生產隊集體勞作的熱鬧景觀變成了各自爲戰的奮發氣象,旋即進入市場經濟,天地間洋溢着一派“搏擊商海” 的滾滾浪潮,而後“私企” 異軍突起,人們在“開放” 的關頭迎來了“轉型” 的前程。我在此環境的“熔鍊” 下 ,懷揣“爲人民服務” 的準則,忽兒興奮,忽兒困惑,忽兒抱怨,忽兒無奈,反覆無常,茫然失意。因之我被羣衆嫌棄,買個土雞蛋都無人幫忙。“危難” 之際,我終究被“準則” 召喚,希望的太陽自心底升起:意籲嘻,蜀道之難,難退前進之腳步乎?

於是,我振奮精神,踐行“準則”, 重又在鄉野的清風中找回了羣衆的.讚賞!

往上繼續登攀,眼前突然開闊,可能已到葛仙山玄妙之處。果然,葛仙祠巍然屹立,四周峯巒逶迤,環抱成谷,足有數千畝空曠,深達百丈,雲煙飄渺,肅穆恬靜中給人震撼,隱隱有雷霆萬均之力盤旋其間。

一陣劈劈叭叭的鞭炮,在祠前爐內響起,報告着善男信女的誠意。我站在爐後不遠處觀看:這是煉丹爐嗎?或者與煉丹爐相仿?

我環顧着神祕的山谷,陷入沉思。

鉛山河口古鎮,文化積澱深厚。古時是閩浙皖贛川廣荊蘇等地貨物集散地,有茶行、藥鋪、銀樓等各色商鋪兩千餘家,民間稱之爲“買不盡的河口,裝不完的漢口”, 舟船如蟻,帆檣蔽江。古鎮格局“九弄十三街”, 多有名流騷客盤桓駐足。抗金英雄辛棄疾,長期活動於此,寫出了不少慷慨悲壯的詞篇。等等,到了近幾年,古鎮青春煥發,又有了“修復明清古街,打造萬里茶道第一鎮” 之豪邁氣概……林林總總,抑或均得益於谷中靈寶之氣,氤氳激盪,滔滔漫延,向着江南大地,生髮開來,蔚成大觀。

此歷程,是否可看作一方山水蘊藉磨鍊、創造演繹的歷程呢?如可,眼前的環形峽谷,便是高深偉岸、神奇有序的煉丹爐了。

我似乎看到了一根紅線,一根血脈樣的紅線,在空中飄飄嫋嫋,我想起先賢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來:“中國的根底在道教”……

夜幕低垂,文友叫吃飯了。我走進飯堂,裏面熙熙攘攘,人頭攢動,估計有幾百人就餐。我們採風的隊伍趕上香客集會了。

飯畢,我聽到祠內大廳裏唱起了悠揚的曲調,便好奇地捱了進去,只見三三兩兩的香客已陸續站成一排排的,雙手合在胸前,跟着上方燈光下的幾位道士喃喃發聲。今晚這裏將非常熱鬧,那些在飯堂吃完飯的香客,都要在此祈禱頌經。我待了片刻,覺得心神特別寧靜,意識特別清醒,鼻孔內拂過似乎香甜的味道。哦——周邊的人也有此感覺和心境嗎?瞧着他們虔誠的樣子,我認爲他們的內心巳經得到了淨化!

難道這儀仗莊嚴的廟堂是煉丹爐嗎?

由於牀鋪緊張,我們便連夜下山,路上遇着幾拔上山的香客,男男女女,有的還帶着小孩。我告訴他們“山上人多住不下”, 他們說“不要緊”, 繼續打着手電往上趕,儼然是被無形的捲揚機牽引了一般。

我們五六人一邊下行一邊聊天:“小孩子也敢走夜路,不怕老虎。”“呵呵,老虎現在都打完了嘛!” “嗯——現在我們國家打蒼蠅老虎,確實深得民心!”“現今社會風氣有點怪,即使是機關裏也怠工、務虛、混日子嚴重” “虎患影響” “老虎爲‘暴’, 打虎爲制‘暴’, 這與道教行事方式接近。 ”“ 方式上可以這樣理解,意義上卻大不同。我看那,打老虎還需加大力度,然後在幹部制度上用勁,給幹部上夾板,錘練錘練,促其心有所繫。”

我心頭一震 ,我所尋找的煉丹爐,不就是法規和信仰嗎?它頂天立地,恢恢無邊,穿越時空,歷久彌堅,其中閃爍着金光四射的丹丸——民心!正是:

法伴長壽促長久國泰民安天作喜

信守丹丸映丹心風和日麗地生輝

下了山,腳疼痛,一瘸瘸地站不穩,但我回望黑濛濛的葛仙山,脫口說道:我會來,我還會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