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請人哭爺情亦真散文

請人哭爺情亦真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請人哭爺”情亦真?

請人哭爺情亦真散文

徐堂忠

老家村裏有老人去逝,接電話後二話沒說急匆匆趕回老家,還沒進村打老遠就聽到“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震耳欲聾的歌聲,聲音雖有些沙啞,弱帶憂傷,纏綿悱惻而感人。

尋聲進村,有人在門口鞭炮迎接,孝子下跪,一個個扶起,敬菸敬茶,客套寒暄之後在逝者靈堂之前三拜至哀,燒香燒紙,找理司登記呈上祭款,禮畢。

按照當地風俗,農村喪事儀式流程很講究,不得馬虎。我作爲一個多年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文化工作者,自然而然對這些東西喜歡觀察和收集。與人合作整理出版過《資興民俗知識讀本》,在資興農村很受歡迎。

一、親人哭喪

所謂“哭喪”就是人死後,他的親人悼念他時哭唱的歌。是資興民間千百年流傳下來的一種喪葬習俗,村裏死了老人,婦女不唱哭喪歌,被視爲不孝。亡人從斷氣、入殮、出殯一直到做七,每一過程都有一種儀式,伴隨儀式都有一種念唱的歌,如《臨終經》、《洗浴經》、《梳頭經》、《着衣經》、《入殮經》、《蓋棺經》、《出材經》等等。

越是關係親近的人,哭起來越是情真意切,如哭丈夫、哭妻子、哭父母、哭子女,痛之深,情也哀,哭者悲痛欲絕,不能自休。哭死者生前的種種好處,和今後沒有親人的痛苦。這種哭還往往勾起對自己一生的坎坷和悲苦的訴說,所以一發而不可收拾,雖經人家再三勸阻,還情猶未盡,欲止不能。這類哭詞,一般都比較長,語言悲傷動情,想象豐富,比喻連篇,藝術性很強。資興鄉下收集的哭喪歌也有四五首。如:

【例】《哭喪歌》

一月想娘把我養,十月懷胎在肚房。傷心家裏燒紙香,慈母曾把寬心放。

懷胎十月臨盆降,生我一尺五寸長。傳宗接代有指望[,養我無非把老防。

二月想娘把我養,滿口未把牙齒長,每口吃的娘奶漿。白天把我背身上,

夜晚把我放身旁。爲我抱酸一雙腿,爲我未睡乾淨牀,爲我熬壞眼一雙。

三月想娘把我養,我得疾病娘驚慌。偶爾我們有病患,娘忙請醫開處方。

兒不吃藥性子犟,娘在藥汁摻砂糖。百家鎖兒鎖頸項,望兒百年壽歲長。

四月想娘把兒養,爲學文化]送學堂。選擇老師把學上,教兒努力讀文章。

萬斤重擔父母扛,家裏家外兒莫想。家貧也要有志向,兒在校裏心激盪。

五月想娘把兒養,兒子長大走四方。或上川來或下廣,或爲功名到官場。

夢中相會胡亂想,醒來還是空蕩蕩。每日開門朝前望,母望兒歸心寬暢。

六月想娘把兒養,婚嫁大事娘操忙。請來媒人四處訪,選擇溫柔大姑娘。

茶壺茶杯和牀帳,鋪蓋枕頭加衣箱。不分兒郎與女郎,手板手背都一樣。

七月想娘把兒養,直奔大田種田忙。爲兒穿衣把線紡,爲兒讀書把牛放。

爲兒住屋修瓦房,爲兒吃水修水塘。白髮蒼蒼拄柺杖,懂事還在把家當。

八月想娘不清爽,娘患癆病住病牀。一時又說渾身漲,一時又說心內慌。

醫生只說要調養,慢慢調養會復康。誰知病重變了樣,秋去冬來不起牀。

九月想娘得病亡,恩重如山母愛長。喊不答應空哀傷,暗下思母哭斷腸。

堂前不再見娘面,三間瓦房斷中樑。今晚還把靈魂望,明日送娘上天堂。

十月想娘把骨葬,一身老骨伴山岡。清明夜晚送燈亮,莫管雨雪與風霜。

從形式上來看,現代民間弔孝的輓歌可以分成三類:一是"散哭"; 二是"套頭"; 三爲"經"。散哭的特點是"隨心翻",想到什麼就哭什麼,搭着什麼就唱什麼,沒有限制。其內容主要是傾訴對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責對長輩的不孝,悲嘆自己的苦難身世。至於“套頭”,是有內容限制的。主要有"抱娘恩"、"十二個尋娘"、"十二月花名"等。哭的時候是哭別人的好處,訴自己的苦楚。"經"是結合喪葬儀式來唱的。病人死後,由女兒或者媳婦唱"買衣經"、"着衣經"等。哭的時候眼淚不能夠掉到死者的身上,否則的話屍體就會變成殭屍,沒有辦法腐爛,也就不能輪迴了。另外一種說法是,閻羅王看到死者的身上有淚痕,就會把他拒之門外,死者就只好在陰間之外受無邊的苦。另外,"着衣經"如果在下大雨漲洪水的時候唱最好,因爲"漲"字有積攢家財的意思。如果在這個時候哭,他的家業就能夠像洪水一樣不斷地高漲。如果死者是女性,女兒還要給母親唱"梳頭歌"。不管怎麼樣,入殮的時候會唱的子女和親屬都要唱"哭喪歌",傾訴自己對死者的思念之情。而出殯的這一天清早,長房媳婦要唱"開大門"。因爲民間認爲,人死了就會被打入十八層地獄,不哭開大門的話,死者就會在陰間受罪。出殯的時候,女兒或媳婦要唱"出材經",回來後唱"牀祀經"。唱"亭子經"是爲了讓死者能夠在陰間路上歇腳乘涼。當設靈臺的時候,要唱"靈臺經"。

二、請人哭喪

弔孝,是資興農村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是逝者移靈堂後舉行祭奠的一種習俗。是出殯先天晚上舉行的最重要的儀式。先有道士做道場,靈堂中間放置靈案,上供羹飯,孝幛高垂,香燭晝夜不滅。意爲香火永續。有四人伴道士唸經超度,謂“攤屍經”,邊念邊敲銅鑼。吹嗩吶,孝眷縫製孝服,稱“破孝”。 孝子孝孫、親戚晚輩披麻帶孝,頭上戴白衆孝子孝親跪於靈前。弔孝時"唱"出的歌叫輓歌,資興鄉下習慣花錢請民間樂司班子(俗稱打夜鼓子)的歌師代人弔孝哭喪。有時歌師兩人對唱輓歌(也有一個人哭唱的)。兩位歌師扮成子女舅甥等親戚朋友弔孝,一問一答,唱歌徹夜,讚頌逝者生平業績,勸導後輩不忘遺願。輓歌成了表達心中的痛苦,對亡者深切懷念等悽楚情感的一種宣泄。有些鄉村還有弔孝歌舞儀式,通宵達旦。受此氣氛烘托,在場人無不爲之悲慟。

整個弔孝儀式莊重而粛穆,鼓樂齊鳴,一臺電子琴,二支嗩吶伴奏,鑼鈸也一高一低地敲打起來。歌師二個身披喪服,頭戴白紗,手捧逝者遺像,悲聲高歌,領着頭戴白紗腰束麻絲的孝子圍着紅漆棺材時跪時起時走,曲調悲哀,情真意切。現場觀者無不唏噓動容。一般持續二三十分鐘結束。

曾幾何時,資興鄉下悄然興起以代人哭喪掙錢的人。代人哭喪不分男女。網查,此類現象全國都有,連一些大城市也有過報道。一些有點藝術天賦的下崗職工,由於自身的原因下崗後就業無門,就幹起了代人哭喪的行當,以此掙錢養家餬口。哭喪人不歸屬於某一個“夜鼓子”班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她們是完全自由的哭喪人。哪家有喪事,只要有“夜鼓子”班子相邀或喪家相請,她們便去。哭喪人並不是只要死了人就有人請她們去哭。如死者是中年人或年輕人意外身亡,舉家悲痛,哀聲震天,本就是件很傷心的事,也就無需請人代哭了。請人哭喪的大都是長輩年老自然死亡,老父老母瓜熟蒂落百年歸世,請一名道士做道場,請個“夜鼓子”班子唱兩天,再請兩個弔孝的人哭一場,熱鬧熱鬧擺擺闊。但也有例外,如兒女不孝,老父老母的辭世本就沒有多少眼淚可掉,爲了裝門面,這時也往往請人代哭,自己則混跡於其中濫竽充數掩人耳目,以示孝心。哭喪人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做的,要有一定的功底和技能。首先是文藝細胞,有一定的歌喉和裝腔作勢的表演能力。爲了達到戲劇效果,哭喪人往往趁人不注意時在眼角抹點風油精清涼油之類的東西。其次得具備信手拈來或出口成章的本事。有時還能借用某一歌曲的曲調,嵌入現編的哭詞,再經她的加工“哭”出來。有一次我認識的代人哭喪者李賽蘭還即興給我表演了一段仿《洪湖赤衛隊》編的哭詞:

兒的眼淚似水淌,

點點灑在孃的身旁,

滿腹的話兒不知從何講,

含着眼淚叫親孃,娘啊!

……

娘啊,娘死後,

兒要把娘埋在那高坡上,

將孃的墳墓向東方,

娘要看兒孫都幸福,

娘要看,天下的勞苦人民奔小康!

有文化基礎哭不出韻味的哭喪人,請的.人就少,沒文化只會抱頭乾嚎一陣子,也是沒有多少人請的。

走上職業哭喪之路並非她們的本意,也是她們所不情願的,但有一點是相同的,生活的需求促使她們不得不去闖蕩,走上了職業哭喪之路。

離開村子回城,哭喪人哭中帶唱的沙啞的聲音還在耳邊縈繞,還是那樣的音韻悠然,催人淚下。我不禁心裏一動,想:生活就像一幅永遠也畫不完的畫,只有去辛勤地勞作,色彩纔會更加豔麗,就像李賽蘭一樣。

“請人哭爺心不痛。”在此我不妄加評論。職業哭喪者的出現,是有一定的社會背景的,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特殊產物。就其本身來看,可以說是一種挑戰,是對傳統習俗的挑戰。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來看,到底是親情的淪喪,還是社會的進步?又如何去看待這一現象呢?

持反對意見的人認爲,親友離世,通過一定的方式,寄託對故人的哀思和留戀,此乃人之常情。如果專門請人提供職業化的哭喪服務,來代替或者引導那些處在可哭可不哭狀態下的親友落淚,這樣的眼淚就有做作的成分,顯然失去了應有之意。

持贊成觀點的人認爲這是一個好事,是一大進步,是對生命價值觀的正確認識。人活七十古來稀,熟了的桃子自然要落,生老病死是無法抗拒的規律,哭又有何用?老人去了傷心,哭,還不如生前好好孝敬。哭的人八成是對老人不孝,老人去了一時良心發現,才發出懺悔的哭聲。哭,只是做做樣子給人看,無任何實際意義。不管是喪事新辦也好還是怎麼的,死了人就得有人哭。請人哭喪,有錢能使鬼推磨,順其自然。

愚見,請人“哭喪”只是做給別人看的表演,只是人爲烘托一點悲痛的氣氛罷了,喪事操辦人也不能指望依靠陌生人的哭泣服務來撫平自己對親人辭世的悲情。何況,“職業代哭服務”給人的感覺就是出於市場的需要和賺錢的需要而上演的作秀鬧劇,並沒有多少真誠可言。這樣的代哭實際上是一種虛情假意,是對孝道的玷污。哭喪者本身沒有過錯。但老父老母故世,應該是悲傷的,痛苦的。連傷心都還來不及,怎還請人唱歌慶祝、代哭呢?如此下去,親情何在?又怎麼去教育下一代?尊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美德,老人過世都不掉一滴眼淚,良心何在?道德又何在?

2015/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