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記人敘事散文的寫作

記人敘事散文的寫作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5W 次

  一、散文的概念

記人敘事散文的寫作

廣義:與“韻文”相對而言。凡不押韻或不重視駢偶的文章均爲散文。

狹義:小說、戲劇、詩歌之外的一種篇幅較短、題材廣泛、筆調靈活的文學形式。它可以記人、敘事,可以狀物,可以寫景,可以抒請,在取材、形式和表現上,比較更爲自由活潑,更貼近人們的實際生活。

狹義散文分類:大體上可分爲:記人、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寫景散文,議論散文。記人、敘事散文以敘述事件、介紹人物爲主要內容,如魯迅的《藤野先生》等。抒情散文,更加側重於作者個人情感的抒發,通過觸景生情、託物言志,從即物、即景中刻鏤描摹中生髮聯想,闡述哲理,如茅盾的《白楊禮讚》。寫景散文通常表現在遊記方面。議論性散文以議論爲目的,但不同於政治思想評論或學術論文,在言語和手段上富有文學色彩,如魯迅的雜文、韓愈的“雜說”、培根的《隨筆》。各類散文有時有交差重疊現象,但其側重還是有區別的。

  二、記人、敘事散文概述

記人、敘事散文有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也有細節描寫,似乎像短篇小說或通訊特寫。其實,它與小說或通訊特寫的區別是:一般說,小說有相對完整的故事,雖有真實生活的基礎,但人物、情節等往往着重虛構,人物着重典型刻畫,通過人物的塑造與故事的波瀾曲折,有張有弛地推向高潮來表達作者的思想傾向與觀點。通訊特寫應有普遍意義的真人真事,強調真實性和時效性,具新聞價值。記人、敘事散文不要求像小說那樣重視人、事活動自身的集中性與完整性,也不要求像通訊特寫那樣強調題材的新聞價值,而是以作者的思想感受或情緒體驗作爲作品結構的紐帶和動力,來串聯、觀照具體材料,達到以情馭事或寓情於事的目的。

散文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遺產也很豐富。《春秋》是最爲古老的敘事散文。戰國時代的《左傳》、《國策》進一步體現了記人、敘事曲折生動、摹形傳神的特長。漢代司馬遷的《史記》更如魯迅所言,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其言簡而要,其事祥而博,準確生動地講清事實,寫活人物,剖析事理,感染與啓發讀者。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吸取外國文學結合國粹精華而大批涌現的白話散文如雨後春筍,在文壇上異軍突起,成了文學重量級的一極。魯迅、巴金、冰心、朱自清、茅盾、黃宗英等作家均有許多散文佳作,膾炙人口。

  三、記人、敘事散文的寫作

1、寫真記實,善取典型

散文在取材和藝術表現的要求上,形象化和抒情性自然是重要的,更要注意記實性。有人說:詩是把米釀成酒,材料的形態和性質都起了根本變化;散文是把米煮成飯,材料的形態和性質變化程度有限,其本質卻未改變。有人說:詩是舞蹈,散文是漫步。前者有藝術的變形與誇張;後者是人的自然生態的從容展現。正是散文這種特定的記實功能和寫實手段,使之比其他文學樣式更方便,更自由,要求其寫作成爲一種“看不出藝術的藝術”。高爾基說:“在我看來,散文比詩還難,它需要特別敏銳的眼力,需要洞察力,要能看到和發現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

正因強調記實寫真,散文不易編織曲折、聳人、完整的故事,也不能僅靠抒情、議論來代替事實。文章的思想藝術感染力基本上取決於作者的識別、挑選材料的眼力和對有關細節的描述。

舉例:

惠浴宇的《記銘璜同志》,從對方的缺點寫起,先抑後揚,或欲揚先抑。這不但不落窠臼,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反而在寫他缺點時反襯出對方對革命赤膽忠心、剛直無私的坦蕩胸懷。這既是寫作技巧,也是作者對銘璜深刻了解的結果,寫來愈加真切感人。

魯迅《朝花夕拾》中的《瑣記》一文,把“衍太太”的弄虛作假,專以愚弄、傷害別人爲樂的小人形象反映刻畫得惟妙惟肖。貌似瑣細的往事雜記就有了嚴肅的主題思想和深刻的社會內涵。

《新民晚報》的《夜光杯?十日談》專欄,曾刊登了一組《將軍軼事》,其中有一篇關於韓先楚將軍1981年返鄉的情景,寫得十分生動精彩,從言行對話中引起發人深省的社會現實意義。

可見,善於取材,正是寫好記人、敘事散文的最基本條件。

認真注意材料自身的社會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值就是這類散文“善取典型”的主要意義。這與一般文學作品的典型化不同。小說、戲劇可以通過“雜取衆人,合成一個”的藝術概括,實現虛構與真實的統一。記人、敘事散文應發揮類似攝影的特點,以作者敏銳觀察和準確細緻的筆觸,展現生活中原存的美好事物、值得深思現象。

在當前少數年輕人中興起的所謂擺脫“主流話語”,無需承擔任何社會責任,以“我”爲中心表現自身卑瑣激情和凡人慾望的“文風”並冠之以“新的人文價值”。這是不可取的、極端個主義和自由化的邪道。

著名老作家公劉在給著名作家劉湘如散文集《星月念》題序中寫道:

中心問題是:怎樣纔算得上一篇好的散文?我個人以爲,似乎可以歸納爲八個字,即:誠實,真摯,質樸,準確。

誠實,指的是命題立意,它貫穿於構思的全過程,體現着嚴肅的人生態度。

真摯,是說感情上來不得半點虛假和造作。不能“玩”散文。

質樸,當然是一種高技巧,或曰無技巧,或曰反對“淫巧”。

準確,就是反覆篩選,煉字煉句,達到不可更易、不可替換的地步。

倘若再深入一層,又不妨指出,最根本的是誠實和真摯。

古人論文,素重“情志”。我覺得所謂情志,正是誠實和真摯。或記身邊瑣事,或狀花鳥魚蟲……處處能夠寄情明志。因爲,情志實在是文章的靈魂,文章的精神;有情有志,散文必臻於形雖散而神不散的完美境界。

劉湘如的《星月念》、《瀛溪小札》、《彗星》、《扇話》、《魚花塘小記》《葦念》等都是作者肺腑之言:動真情而不誇飾,寓哲理而非說教,由表及裏,因小見大,筆尖上流着的是作者自身的真血,真淚,點點滴滴,必將滲入讀者的良知,一如春雨之於土地。

2、“人”見性格,“事”有波瀾

敘述事件,刻畫人物,是記人敘事散文的基本內容和主要任務。敘事要清晰,起迄要自然,要有生動的細節和情節波瀾,增大作品的可讀性。事物的敘述要爲表現、刻畫人物服務,因爲事情是人做出來的。事物的演變總是受到人的思想、個性、生活環境(包括人間關係的相互影響)所左右的。記人、敘事散文不能編造故事,也不能憑作者的想象去塑造人的形象;只能通過對真實事情的梳理、剪裁,弄清事情原委與脈絡和有關人物何以有其作爲的具體原因,再予以準確而生動的表述。

《春秋》和《左傳》對同一事例均有表述,但其不同卻涇渭分明,一個簡述,毫無生動精彩可言,而另一個卻詳盡、波瀾起伏,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

《春秋》敘文僅十餘字:(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公敗齊師於長勺。

而《左傳》中的“曹劌論戰”卻對此作了迥異其趣的報道與描述: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日:“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日:“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祭,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曹劌要求參加戰鬥)。”

公與之乘。戰於長勻。公將鼓之(擊鼓進軍)。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揮師追趕)。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日:“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先寫爲何而戰,次寫何以可戰,再寫戰鬥過程,最後終結克敵致勝的原由。作者突出曹劌的主要品格特徵:戰前重視政治動員,認識人心向背的.重要性;臨戰重視調研,善於把握戰機;戰後對取勝給予總結,顯示其知己知彼、料事如神的深謀和機敏。這是篇生動詳實記敘了歷史上一個著名戰例的史記,也留下了富文學價值的佳文。

人們的社會生活不是死水一潭,離不開矛盾衝突。善予選擇這樣的題材,既能吸引讀者,又能合情理地展開和化解矛盾,使文章波瀾起伏,情節折生動,思想內涵豐富深刻。如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的“鴻門宴”即爲一例,以至於成了膾炙人口的故事。

有些散文不一定含有對立雙方難以調和的矛盾,但也可以寫得跌巖起伏,曲折生動。這是憑藉作者的描述技巧和寫作手法。這類題材的表現可採用“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的寫法,造成氣氛渲染,讀者心理變化,欲究人揚事件的變化與結局;最後來個“突破”,畫龍點睛,使讀者恍然大悟,興味盎然。例如有篇《回鄉見聞》就是很好的範作。這顯然比那種一開頭就昭告“新事新辦,移風易俗”的文章更能吸引、打動讀者,使文章的主題更深刻雋永,久久感染讀者。這是“張弛結合”的寫作技巧。

此外,還可運用對比、反襯等等寫法,使人物、事件或形成反差,或相映成趣,或相得益彰,都能收到良好效果。

3、合理想象,真實再現

作者在堅持寫真人真事的前提下,正確發揮想象力,實現形象類比和細節還原,實現生活和藝術的統一。

我們必須把虛構和想象區別開來。記人、敘事散文不提倡虛構,但不能沒有想象。由於生活錯綜複雜,它的整個發展過程的每個環節或細節都能獲得確切、具體的第一手材料,往往不是易事。爲了顯示生活長鏈不至因某些環節的缺損而變得形象模糊不清就需要合適符合實際的想象去補充,尤其是人物的心理活動更需作這樣的想象補充。

理由的《揚眉劍出鞘》有段精彩描述:……小欒奮臂揮劍,“啪”地一聲,把對方的劍向外一擊,劍尖威脅着對方的胸部。對方本能地把劍向內撥去,做出防守動作,這正是小欒所預料的。她立即轉入第二戰術意圖,趁對方頭一個動作還沒有完成,一抖腕子,把劍抽了回來,那劍在空中劃出一個扇面形,從內側繞到外側,指向對方暴露出的空當。同時弓步上前,落劍直制。這一連串嫺熟細膩的劍法,伴隨着力度、深度、精度,剎那間爆發出來,如靈蛇吐焰,銀光一閃,正中對方腹部。

作者爲此花了採訪的一半時間向教練請教,後來乾脆同教練各持一劍慢動作的比試起來。沒有這樣深入刻苦的學習就不能寫出那樣生動傳伸的文字。

徐遲寫的《歌德巴赫猜想》是篇蜚聲文壇的優秀散文。他寫道:

他跋涉在數學的倚嶇山路,吃力地邁動步伐……他只知攀登,在千仞深淵之上;他只管攀登,在無限風光之間。一張又一張的運算稿紙,像慢天大雪似的飛舞,鋪滿了大地。數字、符號、引理、公式、邏輯、推理,積在樓板上,有三尺深。忽然化爲膝下羣山,雪蓮萬千。他終於登上了攀登頂峯的必由之路……

如我寫的《割不斷的親情》、《妙趣的一窺》、《大海》和《茶花節觀感》有這樣的想象作心理描述的必要補充。

作者的藝術功力和創造性,主要體現在善於對現實生活中富有典型意義的真人真事進行精到的識別、巧妙的剪裁和生動的刻畫。

4、情理相生,深化主題

強調記實寫真,但不是原始材料的堆積或實錄。不論人物還是事件,作者除了掌握足夠的材料外,還得具有某種獨特的見解和與文章中心思想互爲輝映的情感體驗。這對題材的處理和再現,好比發幽燭微的火光和鑿石取玉的斧鎬。這樣,就把鬆散的材料組成有機的整體,在平凡的事物中開掘出新鮮、深刻的含意。

例如吳伯簫的那篇《記一輛紡車》的散文,把本屬普通、單調的紡車,根據他親身的體驗,把它放到延安根據地響應黨的號召,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堅持抗戰、改造中國的歷史畫卷中去觀照、考察,就使這平常的紡車有了不平常的意義,於是:車輪和錠子會發出“演奏絃樂”的優美樂音;訪紗的勞動者的身姿有着“白鶴晾翅”的氣勢,令人感到“很難說那是生產,是舞蹈,還是體育鍛煉”,連其貌不揚的紡車都顯出“良弓”、“駿馬”神武氣勢和它的主人一起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革命奮鬥精神的象徵。

突出人物、事件的社會意義,深化讀者對主題的理解、感受力,可以採用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創造一種情景交融的氛圍,以優美的筆觸吸引讀者更快接近作品讚賞作者所歌頌的人與事。

例如孟曉雲的《胡楊淚》(刊於《文匯月刊》1984年第4期)即爲代表作之一。他先寫胡楊樹耐鹽鹼、抗風沙,戰高溫、御酷寒,“三千年,長着不死一千年,死後不倒一千年,倒地不爛一千年”的可貴品質。若它被劃破樹皮,它會流淚,此淚很快成結晶體,叫胡楊鹼,可食用、洗衣、制皁……接着,作者聯想到塔里木農墾大學教師錢宗仁。作者寫道:“錢宗仁向我講述了二十年自學的坎坷經歷。……我不停地記啊、記啊,他的一句句話,彷彿是胡楊樹上流出的一滴滴淚珠。”這番忠於事實的描述,使得有關錢宗仁的寫人、記事,不但增添了形象光彩,而且透射出感情的光澤;文章顯得映帶有機,思想意蘊更加雋永深長。

又如黃宗英的《美麗的眼睛》(《星》,上海文藝出版社),主題有深度,構思也精巧。其內容是以醫院搶救嚴重燒傷病人爲題材,涉及病人與傷痛作鬥爭、病人親屬在道德情感上經受的考驗和醫務人員通過工作所受的啓迪與教育。對於這些端緒不一、視角交錯的材料,作者簡潔而靈巧地通過一幅幅速寫“眼睛”的生活剪影,把它們有機自如地聯結起來。讀者既能瞭解整個事情的原委,又能通過“眼爲心之窗”感受到哲理啓示和詩意之美。

關於餘秋雨的散文:

就以其《文化苦旅》爲例,當中一篇《沙原隱泉》,僅兩千五百字,純粹寫景和抒情的散文,卻寫得如詩如畫。此文主要內容是作者在湟縣內沙漠地上,獨自一人爬人沙山,然後又下山欣賞一灣清泉的過程和所見所感。文中,餘秋雨是如此描繪沙山之美:“光與影以最暢直的線條流瀉着分割,金黃和黛赭都純淨得毫無斑駁,像用一面巨大的篩子篩過了。日夜的風,把山脊,山坡塑成波盪,那是極其款曼平適的波,不含一絲漣紋……”在美學家和作家的筆下,“光”、“影”、“線條”不再是一些只純是理論沒有生命的字詞,郭沫若生後十分推崇餘先生,常嘆“吾不如也。”。

5、如何寫好的淺見

(1)端正心態:奧運的精神,即顧拜旦所倡“更快、更高、更強”,亦即放飛夢想,超越自我,超越極限,做到“人殘志不殘”,“有志不在年高”,“人老心不老”,既藐視它又重視它,在寫作上不斷攀登新的頂峯。

(2)要抓到題材的要點,亦即探索到作者在思想、情感上最受感觸、感慨、感染、感嘆的交集點,甚而產生一種非寫不可、欲罷不能的衝動感。否則,奉章辦事,勉爲其難,往往落入老八股或新教條的窠臼,千人一面、萬事雷同的官樣文章,令讀者如同“嚼蠟”,失去文學的可讀性、欣賞性和感染力。舉例:《割不斷的親情》。

(3)既要詳盡掌握第一手材抖,但也不拘泥於此,只要有所感悟,有了基本素材,就可打好腹稿,列好提綱,確定寫法,執筆時全神貫注,一氣呵成,自己完全投入,彷彿成了作品內的主人公。若作者提不起精神,無精打采,勉勉強強,自己毫不動情,又怎能企望讀者動容呢?好文章在遣辭造句上固然力求優美,但不能陷於泥淖,寸步難行。即令文章樸實無華,但凡有真情實意,突出亮點,也可能是上佳之作。

(4)虛心請教,勤於修改,不斷潤色。常言說“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修改出來的”即是這個道理。宛如建造大廈,倘無內外裝修,即令再高再大,看上去也不可能賞心悅目。但基本的前提是必須有大廈的基本框架。文章亦不例外,必須有了初稿才能修改潤色,錦上添花成好文章。

(5)靈活恰當地運用對比、反襯、烘托、渲染、比喻和誇張等手法,加大人物刻畫、情節描述的精彩度。

(6)在真實記人、敘事的基礎上,以敘爲主,可適當加插入議論、詩歌、描摹以增加文章的絢麗多彩,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7)提高觀察力,於細微處着手開掘有價值的主題。魯迅說“喜怒哀樂皆成文章”即此道理,只怕不用心,不愁無題材。舉例:《大海》、《妙趣的一窺》等。

(8)論語中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電腦日益普及的現時,很多作家與文學愛好者都善於用電腦寫作。這有太多的優越性:上網查閱資料廣泛便捷,寫作快速,修改簡易,保存穩妥,攜帶輕便,打印自如,便於郵發,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增加寫作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