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辭卻江南三月何處夢堪溫散文

辭卻江南三月何處夢堪溫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8W 次

夏完淳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詩人、抗清義士。夏完淳是松江華亭人,他生於1631年,卒於1647年。完淳乳名端哥,別名復,字存古,號小隱,又號靈首。他的父親是江南名士夏允彝,他的老師是陳子龍。夏完淳自幼聰明,有神童之譽,“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 在夏完淳成長的周圍,有一個極其良好的環境,上至先人遺風、父母教誨,下至姐妹以及親戚朋友的影響,這一切都成就了他的才華與品格。他的父親夏允彝從他懂事時起就教他四書五經、天下詩文,而且在講授詩文的同時更加註重對完淳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那些爲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民族英雄的名字和他們的《正氣歌》、 《滿江紅》一起深深地銘刻在小完淳的心中,而父親及其朋友們爲匡救天下,恢復優秀儒家傳統和閹黨進行鬥爭的情景更是給了他現實的教育。可以說夏完淳受到的是中國正統的儒家教育,歷代仁人志士的事蹟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夏允彝的正妻——完淳的嫡母盛氏的教育與愛護也是小完淳成長道路上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如果說夏完淳是一株挺立的青松,毫無疑問,是那些大大小小的根莖供給了他養分,支持了他每一點每一滴的成長。

辭卻江南三月何處夢堪溫散文

崇禎十六年(1643年),夏完淳與同縣友人杜登春等組織“西南得朋會”(後改爲“求社”),成爲“幾社”的後繼。在這一年,夏完淳敏銳地覺察到大明江山已經岌岌可危,他填了一首《婆羅門引?春盡夜》:晚鴉飛去,一枝花影送黃昏。春歸不阻重門。辭卻江南三月,何處夢堪溫?更階前新綠,空鎖芳塵。隨風搖曳雲,不須蘭棹朱輪。只有梧桐枝上,留得三分。多情皓魄,怕明宵、還照舊釵痕。登樓望、柳外銷魂。崇禎十七年春,農民起義軍席捲北方,完淳自稱 “江左少年”,上書南方四十家鄉坤,請舉義兵爲皇帝出力。

不平常的.時代,造就出不平常的人物。國家民族的危難帶給夏完淳一種強烈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促使早熟的完淳,提前進入社會,投入波瀾壯闊的反民族壓迫的鬥爭洪流。

崇禎十八年(1645年)夏天,清兵南下江淮。南明的當權者朱由崧和馬士英、阮大鋮之流,不顧國家安危,忙於享樂營私,揚州陷落了,史可法壯烈殉國,不久,弘光政府便迅速土崩瓦解了,清兵兵不血刃便佔領了南京、蘇州、杭州等重要城市。

江南的人民,從農民、工匠、書生,到商人、地主、紳士,都紛紛自發地舉起義旗,拿起武器,保衛鄉土,反對殘暴的民族掠奪和壓迫。夏允彝、陳子龍、侯峒曾、閻應元等人,是這場鬥爭的主要領導人。這個時候,太湖沿岸,蘇南、浙東各地,義師並起。允彝等商定了一個宏大的計劃:發動江南副總兵,威虜伯吳志葵的水師,直取蘇州,然後由浙東義師攻克杭州,由蘇南義師恢復南京和吳淞,一舉將清兵趕出江南,並乘其半渡伏擊時再全部殲滅。允彝和吳志葵有師生舊誼,他作書召吳進兵,並親至軍中制定進軍方案。這時,十五歲的完淳,剛剛草草完婚,也和父親一起投筆從戎了。可惜的是,由於部分義軍首領在關鍵時刻怯戰自保,這個宏大的計劃功敗垂成。

戰役失敗後,夏允彝投水自殉。夏完淳追隨陳子龍與太湖義軍聯繫,參謀義軍領袖吳易軍事,繼續從事抗清復明活動。不久,太湖義軍被包圍消滅。完淳僥倖泅水脫險。但他的復明意志則堅定不移。因痛心國事,作《大哀賦》,他在文章結尾這樣寫到:嗚呼!餘生於烈皇之年,長於聖安之世,佐威虜以於徵,從長興而再起;追懷故君,何臧何否。言念相臣,何功何罪。或旰食而宵衣,或墜簪而遺珥,或麥飯以自嘗,或肉糜之勘恥。推本先朝,追原禍始,神祖之垂拱不朝,熹廟之委裘而理,罪莫甚於趙高,害莫深夫褒姒,惟屈氂下之獄,輿朱浮之賜死,雖大臣之無刑,非聖人之得已。至於五世倫宗,三朝舊事,指觸瑟爲良規,斥採芝爲佞軌。使腥穢之北風,陷泥塗於南紀,殷深源之方略空空,王夷甫之風流爾爾。若乃威虜偏裨,長興文吏,原非將帥之才,未有公侯之器,興懷鴻鵠之形,頗見龍蛇之志,日日胡牀之臥,夜夜鈞天之醉,既一戰之未申,渝九死而靡悔。黃土一抔,丹青萬禩。

餘草木門庭,旗常家世,家淑人黃鵠之悲,先文忠白虹之氣,非無德曜之妻,尚有文姬之姊,衣冠連於杜曲,姓氏通夫槐裏。寄食無鄉,望塵有地,範丹之甑長寒,卞彬之蝨未棄,達士窮途之悲,壯夫歧路之淚。載念簪纓,言懷邦國,恨欲言而聲已吞,愁將訴而淚沾臆,何必雍門之琴,無假武陵之笛。日月如馳,親朋不識,獨劍空囊,三江浪跡。人容鼓吏之狂,世笑愚公之癖,混緇羽之高賢,結屠簫之豪客 ,三桑生再浴之期,一飯有千金之值,望舊鄉而云影蒼蒼,吊故壘而風聲惻惻。蔣詡之徑不開,王猷之舟時出。秋水迢遙,寒林蕭瑟,野獸暮號,羣鴉晚集,鶴唳霜驚,鷗眠月直,過耳傷神,仰天呔息。山氣兮江光,春陽兮秋色。嫖姚空舊築之壇,郎將有先陪之戟,蛟龍非遇雨之期,鯤鵬無御風之力,韓王孫之城下,知已誰人;宋如意之堂前,傷心何極。下江但見夫綠林,圯橋未逢夫黃石。此孤臣所以輟食而拊心,枕戈而於邑者也。

這篇《大哀賦》文采宏逸,情詞哀惋,很難想象是出自一位十五、六歲的少年之手,見者無不感嘆驚佩。有人拿它與庾信的《哀江南賦》作爲比較,關於誰高誰低,一直有爭論。不過庾信勝在老到,完淳勝在氣節,則還是被大家所公認的。

順治四年春,明魯王賜諡夏允彝爲“文忠”公,並遙授完淳爲中書舍人。完淳寫謝表,連同抗清復明志士數十人名冊,交與專在海上往來通信聯繫的秀才謝堯文,讓其赴舟山呈與魯王朝廷。謝堯文在漴闕等候船隻的時候,被清兵拿獲,謝堯文被解送到提督吳勝兆處下獄。此時,由於吳勝兆不受清廷的信任,他正欲反水抗清。後來吳勝兆反清事敗,清當局得到了夏完淳所書的謝表等物,於是南京總督軍務洪承疇,秉承清攝政王意旨,按名冊嚴緝夏完淳等,務要一網打盡。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祕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決定渡海至魯王處,再圖大舉。不幸於六月底被清當局偵獲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審。船過細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師陳子龍,陳子龍對夏完淳而言,具備多重身份,既是老師,又爲其父的摯友,還是共抱抗清大志的同道。完淳作《細林夜哭》一詩,以表對陳子龍的哀悼。全詩是這樣的:細林山上夜烏啼,細林山下秋草齊。有客扁舟不繫纜,乘風直下松江西。卻憶當年細林客,孟公四海文章伯。昔日曾來訪白雲,落葉滿山尋不得。始知孟公湖海人,荒臺古月水粼粼。相逢對哭天下事,酒酣睥睨意氣親。去年平陵鼓聲死,與公同渡吳江水;今年夢斷九峯雲,旌旗猶映暮山紫。瀟灑秦庭淚已揮,彷彿聊城矢更飛。黃鵠欲舉六翮折,茫茫四海將安歸?天地局蹐日月促,氣如長虹葬魚腹。腸斷當年國士恩,剪紙招魂爲公哭。烈皇乘雲御六龍,攀髯控馭先文忠。君臣地下會相見,淚灑閶闔生悲風。我欲歸來振羽翼,誰知一舉入羅弋。家世堪憐趙氏孤,到今竟作田橫客。嗚呼!撫膺一聲江雲開,身在羅網且莫哀。公乎,公乎,爲我築室傍夜臺,霜寒月苦行當來。

船經過吳江時,夏完淳又作《吳江野哭》詩,以悼念義軍領袖吳易。在吳江野哭中,夏完淳寫道:“江南三月鶯花嬌,東風繫纜垂虹橋。”大明江山是無限美好的,但“美人意氣埋塵霧,門前枯柳風蕭蕭”,這是因爲清軍的鐵蹄正踐踏着錦繡河山!江南的士農工商懷念故國“江上非無吊屈人,座中猶是悲田客。”然而,在清軍鐵蹄蹂躪下的人們,又有多少敢直抒胸臆呢?作者本人也是“感激當年授命時,哭公清夜畏人知”。但作者既然已經下定了爲國捐軀的決心,只求“將相灑淚銜黃土,築公虛冢青松路”,自己將沿着這條抗清之路繼續前進,直至生命結束。

在途中,夏完淳還作了《別雲間》一首:“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這首詩風格沉鬱頓挫,手法老到圓熟,成語典故信手拈來,化入無痕,無一絲童稚氣,不像出自十七歲少年之手,這是家學淵源訓育和鬥爭實踐磨練相結合的必然結果。詩作以落地有聲的錚錚誓言作結,鮮明地昭示出詩人堅貞不屈的戰鬥精神、盡忠報國的赤子情懷,給後繼者以深情的勉勵,給讀者樹立起一座國家與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的不朽豐碑。到南京後,夏完淳被羈押在皇城中一所原先屬於太監的宅院中。在這裏,他寫下《獄中上母書》、《遺夫人書》、《寄內》、《寄荊隱女兄兼武功侯甥》、《柬半邨先生》、《自敘》、《感懷》等和血含淚、擲地有聲的篇章。

我們今天讀到“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別雲間》),“一片銀鐺影,還同劍佩看”(《被羈待鞫在皇城故內璫宅》),“英雄生死路,卻似壯遊時”(《柬半邨先生》)這樣的詞句,還禁不住熱淚揮灑、熱血沸騰呢!

主持軍務的明朝降將範承疇聽說夏完淳被抓,就立刻下令送到他的營帳,準備勸夏完淳投降清軍。範承疇一見夏完淳是一位年方弱冠的英俊少年,便誘惑他說:“你小小年紀便跟着人造反,一定是有人誤導了你。只要你願意歸順大清,我保你日後高官厚祿、錦衣玉食,何必在此做階下囚呢?”夏完淳明知道堂上坐着的人就是投降清廷的漢奸範承疇,卻裝作不認識,就說:“我經常聽說亨九先生是本朝的俊傑(範承疇字亨九),在松山至杏山一戰中,他英勇神武,血濺章渠。我曾經發誓要像他一樣奮不顧身去殺敵報國,寧死不降!”範承疇聽罷面紅耳赤、羞愧難當。旁邊有人小聲告訴夏完淳,上面坐的就是範承疇,他已歸順大清。夏完淳冷笑了幾下,故意大聲地說:“亨九先生之死,天下無人不曉,當時設祭,先帝崇禎皇帝親臨哀悼,皇帝淚流滿面,衆位大臣都痛苦不已。你是何方的賊子,竟敢冒充忠臣的英名,實在是太卑鄙無恥了!”隨後便衝着洪承疇大罵不止。“死而復生”的洪承疇面對一個少年的斥責,臉上紅一陣白一陣的,但他又無法反駁。洪承疇感覺顏面盡失,很是惱火,於是就下令嚴刑拷打夏完淳,並把他投入大牢。夏完淳絲毫沒有把生死放在心上,他依舊坦然自若、談笑風生。在清軍的大獄裏,夏完淳慷慨激昂地發出誓言:“今生已矣!來世爲朝,萬歲千秋,不銷義魂。九天人表,永曆英魂。”當年秋天,夏完淳和岳父等三十多人在南京刑場同時被處死。當劊子手令年僅十七歲的夏完淳跪下時,他始終沒有彎腰屈膝。夏完淳求仁得仁,爲反清復明大業獻出了自己年僅十七歲的生命。“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夏完淳用自己年輕的生命詮釋了孟子的名言。

夏完淳的身後留有妻子錢秦篆、女兒以及遺腹子,他的遺腹子出世後不久便不幸夭折了。夏完淳的人生永遠定格在了十七歲,但他在明末文壇上卻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光輝,他的英雄事蹟永遠被後人緬懷。夏完淳死後,有人把夏完淳的詩作收集整理,編成《玉樊堂集》、《內史集》、《南冠草》、《續倖存錄》。現代愛國詩人柳亞子先生在青年時期讀了夏完淳的詩歌后,敬慕不已,寫下“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風流一世宗。我亦年華垂二九,頭顱如許負英雄。”學者聞亦博在《明代模範學生夏完淳傳記》中說:“他的一生,始終不肯休息,不肯妥協,燃燒着似火一般的民族思想,在詩句中發生偉大的力量,比之於普通抒情的作品,描寫春花秋月的文章,不知要充實多少倍了”。 夏允彝和夏完淳父子的合葬墓今存於上海市松江區小崑山鎮蕩灣村華夏公墓旁。

行文至此,我不禁想到:近年來有人妄言,說抗擊金國的岳飛、南宋末年的文天祥以及抗擊清軍的史可法等人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族英雄。他們的理由是我國是多民族統一的國家,蒙古族和滿族已成爲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所以說他們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民族英雄,充其量是漢族的民族英雄。照他們的說法,夏完淳也不能算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民族英雄了。那麼,我想問問這些人,是不是秦檜、張邦昌、範承疇之流纔是真正意義上的民族英雄呢?

我們評價任何一位歷史人物,絕對不能脫離他所處的歷史時代,對夏完淳也理應如此。清軍入關時,一遇抵抗,必“焚其廬舍”,“殺其人,取其物,令士卒各滿所欲”。皇太極時三次深入畿輔、山東等地的屠殺搶掠在許多方誌中有明確記載,皇太極掠濟南,城中積屍十三萬,運河之水變紅!其手段之殘忍、屠殺之野蠻、破壞之慘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從順治二年四月清軍南下開始,滿清即以民族征服者自居,殺戮立威,演出了一幕幕慘絕人寰的屠城悲劇。民族英雄史可法等在這一刻站立起來,民族的脊樑英勇反抗着外族侵略者和漢奸的聯合攻殺。殊死搏鬥後,於是其後就有了著名的“揚州十日”與“嘉定三屠”,這些史實因爲有專書記載爲人們所熟知。不被史書記載的大屠殺不知道又有多少? 那麼,江南人士起兵抗擊清軍野蠻屠殺的行動自然是完全正當和正義的!我們不能因爲後來滿清政府統一了全國而對他們當初在統一過程中的所做過的血腥屠殺視而不見、避而不談!

夏完淳,一位爲抗擊殘暴而獻出寶貴生命的少年英雄,作爲中華民族全民族的英雄是當之無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