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名家散文摘選

名家散文摘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2W 次

1

名家散文摘選

張曉風

《光陰的故事》

一鍋米飯,放到第二天,水汽就會幹了一些;放到第三天,味道恐怕就有問題;第四天,我們幾乎可以發現,它已經變壞了;再放下去,眼看就要發黴了.

什麼使那鍋米飯變餿變壞——是時間.

可是,在浙江紹興,年輕的父母如果生下女兒,就在地窖裏,埋下一罈罈米釀的酒.十七八年後,女兒長大了,這酒就成爲女兒婚禮上的佳釀.它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女紅.

是什麼使那些平凡的米,變成芬芳甘醇的酒——也是時間.

時間到底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魔術師呢?都不是,時間只是一種簡單的乘法,使原來的數值增倍而已.開始變壞的米飯,每一天都不斷變得更腐臭;而開始變醇的美酒,每一分鐘,都在繼續增加它的芬芳.

我們也曾經看到天真的少年一旦開始墮落,時間會把他變得滿面風塵,面目可憎;但相反的是,時間也能把溫和的笑痕,體諒的眼神,成熟的風采,智慧的神韻添加在那些追尋善良的人身上.時間將怎樣對待你我呢?這就要看我們自己是以什麼態度來期許我們自己的.

點評:

我想起羅大佑的一首歌“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一個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歌詞裏淡淡的憂傷和感懷總讓我唏噓不已.而張曉風的這段文字則更加理性而沉穩.光陰真正改變的是什麼呢,不是本質,不是好的變成壞的,也不是壞的變成好的,只是一種積累,一種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已.

所以,不要再埋怨時間,不要總是說時間改變了一切.時間沒有改變什麼,只是讓一些東西隨着時間增加或者減少而已.所以,爲了讓時間最後釀造的是一罈成熟而芬芳的美酒,我們必須給它添上美好的、智慧的、寬容的美德.

喜歡這種哲理性的文字,讓我思索,回味無窮.

2

席慕容《窗前的青春》

青春有時候極爲短暫,有時候卻極爲冗長.我很知道,因爲,我也曾如你一般的年輕過.在教室的窗前,我也曾和你一樣,凝視着四季都沒有什麼變化的校園,心裏猜測着自己將來的多變化的命運.我也曾和你一樣,以爲,無論任何一種,都會比枯坐在教室裏的命運要美麗多了.

那時候的我,很奇怪老師爲什麼從來不來干涉,就任我一堂課一堂課地做着夢.

今天,我才知道,原來,他也和今天的我一樣,微笑着,從我們年輕飽滿的臉上,在一次次地重讀着那我們曾經經歷過的青春呢.

點評:喜歡席慕容的文字,我總是喜歡在黃昏時分一遍遍地讀她,沉醉於文字間的浪漫,詩行間的唯美.我感動於她對生活的態度,感動於她那顆隨處發現美的雙眼,感動於她手中那寫得出涓涓文字畫得出潺潺流水的筆.

而這篇《窗前的青春》,讓我對教師的職業心馳神往.我想能與孩子們在一起的人才會永葆年輕吧.接手一屆又一屆的學生,看一張張稚氣的臉走向成熟,然後又開始下一輪航渡.

年少的時光太瘦,青春的指縫太寬,不經意之間就會流走太多的春秋.讓曾經是走出教室的人,走出過這些枯坐教室的時光,重新走進了教室,走進了不一樣的教師生活.然後和孩子們一起,坐在教室的窗前遐想外面的世界,這些遐想給了我們夢,給了我們青春的美.

3秋雨

張愛玲

雨,像銀灰色黏溼的蛛絲,織成一片輕柔的網,網住了整個秋的世界.天地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裏纏滿着蛛絲網的屋頂.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雲片,就像屋頂上剝落的白粉.在這古舊的屋頂的籠罩下,一切都是異常的沉悶.園子裏綠翳翳的石榴、桑樹、葡萄藤,都不過代表着過去盛夏的繁榮,現在已成了古羅馬建築的遺蹟一樣,在蕭蕭的雨聲中瑟縮不寧,回憶着光榮的過去.草色已經轉入了憂鬱的蒼黃,地下找不出一點新鮮的花朵;宿舍牆外一帶種的嬌嫩的洋水仙,垂了頭,含着滿眼的淚珠,在那裏嘆息它們的薄命,才過了兩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這樣黴氣薰蒸的雨天.只有牆角的桂花,枝頭已經綴着幾個黃金一樣寶貴的嫩蕊,小心地隱藏在綠油油橢圓形的葉瓣下,透露出一點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雨靜悄悄地下着,只有一點細細的淅瀝瀝的聲音.桔紅色的房屋,像披着鮮豔袈裟的老僧,垂頭合目,受着雨底洗禮.那潮溼的紅磚,發出有刺激性的豬血的顏色和牆下綠油油的桂葉成爲強烈的對照.灰色的癩蛤蟆,在溼料發黴的泥地裏跳躍着;在秋雨的沉悶的網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滿愉快的生氣的東西.它背上灰黃斑的花紋,跟沉悶的天空遙遙相應,造成和諧的色調.

雨,像銀灰色黏濡的蛛絲,織成一片輕柔的網,網住了整個秋的世界.

點評:有的時候不是那麼喜歡張愛玲的文字,就像這篇秋雨,別人都會寫溫暖潮潤的氣息,而她則寫得幽暗而陰森,光是筆觸就讓人感到寒冷而戰慄了.

但也許這正是張愛玲文字的魅力,張揚的,陰暗的,卻又是如此真實,探測到人內心的最深處.這篇文章用筆細緻,只用了比喻和擬人,就把秋雨寫得栩栩如生,又帶入了一層沉悶而寂寥的色彩.於這文來說,充滿了灰色、憂鬱,黯然,寥落,一種生活無厘頭的滑稽,唯一萌芽的一束希望之光,僅是那株低矮的無人問津的桂花樹.

寫這文時,據說她僅有15歲,我不知道她爲什麼體會得那麼深刻,更不明白她走不出內心的陰霾,是一種什麼樣的道理.然而,她的文字卻是那樣的爛漫,繁花似錦,靈動鮮活,精緻得大概只有中國文字才能夠完整表達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