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雞年春節回鄉見聞

雞年春節回鄉見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6W 次

“有錢無錢,回家過年。”從農村出來,通過升學、打工、做生意等途徑在城市拼搏的農村娃,趁着春節,暫時拋卻城市緊張奔忙的生活,回到久違的家鄉,看看兒時生長的地方,心中定是感慨萬千。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雞年春節回鄉見聞

  【雞年春節回鄉見聞1】

春節回鄉,偶遇一手藝人坐在街角,落寞地守望着面前的小風箱、小爐子,還有那些用玉米和大米爆炸的小小爆米花。懷念之情油然而生,我便掏錢買了一袋爆米花,遞給孩子嚐鮮。

“媽媽,這個爆米花不好吃,有點苦。”孩子的話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

我的雙腳似乎有些沉重,挪不動步子。在爆米花攤前駐足了十多分鐘,凝視着無人問津的攤兒。過了一會兒,爆米花手藝人開始搗鼓他的爆米花機器,隨着“砰”的一聲,香氣伴隨着爆炸聲瀰漫開來,熟悉的場景撲面而來......

小時候,鄉村的冬天是靜謐悠閒的,臘月裏,一年中重要的農活基本已做完,村裏人開始忙着籌備年貨。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爆米花手藝人頗受孩子們歡迎。

村子東頭有個堂叔,是遠近聞名的爆米花手藝人。臘月裏,他家可熱鬧了。方圓幾公里的鄉親紛紛扶老攜幼到他家爆米花。記憶中的堂叔有些黑乎乎,或許是長期煙燻火烤的緣故吧。可他炸出的爆米花好看更好吃,清清脆脆、香香甜甜的,不知多少孩童的童年因爲他變戲法似爆炸的爆米花而增添了幾多歡樂。

一個小風箱、一個小爐子、一個鐵筒罐、一個大麻布口袋,便是堂叔爆米花的所有寶貝。清楚記得,爆米花的機器中間大,兩頭小,圓鼓鼓的,黑黢黢的,樣子極像一顆炸彈。爲了提前解饞,我總是第一個到堂叔家爆米花。堂叔嘴裏一邊念念叨叨,“來這麼早啊,準是又嘴饞了吧?”一邊忙不迭地從老屋搬出爐子和風箱,三下五除二就連接好了。然後,將我帶去的玉米粒和糖精裝進鍋裏,扣好蓋子。再從金字塔似的稻草堆裏,拽來一把稻草,生着火,再添上一些玉米芯,隨着小火苗冉冉升起,他便不停地旋轉支架上的機器。在手搖鼓風機的吹鼓下,小小的玉米芯呼呼地燃起火焰,不斷讓爆米花機器升溫加壓。我呆呆地望着爆鍋,早已按捺不住,味蕾開始蠢蠢欲動。

幾分鐘後,堂叔把爆鍋扔進那個早已薰得烏黑的竹筐,筐的一頭套着一個髒兮兮的大麻布口袋。此時的堂叔,儼然一位魔術師,一踩、一拉、一扯,一聲爆響之後,喜悅隨之而來。那些早已在爆鍋肚子裏悶得難受的玉米粒們,一下子衝進筐子那頭髒兮兮的口袋中,一朵朵玉米花競相綻放。

冬日的寒冷被鼓風機吹得呼呼作響,火焰和爆鍋那令人害怕而激動的爆炸聲把整個冬天炸得熱火朝天。整個臘月到正月,村裏的孩子們都會在兜裏裝上一口袋爆米花,在村子裏開心地東遊西竄。

後來聽父親說,堂叔和兒子在煤礦做工,窯洞坍塌未能倖免遇難,那個轉動生計的爐火終未能薪火相傳。

隨着時代的發展,傳統爆米花離我們漸行漸遠,那些爆米花手藝人似乎也從我們身邊悄然而逝。

前幾天,和孩子到電影院看電影。觀影前,孩子樂滋滋地跑到櫃檯前,買了一份爆米花和可樂套餐。

“媽媽,這個爆米花不苦,不信,您嚐嚐。”

“孩子,媽媽小時候吃的爆米花,爆炸的機器簡單得有些寒磣,更談不上什麼加工技藝了,連機器也是黑黢黢的,配料也緊緊只有糖精;而你現在買的呢,除了使用先進的爆米花機器來加工外,加工技藝和配方也很考究,自然就能加工出各種可口的爆米花了。”

... ...

觀影中,我一直在想,也許我留戀的,不是爆米花的味道,而是爆米花帶來的那些無限樂趣,而孩子在乎的卻是爆米花那甜津津的味道。想着想着,我的右手不由自主伸進爆米花桶,掐一粒放進嘴裏,這個爆米花,確實很甜,脣齒留香!

  【雞年春節回鄉見聞2】

春節回老家過年,飯後閒來無事,我信步走到村子前面的那排早已基本廢棄的土窯洞,想找回曾經的童年的記憶,重走童年的、曾經的樂園。看到眼前的破敗不堪的一切,心頭不由得有一點悲涼。

這裏曾經是一片熱鬧的地方,三十多年以前,這裏居住着村子裏將近一半以上的人家,一排土窯洞依地勢而挖,門前並不是多麼的寬敞,夾雜着幾間瓦房,在那個困苦的歲月,先祖們利用一身使不完的力氣,挖建的土窯,住着一家老小,放滿了傢什、農具等,一家人的所有吃、喝、睡都在裏面,長久的生活在這裏,窯洞被炊煙薰得發黑,如今依稀可見那從煤礦上撿來的、從深埋在地下的“白土”化成水粉刷過的痕跡,如今雖然是殘垣斷壁,竈臺、土炕、煙道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

行走在這排土窯洞前,時不時地勾起自己塵封的記憶,一種悵然難以退卻的記憶,總能時不時的把自己帶回並不遙遠的過去。窯洞西頭的水井早已廢棄,不知什麼時候已經倒塌,眼前只有一個深不可測的坑,隨手拾起一塊石頭,扔了下去,先是聽到一種咕哩咕咚的撞擊聲,過一會兒地下傳來一聲沉悶的落地聲,看來這口曾經養育過全村人的水井早已乾涸。

原本住在窯洞裏的人早已基本搬遷完畢,完成了從土窯到土木結構的瓦房,再到窗明几淨的磚混結構的樓房、平房的過渡,全村各家基本上都已住上了新房,那破落的土木結構的瓦房早已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都是近幾年新蓋的樓房或平房。通往窯洞的寬闊的道路也被歲月的風雨沖刷的支離破碎,崎嶇坎坷,荒草叢生,看來很少有人光顧這裏,僅有的是一條狹窄的小路,似乎還有人在走。

走到這排窯洞的中央,看到的是一個至今依然完好的窯洞,門牆外的院子被打掃的乾乾淨淨,隔壁的土窯洞裏放滿了柴,有玉米秸還有樹枝,充滿好奇心的我,不由自主地走過去,窯洞門敞開着,我感覺一定還有人生活在這裏,我走進窯洞,哦!他還住在這裏,不由得精神有點抽搐,一個可憐的人啊!

居住在土窯裏的是村子裏唯一的孤獨老年人——張才,一輩子獨身,無兒無女,年輕的時候,他在青海當過兵,四十多年前退伍,參加生產隊勞動,責任制後,他長期外出,據說他一直在打短工,一年或幾年回來一次,生活一直很是落破,僅以維持生計。如今他和父親一樣已年過七旬,依然孤獨地生活在土窯裏。

記憶中,他一生雖然生活很是落破,但沒有壞毛病,從來不拿別人的東西,即使沒有吃喝,總是自己想辦法解決,不輕易接受別人的施捨、幫助。走進窯洞,我看見他正躺在土炕上,地上放着幾種簡單的生活必需品,米、面、油,一個簡單的竈臺,沒太多的東西,家裏也沒有通電,我拿出香菸遞給他,他不要,我硬是塞給他,我知道他喜歡吸菸,給他點燃了煙,和他聊了一會,從他的口中得知春節前,政府爲他送來了被褥、米、面、油,還有一部分現金。

鄰里們送給他東西,他一般都不接受,只有幾個他認爲真正關心自己的人,才勉強接受,村裏的幾個好心人爲他送來了饃,還有肉、菜等。好幾年不見他了,如今已蒼老了許多。看到他的境遇,我感到自己很無能,沒有能力幫助這樣一位曾經和父親同齡的兒時玩伴,看到他如此的境遇,心裏一股寒意油然而生;他潛意識的倔強,拒絕他人的幫助,又令我心生敬佩。

時常可以從媒體、網絡上可以看到社會上的各種人的善舉、善行,有的善舉可以說令人感動,而有的善舉看到之後卻總有一種蹩腳的感覺。“人之初,性本善”,善也許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善行善舉在多數情況下是發自內心的舉動。相反有的人的善舉讓人感覺有點“作秀”的味道,並不是真實地發自內心的本意,或許是爲了某種需要,或者某種心理安慰,找到某種心理平衡,慰籍自己的靈魂。

一般說來,善舉是仁愛之心的外在表現,愛則是善的基礎。沒有愛的善舉不過是強者對弱者的施捨,富人對窮人的憐憫,對窮人的同情,這樣的善舉對於需要幫助的人來說,有時也是一種傷害,而不是包容與幫助,對於一個有骨氣的人,斷然是不會接受這種施捨性質的善舉,對於他們而言,這種“善舉”或許是一種人格上的傷害。況且一般情況下,沒有愛的善舉是不會長久的。

鄰里們自發細小的幫助,使他感受到親情的溫暖,政府的救助使他擺脫暫時的窘境,而他的自立、自尊與倔強,又反襯出那些生活中充滿依賴人的卑微。鄰里的樸實的舉動,一次有一次觸動我的靈魂,一個個小的善舉,善善相善,定能歷久彌遠,定能積澱善己及人的大愛,成就一種社會正能量。


1.2017春節散文

2.2017關於春節的散文隨筆

3.2017春節散文:過年的味道

4.2017關於春節的隨筆

5.2017春節的心情隨筆

6.2017關於新年的散文詩

7.2017新年暢想散文詩

8.2017春節散文隨筆

9.2017關於新年願望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