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散文讀後感(通用15篇)

散文讀後感(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4W 次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應該都對散文很熟悉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筆一定要優美,文章一定要流暢。“形散而神不散”。你知道怎麼才能寫好散文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散文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散文讀後感(通用15篇)

散文讀後感1

讀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閱讀他的散文如同是在品嚐一杯清茶,彷彿能從淡淡的茶香裏參透佛道的玄機,感受生命的美好。

林先生的散文清而不玄,恬淡自然、蘊涵佛理,在他的散文中,我們總是能從一個個小人物身上,一件件小事中有所感悟。很多書,很多文字,往往人讀過一遍就忘了內容,而有力量的文章往往當你看到題目就能回想起內容,進而感受到作者用文字賦予其的精神力量。

林先生的《紅心番薯》一文就是一篇有情感、有力量的文章。文中寫到父親北來看兒子,給他背來了一袋紅心番薯,同時又帶來了幾個格外好的想讓他種在庭前的院子裏。但讓父親沒想到的是,兒子早已從郊外的平房搬到城中的大廈中,根本容不下綠色的地方,甚至長不出一株狗尾草,更別說番薯。這對父親來說無疑是失望的,因爲番薯對於父親來說不僅僅是一種食物,其所承載的更是一種對故鄉的思念、對過往的追憶。紅心番薯不僅是對父親意義非凡,對很多他們這一代的人都有着很深的意義。在文中作者還寫到了一位賣紅薯的老人,老人是離亂中倖存的老兵,家鄉在山東一個偏遠的小縣城。他堅持把“番薯”喊作“地瓜”,地瓜是他家鄉的喊法,他也一直堅持臺灣的紅心番薯沒有家鄉的紅瓢地瓜甜,地瓜在老人心目中是濃濃的鄉愁,更是對家鄉的認同感。

由小小的紅心番薯寄託濃濃的鄉愁,而像父親那一帶的普通人又同那紅心番薯一般在每一寸土地裏紮根生存,雖然卑微弱小,卻依舊努力的活着。

除了這篇,林先生的很多散文都讓人印象深刻。他的作品,能讓人放慢節奏感受生活,沉下心來品味禪意。他也用筆下的文字告訴我們每一件生活的小事,只要我們善於發現,就能發現其中的美好。

確實只要我們善於去發現、去感受,生活中總是不乏美好的事情。我每天上下班都是坐公交車,在這個不大的空間裏,每天都在上演着各種生活小故事。一個喝了一半的飲料瓶被下車的人羣踢到了後車門的臺階上,車子過了幾站路,後車門開開合合,但瓶子始終沒掉下去,下車的行人都選擇了無視,紛紛避過瓶子下車了。我當時想這有點危險,等會下車我要把瓶子踢下去。因爲一心想着,所以全程我都盯着瓶子看,在我要下車的前一站,有一對母子下車了,男孩還不大,母親攙着他,當他們走下臺階那一瞬間,那位母親很自然的撿起了飲料瓶,扔進了車站上的垃圾桶。這是一件很小的事,對那位母親來說這只是舉手之勞,但她無形中用自己的行爲給孩子、給看到這件事的人傳遞了正能量。

林先生的散文中所表現的人與事都是源於生活,他用文字記錄下所遇之人、所見之事,在人與事中感悟生活、感悟人生。同他一樣,每個人都會在生活中遇到很多人與事,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能像他那般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下來,但每個人都可以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去感悟生命的價值。

散文讀後感2

“咚”一聲鐘響,似是從那模糊的遠方傳來,又似是從心底傳出,這似乎不僅是聲音,還是一股意境,如洪鐘,如流水,似剛似柔,或許,這便是“禪”。

中年時期的林清玄曾出過家,不知是什麼原因,但我認爲,絕對不是林清玄自願的,沒人會願意去當和尚,或許是被逼無奈,或許是厭倦凡塵。總歸是有原因的。但這也造就了林清玄那充滿着韻味的文章。

林清玄的散文,或多或少,都是帶了點悲愁的情緒,是我的理解出了問題嗎?恐怕不是的,爲什麼那麼多僧人,不跳出來寫這些文章,恐怕是因爲對滾滾紅塵徹底無望,便轉身遁入空門了吧,或許看透了一切,但對我們還抱有希望,便拿起筆,寫出一篇篇文章,由此來拯救我們,哪怕只是一小部分人。從這點來看,林清玄散文帶來的憂傷之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這是,這只是我個人的理解,林清玄先生可能是有心,也可能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但無論如何,至少讓我明白了,我們所行走的世界,是有很多沙子的,雖然是我個人理解,但這,便不正是讀書的真生意義嗎?

一篇《放生的麻雀》講的是作者在林間走過時看見地上的麻雀屍體,經瞭解得知這是近期剛被人從籠中放出,因爲忘記了飛翔的動作或是失去了一顆想飛的心,從而落在地上餓死,冷死。很顯然,所有人都能看出,作者在這將麻雀比成我們,而籠子又比做成了什麼呢?是囚禁我們思維的阻礙嗎,我想不是的,這籠子,指的便是那些千篇一律,毫無意義的生活,這會使我們忘記了拼搏,忘記了如何熱血的向前進取!受到了世俗的影響,受得了世俗的囚禁,受到世俗的思維,受到了世俗的行爲,如若再不行動,便會像這可憐的麻雀一般,默默的在林間滅亡。

一篇《更恆久的價值》告訴我們,什麼是價值——用的久嗎,實用嗎。追潮流,追時尚,舊東西什麼的,統統拋掉,這便是現在人們的思想,這不也是受到影響的一種嗎?

文章不同,卻同樣有一種看破了一切的無拘無束,林清玄並不指望我們能夠跳出紅塵,這是不可能的,光明在前方,世間路要走,無拘無束的走下去。

成語遁入空門:遁:逃遁;空門:指佛教,因佛教認爲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開塵世而入佛門。如: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看破的,遁入空門,我聽見,並不驚異。”又如:他一時想不開就遁入空門。

成語無論如何:不管怎樣。表示不管條件怎樣變化,其結果始終不變。如:魯迅《書信集·致宋崇義》:“要之,中國一切舊物,無論如何,定必崩潰。”又如:可是她知道有你在,便推託身子不好,無論如何不肯來了。——茅盾《色盲》

散文讀後感3

這兩天我們這裏下大雪,窗外雪花飛舞,我窩在家裏讀餘秋雨散文,心情那麼平靜、那麼安逸,很久沒有這種感覺,能靜下心來讀一本書,感情隨着書中的情節起起落落,是一件多麼愜意的事!

讀餘秋雨散文,作者以論述的方式,帶我走入了中國古典文化的長廊,剖析中國文化長壽的原因,展現五千年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一個個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屈原、陶淵明、李白、蘇軾、關漢卿、曹雪芹,一張張偉人的面孔,一幀幀歷史畫冊,展現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脈絡、來龍去脈,讀來令人思緒萬千,久久不能平靜。

讀餘秋雨散文,好像行走在厚厚的中國五千年曆史之間,體味古代文人的人生起伏、跌宕命運,回顧一個個王朝的命運輾轉、迴轉成合,給人一種浩大的歷史畫面感和強烈的衝擊,以古喻今,得到許多感悟。

餘秋雨散文始終貫穿這一條主線,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考和反問。平淡的語調、樸實的語言,描述了一副生動的歷史畫面,讀來令人感動。

餘秋雨散文,結合了語言的唯美和藝術的處理,讓你在領略歷史文化的博大的同時,感受漢語語言的精妙和豐富。親切自然的語言、平實無華的文風,講述了一個個經典故事,描繪了一張張大師臉譜,像一個老朋友和你聊家長裏短、鄰里親戚,使人感到親切、感到自然,不知不覺中,你會隨着文章的描述,體會文章表達的意境,隨着古代文學家命運的起伏跌宕而心緒不寧,或激盪難平、或糾結難過,明白很多人生哲理。

讀餘秋雨散文,讓我的思緒漂到了大師倍出的春秋戰國,體味百家爭鳴的文學盛宴,回到開疆拓土的大漢王朝、領悟司馬遷的忍辱負重與《史記》的文學高度,漂到紛亂掙扎的魏晉年代、體會魏晉名士的風骨,回到盛極一時的大唐、感受唐詩的絢麗多彩,體會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文學脈絡,那一座座巍峨挺拔的文學高峯、那一個個響徹雲霄的文學大師、那一篇篇精彩異呈的文學著作,讓自己的內心澎湃起伏、久久不能平靜。

餘秋雨散文中貫穿的一條主線,是對於中國文化的追尋,是對文脈的探索,是耕織於中國文人心中那一條無法排譴的惆悵。而這樣一條線索,讓他苦苦尋覓五千年中華文明,從老子《道德經》開始,到屈原的《離騷》、司馬遷的《史記》、曹雪芹的《紅樓夢》,從魏晉風骨、大唐風韻,到王陽明哲學,從老子、孔子、莊子,到阮籍、嵇康,從陶淵明到李白、杜甫,上下求索。暢遊於世界各國古老文明之間,從埃及的從未停止追尋的腳步,從未有過片刻的停歇。

而最使我感動的,是古代一個個極具個性的文人形象,阮籍、嵇康、李白、蘇軾......作者以一種全新的視角,解讀了一個個文學巨匠的一生,讀來令人蕩氣迴腸、令人回味無窮。

讀一本書,在閒暇時候,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而純粹的文學帶給人的是思想的啓迪和感悟,是心靈的淨化和人格的感染。

散文讀後感4

張愛玲散文的精神世界首先用一個次來概括,就是完整。張的散文尤其強調個人情感的表達,同時張愛玲本人人文涉獵範圍極廣,雖然她不是哲學家,但是其擁有完整的世界觀,這種觀會不自覺地體現在其散文的精神世界中去,因此張愛玲的散文世界是完整的。

《天才夢》可以看成是張愛玲的處女作,短短千餘字,儘管這還是一個天才未實現夢想之時的心情與感受,但已經可以看出一個優秀作家的特質諸如敏感、早慧、孤獨、機智、卓越。同時,作爲張愛玲的個性特質也展露了出來,一方面是世俗成名慾望,另一方面是深刻的悲劇意識。能否實現天才夢?還是一個疑問,她還沒有從成功中建立自信,她用輕鬆機智的語言調侃,是的天才不那麼逼人;說到世俗生活的愚笨,就沒有了輕鬆與調侃,她敏感的懷疑自己的生存能力,我們感到了文字的沉重。不能實現天才夢,這一切即是真是的煩惱,天才未實現,現實生活中等於一個廢物,天才也成爲笑話,僅爲別人提供了笑料。待人接物,人與人的交接,對孤獨感已經深入靈魂的張愛玲來說,是痛苦的折磨。當她獨自存在。她能感受生活的魅力,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吃,鹽水花生,“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地方,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並由此上升到對生命獨特的看法:“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很難想象一個十九歲的女孩會寫下如此驚心動魄的文字,人世的悲劇意識已經鐫刻在了他的靈魂之中。其次張愛玲其個人的背景,因而很早就把世界看透了,有限的時間,放到無限的空間裏,因而人的一切都是徒勞的。因爲知道人的一切都是徒勞的,因而在世間看到人的一切努力和掙扎的時候變得慈悲起來,又覺得世人都是可憐又可愛的。正是因爲這種超脫的眼光,因而即使在戰爭來臨的時候冷冷的站在那裏,像一個從天上意外掉下來的天使,用一種探知似的熱情,靜靜的去看眼前人的視界——人們都在拼命的跑,因而忘記了她,突然覺得自己的世界裏什麼也沒有,因而孤獨、蒼涼起來。同時也正是在這種世界觀之下,看到的世人都是可愛的,對世人有一種慈悲心。張愛玲對世人有一種寬容的愛,她敢於接受世人的不善,並因爲他們的不能盡善而同情他們。她的世界因爲浩瀚因而空曠,最終歸於一種可有可無的平靜。因而讓她動心的事總是一些可有可無的小事。“松子糖裝在金耳的小花磁罐裏。旁邊有黃紅的蟠桃式磁缸,裏面是痱子粉。下午的陽光照到那磨白了的舊梳妝檯上。有一次張幹買了個柿子放在抽屜裏,因爲太生了,先收在那裏。隔兩天我就去開抽屜看看,漸漸疑心張幹是否忘了它的存在,然而不能問她,由於一種奇異的自尊心。日子久了,柿子爛成一泡水。我十分惋惜,所以至今還記得。

散文讀後感5

如果說興趣、工作與生活三者能夠相得益彰的統一,實現在工作中享受生活,在生活中輕鬆工作是人生終極的追求目標的話,那劉墉的生活狀態在這個現實世界中也許值得衆人頂禮膜拜。

劉墉是臺灣人,後移居美國,是一個畫家,同時也是一名作家。畫家的職業生活,使他經常往返於世界各國之間,目睹與瞭解世界各地的民俗與風情;移居海外的生活使他融入並接受了西方國家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理念;然後作家所特有的那種細膩與敏感,則使他用手中的筆描繪出了中西方文化、藝術、生活、教育等方面的差異,並取其精華集中反映在其繪畫與文學作品中,進而形成了自已獨特的畫風和文風。這便是劉墉。

劉墉的這本書,文字輕鬆不失活潑、語言簡短不失幽默,篇篇皆是散文中的精品,猶如一醞釀多年的陳罈美酒,初聞清淡而沁人心脾,餘韻繞樑三日須有餘。此本書雖爲情感篇,初看書名,讓人誤認爲寫男女感情的,但終觀其實,就會發現:劉墉筆下的情感即是一種包括了父子親情、夫婦深情、男女戀情、朋友之情、師生之情、同學之情、手足之情、還有同事之情等廣博的人間真情。劉墉是一個兼具仁愛、積極、平和、達觀的真正熱愛生活、享受生活的成功男人。(這裏的成功不僅指的是事業成就,而是包括:事業成就、家庭美滿、親情教育成功在內的整個人生的成功。或者說更多的則是一種心態的成功!)

讀完此書,觸動了我對以下問題的思考:

一、劉墉對子女的親情教育非常成功。也許是因爲早年移居美國,接受的是西方社會的那種開放、寬鬆式的教育,加之劉墉本身對其子女中國文化的家庭滲透和薰陶,使得其一對子女的創造性和自立精神得以很好地培養,並同時取其中西方教育的精華,最後得以成就子女的成長之路。而作爲平凡的人們而言:什麼纔是真正成功的因材施教式的親子教育。

二、劉墉的家庭生活非常美滿。劉墉的妻子溫柔而賢淑。而劉墉對家庭的責任感及其對家庭生活的熱愛無疑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同時不可否認劉墉經常性聚少離多的畫家職業生活,也爲他們夫妻的感情生活添加了一些美滿的色彩。在現實生活中,能夠有多少的夫妻可以做到如此相濡以沫式的理解與支持。

三、真正的生活是什麼?我們在這個世上走一遭究竟爲的是什麼?“不負我生、不負我心”也許就是劉墉對人生最好的回答。平安、健康、快樂、幸福是每個人追求的終極人生目標。

四、何謂人生的成功?事業成就?家庭美滿?子女教育成功?再或是三者的平衡?亦或是興趣、工作與生活完美的結合與統一

散文讀後感6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再別志摩。熟悉的筆調還是難以讓人忘懷。

《徐志摩詩歌全集》收錄了徐志摩生前發表的《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雲遊》四部詩集,並整理了他的其它詩篇,合併爲《醒!醒!》。詩人雖然輕輕的走了,但是他留下的作品卻會永存於讀者心中。

徐志摩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儘管他自己說:“在二十四歲以前,詩,不論新舊,與我是完全沒有相干。”但他一旦拿起筆來,佳作便猶如山洪爆發一般涌現出來。作爲新月派詩人的代表,徐志摩的詩作字句清新,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同時具有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色彩。他的詩就是一個五光十色的世界,而他那駁雜的思想也在這個世界中一一體現。他的詩歌寫愛情、寫生活、寫景色、寫人間疾苦。

這裏引用徐志摩的詩:“但有人,比如我自己,就有愛落葉的癖好。他們初下來時顏色有很鮮豔的,但時候久了,顏色也變,除非你保存得好。所以我的話,那就是我的思想,也是與落葉一樣的無用,至多有時有幾痕生命的顏色就是了。”有着對自己思維方式的反思,人的思維不見得完美,有時只是一種多餘。看似華麗,卻經不起推敲,看似深邃,卻不能傳給後世,也是一種無奈吧!對自己的無奈!

“人類最偉大的使命,是製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飛!理想的極度,想象的止境,從人到神!詩是翅膀上出世的;哲理是在空中盤旋的。飛:超脫一切,籠蓋一切,掃蕩一切,吞吐一切。”他可以看出理想的重要,詩的偉大,哲學的美好,他也可以用它的筆驚醒人們,別總關注物質,心靈的美也很重要。詩歌,它可以給你帶來心靈的享受,它是不可或缺。

現在,詩歌已經越來越少,看詩的的人也更少了。的確,詩不能給人們帶來財富,也許你認爲它只是在浪費時間。但你,沒有明白詩的意義。那種對心靈,對靈魂正真的描寫,在詩人的面前,你能看到自己的心聲,也許你一直在影藏它,你不曾發現的你的那份情懷。

“你真的走了,明天?那我,那我,……

你也不用管,遲早有那一天;你願意記着我,就記着我,

要不然趁早忘了這世界上有我,省得想起時空着惱,只當是一個夢,一個幻想;

“也許你沒有志摩的多情善愁,但你也有着你的感受。被讓世俗矇蔽你的眼睛,睜開眼,看看詩的世界。詩歌不是一種任務,詩人不是一種職業,它是一種對自身的覺醒,一中參透。詩歌沒有什麼,只要有那顆嚮往的心,讓我們細細品讀《徐志摩詩歌全集》,發就自己以前所未有的情懷。

散文讀後感7

每每讀起現代文壇女作家張愛玲的作品幾乎每次都讀不下去,讀不完就得放下,所以至今她的作品也沒有讀完。糾其原因呢,就是讀着讀着,心裏就會被氣憤和惋惜填滿,所以只得放下。她的作品可以說是現代文壇女作家裏的精品,尤其是她的散文,對人對事對社會對整個世界都有其敏銳的洞察力和獨到的見解。她不僅是女人中的佼佼者,也是當代作家中的佼佼者,讓我氣憤的是她怎麼會在她名噪海內外事業如日中天之時,也就是她只有二十四歲之時,怎麼就會愛上了那個大她十四歲又是大漢奸的混蛋胡蘭成呢?並且和他同居三年之久都沒有發覺他是個用情不專,豬狗不如的濫男人,難道如此聰明絕頂的女作家也和普通女人一樣當愛情來臨的時候如同被霥住了雙眼嗎?當然不可否認胡蘭成在文學方面也是有一定造詣的,也發表過一些作品,但他和世人眼裏的聖女張愛玲真的太不配:論年齡可當她的父親差不多,並且認識愛玲之前已有兩次婚姻,身份又是大漢奸,所以我真的是發自內心的替張愛玲惋惜。在他們同居三年後胡蘭成移情別戀幾個人後,大約一年半後,張愛玲才下決心給胡蘭成寫了決交信。這麼出類拔萃的一代女作家,怎麼會那麼久才下這個決心,並且還和他說出那樣讓人心酸的話:我自不會尋短見,我會一直活到老,也不會再愛,我自是萎謝了。是的她說的也真的做到了:從此移居國外,不問世事,不與任何人來往,她的作品也從此走向了低谷,再沒有寫出可讀的作品,她爲了一個混蛋胡蘭成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和深愛她的讀者們。從此把自己封閉起來,是的她是一直活到了老,一直活到七十五歲最後客死在美國一所公寓裏,死後六天才被她的房東發現。看來真的是哀莫大於心死,她雖然做到了一直活到老,可這樣的活又有什麼意義呢,簡直就是生不如死。再惋惜的就是當時怎麼就沒有人在她失意的時候爲她指點迷津呢?

我對她當時愛上胡蘭成做了一些心理解析:本該那樣的年齡對她應該擁有才子佳人的傳奇愛情,卻怎麼演變成和胡蘭成攪在了一起呢,一呢,可能是愛玲從小父母離異,缺少父愛,把缺失的父愛轉加在胡蘭成身上。二呢,就是當時張愛玲在文壇名噪海內外,又清高脫俗,拒人千里之外,周圍優秀的男人都自愧不如,只能遠遠的望着,在他們看來愛玲就是一個聖女可望而不可及,而她當時的年齡也正是渴望能擁有一份如火如荼的愛情,已至被這個混蛋胡蘭成死纏爛打鑽了空子。

真的是惋惜至極,胡蘭成不但毀了張愛玲的大半生,更毀了張愛玲的文學藝術生命。不然張愛玲的一生不知要多寫出多少絕世作品。文壇上的一顆耀眼的星星就這樣消失在夜空。

現今社會也出現瞭如此怪異現象:越是學歷高有成就的女人,好象越找不到可心的伴侶,但我在這裏奉勸所有學歷高有成就的女性朋友們和所有女性朋友:寧缺勿濫!保持清醒的頭腦,最終總會找到屬於自己適合自己的如意伴侶!

散文讀後感8

寂靜的夜裏,萬物都睡去了,告別了白日的喧鬧與繁華,心歸於平靜,手裏是一本餘秋雨文集,讀着《陽關雪》,我被深深打動。

我不曾到過陽關,只是在十五歲那年,離家出走,攜着少年的憂傷和孤獨,奔赴敦煌,在漫天飛舞的風沙裏,感受了幾許流浪的疲憊與悲涼,我不曾體會他背後深遠的歷史文化底蘊。“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小時候,從課本上讀這首詩只覺得“陽關”很遠,腦海裏出現的是肆虐的風沙,和將要遠去的朋友,牽着馬離去的孤獨的背影,離別的不忍,只好勸朋友再喝一杯酒,陽關迢迢再無故人。

今夜,讀餘秋雨先生的《陽關雪》,我好像看到了一個孤獨的“行者”在漫天飛雪的茫茫大漠裏艱難行進奔赴陽關,在他身上揹負的是一箇中華兒女厚重的歷史文化情感。放眼望去,層疊的樹影,樹下流水不斷,不遠的山峯上呈現荒落的土墩一座,必定是陽關了!

自古屯紮兵馬之處,必是具備此條件的,這是一個俯瞰四野的制高點,走進,視野裏坍塌的烽火臺分明就是先前的土墩而已!在千年之後的寒風裏佝僂着身子,悲壯地見證着當年歷史古戰場的慘烈。餘秋雨先生所觀看的正是這樣一個偉大神聖的廢墟,蘊藏着千年的歷史文化。

是一個懷着悲哀無言的陽關,一個響亮着戰爭號叫和將士吶喊的歷史呼聲的陽關。這兒是軍事聖地,這兒是浴血沙場,這兒是揮別一個個流落官,一個個文人的流放地。這兒有着無數個墳堆,這兒有着無數不屈的靈魂,卻在淒冷的風中孤獨地哀吟,歷史留給了他們的是什麼?是淡漠,是無情,是遺忘!那麼多人,就這樣被一頁頁地翻過?

那麼深奧的文化,就這麼被深深地掩埋?餘秋雨先生不禁慨嘆大詩人王維的唐人風範,在這悽慘之地,竟纏綿淡雅地表達自己的內心境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在歷史“吹拂”下,終成廢墟,終成荒原,無人與他做伴,惟獨那幾個土墩。或許,再過幾多歲月,就連那土墩,那廢墟也將化作塵灰蕩盡!陽關,不正是我們中華歷史文化的縮影嗎?

曾經壯美,曾經輝煌,卻被淹沒在了歷史長河的大雪之中。撥開濃重的歷史面紗,清掃沉壓在這歷史文化廢墟身上厚厚的積雪,我們要做的是把這久遠的,悲壯的故事告訴世人,告訴我們的子孫後代,歷史的一頁不應被掩埋,我們有責任讓那歷史的廢墟上重新開出豔麗花朵,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神,決不能被“大雪”掩埋,陽關迢迢,征途漫漫,我們需早日動身!

文化的陽關寂寞着。肆虐的北風在耳邊吼叫,漫天飛揚的風沙狂笑着,枯澀的蘆葦柔弱地嘆着氣,還有那幾個土堆孤寂地哀吟。餘秋雨先生漫步長嘆,繼續着苦旅文化的悲程。陽關大雪又呼嘯而立,文化的哭泣開始縈耳。這是誰在哭泣?或許是文化廢墟,或許是感受文化廢墟的人,更或許是感受文化廢墟後,又來悲憐文化的人……

散文讀後感9

對於人性,鐵凝在散文中也給予了許多的觀照和發現。在現代社會,伴隨着經濟的高度發展,人性中的美好東西似乎正在遠去,鐵凝的可貴,在於她執著與專注地追尋人性美好的世界,並讓美好散發開來。鐵凝從不冷眼看人生,熱切的目光時時在捕捉美的東西,一件小事,一個卑微的小人物,她都能尋出人性的某些光輝來,讓正直、信任、友誼、善良帶給讀者以美的感動。《空中朋友》中的上海姑娘,出國投奔叔父,並非爲一己之樂,去圖安逸和享受。她放棄安定的工作、殷實的生活,面對撲朔迷離的前途,勇敢地出走,完全是爲了幫助叔父擺脫生意上的窘境,照顧他晚年的生活。美好的親情、善良的品質,喚起人們的是對真、善、美的渴望和眷戀。還有《共享好時光》中的大榮姨,一諾千金,爲了他人的幸福而辛苦自己的品質;《一件小事》裏那位天津知青寬容豁達的心胸;《尋找徐立》裏徐立的真誠和厚道;《英雄好漢》中王老五的勇敢、仗義和堅強;《〈第四十一〉夢》中作者因蘇聯小說《第四十一》,而與翻譯曹靖華的兒子相識而建立的友誼;《你好,敬一丹》中敬一丹認真和嚴謹的人生態度等,這些人性中美好的品質,不僅感動着作者,也打動了讀者。鐵凝之於人性的觀照,在不同的文化中,也能找出人性中美好的共同點,流露出她對人性中美好一面的嚮往、讚頌和女性的溫情。《小城警察》中美國的兩位警察,對工作熱忱負責、忠於職守的良好精神風貌;《探訪艾滋病人》寫出了護士小姐聖母般聖潔、善良的心地和殉道般的人道主義精神;《“麥當勞”向我們道歉》講述一家麥當勞店員工由於工作上的疏忽而少給了作者兩穗玉米,當作者回頭找他們時,他們真誠的道歉,加倍償還了作者的損失,讓作者對道歉生出敬意。從上述的篇什中可以看出,作者於些微小事上、細節裏,也能觀察到人性本質的東西,不得不歎服作者的眼力的深刻與尖銳。

人性中不僅有美的一面,亦有爲人所唾棄的一面。《閒話做人》、《男性之一種》、《女性之一種》、《孩子之一種》、《想起阿爾那張牀》諸篇,對不同層面人等的人性弱點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揭露和否定,彰顯了女性的理性和批判精神。這種批判,有時直指自己內心深處,對自己身上的人性弱點,哪怕一閃念的小私心,鐵凝也勇於拿出來晾曬,供別人批評。《共享好時光》裏的驕傲、任性、褊狹;《3月的一個晚上在福州》中虛榮而不解人意的狂妄;《22年前的24小時》中只爲自己的名譽、前途着想,而不顧妹妹的情感與感受的自私等,都是作者在抖落自己不足時的批評。再次證明了作者誠懇的生活態度和追尋人性、溫情的執著精神。

至於鐵凝散文所涉及題材的寬泛性,多側面、多角度地反映現實生活的豐富多彩和五光十色,不僅能看出她寬闊的視野和女性少有的大氣,更爲讀者提供了觀照當今社會一面很好的鏡子。是此,值得一讀。

散文讀後感10

首先,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友情”是重要的,又是嚴重的。在我看來,作者更是傾向在說“嚴重”而不是“重要”。墨爾本海岸殘壁的挺立與崩塌,本是大自然的傑作,但餘秋雨先生從中得到了友情的感悟。的確,像殘壁的挺立一樣,友情是不可摧毀的。然而,也像殘壁崩塌一樣,友情是脆弱易碎的。殘壁的挺立是悲壯的,它們抱殘守缺,與激流搏鬥,因而它們有了大自然的崇高;友情,對於人與人的交往和生活是十分珍貴的,也是人生中最崇高的東西之一,這樣自然與人類的崇高得以貫通。而且,殘壁的崩塌是悲壯的,友情的碎裂也給人以悲壯感,這樣兩者又存在着共同點。讀到這,殘壁與友情的界限已經模糊……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對於友情的嚴重性來說,墨爾本海岸殘壁這一開頭是成功的。接下來作者對上海人的友情進行分析,把友情拉回到身邊;律師的話將友情的豺狼與人間的純情對立,凸顯友情的嚴重。

接着,作者講到了防範友情破碎。既然友情是易碎的,我們就要想辦法防範。在這裏,餘秋雨先生給我們舉出了前輩們的辦法,這些辦法你是否也在應用呢?一是比較硬的辦法---捆紮友情,那就是所謂的結幫。這不,古人還有什麼“桃園三結義”呢!二是比較軟的辦法---淡化友情。不讓友情凝結爲實體,它還能破碎得了嗎?作者說:“這種高明的做法包藏着一種機智的無奈。”三是比較俗的辦法---粘貼友情。既不結幫,也不淡化,而是大幅度降低朋友的'標準,擴大友情的範圍,廣種薄收。我認爲,以上三種做法,都是爲了強行防範友情破碎硬加來的。然而對友情的防範不是友情的自身破碎,而是友情的起點---也就是交錯朋友。萬不能把防範友情的破碎當成一個目的,該破碎的讓它破碎,不要憐惜。

然後,作者又談到了友情的錯位。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那麼一把量度尺,它是來爲我們衡量朋友的。不同的是,有的尺子量出來的是事業型朋友,有的是患難知己,有的確是“孤朋狗友”。先不說朋友的種類,有句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很顯然,這句平凡的話在現代社會中已深入人心,成爲許多人骨子裏的東西,結識朋友的準則。這種說法的確表明了朋友的重要,又表明朋友的價值在於被依靠。但是我覺得,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麼。所謂朋友,就是那些使我活得更溫暖、更快樂的人。英國詩人赫巴德曾說過:“一個不是我們有所求的朋友,纔是真正的朋友。”友情因無所求而深刻,不管彼此是平衡還是不平衡。

最後,餘秋雨先生寫到了友情的來之不易,因此我們要加倍珍惜。

兩隻螞蟻相遇,只是彼此碰了以下觸鬚就向相反方向爬去,爬了很久之後突然都感到遺憾,在這樣廣闊的時空中,體型如此微小的同類不期而遇,“可是我們竟沒有彼此擁抱一下”。

隨着宇宙空間的不斷開發,我們的體型更加微小了,什麼時候還能碰見幾只可以碰一下觸鬚然後對視良久,終於緊緊擁抱的同類?不是嗎?我們不該再有什麼遺憾。

散文讀後感11

我想到,歲月就像那樣,我們眼睜睜地看自己的往事在面前一點一點淡去,而我們的前景反而在背後一滴一滴淡出,我們不知道下一站在何處落腳,甚至不知道後面的視野怎麼樣,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林清玄

秋日午後,躺於自家陽臺的搖椅上。陽臺一側的梧桐葉被風吹過,“沙沙”作響。隨手拿起一本《林清玄散文精選》,風吹開了第一頁……

我邂逅了月光下的喇叭手,我眼前彷彿又出現了那一個冬夜寒涼的街心,月光下影子塞滿街道的老人,以及那支已落了光澤的喇叭……老人生在山東,在無垠的大豆田裏玩耍、捉田鼠、放風箏,以及聽老祖父講那永遠也講不完的故事便是他的童年。哦,那是一段多麼快樂的時光啊!可就在廿四歲那年,一切都改變了。他被抓到了軍用卡車上,淚眼望着自己的故鄉消失在視野中,後來來到了海島。他失去了那講故事的老祖父,他的妻,他的大豆田,他的故鄉,他失去了他所擁有的一切。從此便輾轉於槍林彈雨之中,再沒有回到過故鄉。退伍後便靠吹喇叭給死人送行爲生。直到在那個寒冷的街心與“我”相遇。

老人獨自走在冰冷的月光下,想起的是那日夜思念的親人,想起的是那充滿歡聲笑語的童年,想起的是那擁有親人與童年的故鄉!這是多麼強烈的思念,多麼濃厚的故鄉情啊!老人端起酒杯一飲而盡。從這酒中,我飲出了老人那數不盡的鄉愁,那歸鄉的渴望,這愁緒在我心裏長久地迴盪着,我感到了寒涼的痛楚,也真正體會到了“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的愁苦。

與喇叭手告別後,我把書平攤開,任憑風兒輕輕掠過,書頁停在了《兩隻松鼠》上。

兩隻野松鼠在每日清晨到“我”園子來吃木瓜,並與“我”在清晨作伴。陽光透過嫩綠的葉子,照在松鼠那順滑的毛上面,散發出柔和的光,微風撫摸着他們,兩隻松鼠愜意地享受着美味的木瓜,並不時來“我”搖椅旁嬉戲……這是多麼美好的畫面啊!

可就在一個多月後,松鼠不來了,爲什麼呢?後來作者發現並瞭解是守衛老張捉來了松鼠,居然還吃了一隻!讀到這兒,我的心裏充滿了陣陣惋惜與傷痛所帶來的灼燒感,我不禁大吃了一驚,老張居然把這麼可愛的松鼠捉來,而且還吃了其中一隻!我被老張蹂躪生命的行爲深深震撼着。最終“我”買下那隻棕松鼠並將它放生,從此之後就再也沒有相見過。

“因爲生命的步伐已走過,冷然無情地走過,就像遠天的雲,它每一刻都在改變,可是永遠沒有一刻相同,沒有一刻是恆久的。”是啊,生命是一個過程,漫漫人生路沒有任何一刻會再次到來,而我們要做的是:“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此後,我又讀到了“舉杯邀明月”,溫月光下酒,無物不可下酒的境界;體會到了“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的情無以逃、錦書難託……我感到“好像重活了一次”。

夕日的餘暉透過梧桐葉灑在書的扉頁上,微風吹來,梧桐葉發出“沙沙”的聲響。讀罷,我合上了書本。

散文讀後感12

在一個百無聊賴的盛夏午後,一切都是那麼的安靜。我獨自坐在書房,雙手托住腦袋,思考着該用什麼東西來打發點兒時間。忽然,我的腦海裏浮現出了爸爸晚餐後愛不釋手的那本書——《朱自清散文》。

書很快就被找到了,我翻開它,隨意閱讀起來。當我翻閱到《背影》這篇文章時,我被文中的內容深深打動了。這篇文章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記錄着父親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愛。文章內容看似平淡如水,卻意昧深刻,耐人回味。

我們從小都是聽着讚美偉大母愛的詩篇與歌曲長大的,卻忽視了父親對我們的愛。也許是因爲父親的愛太過深沉,難以找到;也許是父親的愛太過樸實,細微到我們無法察覺。但是在這篇文章中,我體會到其實父親的愛和母親的愛一樣溫暖。父愛就像一棵大樹,能遮風擋雨,卻寡言少語。

“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這是文章的開始,也是作者對父親濃郁情感的表達。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去世了,父親失業了,這正是家境最困難,沒有多少經濟來源的時候。但父親還是一定要爲即將離別的兒子送上一程,並處處爲兒子着想,去買了橘子。“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讀到這裏,我瞬間被那深深的父愛所打動。朱自清的父親爲了給孩子買一些小小的橘子,竟拖着肥胖的身軀,艱難地去穿越鐵道。雖然當時的作者已經20歲了,但在父親的眼裏,孩子永遠是孩子。這篇文章的最後一段,儘管在後來的生活中,父親因老境的頹唐而每每遷怒於家人,但對兒子的愛卻從未發生改變。

讀完《背影》整篇文章之後,我感受到父愛也許不如母愛明顯,但這愛往往發生在不經意間,有時候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能夠傳遞他對我們深深的愛。

記得去年寒假的時候,由於我平時表現比較好,因此,媽媽同意給我買那傳說中的高科技產品——六軸陀螺儀飛行器。自從拿到它以後,我就不管天氣如何,每天總是要帶着它“遨遊”一下子。連去奶奶家,我都帶着它。可天有不測風雲,那天,正當我在妹妹面前炫耀時,一個不小心,飛行器掉到了高高的圍牆頂上。就在那一瞬間,歡笑聲戛然而止了。圍牆實在太高了,很難爬上去。爺爺拿出了家裏所有的梯子,都試了個遍,可是還是沒能爬上去。

因此,那幾天,我總是高興不起來。過了一星期以後,突然有一天,爸爸靜靜地走到我身邊,默默地把飛行器放到了我的手掌上。“哇!”當時的我別提有多高興了。我趕緊幫心愛的陀螺儀擦去身上的灰塵,充上了電,滿心期待着它能再一次“展翅高飛”。此時的我根本沒有想到去關心一下爸爸,去幫他擦拭一下額頭上的汗珠,拍打一下他身上的塵土,去感激地問他一聲:“爸爸,你是怎麼它拿來下來的?”現在想想,不免有些慚愧……

一個背影,讓我們知道了,愛,在不經意間。

散文讀後感13

許是因爲他在詩的創作上成就過高而掩蓋了他在散文方面造藝,人們記住徐志摩,多是因爲他的詩,當然我也不例外。今年暑假,有幸拜讀了《徐志摩散文經典》,對他的印象才從最初的浪漫詩人轉變爲一個有思想、有個性,而又熱情高漲的、率真誠實的文學家。

徐志摩的散文的特點便是濃郁,人們總以爲將紛繁的世界寫簡單是本事,殊不知將一件平平常常的事,一個平平常常的場景寫得繁採到極致也是一種本事。徐志摩便是那種能把別人無話可說之事說得天花亂墜,讓你目不暇接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洋洋灑灑,花雨繽紛,但更難得的是這些奇豔瑰麗的文字全都出自他的內心,出自一個"真'字。正如梁實秋所說,徐志摩的散文無論寫什麼,永遠都保持一個親熱的態度,沒有教訓和演講的氣味,而像是和知心朋友談話,毫不矜持地掏出內心的真話。

這本書中,最浪漫的散文《想飛》,讀後讓我感覺到他的散文真的就像在和他親切的談話、聊天一樣,而且他的散文充滿着豐富的想象,有勇敢探索光明的熱情。 其中的《翡冷翠山居閒話》中的一段是這樣寫的:

“在這裏出門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二個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個美的宴會,比如去一果子園,那邊每株樹上都是滿掛着詩情最秀逸的果實,假如你單是站着看還不滿意時,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採取,可以恣嚐鮮味,足夠你性靈的迷醉。陽光正好暖和決不過暖;風息是溫馴的,而且往往因爲他是從繁花的山林裏吹度過來他帶來一股幽遠的澹香,連着一息滋潤的水氣,摩挲你的顏面,輕繞着你的肩腰,就這單純的呼吸已是無窮愉快;空氣總是明淨的,近谷內不生煙,遠山上不起靄,那美秀風景全部正像畫面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閒暇的鑑賞。……”

讀裏面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一種美的享受,他的表達總是這樣無拘無束。豔麗紛繁。這也正如周作人等所說:徐志摩的散文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是獨樹一幟的,與他的新詩一起形成“雙峯並峙“的局面。其實,情感的真摯,態度的親和,題材的寬廣,表達的無拘無束。豔麗紛繁,像詩一樣“濃得化不開“,構成了徐志摩散文的顯著特色。無論是長篇,如《巴黎的鱗爪》和《秋》;還是短篇,如《醜西湖》,莫不如此。至於《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想飛》……等篇,則早已成爲膾炙人口的中國現代散文的“經典“了……

徐志摩散文選本衆多,這本散文經典是最新的一種,較好的展現了徐志摩各個時期的文采斐然的散文佳作。讀後確實讓人感到:徐志摩以他的文字照亮了社會、照亮了中國文學。

散文讀後感14

一放暑假,我就迷上了英國著名作家J·K·羅琳寫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叢書。只要一有空,我就捧起這套書,津津有味的讀起來。兩個星期,我就讀完了全套叢書七本中的五本。

這套書講述了一位巫師家庭出身的小男孩哈利·波特和他的朋友一起,經歷了重重考驗,用他們的智慧、勇敢、執着和自身擁有的神祕力量,打敗了狂暴、兇殘、野心勃勃、魔力高強的伏地魔,並將伏地魔的爪牙走狗--食死徒繩之以法,結束了魔法界幾十年以來的動亂,重新統一魔法界的故事,同時還生動地展示了以哈利波特爲首的一羣孩子逐漸成長、成熟的過程。全書想象奇特,描寫精彩,引人入勝,讓我愛不釋手。

尤爲觸動我的是故事的主人公哈利·波特這個人物。他出生不久,父母就在與伏地魔的鬥爭中慘死在伏地魔的魔掌之下。他從小寄人籬下,飽受艱辛,卻依然樂觀積極,勇敢善良。成爲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一年級新生後,他儘管法力低弱,儘管有些膽小,可是他卻能迎難而上,勇於和惡勢力作鬥爭。伏地魔在魔法界可以說是人人懼怕的黑魔頭,很多人連提到他的名字都不敢,就更別談和他作鬥爭了。而哈利波特不僅敢叫伏地魔的名字,還敢和他正面對抗。在伏地魔來學校搶奪魔法石的時候,哈利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危難時刻,他不顧一切,挺身而出,用他那微弱的力量和伏地魔周旋,爲保護魔法石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終於,援軍趕到了,將伏地魔打得夾着尾巴逃走了,粉碎了這個黑魔頭想借魔法石提高魔力稱霸魔法界的妄想。

而哈利這個小男孩也在與伏地魔及其追隨者食死徒的長期鬥爭中得到磨礪,不斷地長大,一天天地成熟,逐漸找到了自己該擔負起的責任,逐漸成長爲一位出色的白巫師,在魔法界匡扶正義,驅散黑暗。他身上凝聚的堅持不懈、勇敢善良、伸張正義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最讓我銘記於心的是他的那份面對困難、面對惡勢力、面對死亡毫不畏懼的勇氣。這份勇氣恰恰是我現在缺少的。

我已經十二歲了,站起來比媽媽還高,可困難來臨之際,我總是缺乏勇氣去面對,只會選擇退縮。比方說吧,有時爸爸媽媽晚上出去辦事,我獨自一人在家,竟會害怕得躲到被窩裏。哎,想想哈利波特在地下教室的舉動,我還真是慚愧呀!平時做作業,遇上難題,我只是草草一想,不作深入研究,就不想再思考下去,然後就去向爸媽求教。媽媽總說:"只要你再想想,就能解決的,爲什麼你就不能再堅持一下?"

是呀,我爲什麼就不能堅持一下?今後我一定要像哈利·波特那樣,用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困難,並且爭取迎難而上,堅持不懈,直到打敗困難。

這也是我讀哈利·波特叢書最有益的收穫!

散文讀後感15

開始關注林清玄的作品,是從《有風格的小偷》一文開始,一篇文稿間出乎意料的善意的讚賞,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軌道,從此,世上又多了一個善良的靈魂。確實,拿着放大鏡去看別人的缺點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拿着顯微鏡去找一個劣跡斑斑的人身上的優點卻不是誰都可以做到,但是,林清玄做到了。恬淡自然,字間總不自覺透出禪味,小小的故事折射大大的哲理,這就是林清玄的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在不經意間讓人深思人生道理。讀林清玄的文章,我那原本浮躁不安的心會旋即安定下來,解開心鎖,放下心中的負擔。

簡單平實的生活故事,蘊含着細膩的情感,幾句平淡的話語,足以讓人一遍遍地反覆回味,這就是林清玄散文的魅力。我喜歡在牀頭放着一本林清玄的書,睡覺前細細地閱讀幾篇,來一次心靈的洗滌方可安靜地睡去,一切禪理在夢中參透。

他說:“山谷的最低點正是山的起點,許多走進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來,正是他們停住雙腳,蹲在山谷煩惱哭泣的緣故。”無數的低谷,使我們在挫敗中流淚,不是說不允許哭泣,你可以蹲下來好好抱抱自己,但是,請不要放棄,山的明媚就在山的頂點,你需要做的是整理一下心情重新攀登,堅持不懈、努力追求,人生又是一片春光燦爛。

他說:“生命是在水上寫字,第二筆還未落下,第一筆已流到遠方。”時光如潺潺流水,抓不住的它一點點地在流逝,生命一點點地在逝去,再長也不過數十年,人生有多少個十年能讓我們揮霍呢?珍惜吧。大學,就這麼過了三個學期,我又做了什麼呢?當初的理想呢,我與它的距離又變小麼?我在思量着,也困惑着。

他說:“安靜無言並不是陷入空白,而是有一個更深廣、更澄明的所在;最好的表達是沉默,而不是語言。”面對誤解,請選擇沉默;面對挫折,請選擇沉默;面對辱罵,請選擇沉默。有時候,解釋是多餘的,那時候沉默,能是最有力量的語言。

他說:“‘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這個世界的水月不再光明剔透了,做爲一個渺小的人,只有維持自心的清明,才能在這五濁的世間唱一首琉璃之歌吧! ” 還是那個淡水河口,但是周圍的風景已經變了,不是以前那個美得單純的河口,“少年時代的情懷與往事,都已經去遠了,是鏡花,也是水月,由於一條河的敗壞,更感覺到那水月鏡花是虛幻不實的”。然而,心若仍然是純粹的,純淨如琉璃,這個世界的渾濁便不會將我們侵蝕,給自己的心留一片淨土吧,哪怕你已經看過太多的黑暗!

那一切的水月河歌,雖曾真實存在過,卻已默默流失,這就是無常。

是的,也許只有他——林清玄,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

如果我們的內心就是一個花園,人生的哪一天不是最美的花季呢?

如果我們的內心春風洋溢,人生的哪一個時候不是最好的春天呢?

如果我們有着憐愛、珍惜、欣賞的心,即使在人生的無寸草處行走,也會看見那美麗神奇的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