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四年級作文 > 【實用】元宵四年級作文錦集八篇

【實用】元宵四年級作文錦集八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8W 次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元宵四年級作文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實用】元宵四年級作文錦集八篇

元宵四年級作文 篇1

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是中國歷史上傳統的節日——元宵節。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賞花燈。象徵着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今天就是元宵節,我們一家早晨吃完飯,就去綠色莊園玩了,到了那裏,我和妹妹都要去玩迷宮,老爸老媽也就跟着我們走,到了迷宮,進去之後,裏面全是鏡子和玻璃,看不清哪有路哪沒路,就 只好摸着兩邊走,可走了很長時間,

感覺一直在轉圈,轉的頭都暈了,然後我們就一直往右走竟然走出去了。我們又玩了射箭,站在離靶大概五米遠的地方射箭,我最高射中了八環,老爸最高射中了九環。我們又去玩了砸金蛋、投球 、飛鏢等等。

到的晚上,我們先去吃晚飯,吃完後,我們又去了中心廣場。八點到那裏,廣場裏外已經是人山人海,彷彿每個人滴一滴汗,就能下一場雨。這一天廣場附近會放各式各樣的禮花:首先是幾顆“星 星”往天上飛,離地面大約有兩米多的時候,便炸開了。看完煙花,我們隨着人流開始觀花燈,街上的燈可真多,使我目不暇接,彩燈綻放着絢爛的色彩,一串串的紅燈籠爲元宵節增添了不一樣的喜慶 !

到了十點多,我們纔到家,今天真是難忘的一天呀!

元宵四年級作文 篇2

今天是元宵節,晚上7點,我們玉蘭花假日小隊的隊員每個人帶着自己製作的小燈籠,來到翠苑公園進行製作燈籠的交流活動,看看這次寒假裏誰的燈籠製作比較環保有創意。

討論好環保燈籠,我們又來到小區外面觀看元宵燈會,今天晚上的翠苑河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到處是五彩繽紛、五花八門、千姿百態的燈籠,而且每個燈籠都非常有創意,各種彩色的燈像天上的繁星一樣,大放光彩。真是令人大飽眼福。

現場還有猜燈謎的活動,稀奇古怪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活動都有。猜得我們絞盡腦汁。猜得我們不亦樂乎。誘人的糖葫蘆……紅的、黃的、綠的、五花八門、各種各樣……真美!

今年的元宵節還多了一個與衆不同的節目,那就是皮影表演,惟妙惟肖的表演把大家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時間過的真快,不知不覺9點了,但是我們還是有點依依不捨呀……

元宵四年級作文 篇3

在我國的節日很多,比如端午節、國慶節、建軍節、教師節、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中秋節、清明節……

我喜歡家鄉的`元宵節,因爲元宵節的上午我的家人都上街買湯圓、煙花,到晚上吃晚飯,吃完飯就該放煙花了。快到晚上,我高興極了。終於到晚上了,全家吃完飯,開始放煙火了,哇,好美麗的煙花呀!我高興的都蹦起來了。美麗的煙花五彩繽紛,看的我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我也拿着打火機,按了一下,“噗噗”“通通”地響了。我又點一個會旋轉的蝴蝶,一點這個蝴蝶在地上旋轉,我好高興啊,這隻旋轉的蝴蝶真美麗。

我真喜歡家鄉的元宵節。

元宵四年級作文 篇4

“啪啪啪!啪啪!……”一大早,我就被一陣陣噼裏啪啦的炮竹聲從夢中驚醒。我連忙起牀,和爸爸一起放響了我家的炮竹。20xx年的元宵節拉開了序幕。

每到元宵節,人們就從四面八方趕來,到辛店扮玩表演,共慶佳節。今年也不例外,大約八點鐘,就聽到街上傳來鏗鏘的鑼鼓聲:“咚——嗆、咚咚嗆,咚咚嗆咚嗆咚嗆!……”時而緩,時而急,還時時變換調子。啊,表演已經開始了!

我趕緊拉着媽媽往街上跑,309國道上已是人山人海。一輛輛彩車緩緩前進,彩車後面是全區各單位、各鄉鎮的表演,人們都穿着節日的盛裝,有的跳扇子舞,有的敲腰鼓,有的挑花籃,有的打花杆,有的劃旱船,有的耍龍,扭秧歌兒……我正看得入迷,不知是誰喊了一聲:“快看!騎驢的。”我往西一看,果真騎驢隊來了,奇怪的是騎驢的全都是一些打扮的花枝招展的阿姨。她們一跑,那驢就搖頭擺尾的,脖子底下的鈴鐺叮鈴鈴地響,讓人一看就忍不住捧腹大笑。我忍不住拉拉它的尾巴,它竟掉轉驢頭朝我奔來,嚇得我節節後退,樂得大家哈哈大笑。

元宵四年級作文 篇5

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又來到了,元宵節又稱上元佳節,就是春節後迎來的又一個傳統佳節。

元宵節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構成民間盛大的節日。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爲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就是自初八點燈,一向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

歲月不斷流逝,但元宵節的很多民間習俗至今十分盛行。比如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猜燈謎、放煙花等活動,給元宵節增添了光彩。

除了這些活動以外,元宵節還有包元宵的習俗。這天我有幸跟爸爸媽媽到外婆家,正巧碰到外婆在包元宵,我就跟外婆學了起來。外婆先用開水來和糯米粉,然後不斷地用力揉麪,一向揉的像橡皮泥一樣有韌性,之後把面揉成寶塔的形狀,從“寶塔”的頂兒上拽下一塊塊麪糰,搓成圓團,中間掏個洞,兩隻手相配合把洞越揉越大,把準備好的豆沙餡,放在這個洞裏,用大拇指和食指慢慢捏,之後把洞口封住,最後,把做好的元宵放在手心,兩隻手柔和地將元宵搓圓,這樣一個元宵就做成了。看了外婆包元宵,我的手忍不住癢癢了,捲起袖子也包了起來。雖然我包的元宵餡子少、大小不一、奇形怪狀,但還就是得到了外婆的表揚。

元宵四年級作文 篇6

“正月十五鬧元宵,紅紅火火過大年”。一年一度的元宵節來臨啦。看家家戶戶都洋溢着紅彤彤的笑臉來迎接元宵節的到來。有的人家掛着大紅燈籠……各式各樣、豐富多彩。把整個家屬院照的如同白天一樣。

傍晚,我來到外面,已經有好多小夥伴了,每個人都拿了許多煙花。

不知是誰放了一個飛毛腿導彈,“咚”一聲,嚇了我們一跳,隨後,在天空散開,好看極了。

沒多久,秧歌隊來了,人們穿了各種服裝,舉着花燈,有的人臉上還化了妝。在秧歌隊進院子的時候,我站在屋頂上,點燃了一個飛毛腿導彈,可誰知道,總是點不着,無奈之下,我將它扔到了一邊,點燃了一個小禮花,等到秧歌隊出去了,再去點它,點着了。這回,它不向天空中飛,開始亂竄,我趕忙把它按在地上,可誰知道,它還不亂竄了。“咚”一聲,向前飛了出去,撞在了對面的牆上,我再一次把它撿了起來,它不再搗亂了。

逗得秧歌隊的人,都心不在焉的扭秧歌,看我放的禮花。我又拿了一個飛毛腿導彈,這次一下就點着了,可它還是和我作對,我這回毫不客氣的教訓了它一頓,它開始學乖了。

秧歌隊走了。大人們都要回家了,可是我們這些小朋友,卻還在放煙花。

在大人們的笑聲當中,我們戀戀不捨的走回家。

元宵四年級作文 篇7

春節的潮汐剛退後不久,元宵的風暴又再次來襲。雖然這一風暴持續不久,但是這“獨特”元宵節依然掀起了很大的波浪。

那天,我來到了萬泉河畔,那裏沒有一輛車,而我漫無心際的在大馬路上走着,沒有車的大馬路顯得寬了許多,街道上的人時不時與我擦肩而過。不一會兒,就來到了音樂噴泉,這裏有的敲鑼打鼓,還有人舞龍、扭秧歌,那種秧歌的舞步太奇特了,走四步,退兩步,手中的扇子也隨之搖擺,別有一番韻味,手中的長絲帶隨風飄舞,美不勝收。

舞龍那邊一個個敲鑼打鼓的人盡力揮舞着鼓棒,鼓韻齊鳴,動作齊整劃一,完美無缺。舞龍人精神抖擻,用雙臂揮舞着,周圍觀衆不時地發出喝彩聲。

我繼續漫步在萬泉河畔。忽然,耳邊傳來雷鳴般的轟響,我回眸一看,原來是那邊的舞臺正在演奏搖滾音樂,我擠到人堆裏,看着那歌手瘋狂的搖滾着,那歡快的節奏,影響着我的感觀,讓我有一種心就要跳出來的感覺。聽着那音樂,我感覺興奮不已!

不知不覺中,已經到了十一點半。我回到家,躺在牀上透過窗子擡頭望去,深藍色的天空那樣迷人,空中閃動着一顆顆的小星星。它們越來越多,好像在藍色的地毯上跳舞,又像在眨着眼睛和我說話。

歡樂的元宵節,美麗十足的舞蹈,震撼人心的搖滾音樂,給我們帶來了莫大的快樂,帶來了生活的美好,也給我留下了快樂的童年。

元宵四年級作文 篇8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元宵節的作文。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爲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爲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爲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爲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爲四到五天。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爲“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衆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中學生作文《元宵節的作文》。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爲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關於元宵節吃元宵的來歷,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該習俗始於宋朝。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爲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從此,元宵節吃元宵便成了一種歷史。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糉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吃元宵的習俗源於何時何地,民間說法不一。一說春秋未楚昭王復國歸途中經過長江,見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黃,內中有紅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衆人不知此爲何物,昭王便派人去問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復興之兆。”因爲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後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製此果,並用山楂做成紅色的餡煮而食之。還有一種說法,元宵原來叫湯圓,到了漢武帝時,宮中有個宮女叫元宵,做湯圓十分拿手,從此以後,世人就以這個宮女的名字來命名。這兩個傳說不見史料記載,不足爲信。

關於元宵節吃元宵的最早記載見於宋代。當時稱元宵爲“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從《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一統賦》等史料的記載看,元宵作爲歡度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是從宋朝開始的。因元宵節必食“圓子”,所以人們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珍貴,姜白石有詩“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詩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到了現代亦有與元宵節有關的故事。袁世凱在做了大總統之後心猶未甘,還想當皇帝,因美夢不能成真,終日煩惱。一日他的姨太太說要吃元宵,話剛一出口,就被袁世凱打了一個耳光,因“元宵”與“袁消”諧音,從此袁世就給手下的人下了個命令,以後不許再說“元宵”,而只能說“湯圓”。後來有人就此事寫了一首打油詩:“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煮時水上漂。洪憲當年傳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