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做與不做的作文

做與不做的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4W 次

有時候我也在糾結這件事到底做不做,是好的還是壞的,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整理的做與不做的作文,歡迎閱讀參考。

做與不做的作文

  做與不做的作文【一】

社會分工的不同,責職不一樣,做多了做少了也就不可追究,而做的人與不做的人就有本質區別了。可能有些人感受不到,但做的人卻心知肚明。

爲什麼會心知肚明呢?因爲做了多做了,就有錯。爲什麼會有錯呢?任何一個人都不是天才,難免會有失手的時候,也有可能做得不如人意。比如中了這個人,一定不能令那個人滿意,因此想挑你的錯找出你的毛病與缺點來也是隨時隨地的事,所以,做的人永遠有錯,而不做的人永遠無罪。

這可是流行的真理,也許別人不相信,請你在百忙大中細細觀察一下,分析一回,就會明白和清楚了。爲什麼都喜歡躲避?爲什麼都喜歡做老好人?爲什麼在位就只是嗯哼幾聲?爲什麼總是把別人往前推?這就是因爲他們看透了社會看穿了世界,不管做得多苦多累,都吃力不討好的,於是就做做樣子,擺擺形式,對於實際的工作和事件,從來就不插手,更不會主動去做了。

而生活中工作上總是有那些人喜歡踏踏實實幹與做的人,這樣的人功是沒有的,可過卻是相當多的,因爲事事都是他們來做與爲,那麼錯也就是獨佔鰲頭了,誰能搶得走呢?做的人該死,做的人罪大,這是不爭的事實,而坐在那裏看報喝茶打牌玩遊戲的人是沒有一點錯誤的,領導就是看在眼裏望在心中也只是嘆息一聲這樣的人不可重用,而到了上一級來檢查來驗收對報表看材料發現了問題出了錯誤,第一想到的人就是做的人,因此,第一個捱罵與受訓的就是踏踏實實工作的人。

也許應該上告,也許應該申冤,可你告得了誰?又向誰申冤呢?於是做的人還得去做,只有做得更好,希望別出錯,而不做的人永遠在嘲笑你諷刺你冷嘲熱諷你,你能耐他何,你把他們能怎麼樣呢。如果做的人也不做,那事就撂下了,那工作不能完成,那政績又如何上得去,於是領導又找到你,把你訓得口服心服。“就這幾樣事你都辦不好,你的時間用哪去了?你上的什麼班?你上次做錯了,爲什麼這次又錯了?”“我,我......”“你別說了,快點改去吧,這一點也做不好!”你還能再說什麼呢,一點小事,是呀,就只是這麼一點小小的事,你都做不好,還上什麼班呀。

別人可以來報個到籤個名,然後在單位混一混,說些閒話,調個小情,或者就跑到領導面前打哈哈瞎胡鬧一番,於是就藉機出去辦事,說是辦事,其實是找個地方吃喝去,吃飽了喝足了,就去洗個小澡,敲個小背,再就是尋個安靜的地方打牌混時光,要麼就是賭一回,甚至於還有開車去外地找小姐的,這些領導知道麼?明白着呢,就是不說,也不會去指名道姓來訓一番或者警告一聲,因爲他們也不是乾淨的,也不知多少回跟這些人廝混過了,哪裏還有資格來批評別人呢。

而老實在做的人,總是首先放在領導的心上腦子裏,不是因爲做得好,也不是由於得到他們的讚許,而是接踵而來的事得有人來做,頑皮的用不動,廝混過的人不敢用,那些揪着領導辮子的人又不能得罪,因此,只有“重用”這些“有能力有水平的人”,所以做的人事做不完,不做的人永遠沒事做。

可做了也就罷了,但事事能辦好樣樣都在行嗎?人嘛,總是一個凡體肉身,事情做多了,能不出錯麼?按理應該得到他人更應該受到領導的慰藉,可恰恰相反的是,領導只看到你的錯,不會望到你的苦與累,於是,開口罵的人是你,出嘴訓的人也是你,錯的人永遠是做的你,你有何功呢?

這裏更要提到的就是機關與基層,坐機關的都是官,一下來就是馴示,就是指責,不管基層做得多好,也不管只有幾個人在做,他們的嘴就是用來罵人的,就是用來訓人的,而就是如此不公不正,你還不能公開辯論,只能低着個頭,象孫子一樣受着他們的重重教導和訓罵。

做的人是多麼苦又是多麼累,他們是基石,又是中堅的,可往往受到委屈的也是他們,他們只是一種工具,是吃苦耐勞的工具,是腳底下的石頭,只有幹活的份,沒有得到表彰的份,你沒看,那些先進,那些優秀都是誰嗎?不是領導推薦的“人才與能人”,就是他們自己,默默無聞的只是那些工作者,是在一線打拼的人,他們無怨無悔,又常常被莫須有的罪名強加於身,而且不能訴苦與申冤!

這就是社會,這就是公平,這就是優勝劣汰,這就是各有特長,做的人永遠在做,不做的人永遠在說;做的人從來不喊苦,不做的人總說自己活得太苦;做的人總是有錯,不做的人何錯之有;做的人只能是在底層,不做的人可能就飛黃騰達。

唉,命不同運亦不同也!此生就是做的命!

  做與不做的作文【二】

人這一生啊總是有數不清的掂量,掂量來掂量去,就好比這手中握了一把沙子,左掂量右掂量,最後全都從指縫間漏掉了,卻佔了滿手的塵土,這又是爲了什麼呢?

我一直在心裏勸導自己:你這都老大不小的人了,還總年輕氣盛做什麼?後來我一想,不是那麼一回事,我是很年輕,但我不是氣盛,我只是尊重我的思想,在原則範圍內讓它緊緊跟着我的心從事,於是我始終無法說服自己妥協,用個我形容這的詞就是“專一”,沒有那麼多“三心二意”“七上八下”的心情,或許,從此我會總是被外界看來和成熟有着隔閡,但我的內心卻是充實的。我想隨便談談我曾經是怎樣界定成熟的。在我看來,一過18歲,不論男女,拋開你的實際年齡,你的心理年齡都必須是成熟的了,可以自食其力,獨當一面的承擔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但是我很慚愧,我18歲得時候只能算是憑藉着自己的能力做到了半個自食其力,有點“半生不熟”的感覺,但現在看來,我給予“成熟”的想象太狹隘了,現在界定成熟與否已經是“說與不說,做與不做”的關係。面對依據社會各種認可劃分出的層次的人掂量着說什麼,掂量着做什麼,掂量着怎樣說你該說的,掂量着怎樣做你該做的,那些說與做肯定是別人喜歡的,但自己未必喜歡。於是我更能深刻的理解到說話是一門藝術的內涵和深刻。忘記了從哪些感觸中的得到的總結,60年代,人們評價能言善辯的人是奸臣,評價少言寡語的人是忠誠;70年代,人們評價能言善辯的人是狡詐,評價少言寡語的人是厚道;80年代,人們評價能言善辯的人是精明,評價少言寡語的人是老實;90年代,人們評價能言善辯的人是能幹,評價少言寡語的人是“傻子”;00後和10後的人們評價能言善辯的人是聰明,可惜"傻子"沒了,他們只剩下了單項評價,沒有了襯托。因爲他們的父母都在教育他們說,如果不按照我的安排做,你們就會是傻子。再後來我想我們這一代會拄着柺杖看着街上跑來跑去玩耍的孩子都很聰明,他們整齊劃一,統一的性格、統一的認知……。但是我不知道如果用我們的標準來衡量他們,他們是否合格?

在如今這個熱鬧的都市還是有很多人品嚐空虛,或許不是因爲追求的多,而是掂量的多喜歡的少!

  做與不做的作文【三】

我閉上了眼,腦子裏一片空白,我不敢去設想爸爸放下我那本空白的日記本之後的事,也並不害怕,這只是不做作業的代價罷了。爸爸的腦袋快要炸掉了,這理所當然,一個平日裏聽話的兒子,在一個普通的暑假竟然沒做一點作業,連我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

那個夜晚,我跪了很久,在一陣責罵聲過後,一切彷彿都停止了。我們有聽到窗外的蛙聲,蟬鳴,沒有看到天瓊中滿月、星光,只是感到一股奇怪的流水打溼了我的臉頰。

“快去洗澡,準備睡覺!”

爸爸是愛我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我。而今天,或許只是對兒子這個暑假以來懶惰的表現做處的一個反應吧,我並不恨他,何況這還是我自己犯下的錯誤。

回想一下,整個暑假,我都抱着一種僥倖的心態,我覺得可以僥倖漫過爸爸,可以僥倖在上學之前補完作業,可以僥倖的度過這段時間,正如我聽說過的一句話:“成功者擁有的是自信的心態,而失敗者擁有的`則是僥倖的心態。”句中的失敗者指的就是我,一個做作業的失敗者,時間的失敗者。

回到老家的第一天,我便被夏日村莊的美麗所吸引住了——這兒有水中的娃,樹上的蟬,牧童的笛聲,夥伴的迷藏......而衆多的作業無疑打擊了我的興致。“要不把作業留到明天吧,反正還有這麼久呢!”就是這個愚蠢並懶惰的想法把我推向了深淵。

愉快的日子很快過去了,爸爸已經在來的路上了。這時的我不僅着急,而且害怕,亡羊補牢也爲時已晚。

“唉,始終是躲不過啦。”

回到現實,雖然這個事情已過去一年,但我深深明白,在那個暑假,乃至所有生活中,快樂與痛苦是成正比的。

作業,做?不做?我想大家心裏都有答案了吧?

  做與不做的作文【四】

空氣中瀰漫着寒意,我正躲在被窩裏,感受着它所帶來的溫情。突然一陣敲門聲,打碎了這份愜意。

我爬起牀,着上外衣,前去開門。原來是一件包裹,我未詳細看,便把它置於屋中一隅。到了中午,母親進門時,附帶了一句:“這是誰的東西。”我漫不經心地應道:“可能是你的或爸爸的。”母親又說:“這上面收件人是王若蘭,送錯了吧。”我聽後,腦神經像是觸了電,迫使我一下子跳了起來。

我奔了出去,如同一隻飢腸轆轆的老虎,從母親手中奪過我所尋求的“食物”。我看了看收件人,的確是王若蘭——住在我家樓上,母親長期因工作在外,與我同齡的一位女生。這時,母親發話,讓我把它還給她。我口是心非地應好。因爲上個月,借給她的電風吹,討了幾次,至今未還。

於是,待母親走後,好奇心迫使我拆開包裹,一個做工精巧的書包,呈現在我的視線。當我將它提起,一封信掉落,拾起一看,上面寫着:“給我親愛的女兒。”本想將此包裹據爲己有,以報不還電風吹之怨,可是信的出現,我猶豫了……

第二天,我出小區門時,經過保安室,見她着一身失去色澤的衣服,顯得焦急地詢問保安,她的聲音清脆響亮,因而我才得知她正詢問那包裹之事。我頓時覺得忐忑不安,像個逃犯害怕被捕,迅速離開現場。課堂上,無心聽講,提心吊膽,生怕“證據”被發現。放學後,我害怕而又猶豫着,究竟要不要把包裹還給她。不巧,回家時,又看見她,揹着一個飽經風霜的書包,雙眉相蹙,雙手相握,像是個丟失母親的孩子,向剛換班的另一位保安打聽着包裹的下落。

見此狀,我愈發不安,甚至那個夜裏輾轉難眠。我繃着神經想:“她借的東西仍未還我,我也可以遲還,甚至不還,這是個滿足私怨的做法,但卻又讓我良心受到折磨,我究竟該做還是不做呢?

經過一整晚的躊躇,在第二天早上,我帶着那包裹來到她家,還給了她,只見她嚴重透露着感激,並未有絲毫怨恨之意。還未待我說抱歉,她便拿出一個嶄新的電風吹,說:“對不起,把你原來那個弄壞了,我籌了一個月的錢,買了個新的,到現在才還給你,真是抱歉。”

剎那間,同齡的我們臉都紅了,她因抱歉之意而紅。而我,卻爲滿足自己的私怨,被慚愧漲紅了臉。

  做與不做的作文【五】

記不清楚是什麼時候讀過《伏爾加河上的縴夫》了,也記不清楚它的具體內容了。但是最近總是有一幅這樣的圖畫縈繞在我腦海:一羣依衫襤褸、身體孱弱的縴夫拉着粗大的纖繩,躬着背、彎着腰,艱難且堅強地前進。

這是一幅掛在市人才市場正面影壁上的一幅畫,名字就叫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起初,它並沒有引起我的注意,只不過是一幅畫罷了。由於工作的關係,經常去人才市場辦事,隨着出入人才市場次數的增多、閱歷的增長和工作壓力的加大,這幅畫越加清晰地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我似乎明白了這幅掛在這裏的畫的含義,它應該不是隨意之作,而是有意爲之。它似乎在昭示着我們的職場狀態,一種揹負各種壓力,負重前進的狀態!

仔細品位,我越加發現它是那麼的親切,那麼的切合我們的現狀,我們的職場狀態與伏爾加河上的縴夫何其的相似,只不過是形式不同,程度差異而已。縴夫們肩上背的是有形的繩索,拉的是沙俄貴族的奢侈享樂,掙的是活命錢;而我們職場中人肩上揹負的是無數根無形的繩索,拉的是極端現實的生活和無限增長的需求和慾望帶給我們的巨大的壓力,爲的是使自己的職場之路走的更好,擁有更高的職位,更大程度地釋放自己的潛能,獲得更多的認可和自我實現。

爲了在經濟迅速增長、科技日新月異、網絡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謀得一個生存和發展的職場空間,我們不得不每天從睡眼惺忪中強制自己準時醒來,匆匆進食,匆匆趕車,匆匆進入工作狀態。快速的經濟增長和巨大的競爭壓力容不得我們有半點遲疑,不進則退的感覺越來越真實,勻速前進可能都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腳步,我們必須以加速度前進了!

爲了使自己不要落後於時代,不要被競爭所擊倒,不要明天醒來沒了工作,我們忙完了工作,忙生活,忙完了生活,忙學習,忙充電。這樣快節奏、高速度的工作狀態使我們有點迷失自己,有點不知所措,神經緊繃,隨時都會崩潰的感覺。

我們好像整天生活在雲霧裏,越來越看不懂自己,我們幾乎是被推着望前走,幾乎沒有什麼時間是屬於自己的,除了睡覺的時間沒有被剝奪。勵志文章 我們就像是被上緊了發條的時鐘,永不停息地擺動,擺動,擺累了,就倒下來,然後繼續擺動。

無奈的是我們不得不接受這樣的現實,不得不積極地去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與環境。我們不敢放鬆自己,就怕一撒手就沒了明天,因爲我們實在不知道我們的明天會是什麼,我們要死死的抓住今天,抓住現在。

我們不得不親手給自己帶上一道道無形的枷鎖,給自己施加壓力,逼着自己負重前進。

這是一個講實力和能力的時代,今天的努力決定了明天的生活,今天的準備是爲了明天的機會。競爭是殘酷的,能力的高低決定了我們的實力,實力決定價值,價值決定未來。一紙文憑定終身的時代已經是上個世紀的事情了,文憑也像牛奶一樣被貼上了保質期的標籤,具有了保質期。本科生已經早就不敢坐享其成了,坐享其成的結果就是坐以待斃,越來越多的碩士生、博士生、MBA來到了我們的身邊,和我們搶奪職位、搶奪薪水!

經濟水平提高了,物產豐富了,可供我們消費的產品、技術、服務多得我們都來不及搞清楚,薪水增長了,可供支配的資金卻越來越少了。爲了獲得更好的地位、更好的生活,我們沒有選擇,我們必須掙扎!關於友誼的名句

這就是我們的生存狀態,縴夫般的生存狀態。爲了在競爭的社會獲得自己的一席之地,獲得更好的發現,能夠不斷地實現自我,我們不得不在承受巨大的工作生活壓力的同時,繼續承受學習的壓力,繼續捧起課本,走進教室,拿文憑、拿學位,拿證書,學知識,學技能,爲了在競爭的夾縫中生存,我們不能不給自己套上了這些枷鎖,這就是生活,知識經濟時代的生活!

總要人問人爲什麼活得這麼累?爲什麼啊?我想用黃宏生的一句格言回答這個問題並結束本文:人有兩種,一種是快樂的豬,一種是痛苦的人,我願意做痛苦的人!

  做與不做的作文【六】

曾看過這樣一則故事:一隻小鳥掉了隊,誤打誤撞跟上了一羣鳳凰,它發現自己從未飛得那麼高,從未那麼接近日出的燦爛,落日的餘輝。小鳥堅持跟在鳳凰隊伍後面飛,一段時間後,小鳥又意外發現自己的翅膀長硬了,顏色火一樣紅,地上還有人指着他說:“看,鳳凰。”

這故事也有另外一個版本:一隻小鳥發現一羣在土裏刨食的雞,憑藉着它的飛行本領。和在天空中的見多識廣,小鳥理所當然的成爲了雞的首領。每一次出去覓食,它總是驕傲地走在第一個,身後便是一呼百應的雞。一段時間後,小鳥發現自己不能飛上天空了,它努力的飛行,可只能飛在草堆上,還有人指着它嘲笑:“看,這隻雞還想飛上天呢。真好笑!”

許許多多的人都想做鳳凰,可又有誰能忍受那卑賤。相反,雞的一生碌碌無爲,不受風吹雨淋,如是雞頭,該多麼驕傲。所以更多的人選擇了“雞頭”而放棄了“鳳尾”。於是就有了“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的俗語。俗語畢竟是俗語,只相信俗語,不就成了俗人一個?

而我選擇鳳尾,鳳尾終究是鳳凰,即便不能位居第一,但是能力超俗,雞頭即使是第一,可永遠是雞,能力低下,當大門打開時,萬物一同競爭,才發現鳳尾遠遠超過雞頭!

一個人要選擇好的團隊才能不斷進取,跟強大的競爭對手在一起隨時有掉隊的危險,才能時刻激勵自己,挑戰自己超越自己,只有不斷戰勝自己,才能成爲有中之鳳!——這也許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吧。

雞頭雖貴,不免臨去一刀,鳳尾雖卑,終有出頭之日。

寧做鳳尾,不做雞頭!——這就是我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