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文化傳承作文(通用50篇)

文化傳承作文(通用5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2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爲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化傳承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化傳承作文(通用50篇)

文化傳承作文 篇1

在這個美麗的金秋十月,在歡慶祖國媽媽生日的同時,請大家不要忘記這樣一羣人,他們爲了祖國的富強,爲了我們的成長,經歷了風霜雨雪的磨鍊,他們是人類的寶貴財富.他們就是那羣可親可敬的老人。

9月29日下午,在重陽節即將到來之際,我們塔爾坡學校大隊部和小荷文學社團部分團員在張老師、王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位於西鹹新區的康泰老年公寓。在這裏,我們與敬老院的老人們歡聚一堂,共度重陽佳節。

一來到老年公寓,陳院長熱情地招呼我們,歡迎我們的到來。敬老院裏的老爺爺、老奶奶聽到我們來了,就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聚集在樓下的院子裏。同學們一看見這些老人,都迅速的迎了上去,把給爺爺奶奶準備的禮物送給他們,還有同學陪他們聊天。大家都圍在老人身邊,一邊問長問短,一邊聽老爺爺老奶奶講自己的故事。過了一會兒,同學們在兩位主持人的組織下,開始表演自己精心準備的節目。他們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說相聲、還有的表演詩朗誦……我們的'表演給這些孤單寂寞了很久的老人們帶來了歡聲與笑語。最後,我們在文學社團團員劉軒豪演奏的葫蘆絲《龍的傳人》裏結束了表演。悠揚而又深情的樂曲,飄蕩在小院裏,久久不散。由於我自己膽小,所以就沒有表演節目,但我卻陪老人們說話,聽他們講自己的故事,做了一個認真的傾聽者。

夕陽無限好,哪怕近黃昏!同學們,今天請允許我代表全體同學祝天下的老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歲歲重陽,感恩重陽。”希望我們所有的人都能從現在做起時刻擁有一顆感恩的心,爲爭做一名尊老敬老的好學生而努力,讓“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中華傳統美德永放光彩!

文化傳承作文 篇2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總彙,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有着巨大的影響。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從黃帝時代算起,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從遠古時代到封建文明極度繁榮的明清時代,在這上下五千年的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無數的輝煌與成就,也經歷了無數的苦難與挫折,數不清的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在歷史的長路上留下了他們的足跡。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國是歷史上最悠久的古國之一。中華文化也稱華夏文化,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化,中華民族有“三十萬年的民族根系、一萬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國家史”。

公元兩千多年前,朝代出現,自那時起,一個個王朝書寫着各自獨有的史冊。夏、商、周、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匯成了一條波瀾壯闊的中華文化歷史長河。

滔滔黃河孕育了中華文化,滾滾長江養育着華夏子孫,巍巍長城記錄着歷史的滄桑,雄壯的兵馬俑展現了民族的力量,悠揚的編鐘奏出了神州樂章。從燦爛的`夏商周青銅時代到近現代的悲歡榮辱,從遠古的部落到今天的泱泱大國,五千年悠悠而逝,其間的強盛輝煌令人讚歎,陰霾衰落使人扼腕嘆息。

歷朝歷代的風流人物層出不窮,各領風騷,最終造就了一個偉大民族的輝煌,演繹出無數可歌可泣的動人篇章。這些人物以其非凡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創造出璀璨的華夏文化,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書寫了光輝的詩篇。

文化傳承作文 篇3

中國傳統書院歷經近百年的沉默後開始悄然復興。正在湖南衡陽講學的中國知名作家餘秋雨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傳統書院是中國文化傳承至今的一把鑰匙,它的象徵意義比教育意義更重要。

最近幾年,中國傳統書院開始悄然復興。一方面,中國文人開始致力於創辦現代書院,進行各類文學研討活動;另一方面,以嶽麓書院爲代表的古代書院煥發出新活力,它們與現代教育相結合重新開始學術研究和教育活動。

餘秋雨此次參訪地衡陽市內就有一座歷經六朝的“千年書院”——石鼓書院。這座始建於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的書院是中國宋代四大書院之一,蘇軾、周敦頤、朱熹、張栻等名家都曾在此執教。不幸的是,書院在抗日戰爭中毀於日寇炮火,直至2011年才被重新修復。雖然其建院歷史比嶽麓書院還早百餘年,但石鼓書院沒有像“後輩”那樣“發揚光大”,現僅供遊客參觀。

餘秋雨認爲,不是每座傳統書院都要成爲新的教育場所。書院的價值在於它就像一個文化教育的制高點,讓中華文化有了高層傳播的'場所,“我們現在面對孔孟學說,沒有感到非常陌生和隔閡,就跟這種橫跨千年的教育方式有關。”

餘秋雨說,中華文化是目前人類文化中唯一沒有中斷過、活下來的文化。而書院就是中國文化傳承至今的一把鑰匙,它的存在提醒着後來人,一個民族要發展就要注重教育,注重人才培養和高端人才的凝聚。

曾登臨過石鼓書院的餘秋雨建言,來衡陽的遊客都應該去石鼓書院“朝拜”,“它建院時間更早,其象徵意義就更大。”

文化傳承作文 篇4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渾圓醇厚的閩南鄉音在會場縈繞,彷彿給這個被普通話橫行的世界注入了清醒劑,心中頓生一種親切感。

今日,我們很高興與來自寶島臺灣的蔡金安老師共同領略閩南文化的魅力。今天的講座主要是用閩南語吟誦古詩。閩南文化是閩南人的根,閩南文化是閩南人的魂,閩南語更是閩南文化組成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而詩歌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文化的積澱,唐詩、宋詞、元曲,平仄押韻之間盡顯華夏泱泱大國的文化底蘊。兩者相遇,沒有排斥與不和諧,竟是如此的渾然一體,若合一契。是啊!皆是中華民族多元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爲一體自能相融,也讓我們不由陶醉其中。

《長幹行》、《楓橋夜泊》、《虞美人》……在一首首詩詞的吟誦之時,蔡老師不忘強調閩南語的重要性:閩南語不僅僅是衆多方言中的一種,而且是中古音的.“活化石”;傳承好閩南語對於構建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態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這個不斷髮展的現代化社會,作爲閩南人,我們對於閩南語卻是越來越陌生,甚至越來越多的閩南人不會說閩南話。於是,蔡老師雖已年過半百,但他那顆拳拳赤子之心,支撐着他跨洋過海,爲閩南文化的傳承獻出自己的一份心力。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長幹行》的歌聲在會場嘹亮響起,這時不再只是一個人在唱,而是一羣人在唱……同爲閩南人,同講閩南話,海峽兩岸本爲一家,閩南文化需要海峽兩岸同胞共同來傳承。傳承閩南文化的路上,有你,也有我。

文化傳承作文 篇5

中國儘管人口衆多,地域之廣,但是多災多難。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沒有留下一個能夠傳承的家族文化。

多災多難是一方面,主要是戰爭,沒有戰爭的年代不到百年。戰亂不斷,迫使各個興起的家族遭到侵襲和毀滅性的打擊,有的顛沛流離,有的家破人亡。中國沒有一個家族是世代富裕的。

妒忌也是一個主要原因。紅眼病是通病,誰富有和誰過不去。

平均主義的思想嚴重,不勞而獲的思想普遍。

自身家族文化難以建立,即使建立也不過三代,富不三代。

我們要問爲什麼?文明的進步往往是打破家族文化的主要桎梏,再有是家族文化不適合時代發展要求,保守—打破—新的保守。總是在打破保守的圍成裏轉圈子。愚鈍是主要的因素,不願意接受新的'思想融合和彌補。一旦接受新思想,要付出很慘重的代價,過後是用代價做新的堡壘。

我們所說的家族文化是一個家族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並非是物質財富。精神財富會比物質財富傳承的更久遠。

一代一代的往下走,總是變化着適應朝代和時代。深信總有不變的人生法則和智慧。

吃苦耐勞是生存的必須,不是家族文化;勤儉持家是家庭的維護生活的方式;誠信誠實是做人的準則,不是家族文化。

家族文化是什麼文化?是一個家族精神的理念,是被實踐證明了的一種精神。

我們從歷朝歷代到今天,活着就是一種幸運。迫使我們只顧及活着這個簡單的詞語裏,卻有着無盡的艱辛和甜酸苦辣、血汗。

傳宗接代只是爲了傳承血脈,而不是傳承一種信念和精神。

家族是社會的細胞,細胞豐滿,纔有和諧的社會圓潤的果實。

文化傳承作文 篇6

國學是以儒學爲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載體,是傳承千年世代吟唱的絃歌,她是一把開啓智慧的鑰匙。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感受中華五千年曆史的脈動,聆聽古代聖賢的諄諄教誨,他們的話語點燃我們心底的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腳步。

從《詩經》裏走出來,宛如在水中央的窈窕女子,蕩氣迴腸的經典楚辭,更不用說老少莫不能誦的唐詩,那“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婉約思鄉,更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放。更不乏蘇軾那“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千古佳作,隨手撿拾的'詩詞,都震撼着我們的靈魂……

閱讀經典,我能感受到一顆顆激越跳蕩的民族心和一段段蕩氣迴腸的愛國情。屈原峨冠博帶、手執長劍,佇立在汩羅江邊眺望楚都,憂嘆長問,文天祥在零丁洋上悲壯的豪邁高歌,岳飛壯志未酬白髮陡生的剜心之痛,情景畢現,無不撥動人們的心絃。

誦讀國學經典,感受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領略中華民族多彩的風土人情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誦讀國學經典,讓傳統文化的種子悄悄撒播在我們心裏,生長在我們的人生旅途,讓我們受用一生。

源遠流長的國學經典,是華夏文明經久不衰的精神瑰寶,誦讀國學經典,使我們情懷高尚,靈魂純潔,使我們的人生豐滿充盈。

文化傳承作文 篇7

愛國,這個詞似乎離我們很遙遠,其實,仔細想來,它近在咫尺。就是做好自已應做的每一件事。

作爲一個學生,愛國就是好好學習,遵紀守法、樂於助人、大公無私。想爲大家所想。實際上,我們完全不只是一個學生?我們又是一個個小公民,一個個可以愛國的小公民。那麼,小公民又該如何愛國呢?

作爲一名小學生,我們不僅可以通過好好學習,遵紀守法來報效祖國,還可以做很多事。 2008年5月12日14點28分,汶川告急,北川告急,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離開了我們,一個個原本幸福的家庭分崩瓦解,災區人民流離失所。事發後,社會各界都毫不猶豫的向受災人民伸出了熱情的援手。涌現了一件件感人事蹟。作爲一個小公民,我們不能坐視不管,我們同樣也可以儘自已的一份微薄之力,把自已的文具捐給那些因爲受災而失去雙親的小夥伴,貢獻自已的一片愛心,難道這就不是一種愛國的表現嗎?

是的,我們小,不能去危險的地方做自願者,但是我們可以爲祖國貢獻自已的`一份力量:義務植樹、宣傳流感預防方法、宣傳環保知識我們還小,雖然不能遠去災區,但是我們可以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用我們的熱情忱來愛國!

大事我們做不來,小事我們可絕不含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尊老愛幼、不亂扔垃圾、不說髒話、在公共場所給老弱病殘孕讓座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由我們繼承並得以發揚光大,這更是我們愛國的行爲!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誰說我們小,我們不能愛國我們會盡我們最大的努力,用自已的實際行動來證明給你們看!我們小,我們也能愛國!

文化傳承作文 篇8

在2022年11月30日,對於中國人來說,這是一個值得載入史冊的日子,那就是被國際氣象界譽爲“中國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獲批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作爲中國人,我可以很自豪的說:“這就是中國人的驕傲”我們的老祖宗曾經說過:立春要迎春,清明要踏青,冬至要吃餃子,這些都是我們祖宗的智慧結晶,值得爲我們後代人所用。但是縱觀現在的'社會,大多數人卻熱衷於過西方人的節日,什麼情人節啦,聖誕節啦等這些節日都搞得紅紅火火。而且有些有錢的人爲了過得熱鬧一些,而不惜下血本搞。這也不符合中國的傳統美德。除了這些,更可悲的是。有人問你說二十四節氣是什麼,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會回答說不知道,如果這麼回答就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了。

但是,這也不能全怪他們,當今世界隨着工業化的發展。海平面上升,全球氣候變暖……這一系列的國際問題導致瞭如今的“二十四節氣”有些跟今天的氣候物候不相符了。比如說:節氣是大雪,但豔陽高照,熱的要命。還有比如5月下旬的小滿,古時候是小麥快成熟的時候,但如今卻是到收割的時候了。這毋庸置疑是全球氣候變暖最好的體現,工業化發展噹噹然很重要,但是保護環境,傳承中華傳統的文化更重要,因爲這是我們的祖先歷經一代又一代人總結出來的自然發展規律,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傳承,並且發揚光大,做這些是我們作爲炎黃子孫所應當做的事情,我們不能讓我們祖先的聰明智慧失傳,應該一代接一代的傳承下去。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讓我們一起來保護環境,傳承中華文化吧!

文化傳承作文 篇9

中華上下五千年,通過這五千年的延續和發展,我國形成了泱泱大國的民族精神。我們一定學習這種民族精神。

從古代的諸子百家到現在愛國人士;從四大名作到現在醫學,從幾架飛機到地區衛星,從曾經的腐敗到現在繁華……無處不閃耀着中華民結晶。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翻開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華民族其實就是一篇鉅作。

民族精神一代又一代傳承。如至偉大孔子,開創儒家之風,護國將戚繼光,保衛祖國,自強不息的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精忠報國的岳雲,在背上刻下精忠報國……他們的美德,他們自強不息的精神,讓我們學習。這不禁讓我想到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中華成語大賽就是一個很好的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方式,我想這樣一個公衆平臺,使人們重新瞭解了中華文化,隨着科技的發展, “提筆忘字”卻厲害起來漢字聽寫大會喚醒更多的人對文字基本功的掌握和對漢字文化的學習,我就在電視機前同步參與,在遊戲中學習知識、領略漢字之美。我們是“龍的傳人”。就跟不應該忘掉漢字 只要是中華文化,我們都應傳承下去,從現在開始,"讀聖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要行得正,坐得端。”要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境界。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讓我們攜起手來,齊心協力,把中華文化弘揚天下,共同築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爲祖國明天爭光添彩吧。

文化傳承作文 篇10

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她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獨特風采,是我們民族的瑰寶,她魅力無窮,價值無限,我們有責任讓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她是我們民族的精神營養,她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孫,她讓我們懂得如何做人。岳母刺在岳飛脊背上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讓一代又一代的兒女懂得了什麼是對國家忠誠;李密在《陳情表》中深情哀婉的哭訴,讓世世代代的子孫明白了什麼是對長輩的'孝敬;“頭懸樑,錐刺股”激勵了一批又一批的學子;季布的一諾千金,讓後代懂得了“誠信”的重要性;孔子、孟子、王陽明、張居正等先賢留給了我們太多太多的智慧。傳統文化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滋養着我們的民族。我們要珍視她並把她傳承下去。

但是,在當今外國文化的影響下,我們的傳承出現了問題。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西洋風,他們淡忘了李白、王守仁、張居正、于謙等人;他們淡忘了那清新自然、那沉鬱頓挫、那豪放飄逸的詩風。對他們而言,傳統文化正在漸行漸遠

在埃及和韓國爭奪我們造紙術的發明權時,在我國的馬頭琴成爲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中華民族的子孫該何去何從?我們的文化正被別人以非暴力的方式任意踐踏,當下又該何去何從?我們應該在情人節的玫瑰中和聖誕節的鈴聲中覺醒了!

想起一句名言:忘記就等於背叛。我們應當守住中華民族的瑰寶,讓優良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讓她在新時代裏煥發生機!

文化傳承作文 篇11

鄉下,是潮文化發展和保留、傳承得最好的一片土地,在這裏,你可以享受到純粹的潮文化,領略其美妙與精髓。

粿,是潮文化美食分支的一大主幹。尤其是紅桃粿,更是集美味與寓意爲一身,逢年過節,更是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古時,若是潮汕女子,做粿便是必學的一門功課,例如我的祖母便是精通做紅桃粿的。

鍋中放入少量的油,小火慢炒花生,使其炸出誘人的酥香,出鍋,去其紅衣,置於一旁,開始第二道工序:將預先準備的臘腸和泡好的.香菇切至小塊,與花生堆於一旁,便可以着手準備第三道工序了。蒸糯米,是製作紅桃粿必經的一個過程。糯米是紅桃粿的靈魂,判斷一個紅桃粿是否地道,除了粿皮,便是這糯米了。糯米要提前泡,飽滿晶瑩者爲上乘。將糯米蒸熟後,與調味料相結合,紅桃粿的餡兒就大功告成了。

做完餡料,就是時候做粿皮了。取適量糯米粉,再加適量的水,少量紅甜菜粉,三者攪拌均勻並用手使勁揉搓使其成爲不幹不溼的糯米糰,紅桃粿皮面團就算完成了。接下來,取一塊小小的紅桃粿粿皮面團,摁扁,用拇指和食指捏成薄薄的如倒扣的碗狀的一片,將一勺餡料加入,合閉,放進粿印裏摁平並均勻填滿,粿印倒扣一敲,一個可愛美味的紅桃粿就出世了。隨後,將做好的粿放進蒸鍋,稍等20分鐘,一道經典的潮汕傳統美食便誕生了。

紅桃粿多用來祭拜天神,寄託着潮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桃象徵長壽,桃粿正表達潮州人民爲長輩祈福祈壽的願望,假若你仔細品味,便會發現其中蘊含之深的潮州文化和潮州習俗。潮州文化,源遠流長,作爲新一代潮州少年,我們應發揚我潮文化之內涵,保護我潮文化之精華,帶我潮文化走向全國甚至世界各地,讓潮州文化在我輩手中,熠熠生輝!

文化傳承作文 篇12

傳承優秀文化,爭做美德少年。怎樣傳承優秀文化呢?多讀書唄!多讀書才能多瞭解傳統文化知識,這樣才能傳承嘛!

怎樣爭做美德少年呢?還是多讀書唄!讀書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還能使人修身養性,保持一種良好的心境。美德少年自然就做成了嘛!

由此看來,多讀書是有好處的,但是要選對書。像我們現在,應多讀一些歷史類的書,經典的中外名著等。這樣才能傳承,做美德少年。

讀書可以給人帶來快樂跟寧靜。當你不開心的時候或情緒低落時,打開你最喜歡的書,隨着主人公同他們一起走進故事中去吧!當你真正的與主人公連爲一體的時候,你會感到一種快樂在你心海里盪漾。這時,你內心裏的不愉快,已經讓快樂給擠出心房,飄向遠方去了。此時,你的內心裏只有快樂!

快樂是書給你的,書是最大的'功臣。在書本里,我們可以扮演着多重角色,體會着多個人不同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這是在現實生活中所沒有的。

在書海里,你可以盡情的在你的幻想王國裏飛翔,做屬於你自己的夢,扮演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角色。

我們只有在書本里纔是最放鬆,最快樂的。書帶給我們的快樂有很多,而我們帶給書的又有什麼呢?

所以,認真讀書是對書最大的回報。

人不可一人不學習,人更不可一日無書,所以,讓我們認真去體會書帶給我們的快樂跟人生的道理。

傳承優秀文化,爭做美德少年,從現在做起,讓我們多讀書吧!

文化傳承作文 篇13

歷史,是值得被人類尊重的。歷史文化對我們現在的生活有着許多幫助,沒有歷史哪有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呢?

可能當我們把一位歷史名人傳播出去,讚揚他時,會說他給某國帶來多大幫助,但不知大家想過沒有:他一定是個好人嗎?如果有證明,那這一定是真的文化嗎?誰也不知道,因爲那已經是過去的過去了。現在有許許多多的考古學家,都忙着考古,他們是怎樣證明一個人的好壞呢?憑古代的文字?不行,文字不一定是真的,就算是某個歷史文學家的詩中記載了詩人是個怎樣的人,也不一定是準確的。所以我常常感到疑惑,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或讀到的有關歷史的作品,到底是想傳承歷史文化,還是摧毀它們?

舉個例子,歷史劇《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你覺得他是怎樣的人?難道編劇不能讓他與歷史上的曹操一樣嗎?在這部劇中的.曹操和歷史上的曹操差別也太大了,難道就爲了追求影視劇的收視效果可以不尊重歷史嗎?我很想問問編劇和導演:你知道嗎?如果這部劇被很多人看到的話,他們受到誤導會認爲曹操就是一個陰險惡毒之人。傳播點正能量吧,不然這件事後人也會照做在你自己身上的,你好受嗎?

最近有許多人在網上爆料歷史上的焚書坑儒是項羽所爲的,而歷史書上卻說的是秦始皇,我應該相信哪邊?這是在傳承歷史文化嗎?不,完全不是,我們應該把握其本質,如今很多做法不見得是在普及歷史。

對此,目前針對歷史的看法主要有兩個:一、加強對歷史的管理;二、從此不再解讀歷史。我個人更認同第一個看法。

歷史,讓我們好好尊重它吧,別再犯傻了,我們要好好傳承歷史傳統文化。

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

文化傳承作文 篇14

週五,我們看了《百鳥朝鳳》這部電影,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隨着時間的變化傳統樂器嗩吶消失的過程。

故事的主人公遊天明,一開始自己不願意學習嗩吶但由於父親的逼迫,而去當時最有名的嗩吶匠焦三爺那兒去拜師學藝。焦三爺因看到了他父親摔倒後,遊天明所流的那一滴眼淚,將他收爲徒弟,經多次磨難,他終於可以拿到嗩吶跟師傅一起吹嗩吶了,漸漸的,他學會了鳥叫,並贏得了其他師兄的鼓勵,隨時間的推移,他的師傅也漸漸變老了,爲了不讓嗩吶失傳,便交給了遊天明,天明也對所產生的感情,並建立了遊家班,決心不讓遊家班解散,但隨着時代的腳步,嗩吶匠將不再受到尊敬,至於最後,不管什麼事,都沒有在請嗩吶匠,並被其他樂器所代替,不得已下,遊家班已解散,焦師傅在一次百鳥朝鳳中死去!

看了這部電影,我爲遊天明爲父親所留的那一滴眼淚與他對父親的想念說感動。爲他用竹竿從河裏吸沙繫上來的那第一口水而欣喜,爲他在暴雨中戲水而同情!爲焦師傅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是囑咐遊天明不要讓嗩吶失傳而感動。

隨着時代的進步,許多傳統的`東西已失傳,人們只是一味追求時尚,流行,通過這部電影,我們應該傳承傳統的工藝,因爲那是我們獨有的更是老一輩人的心願,不應該失傳,行動起來!那不是俗,那是文化,讓我們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吧!

作爲青一代的年輕人,我們有這個責任和義務!一起行動起來吧!

文化傳承作文 篇15

同學們,中華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國的經典浩如煙海。傳承經典,會讓你更加的多才多藝,傳承經典,會讓你感悟到生活的藝術。

原來,傳承經典文化有那麼多的好處,有些同學不禁要問了,什麼樣的文化纔算的上是經典文化呢?經典文化是人類社會最有價值的,最能經過時間歷練的.,經過世人多次好評的文化,就像我們六年級現在所學的弟子規,它就是從古流傳至今,代代教育我們學習高尚品德的書。傳承下來這種高尚品質,從一人影響至一週,從一個人的小文明,到社會的大文明,其實也就是那麼一個動作,一句話,就能改變這個人的態度,這個社會的風氣。

那如何去傳承經典文化呢?我送大家十六個字:漢語是關鍵,歷史是線索,心情是動力。只有對國語的精深,對歷史理解的透徹,再加上一個堅持不懈的心,就能使你好好的把經典傳承下去。

學習經典,你就能更快的完善自己,傳承經典,能爲弘揚中華文化盡一份力,讓我們行動起來,學習經典,傳承文化,弘揚傳統,完善自己。

文化傳承作文 篇16

一個人的成長、性格,往往是身邊的人和事影響來的。這世上真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沒有幾個,大多都得經過後天的影響和先天的空缺。

一隻幼鷹的成長,遠離不了危險和衝動。母鷹將小鷹養大,認爲到了它可以自己獨立時,就會開始讓它自己成長,自己捕食,甚至還會在它飢餓默不作聲,因爲母鷹希望它變成四處騰飛的雄鷹。

它的成長需要養料,可是它卻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伸手便可以拿到,而是要付出相應的勞動。

鷹是喜愛集體生活的一種禽類,縱使與它的身世性格大相徑庭,但是它還是一直以羣飛爲主。很少會有單飛的。在很遠的基隆港,每年秋天都會有數十隻贏近距離覓食,同時駐紮在一個鷹窩裏,但更是自食其力。

它的成長需要自己努力,長大了……便需要朋友的陪伴,而在這其中,它總會學到——分享。

“你手中的東西,不能獨自佔有,不能獨自享用,而要懂得與人分享。”

這些事情,實則應是母鷹一點一滴傳授的,——讓它成長,讓它學會羣居,讓它學會分享。而我們人也不是如此嗎?

聞名天下的儒家代表孔子,也是深深的受了母親顏徵在的影響,刻苦讀書,在成長經歷中研磨出人生的道理。他從他母親的隱忍負重中學到了堅韌,人生哲理。沒有她的母教如山,就沒有他後來的傳世佳跡。

曾經火熱的《羋月傳》中的羋月,如果沒有母親的良好教育,就不會有這一番成績,而她的兒子贏稷,孫子贏柱,曾孫贏子楚,玄孫嬴政均是人生贏家!

所以孩子權威的真正來源,啓蒙之師,就是自己的父母了。因爲只有這般性格的積澱,纔會形成又一個成長的能量,只有這樣的啓蒙,纔會一傳下,再傳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只有這樣的傳承,纔是最牛的。

文化傳承作文 篇17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儒家創始人。《論語》爲孔子弟子及其在傳弟子編成,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誦讀《論語》,感悟其深,《論語》告訴了我們許許多多做人的道理,告訴了我們學習的要點,這就如“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這就話告訴了我們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我們一定要虛心學習。就這麼一句短短的話就能告訴我們這麼多的道理,要是把一本《論語》讀完,那我們的只是橋樑不就會堆得更高嗎?往往,在一個不顯眼的字眼裏,就能明白許許多多的道理,而這些只是會在我們需要它的'時候即使出現,幫我們解決困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們筆下的一個個字眼都是學來的,但在《論語》中的一個個字眼卻是許多人的心血積累而成的,他們爲的是讓下一代明白更多。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果不珍惜,它就會向水一向流走。我們不如乘着自己還小,讀讀《論語》,學會更多的道理。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文化傳承作文 篇18

有時候覺得好的料理真的像一首詩。我相信很多朋友在吃日本料理時,常常覺得端上來的菜餚完全像一首詩。日本也特別講究餐具,有各種不同著名的“燒”。所謂“燒”,就是漢字裏的窯,陶窯。譬如說叫清水燒或者熱燒,是從不同地區陶窯燒製出來的陶碗、陶盤、瓷器。所以日本料理裏,你會覺得不只有味覺上的快樂,視覺上對於這些小碟子、小盤子也有一種認知的過程,它所承接的這個物品,也是非常講究的。

常常我們會發現,端來兩片非常講究的鮪魚生魚片的旁邊會放上一朵菊花,或是一朵茶花,有時候是一片紫蘇的葉子。這時候你會思考:這樣的盤飾到底爲的是味覺還是視覺?因爲你並不會去吃這朵菊花,可是在色彩學上,這朵花剛好用它的黃色襯托出魚肉的某一種透明度。所以我會覺得一個講究的料理到最後真會成爲一種文化,非常值得被珍惜和傳承。大家也知道,日本料理的師傅擁有非常崇高的社會地位,因爲他用他的料理傳承了精緻的文化。

歷史上改朝換代,政權的轉移,大家常常覺得那是大事。可是我們知道在一個真正悠久文化的歷史裏所相信的是:美的信息被傳遞纔是一件大事。如果美的信息中斷了,這個文化就成爲歷史的罪人。

我們可以看到日本有所謂的文化財、人間文化財,這些師傅被當成活着的寶貝,因爲他們傳承了歷史、傳承了文化、傳承了美。

這種傳承並不是在一個很特殊的研究所,或者大學裏面去教學生,而是把美放在生活裏讓我們去認識,所以才彌足珍貴。所以回到我們自己的生活面來,大家可以觀察看看有多少美的信息,能夠在我們的每一天三餐中傳承下來。我特別強調三餐,我們是怎麼度過每一天的三餐?我們是不是在三餐裏感覺到自己非常優美的文化?還是草草率率隨便打發掉?我想這應該提醒我們如何能夠恢復食物的品質,將最基本的生活美學從這裏建立起來了。

在生活美學談到食物部分的結尾,我們特別希望大家能夠在生活細節裏面,重新呼喚起自己對食物的一些記憶。

如果剛好週休二日,家裏的人會說:“今天我們去哪裏吃飯?”或者“我們今天做什麼菜?”

如果是自己家裏做菜,恐怕你會特別碰到一個問題――我要到哪一個市場去買菜?

我自己有一些偏好,譬如我不太喜歡去現代的超級市場,好像總覺得那邊的食物已經被冰凍過,或者處理到已經幾乎沒有感覺了。傳統市場讓你覺得有一種人的快樂在其中,尤其小時候常常跟媽媽去傳統市場買菜,你會覺得大家都很熟。所以那些熟人當中,他會提醒你:“我今天有非常好的.芋頭,剛剛從山裏挖出來的。”

我們會覺得傳統市場裏面有一種對於物質的快樂,就是你會感覺到它跟我們今天在超級市場這種沒有情感、冰凍的食物材料非常不同。

即使我住在巴黎時,也是去幾個傳統的市集。在市集裏可以聊聊天,然後看到不同農家種出來的新鮮果蔬,或者自家釀的酒、自家特別方法做的鵝肝醬或者肉醬,充滿一種人的親切,有人的記憶在裏面。

我記得以前淡水碼頭上一個賣蚵爹,就是蚵煎餅的小店,那家小店後來也消失了。當它消失後,淡水對我的吸引力就會少掉一個傳承。

這些都構成了小鎮文化中非常迷人的素質,也是大都市事實上無法取代的東西;因爲大都市裏的人太匆忙,匆忙到失去了精緻品味的可能,所以大都市裏大概千篇一律都會慢慢被快餐店所取代,人也找不回他原有那個小鎮文化的悠閒和精緻。

所有的美通常產生在悠閒文化當中。

我想下一次大家可以再去感覺一下,你找的可能不只是小吃,而是小吃周遭人的生活美學,周遭人的一種溫暖,以及小吃文化給你一些非常重要的歷史記憶。它們存在,纔會有大都市的存在,如果小鎮文化全部消失了,大都市會變成一個非常無趣的地方。

這是生活美學的一個部分。希望大家也能夠開始對食物積極,對食物講究,在自己的生活裏,好好爲自己完成生命的菜餚。

文化傳承作文 篇19

它們,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它們是中華民族祖先的心血,它們,是中華民族豐富想象力的產物,它們是誰——漢字,聽說兩點組成一線,幾條線就組成一面,漢字也是如此,兩個漢字組成一個詞,幾個詞就組成一句話,幾句話應成一篇文章。

當我們呱呱落地時就與漢字結下不解之緣,漢字就成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時時在想,爲什麼我們識漢字,這個漢字爲什麼要這樣讀,真是搞不懂,從上幼兒園時,就開始直接接觸漢字,我並不認識漢字只看圖像,從中知道一些故事。現在我終於明白了,漢字是一步一步演化來的,從甲骨文演化爲金文,又由金文演化爲篆書,又由篆書到大篆到小篆再到隸書,楷書,從此就出現各種體,如草書,行書,我們爲什麼要認識漢字,讀漢字,因爲這是我們交流的唯一方式,沒有漢字我們怎麼交流。

我驚歎於漢字結構的複雜多,漢字選字的美妙,精巧,一筆一劃間,變化無常,一個個形態各異的漢字如同翩翩而出的彩蝶,敬發着生命的氣息。隨便在書本上,寫幾下,漢字就出來了,不管什麼時候都離不開漢字。既使是聾啞頭腦中也會有漢字出現。漢字就是我們不可缺少的。它就像我們的血液。串通我們的全身,沒有了漢字就像我們沒有了血液無法存活下去。

“漢字”爲天下的所有東西都起個了名字,讓我們認識了一切,我們用一些漢字就能表達我們的意思,用一些字就能寫出一首詩,用字寫出一首歌,用字寫成一篇令人神往的文章,用字寫出一本書,我們是怎樣做到的,是想出來的,怎麼想出來的`,用漢字想出來的,爲什麼要用漢字想,因爲只有用漢字纔想得出來。天底下誰不多漢字,在別的國家,雖然說的是英語,德語。阿拉伯語等等,但他們的頭腦裏都是用漢字想出來的,一切語言都是在漢字的基礎上,表達出來的。

目前,大約百分這八十的國家都在學漢字,漢字也是使用最廣的。

也許,當我們親近一個個漢字的時候,我們的語言自然有了深度與熱度,有了激情與文采,有了文化作文的內涵與哲理,親近漢字,守住中華文化之根。

文化傳承作文 篇20

我有個朋友叫馬銘萱,今年8歲了,她有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殷桃小嘴,笑的時候臉上有兩個深深的酒窩。她的媽媽和我媽媽是大學同學,她們是親密無間的.朋友,媽媽們在同學聚會的時候帶我們幾個小朋友一起參加,因此我們在一起玩耍的時候也成了好朋友。

有一次,馬銘萱媽媽過生日,媽媽訂了一個大蛋糕,蛋糕特別精緻,和平常蛋糕不一樣,上面有一個亮閃閃的大皇冠,特別漂亮。終於等到切蛋糕的時刻了,我和馬銘萱迫不及待的跑到蛋糕前,爭着說:“我想要皇冠,我想要皇冠!”可是皇冠只有一個,馬銘萱的媽媽給我也不是,給自己的孩子也不是,左右爲難。這時候,大人們有的說石頭剪刀布吧,我們覺得不能光靠運氣,所以沒用這種方法。有的大人們說你們自己決定,大人做不了主,你們小孩子自己做決定吧。我說:“我們再好好想一想。”

就這樣,我們沉默了半天,最後我說我們先每人都戴着皇冠拍幾張照片,馬銘萱說這真是一個好主意。最後我們戀戀不捨地要走了,我對馬銘萱說:“皇冠給你,你比我小”。馬銘萱說:“等我過生日也買一個同樣的蛋糕,那個皇冠給你”。我們又和好如初了。

有一次媽媽帶我到她家去拜年,回族的“過年”和我們漢族的春節不一樣,因爲回民信仰的教,每年過回曆的“肉孜節”和“古爾邦節”兩個節日。我們來到她家做客,她熱情地招待我們,邀請我們品嚐回民特色食品---饊子和羊肉粉湯,味道特別地道,是真正的新疆美食。我說:“好羨慕你們呀,一年可以過兩次年,我們漢族一年只過春節一個年!”說完,大人們都笑了,我倆也笑了!

在新疆,我身邊有很多同學或鄰居都是少數民族,我希望能多交到馬銘萱這樣的少數民族朋友,我們互相幫助,像親戚一樣走親串友聯絡感情,瞭解各民族的文化習俗,我想這纔是真正的“民族團結一家親”!

文化傳承作文 篇21

11月19日,在盧老師的組織安排下,我們全班50餘名同學有幸參觀了東莞市展覽館。在那裏宏大的場景、藝術的構思和先進的科技手段,在我們眼裏形象地再現東莞的發展歷程、發展成就和發展圖景,演繹了莞邑上下五千年的滄桑鉅變,展現了東莞美好的今天和燦爛的明天......

一走進展覽館,我的心裏便一陣觸動,裏面約爲1萬平方米寬廣的古樸淡雅和聲光結合的高科技的設計擺設,透出了五千年來東莞文化底蘊和發展前景。每一部分的展覽,儼然成爲了東莞幾千年來不斷髮展的縮影,而自己更像是正漫步在歷史長廊中,暢遊在未來發展的隧道中,眼前跳躍的.是古人辛勤勞作的畫面,閃動的是今人不懈追求的身影。

在遊覽中,自己每挪動一次腳步,便能親切感受到歷史的一次發展、一次變革,是勤勞的東莞老前輩將這段歷史一點點蘊積下來;是他們用自己的雙手發展起這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是他們用不懈的努力詮釋出了生命的意義。我們的先人留給我們的是一座豐富的寶庫,這裏既有令人驕傲的物質財富,也有使我們自豪的精神財富。千年的璀璨歷史文化成就了東莞作爲“全國第一個游泳之鄉”、聞名遐爾的“舉重之鄉”、“粵曲藝術之鄉”、“醒獅藝術之鄉”的榮譽。

在參觀經濟篇、城市篇時,似乎一座在不斷騰飛發展的城市映入我的眼簾,令人嘖嘆的是 “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經濟”、“舉足輕重的IT產業”、“活力四射的園區經濟”、“蓬勃發展的民營經濟”、“如日方升的現代服務業”、“共同富裕的寬裕小康社會””中,東莞在改革開放的滾滾大潮中,卻堅實地奠定了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礎。在“東莞按照‘拉開城市框架、擴大城市規模、強化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及‘建城、修路、整山、治水’的規劃思路”中,全體東莞人民一起掀起了規模空前的城建大潮,一起將東莞建設成爲最適合人們創業和生活的現代化城市。此時,我的整個人似乎站在這一座新的文化新城市的中央,感受着這巨大的城市的發展。

近一個小時的參觀在我的心底烙下了永恆的記憶,在驚訝於古人驕人成就的同時,在讚歎於今人精明精湛的創造建設的同時,我更深刻地爲自己是一名東莞子民而驕傲。我們有着令人眼羨的文化傳統,有着令人眼羨的現代科技城市,然而這不應該成爲我們彼此驕傲的談資,自以爲是隻能停滯不前;閉關鎖國只能永遠落後。只有勤勞勇敢勇於創新才能贏得後世的尊敬,否則千年之後如果我們的子孫依舊住在昔日的瓦屋而沾沾自喜,我們東莞便也失去了繼續笑傲蒼穹的機會。

試想如果我們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創造了屬於自己的一些成績,那又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局面呢?選擇進步創新其實也就是選擇了繼續追求成功的機會。古人的發明創造贏得了當今世人的默許與欽佩,作爲風華正茂的年輕一代,我們更應該以身作則,將東莞悠悠歷史,今天的發展,薪火傳承下去。

有理由相信東莞這條巨龍一定會騰飛於廣袤的天空,因爲它勤勞,它堅強,它懂得繼承發展。“悠悠歷史,薪火傳承”,面對過去我們淡然一笑,以嶄新的精神面貌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文化傳承作文 篇22

“家風”一詞在近幾年越來越多的被提及,一度是備受人們關注的熱點。那麼什麼是“家風”呢?翻翻詞典“家風”指的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也可稱之爲門風。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家風,每個家庭的家風都是有所不同的。但是無論是什麼家庭他的家風一定是積極的,向上的。好家風我傳承,作文

我們家的家風是誠信,一個人無論他的學習如何,家境如何都不是太必要的東西,這是一個人的附加價值。而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纔是最重要的。這是他本身的素質修養。一個人的人品如果都受到他人的質疑,那麼無論他的能力有多強,他都不會得到重用,不會得到人們的真心喜愛。因爲不會有人喜歡一個滿口謊話,爲達目的不折手段的人。好的家風會讓你養成許多的好的習慣,這些習慣甚至能使你受用終身,所以好的家風一定要傳承下來。這在古時就有所體現。 家風在古時頗受重視,關於家風的文字傳至今的多如繁星。辛棄疾在《水調歌頭·題永豐楊少遊提點一枝堂》詞中有中有提及自己的'家風:說的是 “一件夏衣和冬衣度年,一鉢一瓶每日,我的舊家風。”形容自己的家境貧寒。庾信《哀江南賦》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以潘岳的文彩而始述家風,陸機的辭賦而先陳世德。由此可以說家風一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遞。 一個家庭中家風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家風在日常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下一代的心靈,塑造下一代的人格,是一種無言的教育,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它對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性格特徵、道德素養、爲人處事及生活習慣等都有着巨大的影響。可以說,有什麼樣的家風,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一個家庭的家風對下一代的成長有着直接的關係,這決定了孩子將來的性格,職業等等。在我看來,家風包括家庭的文化積澱,信仰,所在的地區的風俗,受教育的程度等。北宋的三蘇,蘇洵,蘇軾,蘇轍他們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這與他們的家庭環境有着莫大的關係,父子三人都有着極高的文化水平,並且他們都有着高尚的品格修養,這就是家風的傳承。

東晉的著名書法家王羲之他的成功也是有家風的極大影響,他的的家族是晉代屈指可數的豪門大士族。無論是王羲之的祖上,還是其子孫、親戚朋友,都是虔誠的道教信仰者。同時,王氏家族還是名門望族,素來重視對家族成員文化素養的培植。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最終成就了他的“書聖”之名。他的兒子王獻之受到了他的影響,刻苦練字與他合稱“二王”。有“小聖”之稱。

由此可以看出良好的家風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根本!

家風的好壞關係着一個家庭的未來,孟母三遷的故事我們每一個人都學習過孟母之所以要帶着兒子三次搬家,就是爲了選擇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實踐證明,好家風我傳承。

孟母的做法是十分正確的,現代的家庭如果無法爲子女教育創造出良好的教育環境的話,也要選擇一個有利於子女健康成長的環境。不然就會出現“白砂在涅,與之俱黑”的結果。

我們大多數人應該都在小時候被父母詢問過班級裏哪個學生的成績好,在學校裏有沒有被老師表揚,哪個同學是這次的班級第一等等。這也是父母在關心我們的身邊環境防止我們被不好的風氣所影響。

然而現代的人對於家風的意識變得十分淡薄,快節湊的社會環境使得人們變得不是太過在意家風,甚至人們對於家風的定義都模糊了。這是一件十分悲哀的事。近幾年的“家風”重提我認爲是十分有必要的,好的家風對於社會風氣的引導都會有着巨大的推進作用。

讓我們爲了構建美好和諧的社會風氣傳承家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澱!

文化傳承作文 篇23

“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這句俗語正是糖畫藝人——陳增富老先生的真實寫照。

據陳老先生親口所述:三十年前,他便拜一位成都的糖畫藝人爲師,學習糖畫的手藝。他花了整整五年的時間,才學成這一技藝。陳老先生爲了使糖畫技藝更高超,便常年累月地留心觀察事物、潛心推敲,反覆練習。如今,他對這一傳統工藝進行創新,將3D效果的立體畫融入到平面糖畫中,圖案上不只侷限於花鳥蟲魚,還增加了卡通造型、動漫圖案,傳統人物……將古老的糖畫技藝傳承併發揚光大。

在這次的美食節中,陳老不動聲色地等待,似乎正在等待那個真正懂他的人。我這個吃貨發現了他,只見他雖然臉頰上佈滿皺紋,但兩隻眼睛卻炯炯有神。最顯眼的是他手,青綠色的老筋隆起,活似一條遊動的小青蛇,一看便知這是一位“久經沙場”的老藝人。

仔細打量一番,我便走近他的身旁,輕聲說道:“師傅,來匹駿馬吧!”陳老先生麻利地用右手持勺,舀起一些熬好的糖漿。緊接着,他的右手微微傾斜,手腕飛快地轉動,不出幾分鐘,一個馬頭便在白色的`大理石板上形成了。很快,陳老先生便鑄好了馬身,開始鑄馬的鬃毛了。只見他飛肘運腕,不足十秒鐘,他便完成了馬的毛髮,那鬃毛從長至短,從高到低,與馬頭相比,顯得更加小巧玲瓏。很快,飛揚的四蹄也鑄好了。到了鑄駿馬的最後一部位——尾巴了。陳老先生手速極快,迅速將流下的“細線”連在了一起,成了馬的尾部。這些基本上是一氣呵成的。

接着,陳老先生右手持鏟,左手按鏟,刻出了馬那活靈活現的大眼睛。然後,他抽出了一支竹籤,粘點糖漿,按入糖畫之中。最後,他將“駿馬”剷出,放在大理石板上冷卻。

“給你吧!小朋友!”我接過糖畫,細細端詳,只見馬尾線條勻稱,疏密大小完全不同,馬身與馬腿厚度也不同,顯得這匹馬極富有立體感。我出神地望着那匹四蹄騰飛的駿馬,瞬間,我彷彿騎着這匹馬在草原上奔馳。

我不禁感慨:糖畫藝人——陳老先生指尖上的高超技藝實在令人折服!

文化傳承作文 篇24

自從2011年上海世博會以來,環保生活成爲了當下潮流、人們的最新話題。

衆所周知,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而現在,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層出不窮。什麼溫室效應啦,臭氧層空洞啦,熱帶雨林驟減啦……他們最終導致的就是無數的天災人禍。

於是,保護環境,成了現在的當務之急和首要任務。而節約,也是其中的一種方式。

而作爲地球人的我和我的家人也不會落後。我們家的節約方式之一——衣服傳承。

所謂衣服傳承,就是指把媽媽或阿姨或表姐不能穿的衣服給我穿。(這應該也是節約的一種吧……)

從三年級開始,媽媽爸爸就開始往家裏帶衣服。

一開始,我還不理解他們爲什麼要讓我穿別人穿過的舊衣服。而且還在心裏抱怨,我真的是他們獨生女嗎?竟然給我穿舊衣服!

那時,每次我在他們眼前換上衣服後,總會在書包裏在偷偷藏一件自己的衣服,然後到學校就換上自己的衣服,等到放學了才換回去。我纔不要穿着別人穿過的衣服上學!

於是乎,就這樣,這件事瞞了半年後……

某天,媽媽替我到學校送東西。就這樣,被眼尖的媽媽發現了。東窗事發……

一向溫柔的媽媽竟因此把我批評了一頓:“你這是有什麼不滿嗎?爲什麼要自己偷偷換衣服?不想穿你就直說就是,幹嗎要瞞着媽媽?!……”

我不由委屈的撅起了嘴,輕聲嘀咕道:“什麼嘛,明明是他讓我穿的舊衣服,還罵我……”

“……”媽媽嘆了一口氣,“唉,我知道。但是你要想想啊,那些衣服都是你阿姨、表姐才穿了幾次就穿不下的,要是扔了多可惜。要知道,衣服也是用錢買來的呀。雖然有可能不是很多,但是現在我們的生活還並不是很富有。我們還要得節約點。”

那時,我好像明白了什麼。

現在,我們需要節約。不只是節約錢,更重要的是要節約我們的'資源,節約我們有限的、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

保護環境是現在的當務之急和首要任務,而節約,也是其中的一種方式,節約資源就是保護環境。

所以,爲了我們的地球,更爲了我們自己的未來,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文化傳承作文 篇25

敬老愛老是中華傳統美德,是先輩們流傳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這精神財富將會永遠流傳,傳承到下一代,下一代……

寒假的一天,雨不停地抽打着大地,街上的行人們行色匆匆。姑姑騎着電動車載着我往前趕路,一路上風不停的往我脖子裏鑽,我不時地拉了拉羽絨服的領口,不時地搓着雙手……不一會兒,我發現姑姑並不是原道回府,而是往另一個方向駛去。我好奇地問:“姑姑,這是要上哪兒去?”“去買些肉包子給奶奶吃呀!”“遠嗎?”“挺遠的,不過奶奶可愛吃那家肉包子了,現在正在家等着呢!”“爲什麼非要今天買啊?”我不情願地大聲囔道:“你看,這風越刮越緊,雨也越下越大,還要去那麼遠的地方……”“嗚嗚嗚——”凜冽的寒風似乎也贊同我的抱怨。姑姑安慰我說:“孩子,你就躲在雨衣裏忍忍吧。奶奶難得來城裏一次,她愛吃肉包子,給她買不應該嗎?以前,家裏窮,人又多,奶奶爲了照顧我們一家人可吃了不少苦。現在她年紀大了,又三天兩頭生病,作爲子女……”姑姑的`眼睛溼潤了。

聽着姑姑的話,我的耳邊不由地回想起了爸爸的話:“小時侯家裏窮,我們兄弟姐妹有五六個,太奶奶又得了老年癡呆症,整天吵着要吃肉。奶奶沒法子,經常下完了地,吃點地瓜米,就趕着去錘小石子掙錢。要知道這錘小石子可是重體力活,可奶奶一句抱怨的話都沒有,每天堅持去。用她賺的一點點外快給太奶奶、給我們幾個孩子買肉吃,而她自己一口都捨不得吃……孩子,現在我們的生活好了,你可千萬別忘了孝敬奶奶啊!”

想到這裏,我的眼前彷彿浮現出了奶奶那滿是皺紋而又慈祥的臉。“姑姑,那快點去吧,用我儲蓄罐裏的錢買,多買幾個,別讓奶奶等急了。”風,仍然在颳着;雨,仍然在下着;車,仍然在顛簸;雨中,朦朦朧朧有一顆孝敬老人的種子在我的心中閃爍着……

“烏鴉反哺”讓我們驚歎,“臥冰求鯉”給我們震撼。每一個人都應該心懷感恩,懂得尊敬老人,愛護老人,用愛演繹真情,讓愛傳承下去。

文化傳承作文 篇26

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兩千多年前的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因此自古沿襲下來的習俗至今不變:吃糉子、劃龍船……

一到端午節,我就想起那小小的糉子。外面裹着一層翠綠的竹葉,溼漉漉的身體掛着水珠,三角微微翹起,外觀就會讓人頓生清爽!

糉子的花樣、品種繁多。我見過的有紅棗餡兒的,花生餡兒的,鹹肉餡兒的,豆沙餡兒的……真是應有盡有。比如我吃過的糯米紅棗餡兒的,外面散發着竹葉的清香,剝開竹葉白裏泛紅、油光發亮的餡兒,真是讓人不忍下口,但是又讓人禁不住咬下一口,香甜可口,回味無窮!

吃糉子是飽了口福,而劃龍船則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每到端午劃龍船的比賽可精彩了!舵手把舵,掌握方向,衆人划槳,百舸爭流,萬船飛渡,鑼鼓喧天,喊聲陣陣,那種場面真是叫人熱血沸騰!

啊!多麼快樂的端午節。

端午是傳統節日,在莆田就有這麼一首不和諧的童謠,五月初一便拉開了端午節的序幕。從初一開始,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準備端午節的用品,雖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讓人眼饞的自然要屬端午中的美食了。

一提端午節,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糉子了。糉子長得玲瓏可愛,有鹹味的`和甜味的。我對於肉糉子不感興趣,卻對糯米糉情有獨鍾,尤其是裏面大大的棗子,家裏自己做的總是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濃香夾雜着縷縷蛋草葉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裏,越嚼越有滋味。逢過端午,奶奶動要包上N個糉子讓我這隻饞貓大飽口服。街上也有到處吆喝的,不過賣的糉子比家裏的要小很多,卻很貴,糯米糉裏的棗子也不大,貌似插倆花生大的就了事了。有時嘴饞了,就道街邊買一個解饞,卻再也沒有那種餘香了。

文化傳承作文 篇27

在祖國西南邊陲,有一個神奇美麗的地方。這裏有藍藍的天,白白的雲,綠綠的草,清清的流水。這裏的一山一水都充滿着大自然的靈氣,一草一木彷彿都在訴說着動人的故事。這就是我們可愛的家園——大理,就是你一生不能不到的地方。大理是一塊集千萬般寵愛於一身的人間樂土,是從600多個城市中脫穎而出的中國最佳魅力城市之一。

綠色大理綠色是什麼?綠色是生命的源泉,綠色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結晶,綠色是和平與安寧,綠色是現實與理想。大理就像一顆綠寶石,綻放着她璨燦的光彩。然而,近幾年來,大理受傷了,我們的蒼山受傷了。一次又一次殘酷的森林火災降臨在翠綠的蒼山上。蒼山在哭泣,烈火焚燒的破壞不是大自然的傑作,而是被自己所養育的人民施加於身,你說她能不哭嗎?對此,她只得一次次把痛苦與心酸深深地埋藏在心裏:喜洲鳳陽山上的火災,“三八”下關將軍洞火災,挖色鎮山上那升起的毒火……這些殘酷的教訓還不夠嗎?難道要讓無辜的山林遭到塗炭嗎?秀美的蒼山,你昔日俊俏的面容今日不知又添了多少傷疤。據調查,絕大部份的森林火災是由跟我們年齡相近的青少年兒童玩火所致。這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環保意識在當今青少年心中是何等的淡薄。這就有賴於學校與家庭雙方面的宣傳教育。呼籲社會大衆,共築愛心長城。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讓我們每人節約一滴水,江河湖海就會多一點透明,讓我們每人多種一棵草,地球就會添一分新綠。

只要我們人人都獻出一點愛,蒼山會更綠,洱海會更藍,明天的大理定會充滿一片蓬勃的綠色。人文大理大理不僅有自然景觀,而且有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既有風光綺麗的高山大峽谷和變幻無窮的雲霞景觀,又有聞名遐邇的蝴蝶泉和南詔德化碑。有千年冰川遺蹟,也有大理國故都舊址。崇聖寺百年的歷史與三塔的風光交相輝映。而當你站在大理古城街頭,你看到的永遠是一幅《清明上河圖》般古風怡然,緩緩流動的畫面,好像時間來到這裏,就故意放慢了腳步。

這個城市永遠不會有疾馳的地鐵,飛奔着上班的人羣。它有的只是坐在板凳上下棋的老人與蹲在水池邊洗菜的母親,同樣邁着無比舒坦腳步的年輕人,這些就是大理人心性隨和的體現。大理人興學堂,重禮義,重視與內部的文化交往,是聞名於世的“文獻名邦”。大理人自古崇尚禮節,重視讀書的風氣一直延續到如今,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文明遺產。大理文化是質樸與善良,大理精神是拼搏與勇敢,大理氣質是高雅與尚禮。

傳承與發揚人文大理文化遺產是我們每個當代大理人應盡的責任。讓我們行動起來,把人文大理推向全國,面向世界。讓我們發揚大理古老的文明傳統,向世人展示我們大理人獨有的魅力與風采,將文明傳遞下去。和諧大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社會公德的態度,反映出這個地方的文明程度,是這個地方文明的窗口,它不僅直接影響到社會秩序和人民生活,而且對經濟建設也有很大影響。

21世紀的人都在說和諧,什麼是和諧?我認爲和諧其實就是要處理好三種關係,即人與自然,自己與他人,個人與社會這三種關係。

文化傳承作文 篇28

傳承需要每一個人用行動將好的東西留給下一代,從中要學到悟到美好東西。現在敦煌博物館裏的一些素材,相信大家都知道,現在的敦煌當然美觀,裏面保護得很好,復原也到位,已成了諸多遊客的旅遊去處,可在她美麗的背後,卻是一代代人的守護,將這份具有厚重歷史文化底蘊的名字保留下來,將敦煌的.文化傳承下來。這裏便不得不提現在敦煌博物館的院長樊錦詩,被稱爲“敦煌的女兒”。當時的敦煌環境是很惡劣的,所以北大考古學畢業的樊錦詩和她的同學被派去敦煌考察並保護,在那裏吃不好睡不好,每天有時還會受到沙塵暴困擾,對身體極爲不好,樊錦詩體弱,不久便回老家調養身體,樊錦詩沒有爲此倒下,反而選擇永遠留在敦煌工作,而這一干便是幾十年,在這期間她帶領團隊,不斷考察並保護敦煌,擔心這優秀的文化流失。她還運用了許多新科技,保護敦煌,恢復原來的樣子,現在的她已經年過八十的高齡,可她繼續守護在敦煌,朝夕相伴,早已成爲敦煌的女兒。工資待遇不說,光是條件就讓人難以忍受,可她是如何做到幾十年守護敦煌,她這麼做豈不就是爲了傳承敦煌的文化,因爲她愛敦煌,所以她傳承熱愛,讓更多的人瞭解敦煌,愛上敦煌,這不就是對文化的傳承?

我的外婆沒有那麼偉大,但也是家風的傳承者。她是勤儉樸實的農民,一天過着三點一線的生活,儘管生活無憂,也依然勤儉節約,不鋪張浪費,時時告訴我們:“不和別人比過年,只和別人比種田。”讓我也悟出不和別人比吃穿,要和別人比學習。外婆對於剩菜剩飯總捨不得倒掉,認爲熱熱又可吃,但我總是說那不健康。外婆依然種菜,每天去賣菜。她完全可以每天輕鬆地到處轉轉,玩玩,但她還是閒不住。手因種菜起了老繭,即便三十早上她也要去賣菜,正月又到菜地去忙乎。從外婆身上我看到了勞動人民的勤勞,儉樸,我也悟出幹什麼事情一樣要勤奮,如何更好利用手中的零錢,讓它用到更好處,這就是美德的一種傳承。外婆辛苦一輩子,都在種菜賣錢。也讓我明白人生,必須要先吃苦,更明白學習要吃苦,這不就也是一種傳承,是一個家族一輩輩傳承下來的。

傳承就是需要每個人把好的文化,品德,家風,經典的,傳給下一代。現在電視上有許多有關傳承文化類的節目,就是告訴人們有哪些鮮爲人知的文化需要去傳承的,這樣文化歷史等優秀的東西才能經久不散,發揚光大。

文化傳承作文 篇29

村裏有一位阿婆,總拄着柺杖,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的,常常路過我家門前。

我正幫奶奶摘着菜,我問奶奶:“那個婆婆的腿爲什麼這樣?”

“哪個?”奶奶思索了一會說,“哦,那個阿婆幾十年前就住在這個村子了。”

“然後呢?”我極想知道阿婆的故事。

“那個阿婆可不容易,丈夫在海上發生了意外去得早。她就靠種菜、賣菜嫌錢供女兒上學,還要照顧家裏的老人。”

我低頭想象着她這種緊實的'生活,光想着每天辛苦的在田裏勞作就夠人受的了。

“但是啊,老天不饒人呀。”奶奶搖搖頭,“那個阿婆在一次騎三輪車賣菜時,摔進溝裏,腿折了……”奶奶“嘖”了一聲,表示對這件舊事深切的同情。

“啊?那她的生活可怎麼辦?”

“在家養了好久的傷,傷養好了,但腿就變成這樣了,走路不利索了。如今,年紀大了,就離不開柺杖了。”奶奶繼續說着,“但老天又是有眼的,經歷過這麼多的苦難,她的好日子終於也來了,女兒成家了,對她十分孝順呢。”

說話間,阿婆的女兒從路口走來,看樣子正是在找阿婆。

奶奶說:“阿春,你媽往前頭溜達去了。”

“好哩,飯菜做好了,我正尋她回去吃飯呢。”

奶奶又衝頭笑笑,滿臉的誇讚,又轉過臉笑着問我:“你長大這後,會不會養奶奶啊?”奶奶又在問我這話了,從小她就常常這樣問我。每次我都當開玩笑似的回答:會的,你放一百個心。

我放下手中摘好的菜,看着阿春正扶着阿婆慢慢向路口走去。黃昏來臨,太陽的最後幾縷光芒散入風中,溫和而寧靜。我正想像往常一樣回答奶奶的問題,“媽!吃飯啦。”媽媽的聲音從廚房傳來。

奶奶正準備起身,我心中卻一涌起一股溫暖,這次我肯定地回答奶奶:會,當然會。

我想,孝不正是如此嗎?年幼時,長輩們對我們無私的呵護;年老時,我們對他們積極照料。阿婆的女兒是這樣,我的媽媽是這樣,而將來,我一定也會是這樣。

文化傳承作文 篇30

我是通渭娃,因爲家鄉有着“中國書畫藝術之鄉”的美譽,所以我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學習書法。

書法有篆書、楷書、隸書、行書、草書五種字體,篆書是大篆和小篆的統稱,我先從小篆開始學習,每天按照老師的要求“摹摹臨”一張小篆。雖然練習了半年多,但進步不大,就連老師講的理論我覺得高深莫測,一頭霧水。所以那時侯,我非常苦惱,怎麼才能寫好字呢?

老師發現了我的疑惑,告訴我學習書法要“悟”,怎樣去悟呢?我還是很納悶,每天中午都會仔細的觀察字帖上的字有什麼特點,希望從中明白點什麼。終於有一天,我正在擦拭桌子,無意中把水濺到了牆上,那小水珠像蝸牛一樣慢慢地從牆上爬下來,“寫”出了“一豎”。因爲這“一豎“與字帖上的“一豎”非常相像,所以我立刻將它與小篆聯繫起來。這靈光一現的感覺,讓我突然明白了小篆的奧祕!我馬上鋪開紙,拿起筆,模仿剛纔那水珠的走向,寫下了一個字。我發現這個字比以前精妙了許多,原來書法不光要多練,還要“悟”。

後來我轉戰楷書,遇到了和剛剛開始學習篆書一樣的問題。但有了之前的`經驗,我就開始重複之前摸索的過程:觀察字帖,觀察生活,認真聽講,深入思考。我逐漸發現了楷書的筆法的輕重、快慢、偏正、曲直等,還明白了方筆用鋪,圓筆用裹,轉便圓,側成方。雖然沒有那種靈光一現的感覺,但楷書學習卻非常順利。

其實楷書的魅力不止於此,它的點畫有着豐富的蘊含。比如楷書中的豎,有懸針豎和垂露豎。懸針豎,露鋒芒。人生有時候也需要這樣,有時候也需要勇敢的去展示自己。而垂露豎,則內斂、圓滑。在做人上,我們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而捺,通常作爲一個字的主筆,都是承上一筆畫之勢才寫出來的,就像告訴我們只有準備充足才能做好一件事的道理。

書法真的是太奇妙了,我一定要將它發揚光大!

文化傳承作文 篇31

我生在農村,我的祖祖輩輩也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打小,我的爺爺就教我們要做一個講誠信的人。

記得很小的時候,爺爺就給我們講一位值得我們學習,堅守傳統美德的人物,她就是德高望重的宋慶齡。爺爺說,宋慶齡在小的時候,有一次,準備跟爸爸媽媽到伯伯家去,可是,她想起那天小鄭要來她家學疊花籃,所以,她毅然決定留下來,履行自己的諾言。一次小小的守約看似微不足道,卻折射出了宋慶齡誠實守信的可貴品質。誠實守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人立世生存的根本,只有“言必信,行必果”才能收穫友誼,收穫成功。所以,爺爺要我們像宋慶齡那樣,重承諾,守信用。

爺爺平時總喜歡給左鄰右舍幫忙,只要有人有什麼事情喊一聲,爺爺知道後肯定是要去給幫忙的,而且只要是自己答應的事就從不食言,不管有多忙,他都會放下手裏的活去幫助他人。

而勤儉節約則是奶奶對我們的要求。吃飯時,奶奶不允許我們剩飯剩菜,吃多少就盛多少,她常說,每一粒米都是農民伯伯辛苦種來的。奶奶是這樣要求我們,而她自己也一直堅持這樣做,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爸爸是個既堅強,又勤懇的勞動者。在他身上看不到疲憊,爲了使我們過得更好,他總是早出晚歸地忙碌着。爸爸說他爲人子,爲人夫,爲人父,就應該爲愛他的人和他愛的人付出更多,因爲這是他的責任。因爲這樣,生活中有再多的困難都難不倒他。在我心中,爸爸就是這個家的建設者和守護者。

我們家還有個家風是“孝”,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母親一直告誡我們“百善孝爲先”,在生活中“孝敬無底限”。孝順不是體現在你能給誰買多少東西,而是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的關懷。比如孝順長輩,父母下班回家,孩子主動地送上一杯熱茶;父母生病,孩子能陪在身邊,盡心照顧。還有,工作之餘,常回家看看,幫父母擦擦洗洗,給父母做頓可口的飯菜,多陪父母聊天。這些,都是孝順的具體體現。

我今年九歲了,可媽媽來到這個大家庭已快二十年,這些年她扮演着各種角色。媽媽是個賢妻良母,她總是無微不至地關愛着我和姐姐。媽媽是個好妻子,日子雖然平淡如水,但她卻把平常的日子過得有聲有色。媽媽是個好兒媳,平日裏跟爺爺奶奶的關係相處得非常融洽。也正因此,爺爺奶奶拿她當女兒一樣看待。母親更是個好女兒,一有空,她就會帶我和姐姐去看望外公、外婆。

媽媽說:“他們都是我們的親人、長輩,我們要好好對待他們,因爲,他們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正因爲有了“孝”,才使我們這個大家庭其樂融融,也使我倍感溫暖,因此,我也懂得了“家和萬事興”的道理。

家風是一個家庭爲人處世的優良傳統,是優秀品質在家庭中的傳承。有了它,我們纔可以在社會上立足,才能讓自己走得更遠。銘記家風,爲自己的人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才能踏着堅定的步伐,走向社會,走向成功,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材。

文化傳承作文 篇32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的祖國,各地都有各地的文化。而我們溫州的文化,也在文化禮堂中得以傳承了下去。

記得那是前年的春節,我外婆家附近的文化禮堂中在進行演出。愛湊熱鬧的我當然不肯放過這個機會,我同我的舅舅也報名了,我們打算合奏一曲古箏曲《漁舟唱晚》。

練習了大半個月,終於到了演出的日子。信心滿滿的我們在臺下看起了表演。有的表演民族舞蹈的,她們的物資優美動人,配合着特別的民族服飾和美妙的音樂,她們猶如朵朵綻放的花朵,在舞臺上大放異彩,贏得了觀衆們陣陣掌聲。有演唱歌曲的,我記得那是兩個和媽媽差不多大的阿姨,她們的.歌聲婉轉動聽,那是一首畲族民歌,雖然我聽不懂她們唱得是什麼,但是從她們的表情和動作中,我感受到了她們的幸福和快樂。還有一個拉二胡的老爺爺,媽媽說這是她以前的語文老師呢!看他樸素的穿着,還有掛下來的長鬍子真是頗有一番拉藝術家的風範。他表演的曲目是著名的《賽馬》那忽快忽慢的節奏,時低時高的音調,彷彿真的有一匹馬在我的眼前飛奔而過,中華民族傳統樂器的魅力果然很不一般。一個個精彩節目輪番上陣,一陣陣雷鳴般的掌聲不時響起,我也不免陷入這歡樂氛圍中,不禁忘記下一個節目就要輪到我了。

這時,舅舅跑來了,他提醒我馬上就要上場了,讓我準備一下。我這才依依不捨地離開觀衆席,來到了後臺。由於我已經練習的很熟練了,倒也沒那麼緊張,我在心裏默唸了一遍曲子,便上臺了。我和舅舅配合默契,琴聲如流水緩緩流淌,流進每個人的耳朵裏,流進每個人的心中。一曲彈完,臺下響起掌聲,我沉浸在歡樂中,緩緩走下了舞臺。

演出還在繼續,一個個節目又一次將歡樂推向高潮……

時間在歡樂中流逝,到了演出的尾聲了,最後一個節目,全場合唱了一首《明天會更好》,大概也是寓意着祖國的未來會更加燦爛,更加美好!演出結束,大家走出禮堂。每個人的臉上都煥發着幸福和滿足。這次的演出不僅是快樂的源泉,更是一次文化的傳承。

文化傳承作文 篇33

漢字是世界上最有魅力、有故事的美麗文字。是中華民族悠遠文化的產物之一。

今天做看拼音寫詞的專練,批改對答案的時候語文老師走下來巡,生氣地說:“怎麼這麼多字不會寫!”這張字詞捲上的很多字詞我們早讀纔剛讀過,而且我的語文成績是不錯的,但是我發現我也有很多字不會寫。我開始意識到,有些字詞我們經常見到,經常用到,經常打字打出來,但是卻無法熟練地用筆寫出來。

科技方便了我們的生活,我們可以更快地獲取信息、得到靈感。

現在我想說,科技越來越發達,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的的福祉,卻也有它的弊端。

這個星期我們學了一篇英語?課文,題目是“Will books be replaced by the computers?”文章講述的是電腦科技的發展讓更多人可以方便的獲取信息,而書本卻做不到這一點。網絡的確便捷快速,打字比寫字快上很多倍。網絡聊天和電子郵件取代了寫信的長期等待,網絡作業也漸漸廣泛應用。於是在便捷的生活下,我們的手經常摸到鍵盤,經常接觸到許多文字,並自以爲對它們很熟悉,誰知提起筆來卻也不知道怎麼寫。

在電腦上可以切換不同的好看乃至完美的字體,而現實生活中,多少人的字跡歪歪扭扭、不工整、塗改多。電腦很好地掩蓋了寫字醜的.人的弱點,卻也讓他們更加不樂意寫字。

要是將來電腦技術真的取代了書本。人們用電腦做作業、寫文章、教學……越來越少的人會提起筆去寫字,越來越少的人會把寫字當成一種樂趣。孩子們從小受到電腦的影響,用電腦來看書、學習、打字。當鍵盤取代了電腦,漢字變成了屏幕上的方塊。那麼漢字之美又有誰來傳承呢?

文化傳承作文 篇34

看過一個科普節目,講的是宋室風箏的傳承者宋天亨,節目記錄了他製作二百多米龍形風箏的過程。但其中觸動我的,不只是那奇蹟般的風箏,而是節目結尾時博物館館長倪寶誠嘆的那一句:“沒有傳承,人亡藝絕,這些傳統手藝就真的沒有意義了。”

宋室風箏曾經裝點了北宋的天空,但現在卻和豆麪印花、佛山金箔鍛造等非遺一起,即將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設想一下,如果沒有國家的保護,若干年後,連“宋錦蜀繡”這家喻戶曉的,都可能淪爲今天的“木牛流馬”,空留書中的博引供後人瞻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值得傳承的東西太多,非遺也只是冰山一角,連列入重點保護的非遺都傳承不下去了,更別談其他的文化了。但目前看來,因爲傳承非遺收入低,補貼少,人們的認同感也不高,迫使多數非遺繼承人只把傳承當副業。這不得不讓人發問:這樣的繼承,還能延續幾代?

炎黃文化延續至今,如果按如今這種方式繼承傳統,若干年後,可能留下的只有漢字了。可漢字的傳承就順利嗎?漢字的發展從占卜祭祀的甲骨文,到刻寫汗青的小篆、隸書,再到流傳至今的楷行草書,在傳承中不斷創新。但現在涌現的“你造嗎?”、“表這樣”等所謂的精簡的流行語,是不是有異化漢語之嫌?有人在大學生中進行調查,發現近七成的大學生寫不好字,但耍起手機來卻可以得心應手,打的比說的還快。這樣傳承下去,真怕有一天,漢字被異化了,甚至被拋棄了,這又讓我們引以爲傲的文化載體何去何從呢?

不止非遺、漢字這些“大件兒”面臨着傳承問題,近代後起的文化在傳承中也變了味。《邊城》中描繪的鳳凰古鎮裏,生活是那麼閒適,民風是那麼淳樸。可當我懷抱一本《邊城》,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到古鎮時,想象中瓦巷籬牆的鳳凰古鎮,此時卻充斥着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古鎮的“面子”沒變,但“裏子”已經染上了浮世的菸酒氣,不再是夢中的那個乾淨的地方了。連鳳凰這樣顯名不過百年的古鎮,都已被現代人糟蹋的面目全非,其中的文化內涵早已異化成了俗不可奈的金錢至上。由此觀之,這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還沒有被完全異化,或許是個奇蹟吧!

在物質文化日漸異化的'今天,精神文化也難以“明哲保身”。古人崇尚“仁義”、“孝悌”、“謹信”,現如今的確被大力倡導,但骨感的現實破碎了美好的初衷。“仁義”成了人際交往的鏡花水月,奈何虛與委蛇,笑裏藏刀;“孝悌”成了短視頻裏的逢場作戲,只求博人眼球,賺取流量;“謹信”成了官場職場的羊皮外套,多少阿諛奉承,貪污行賄?這不僅是傳承的異化,更是異化的傳承。

進入新時代,國人也漸漸認識到了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從《漢字聽寫大會》到《中國詩詞大會》,將綜藝娛樂與文化傳承相結合,用競賽的形式完美詮釋了中華文化的魅力,而且在直播機制的監督下,巧妙的規避了功利主義,使文化傳承的骨血脫離癌變,煥發新生。詩詞漢字是中國人的精神禮讚,以這種大會的形式讓其穿越時代來浸潤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或浮躁紛擾或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保持心中的一份恬淡寧靜。大會更是創新傳承的標杆,隨之《國家寶藏》接踵而來,用場景演繹的方式還原國寶的前世今生,藉以向匠人和國寶傳承者致敬。國人向文化之心日熾,掀起了傳統與娛樂結合的文化熱潮,文化傳承當以此爲契機,傳承接創新,在爲國人獻上精神盛宴的同時,讓文化傳承更具生長力和持久力。

傳承文化秉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理念,實屬根本,在傳承中不斷創新改造並且規避異化,纔是最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讓這泱泱五千年文化再傳承個五千年,我們不反對創造新文化,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可等閒視之。

五千年後,或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第一項寫着:“炎黃文化”,抑或華夏文明會和其它三大文明古國一起“載入史冊”,誰又知道呢?

文化傳承作文 篇35

蒼鷹用翅膀感受了天的高遠,螻蟻用軀殼撫摸了地的堅實,每一方土地都有一方人,用自己的一生爲這方土地的奪目而奉獻一切。

那年我隨父母來到錫林郭勒盟。雙足踏入鬆軟的牧草中,我望着遠處山峯矗立在似有似無的暮靄中,看一抹長煙流過,灑下一束潔白。我爲這裏的景緻陶醉了。

一位當地大叔熱情地接待了我們,拉着我的手到竈爐邊,教我做奶茶。我們先製茶包。我一步步模仿着他嫺熟的手法,用小刀輕輕刮拭磚茶邊緣,將其切成塊狀後,放入紗布中,這樣茶包就製成了。隨後,他將一把小米與牛油倒入炒勺翻炒,金黃色的小米在滾燙的炒勺中頓時活躍起來,隨着翻炒上下跳躍,用自己的每一寸“肌膚”去感受炒勺的熱辣,在光與火的交織下上下舞動。油光將其融爲金黃色的微粒,冒着點點星光。小米翻炒好後,他將這金黃色的小米一併倒入煮沸的`清水中,白煙頓時隆起,瀰漫在鐵鍋的周圍。水面上暗涌着水波,小米在沸水中自如地遊動。接着,他將方纔制好的茶包放入水中,磚茶迅速與沸水混爲一體,在水中肆意潑墨,將澄澈的水渲染成深棕色。我幫忙將鮮牛奶倒入沸水中,奶白在水中蔓延開來,一股噴香瞬時沁入我的心脾。他左手捏起一小把鹽夾在大拇指與食指之間,將它輕輕灑入奶茶,右手則拿起木勺,在水面上畫着圈,隨着水面微波翻動着手腕,將調料與牛奶攪拌在一起,攪拌出水面上一道美麗的渦旋。奶茶的香氣滿溢了整個蒙古包,滿溢了整個錫林郭勒草原。

夕陽墜落時分,我們坐在鬆軟多汁的牧草上,任露水浸潤了肌膚,面對遠處落日餘暉給予山頭的最後一脂嫣紅,舉杯對飲。何等愜意!

我本以爲蒙古族人民的生活都是這般無憂無慮,但我錯了,我注意到了當地蒙古包上的修修補補,也注意到了當地孩子手中殘破不堪的書本,更注意到了草原上日漸稀少的蒙古包數量。

接待我們的當地大叔說,越來越多的蒙古族人因爲各種原因背井離鄉,到城市謀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我問他爲何會選擇堅守在這片草原上,他搖了搖手中的奶茶,笑了笑:“不忘本!這做奶茶的手藝,不能丟!”

離開錫林郭勒大草原的那天,我擁抱了那位當地大叔。相遇註定是一場沒有結局的煙火,轉瞬即逝,卻照亮了那年的星空。我不會忘記他在臨別時對我說:“小姑娘,別忘記告訴更多的人,向他們介紹我們蒙古族的文化!”

周國平曾說:“文化是生命的花朵。離開生命本原,文化不過是人造花束。”這位當地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着對這片土地的愛,詮釋着傳承文化的精神,詮釋着如盤旋之根般堅守的真諦。

文化,需要傳承者,更需要傳播者。尊敬的大叔,這被您傾注一生心血的蒙古族文化必將成爲祖國萬里河山中璀璨的明星。

堅守故土,紮根家鄉,傳承文化的精神,縱歲月流逝,也將永駐人間,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文化傳承作文 篇36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它承載着我國五千年來的文化傳綂,也寄託着生者對於死去親人的懷念與祝福。

在中國的現代社會中,反對封建,反對迷信,可是人們卻又常常做一些‘迷信’的事。在過年的時候明知道死去的親人不會回來團圓卻還是要留一個位置,明知燒了的紙錢只會化爲灰燼卻還是那麼積極,明知道再多的祈禱也是徒勞,卻還是說的津津有味。是他們過於無知還是在期盼……

也許我還不能理解,但我一直在尋找答案。

在今年的春天,我再次拜訪了已逝的親人,懷着一種沉重而複雜心情,不知是懷念,還是傷感,但這一行卻證實了我對‘迷信’的體驗。在農村裏的墳大多數都是在山坡上的,那裏雜草叢生,僻靜荒蕪,多年的老路被重重覆蓋,不見蹤影,只覺得眼前是一片“雜草原”。可是年年歲歲,長輩們卻總會讓兒孫們的身影出現在那些老路上,僻靜荒蕪的小徑也就顯出些許熱鬧,在我看來,人到了年老的時候、記憶力會減退,可他們卻把這裏記得如此的清楚。順着小路,來到墳前,墳是那麼的樸實、低矮。每次的到來,長輩們都要清理墳墓,動作是那麼仔細,神情是那麼虔誠,我在一旁默默的看着,不理解他們爲什麼那麼做。可是他們每次都會做的`很好,把擋在墳前的小樹砍掉,讓陽光直射過來,將墳墓照得更亮,每當他們在除草的時候會特別的輕,特別的小心,像是怕把他們弄痛一樣。繚繞的香菸和燃燒的燭光,嘴裏唏噓動着的語詞,虔誠的禱告着對兒孫的保佑……看到這樣的情景,我終於發現自己是多麼的無知。

他們所做的一切,並非無知。並非迷信,也並非封建,那是‘孝義’。是對已逝祖先的孝敬和尊重,是對親人的愛與保護,是對傳綂文化的繼承與傳承,他們要爲下一代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回想今天,有多少人爲了金錢,利益、虛榮、背叛親情,在他們踩着“親情”說,利益比天高,比海大,比一切都有價值時,他們是多麼的卑微和可恥。

‘孝’是我們的傳綂美德,“盡孝”也是我們的責任,‘只有今世的親人,沒有來世的親人’。作爲21世紀的我們,更要承擔起我們的責任,盡到該盡的義務,將美好的東西傳承下去。

文化傳承作文 篇37

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涵豐富而深刻。它有“憂國憂民,爲國請民”的愛國精神;它有“默默奉獻,不求索取”的高尚進界;它有“力克萬難,振興中華”的堅定涵養;它有“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的道德規範;它有“立志勤學,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它有“見利思義,助人爲樂”的崇高情操;它有“律己寬人,懲惡揚善”的處世準則;它有“誠實可信,質樸守法”的生活信條;它有“自尊互敬,和睦相處”的禮儀風範……

我國自古以來一直有尊來愛幼的傳統。古代儒家把“齊家”作爲“治國”的前提條件。《周易》上說:“正家而天下定矣。”《禮記》上說:“家齊而後治國。”《孝敬》上說:“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如果真正做到敬愛自己的父母,那麼會以同樣的心態去尊重周邊的長輩。正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說到這,我突然想起了我讀過的一本《孝》,其中一個故事對我印象特別深“東漢人黃香九歲時母親就去世了,於是他把對母親的思念和愛全部傾注在父親身上。冬夜寒冷,黃香就鑽到父親被窩裏,用自己的身體把被子捂熱;夏夜炎熱,黃香就用扇子把枕蓆扇涼。人們都稱讚他是一個孝順的孩子。黃鄉長的以後,擔任魏羣太守。有一年,魏羣遭受特大水災,百姓苦不堪言。黃香拿出自己的錢財賑濟災民,百姓非常感動;稱讚他:“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千百年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中國人崇尚的`家庭倫理準則,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進步起了積極作用。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在現代社會,家庭倫理關係和道德標準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父慈子孝,夫妻和睦仍然是人們應該信守的道義。

讀過那本書後,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在今天,我們仍然需要繼承和發揚我國的傳統美德。

在我國96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居住着有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在這有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裏,中華美德得到弘揚,我們的幸福成長得到引領。

文化傳承作文 篇38

漢字墨香裏溫存的一筆一劃,是中華五千年世代傳承的表達。戰地的殘陽沒有燃盡古老文化的翅膀,歲月在斷刃旁流淌,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

龍有龍世界,虎守一方土,有傲骨的華夏子孫催着時代發展的震鼓,讓所有人看清了這個能文能武的中華民族。而傳統文化作爲這份榮光的組成部分,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裏顯得尤爲重要。傳統文化的載體,便是書籍。

自咿呀學語時,一本《唐詩三百首》開啓了我對書籍的熱愛,激發了我對傳承經典的責任心。“書是逆境的慰藉”、“書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禪堂”、“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一類具有醒世和號召意義的標語,時常引領着我們向文化的精髓之處——書籍開拓而去。所以在成長這場單程旅行中,我攜帶着墨香,努力奏着蕩氣迴腸的人生樂章。而現如今,多元文化的發展掀起了一場狂瀾。從都市到鄉野,從成年到孩童,從清晨到午夜,燈紅酒綠喧囂浮躁壓榨着人們的視覺和聽覺神經。正如狄更斯《雙城記》中所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發展賦予了人們創造生活享受生活的.權利,而其帶來的浮躁氣息卻重重阻礙着人們精神境界的提升。在此情況下,唯有讀書,才能堅守內心的淨土,也唯有讀書,才能提升文化和道德的修養,才能像龍虎一樣守衛着中華民族這一方土。

那讀書對與我們個人來說有何用處?這是一個圍繞了我們青少年很久的問題。只有搞清這個問題,才能真正從紛亂人世間撥出一席之地,來感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魅力。

讀書使人明智。書籍是無數人思想的瑰寶,是人性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後最直觀的體現。讀書,就是讀思想,觀人性,從而達到一種人生境界——對事物有基本的思考和準確的判斷,從而創造人生的價值。

讀書使人豐富。我讀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後,再去看那東去的江水,全然又是另一種景緻。長江多麼蒼老與豐富啊,那麼多“檣櫓灰飛煙滅”的往事,都在江水之上演繹。從此,我看到的長江,不再只是那個有着江水的長江,更是那承載着厚重歷史的長江,是飄散着酒香墨香的長江。它蒼老、雄厚、深邃、風雅。正是因爲讀書,才豐富了我的欣賞,進而豐富了我的人生。

讀書使人輕鬆。繁華人間,除了自己,一切都是背景。而許多人往往被這些背景拖累,將自己的身軀拉的冗長,去裝載一些可有可無的片段。所以人們腳步沉重,行色簡單,心術複雜。倉央嘉措說過:“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件事不是閒事?”試想,當我們心亂如麻時,若讀了倉央嘉措的這些話語,是否會覺得自己糾結的那些愛恨、名利,都不過是閒事,合上書頁,滄海桑田。窗外陽光刺進來,世上已千年。

我熱愛讀書,熱愛着那種彷彿有一種高過山峯的精神擔在我肩膀的感覺。在讀書這條路上,我是貪婪的,看世間冷暖,品人情百態,礪自身於水泥森林的夾縫之中。在成長這場攻堅戰裏,有書,有經典,就有我的傳承,就有我對這個國家最深沉的表達。

茶氣氤氳,墨香嫋嫋,溫一壺月光。讓時光陪着書頁變老,汲取,傳承,成長,如此,便好。

文化傳承作文 篇39

當五月的風再次吹綠枝頭,蘆葦再次茂盛時,空氣中似乎多了一種甜膩的味道,那是人們煮糉子飄出的濃濃香氣。不知不覺,又是一年端午節。

對端午節最初的記憶是手上那根帶着“姥姥愛”的五色線,房屋門前的艾葉及那冒着熱氣的甜膩的糉子。我們家鄉過端午每個小孩手上都要帶五色線,據說有祛邪之效。小時候父母忙,每次過端午都是姥姥給我戴五色線。因此對端午最初的記憶是五色線,是姥姥那張慈祥的臉。如今五色線依舊綁在手腕上,可姥姥早已離我而去。

長大後,慢慢知道了端午節的來歷。原來它和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有關,沒錯他就是屈原。屈子那“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錚錚吶喊至今在人們耳邊響徹,他那偉大的`愛國精神千年傳承。

現在,祖國強大了,端午節也走向了世界。2009年9月端午節成功入圍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爲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端午節這一天各地民衆都會以獨特方式慶祝端午。賽龍舟、包糉子、喝雄黃酒等活動讓人們在忙碌中重新找回了那最質樸的生活方式。

作爲21世紀的新青年,我們應當成爲優秀文化的傳承者,向世界詮釋新時代的新文化、新精神,讓民族的變成世界的。

文化傳承作文 篇40

我的媽媽收藏着一把銀製的小剪刀,小剪刀特別精緻,只有兩三釐米寬四五釐米長,從外表看它就跟普通的剪刀一模一樣,只是這把小剪刀有點特殊,它的刀柄很長,把手比較短,沒有刀刃,媽媽說這是做衣服專用的剪刀。這把小剪刀是媽媽的曾祖父留下的,說起來還有一個很長的故事呢!

我的外高祖父是馬尾快安人,他心靈手巧,學了裁縫,開了商鋪“同興泰”,因爲手藝精湛且會做洋裝,店鋪越開越大,成了馬尾當地有名的商鋪,同興泰製作的服裝非常的板正,細節處理的.很嚴謹,面料又好,深受顧客的喜愛。外高祖父離世後,我的外曾祖父找到原來店裏的老裁縫師傅,向他們學裁縫,後來也開了一家裁縫店,店鋪在馬尾前街62號,他帶着銀剪子牢記外高祖父的教誨,也是一板一正地做衣服,認真且嚴謹。解放後外曾祖父加入到服裝合作社中,只是後來由於我的外公去了建設局,外公唯一的孩子就是我的媽媽大學畢業後當了老師,我的家族中就沒有人再幹裁縫這一行了,“同興泰”早已隨着老馬尾人的離世淡忘,唯有這把銀剪子留了下來,傳到媽媽手中,媽媽說等我長大,會交給我。

雖然我不知道“匠人精神”究竟是什麼,但從我從外公做人做事總是非常認真似乎讀懂了什麼。外公的手特別巧,小時候我的小衣服,小褲子都是外公親手製作。而媽媽做事也很細心,所以她從小到大在同齡人中總是比較出色。認真積極就是我們這個家族的家風家訓,我們家的傳家寶。

銀剪子代表的匠人之心,認真積極,我會傳承下去。

文化傳承作文 篇41

俗話說的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人的平常習慣可以影響到他的人生。“國有國法,校有校規,家有家風”,家風家訓就如同夜晚的一盞路燈,照亮了我前進的道路;家風如同一條寬廣的馬路伴我走向光明;家訓如同一面鏡子,實在提醒我正視自己身上的優點和弊端。

在每個人的生活中,想必每個人的家庭都有着不同的.家風家訓。當然,我家也不例外:百善孝爲先,孝敬是根本。我們家的家風就是“孝”: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尊敬老師、愛兄弟姐妹,是我們家的一貫家風。家訓就是聽從父母、老師等長輩的教誨,來指引我們前進的道路。

從小爸爸媽媽就教育我們兄妹要做一個孝敬長輩的人,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愛人者仁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這句座右銘時刻提醒着我。

我們家時常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前幾天,當爸爸端着一鍋美味的魚上桌時,我立馬拿起筷子準備品嚐魚的美味。這時爸爸的一句河東獅吼,嚇得我連忙把手縮了回去:“先不要着急吃,一會兒給爺爺奶奶送點。”緊接着,爸爸拿來一個大碗和一個湯勺,盛了滿滿的一碗,讓我端着給老人家送去。

幼時的我不理解爲何總給爺爺奶奶送一些飯菜和水果,到現在我漸漸明白了:因爲孝敬父母纔是一個好兒女,只有孝敬長輩的人才會教到更多的朋友,這也是爸爸時常教導我們的。父母的一些做法和行爲給我們這一代樹立了好榜樣。爸爸媽媽還時常教導我們爲人處世,不要只想自己,要多多爲別人着想。

現在的我已經是一名四年級的小學生了,我學會了尊重老師、尊敬長輩、孝敬父母。我還要做的更好,給我們的下一代人樹立更好的榜樣,讓我們的優良家風傳承下去。

文化傳承作文 篇42

夏日清晨,蘇州的大街小巷裏,響起各種各樣的叫賣聲,甚至夾雜點蘇州山歌。陽光直照着大地,濃茂的樹葉沙沙作響,新鮮的空氣隨風相迎,還瀰漫着陣陣花的清香。

這羣老人是誰呢?瞧,她們就是地地道道的蘇州老人,是蘇州那股清香的傳承人!這支浩浩蕩蕩的賣花大軍中,也有我的老太。

在家鄉蘇州的夏天,路過拙政園或者博物館,總能看見我的老太的身影,她手捧一隻竹編小盆,坐在小板凳上,嘴裏哼着蘇州歌謠。那隻小盆裏,就是白蘭花與茉莉花做成的'手環。

每當看到有遊客的目光猶猶豫豫地望着盆裏的花朵時,老太就會笑着迎上前去,操着一口濃重的蘇州吳儂語:小姑娘,要不要買花環?那位遊客會被老太的誠意打動,高興地買下一串或者幾串白蘭花環。有時有外國友人主動走來,老太就會熱情地招呼那位國外遊客,還能說一句:Hello,你是外國人嗎?來,來,來,阿要買串花?這時,那位外國友人一高興,不僅把花買了下來,還邀請老太合影。

等一切結束後,外國友人還會用不怎麼標準的中國話說了聲:謝謝!老太也以微笑回報。正是老太這份熱情,纔可以使她很快地把花賣完。

每當炎炎夏日,我們來看望老太時總可以看到老太拿着鐵絲,在燈光下穿花扎手環。在燈光的輝映下,一朵朵白蘭花與茉莉花,顯得更潔白,冷豔。我們這些晚輩勸阻老太這麼大年紀了,天氣熱,也不缺錢,不要去賣花了。可老太笑着拒絕,還是堅持賣花。

或許是老太的這份堅守,去年蘇州電視臺採訪了老太,當時標題讓我記憶尤爲深刻:從鼎盛到落沒,漸行漸遠的花香。採訪中,老太講述了關於白蘭花、茉莉花、玳玳花的故事。

這三花盛行時期正是她童年成長的時期,採花、賣花,辛苦亦快樂着。看到老太眼中閃爍的東西,眼前浮現出老太賣花的場景,我總迫切地去了解蘇州的傳統文化,老太也總是耐心跟我講解,那神情就彷彿回到了她童年時期

如今,漫步在蘇州的大街小巷,聞到那淡淡的清香,我卻覺得它並不遙遠,總會想起老太的身影。因爲它記載着蘇州風雨滄桑花香傳承人,記載着老太們一代又一代流走大街小巷的足跡,一如那白蘭花與茉莉花的芳香經年歲歲濃。

文化傳承作文 篇43

作爲學藝人,每年暑假,我都會奔波於蘇州、杭州、上海、北京。今年暑假,我有幸在上海拜訪了中國笛壇泰斗、“笛王”——陸春齡老師。在他老人家裏,我不僅學到了高水平的竹笛演奏方法,更大的收穫是我從老爺爺身上,學到了什麼是“笛魂”,“笛魂”就是無私的傳承。

陸老師家在上海中心城區一所幽靜的老區中,邁步於小區的甬道,大樹籠陰,翠竹相伴,心中的浮躁頓無,內心更添了幾分崇敬。

“請問,這是陸春齡老師家嗎?”輕輕叩開了房門,小心翼翼地問道。“你是山東的小葉子吧?”門口出現了一位慈祥和藹的老人家,正微笑着看着我。這不正是自己日夜崇敬的在電視、網上經常看到的陸春齡老師?一時間,我驚呆了。

“快請進,你看,我都準備好了水果,太熱了,先吃點解解渴。”陸老爺爺伸手把我拉進房間,安排到會客室,忙着沏茶去了。

“老爺爺好”,半天我才緩過魂來,“別忙了,來,我自己來”,我忙跟過去幫着添茶倒水。“坐,坐,路途這麼遠,一定很累吧?”陸老爺爺回到會客室的辦公桌旁坐下,招呼我坐在他旁邊的沙發上。“這麼遠來學習竹笛,精神可嘉呀!”

“你來的正是時候,我剛做了個小手術,白內障手術很成功,昨天剛出院。哎呀,年齡大了,都93歲了,人就是個機器,時間長了,就得維修一下,正好你們聯繫來,我也能看的清楚,好,好。”幾番話下來,我緊張的心情頓時舒緩過來。

“來趟不容易,我抓緊時間,給爺爺演奏什麼曲子呢?要不,先吹一首技巧性曲子吧。”我找出C調笛子,演奏自己最拿手的高難度笛曲《三五七》。《三五七》是九級的曲子,有笛子演奏難度最大的循環換氣。

“好,不錯,這麼小的年紀能有這演奏能力,不錯”,陸爺爺拍手叫起好來,“來,小琳子,再吹首韻味性曲子吧。”我還是用C調笛子,演奏參加全國比賽獲金獎的笛曲《姑蘇行》。

“嗯,還不錯,韻味性曲子不好吹,難度更大,需要對作品有很深的.理解,才能吹好呀。剛做完手術,醫生不讓我吹笛子,來,小琳子,你吹,我給你講着。”老爺子手把手地教我笛子技法和怎麼理解曲子。

陸爺爺問起我師承誰,我告訴他是唐俊喬老師,老爺爺更高興了,“那是我最得意的學生俞遜發的學生,說起來,你應該是我第四代傳人了,我再認個重孫女好不好?”

“老爺爺好!”一時間,我都激動壞了。陸老爺爺又找出他演奏的帶子集,還有寫的笛子演奏專著,都提上勉勵送給我。

時間過得飛快,不驚覺一上午過去了,老爺子又邀請我們一起吃了午飯,午飯後,老爺爺興致勃勃找了件鮮亮的衣服,主動和我合影留念,激動得我腦子都快飛了。

“你天資不錯,基礎也很好,好好學,將來把笛子藝術發揚光大。”離開時,老爺爺一直送我上了車。

一番話語似重錘,句句敲在我心坎上。我真正明白了老爺爺之所以受世人尊敬和愛戴,不光是他笛子演奏水平高,更重要的是他的人品和境界。傳承,無私的傳承,引導我不斷前行。

文化傳承作文 篇44

餌塊,一向是會澤人揮之不去的年味。聽媽媽說,小時候家裏並不富裕,會澤經濟也比較落後。一年四季周而復始,每一個孩子最嚮往的就是過年時那一口香噴噴的餌塊。

打餌塊是會澤人的習俗。通常幾家人扛着幾十袋米,來到已經準備好的機器前,“呼嚕嚕”地把米全部倒進機器,“轟隆隆"的機器運轉聲下,一粒粒飽滿的米變成了一筐筐細膩的米粉,再變爲一段段短短的、誘人的、散發着熱氣的餌塊。聰明的小販此時也不失時機地把賣米涼蝦的小車推來,孩子們一擁而上,討來一段餌塊,買上一碗米涼蝦,把餌塊泡在米涼蝦裏,一口下去,滿嘴香甜,一年的幸福也就包含在其中。

千張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食之一。但在會澤,這個佳餚,卻成爲一份濃厚的年味。會澤的年味多種多樣,過年的千張肉,幾乎是各家各戶親手製作的。在家時,我也常常幫媽媽做千張肉。媽媽把買來的肥瘦適中的五花肉洗乾淨,加生薑片、花椒、料酒在鍋內煮至七分熟,取出五花肉在肉皮上抹上蜂蜜,放到油鍋裏炸到七成黃,取出後,把五花肉切成薄片,再把切好的五花肉肉皮朝下放入碗中,肉上面放上醃製好的梅菜、生薑片、老抽、生抽、適量的白糖等,放高壓鍋內大火煮後轉小火蒸30分鐘,蒸熟後取出倒扣在盤中,一碗香噴噴的千張肉便出現在眼前。

千張肉的味道與年糕一樣,食之脣齒留香,是我記憶中揮之不去的那一份年味。

大年三十,貼春聯是頭等大事。我們家的春聯,往往都是買的。今年臨近春節,學校買來大張小張的`紅紙,剪成條狀,讓我們自由發揮。我把毛筆浸潤在硯裏,然後將筆頭多餘的墨汁拭去,在裁好的紅紙上揮毫潑墨,提筆、頓筆、轉鋒……很快,一個個方塊字便威風凜凜、霸氣十足地躍於紙上。一副春聯寫好,我擡起頭,同學們都圍在我周圍,時不時發出讚歎聲。回家後,春聯被外婆搶去,她拿着春聯端詳着,臉上的皺紋擠在一起又慢慢散開來,大笑着說了聲:“寫得真好!跟書法家一樣!”得到誇獎,我的心頭滿是快樂。爸爸走過來,遞給我一張“福”字,讓我照着寫。我從筆架裏取出一支大筆,飽蘸濃墨,提按頓挫間,一個瀟灑飄逸的“福”字便落成。外公和外婆一起叫道:“好!好!"家人們也都拍手叫好。

一年又一年,“年”這一盛會就這樣在傳統的緊密急促的程序中,在燈火通明的夜裏,在我們興奮和快樂的嬉戲中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

文化傳承作文 篇45

俗話說,百善孝爲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爲有這樣的傳統美德而感到驕傲與自豪。許許多多孝敬長輩的美德如春風一般感染着我,打動着我那純潔幼小的心靈。

記一年前,曾外祖母因摔倒股骨受傷急需手術。得知這個消息,全家人的心揪得緊緊的。手術那天,一家人老老少少早早守候在手術室外。外公那飽經風霜的臉上寫滿了焦急,他一會兒看看時間,一會兒伸長脖子直盯着手術室的大門,一會兒使勁抽着煙……頓時,空氣彷彿凝固了一般。大家的`心裏像十五隻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直到曾祖母被推出手術室時,我們懸着的心終於落了下來。

手術後,曾外祖母住院期間,外公、外婆每天輪流到醫院無微不至地照顧她。每日三餐一口一口地喂她;白天定時給她按摩、翻身;晚上給她擦洗身子,端尿壺……白天還好,可是晚上陪護的家屬只能趴在牀邊打一下盹,有時整宿都沒合過眼。由於長時間睡眠不足,外公、外婆都有濃濃的黑眼圈,整個人也消瘦了不少。鄰居的李伯伯見了,心疼地對外婆說:“你們一家人都累壞了,請個護工幫忙吧!”外婆卻斬釘截鐵地說:“媽媽含辛茹苦地把子女拉扯大,現在她病了,我們應當儘儘孝道,再苦再累也要親自照顧她。”

三星期後,曾外祖母終於出院了,可還是走不了路,心情十分沮喪,經常嘮叨道:“我一大把年紀了,該走了,不要再拖累你們啦!”外公外婆聽了,總會和顏悅色地說:“媽媽,您那麼辛苦把我們拉扯大,現在我們照顧您是應該的。別想那麼難多了,把身體養好了比什麼都重要!”於是,外公、外婆仍然悉心照料她。每天早上六點多,外公就得騎車到街上買豬骨頭來燉湯,外婆把燉了兩三小時的湯倒出來再和大米、海蠣幹、胡蘿蔔等熬粥,有時加點面線、雞蛋和切碎的菜煮湯……一天六餐,除了注意飲食營養的均衡,還要變着花樣做吃的;一家人輪流陪老人聊天;天天給老人擦洗身子;定時做康復訓練……外公外婆忙得不可開交,但始終沒有半句怨言。漸漸地,曾外祖母的氣色越來越好。半年後,她終於能拄着柺杖走路了,久違的笑容又回到了曾外祖母的臉上。當左鄰右舍來向她道喜時,她總是語重心長地說:“要不是我那孝順的兒子和兒媳婦,哪有今天啊!”

是的,外公、外婆用自己的行動默默踐行了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它已深深地烙在我心靈深處,這是一種孝的傳承。我會從她們手中接過“孝”的接力棒,把這種敬老愛老的美德發揚光大!

文化傳承作文 篇46

站在世紀的長河上,你看那牧童的手指矢終不渝地遙指着一個永恆的英雄盛世—那是金戈鐵馬的三國,那是英雄輩出的三國。

翻開三國演義,便如拔出了一把鏽跡斑駁的古劍,黯然的精光終,閃爍着豪傑們不滅的精魂:生死契闊,氣吞山河,金戈鐵馬夢一場,仰天長嘯歸去來……都在滾滾大浪中灰飛煙滅。

無論是劉玄德的仁義,曹孟德的狡詐,孫仲謀的年少有爲……都無法掩蓋住諸葛孔明的光芒,羽扇綸巾,運籌帷幄,三教九流,無所不通。在隆中,劉備成就了諸葛亮,在漢中,諸葛亮成全了劉備。

諸葛亮除了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之外,還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在七星壇仗劍求風,雖說有神話色彩,但足見他對氣象、天文方面的瞭解。製造出木牛流馬,說明他在機械製造方面也頗有造詣。更不用說草船借箭的神機妙算,巧破蠻兵的鬥智鬥勇。三國時代的科技色彩幾乎在他一人身上體現。

但當這顆巨星在五丈原隕落之後,科學之光便逐漸暗淡,只剩下爾虞我詐,人心蠱惑。幾乎沒有像孔明在世時那些令人擊節而讚的戰鬥了。孔明的平生所學雖說傳給了姜維,但這位繼任者在外憂內患的情況下未能實現他的夙願。普天之下難道只有姜伯約可能學會武侯的真傳嗎?我想不該是這樣吧,中原之大,人才輩出。但由於歷史的侷限性及封建的思想,諸葛亮只將他的才學託付給了姜維。歷史告訴我們,諸葛亮傳沒有傳好,姜維的承也沒有承好。

縱觀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有許多輝煌的科學成果只在史上留名,未傳到今人手中。張衡的地動儀未被當政者重視,結果失傳;華佗所著《青囊書》卻被少於一盆火中;唐三彩名聞天下,卻因工藝的封閉性成了絕筆的美。我們的古人的利己主義觀念太強,也許“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但最終損失的是中華民族乃至世界的進步。

四大發明已知爲國人的驕傲,也推動了西方社會的發展。但當西方人向乾隆帝展示他們的科學成果是,這位自負的皇帝還沉溺在天朝的美譽之中。從此,中國落後於西方,那一段誰也不願提的`屈辱歷史開始了。這一承重的打擊讓醒來的中國人明白科學傳承的重要性。

當然,在現代社會,科學的更新與進步是很快的。作爲21世紀的中學生,我們有先人與當代人傳授的的足夠的科學知識。如何承擔好學習這一責任便是我們最先要考慮的。既然“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我們要做的便是遙望歷史,做我們應當做的事。

文化傳承作文 篇47

我攙着顫顫巍巍的奶奶走在故鄉的馬路上,父親拎着一個袋子,後面跟着大小親戚。這個在故鄉過的春節,不知是家裏爲祖上燒紙的第幾個年頭,抑或幾十年了吧。

火升起來了。火苗藉着風勢竄得老高,擺舞、翻動、無聲地怒吼。我將天堂銀行的鈔票擲入,火舌被短暫地壓下去,收斂一些;鈔票在烈焰中捲曲、湮逝,飛向另一個世界,於是火舌又翻騰起來了……

一陣輕咳,堂弟拉着我的衣角:“哥哥,好嗆啊,下次我不要來了”。我嘆口氣:“不行,你太小,還不明白……”記憶的潮水淹沒了我。

那年,比堂弟大五歲的我,同樣地對燒紙甚不瞭解。不能說是迷信,可也不知道爲了什麼,只在大人忙着燒紙時背身低聲咳嗽,敷衍了事。

那年,燒紙統由爺爺負責。回到家裏,爺爺已經累得癱倒在沙發上。我有些心疼:“爺爺,注意身體,下次別去了吧。”爺爺依然堅決地搖頭:“別看你爸爸一直跟着我,他心裏頭纔不想去呢。我要是再不去,誰還記得祖上啊。”爺爺有些傷感:“哎,我過去之後,我們家可千萬別把這事忘了啊。那是我家的根!看看他們,就想起了過去的苦日子,想起我的.爺爺奶奶、父母對我的好,想起他們對我的各種囑咐,可惜啊,現在的好日子他們沒過着,都沒有享到福。孩子,你能懂爺爺的心嗎?”我沉默着,點點頭。爺爺撫着我的頭,頓了頓:“好孩子,交給你了。等我不在了,可別忘了每年看看我,給我燒點紙,爺爺可是一直惦記着你呢……”

“哥……哥!”我回過神來,又想到今年爺爺因身體不適未能前來,眼眶有點溼潤,隨着對親人離去的不捨,我漸漸明白,燒紙是我們對故人最深切的懷念和祝福,也是對過去的一種反思,爺爺把這重任直接交給了我,而這份責任也快落在我的肩上了。我俯下身將紙質小汽車交給弟弟,看着他稚嫩的小手將其拋入火中,我的心中充滿了莊嚴、肅穆之感,彷彿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我會慢慢傳承給弟弟,他也終會理解的。

多麼希望,將來我能帶着我的妻兒燒着紙錢,在黃昏下面對西邊的殘日——祖上的方向,深鞠躬;多麼希望,將來子孫們能將其代代相傳,在紛繁複雜的生活中偶爾回首,尋找那家的方向。

文化傳承作文 篇48

舞臺上的燈光打在我身上,熟悉的伴奏聲再次響起,而觀衆們一臉的期待更是讓我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越劇是中國的第二大劇種,唯美典雅,盡顯江南文化的韻味,也只有在浙江,這片小橋流水的江南水鄉才能孕育出如此美麗的劇種。猶記得當年我還年幼,看着電視裏越劇演員在咿咿呀呀地唱着,我也心動了,纏着媽媽非要給我報個越劇班。上課第一天,我興沖沖地來到補習班,滿心歡喜地以爲自己馬上也能成爲名角了,也能在臺上揮舞着長長的水袖,唱着優美動聽的曲子,然而無休止的基本功練習很快就消磨了我的意志,多少次高難度動作反覆練習讓我想放棄,不過後來還是咬咬牙堅持了下來。

這天,我又因爲遲到了而被老師罰壓腿三十次,而且因爲當時狀態不好,還得到老師一對一“輔導”的機會。當我把腿放在架子上時,老師的手就上來了,直接壓住我的腳踝,無論我怎麼喊痛,他絲毫沒有升起一點憐憫之心,依然沒有鬆開手,還堅持鼓勵我不停地用下巴去碰觸腳尖。十次、二十次、二十五次,終於,在我的努力下,我的下巴終於觸碰到腳尖了,“好,成功了!再來五個!”我咬着牙繼續,五個過後,老師終於鬆手,讓我把這條腿放下來。

當時心裏特別不痛快:不就是遲到幾分鐘嘛,何必非要來這“魔鬼般”訓練?再說了,真正上臺時,別人又不看你這些基本功,難道上臺還要表演個壓腿?一想到這,我的眼淚再也忍不住了,馬上要奪眶而出,我只好憋着氣低着頭對老師吐了一句:“我先去下廁所。”就別過臉跑開了。

來到衛生間,眼淚再也忍不住吧嗒吧嗒往下掉。現在好多人都選擇去學流行歌曲,學那個可不像學越劇一樣還要掌握那麼多基本功,我難道還要再堅持下去嗎?一想到自己的初衷,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後,我還是安慰了下自己,沒事,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我也能堅持下去。

擦乾了眼淚,再次回到排練廳。滿心以爲剛纔的一幕已經過去了,可是等待我的卻是令人發顫的劈叉,而這一直都是我的弱項。

遠遠望去,地上坐着的'都是一個個成功劈叉的小妹妹們,一條條小腿整整齊齊地排列開來,與地面接觸地毫無縫隙。而我呢?年齡比她們大幾歲,學的時間也比較短,根本沒辦法讓身體完全下去。

我終於來到了自己的位置,小心地打開雙腿往下坐,可當我的大腿離地還有一個拳頭左右的距離時,就沒辦法再往下了。老師一眼就發現了我,徑直朝我走來,我就知道情況不妙!果然,她一過來就直接坐到我後面的大腿上,再雙手放在我的肩上往下壓,那一刻我體會到了什麼叫撕心裂肺的疼!當然,在這一節課之後,我依然沒學會劈叉。但是老師當時堅定的眼神卻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裏。

那天回家以後,只要一有時間我就練習壓腿。功夫不負有心人,過了幾個月,我終於會成功的劈叉了!當我的雙腿緊貼地面時,我的眼淚也忍不住再次奪眶而出。

學習任何一門藝術都需要堅持,在你達到一個小目標時,纔會明白何爲“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文化傳承作文 篇49

夢想,這一沉重的話題,許多人卻一直爲夢想而努力着,付出心血。夢想的故事在一代代人的心中烙下了印跡,而父輩們的夢想也影響着我們少年一代的勵志成才之路。爸爸一直是我家的脊樑柱,也是我成長路上的一片風帆。

前年夏天,有一天早上,爸爸把我叫起來,說是要帶我去看看他種的田。平時的我從不關心父母的那些事,但看到爸爸興奮的神情,我滿口答應了。爸爸帶我來到田邊,田裏種的都是水稻,一大片一大片的,比廣東的時尚廣場要大得多了。爸爸驕傲對我說:“這都是爸爸種的!”我驚訝地問:“這一片都是嗎?”“對啊!”爸爸笑着說。

望着爸爸辛苦種植的稻田,我不禁想起了爸爸曾經頹喪的臉龐。在廣東的時候,爸爸曾開了一個挺大的工廠。一天,媽媽說爸爸的工廠沒有了,我不相信。當我看到時,大門沒有了,裏邊空無一人,如同荒廢的.建築工地,已經不是我記憶中那個工廠。記得那是寒假第4天,我們回了老家,直到午夜十一點多才到。當時奶奶下了麪條,吃麪時,我望着爸爸那緊縮的眉頭,聽着不太明白的話。我想:我家的今後生活會怎樣,爸爸該怎麼辦呢?

再望望爸爸黑黝黝的臉,我曾經的擔心早已消失,不禁感嘆道:啊!這個男人是我的爸爸,太厲害了!他又有了新的夢想,在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失敗後又爬起來,又重新給了我們全家的夢想,爲我在成長的路上樹立目標,爸爸已經成爲了我的偶像,是我最崇拜的人。

爸爸的夢想在實現的路上,而我的夢想呢?其實我也是走在追夢的路上。

剛進啓航,我總是想家,但媽媽總安慰我,叮囑我好好學習。爲了自己的夢想,我也慢慢地適應着學校的生活。夢想的舞臺也一次次擺在了我的面前。我有幸代表學校參加“梅林杯”小學漢字錄入比賽。比賽開始,我飛快地打起來。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了,我雖越來越緊張,但卻更加自信了。因爲我彷彿看到了爸爸期待的面龐,聽到了爸爸叮囑的話語:孩子,只要有夢想就一定行!最終,我取得了市三等獎。

爸爸的身上有着夢想的光輝,我的身上也閃爍着夢想的光輝。我們父子倆的夢想都在尋找實現的階梯,在父子倆的傳承中講述着勵志的故事,爲美好的明天而努力着!

文化傳承作文 篇50

一門技藝不僅是對一個時代的探索,也是一種文化的標誌,技藝承載了太多的文化責任,一門技藝的創新與發展,要經過多少歲月的淘洗,歷史的變革,時光的蹉跎,每看到這些古老的技藝,還在爲人堅守,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對於歷史的敬意了吧。

剃頭俗稱“理髮”,這一古老的技藝,相傳南北朝時期就有這樣的傳統,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正式的學名,稱爲削髮而已,而後,這一行業,逐漸走向成熟,我國的第一個理髮店,清朝順治年間建成,從清朝開始,商業形式的理髮開始出現。

進入21世紀之後,理髮成爲“美髮”這一新的名詞之後,其行業逐漸壯大起來,危機也隨之開始出現,現代元素的過多侵入,開始失去了對理髮行業最根本的繼承。

現在的我們,只要花上一點錢,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剪出一個令自己滿意的造型,用現代人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流行風,真正從根本上講,這也許是對於歷史的.斷裂,技藝精神的磨滅。

我們村子裏面,基本也都去大一點的美髮店去了,而我,總是到我們這裏一個快給別人剪了一輩子頭髮的人手裏理髮,有人認爲,其技術水平差,沒有檔次,但我一直以爲,他也許是少有人對於理髮技藝的完整傳承了,這樣的一個師傅,從我記事開始,就從來都是在堅守這份職業,哪怕現在形勢並不好,也並沒有放棄自己的職業,當然,也有人勸過他,但他都是一笑而過。

在很多人的蔑視與異樣的眼光之中,依然風雨無阻地去堅守自己的職業,幾十年來,理髮的價格從來沒有變過,每次都全心全意爲顧客服務,我想,在他的心中,這不僅僅是一份職業這麼簡單,這更是在堅守一份職業操守,傳承一份文化精髓。

什麼是技藝的傳承,技藝的傳承,不僅僅需要過硬的技能,更需要的是,一份認真,敬業,忠於職守的職業態度,傳承的不僅是技藝,傳承的更是一種精髓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