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以石碑文化爲主題的作文(通用12篇)

以石碑文化爲主題的作文(通用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9W 次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以石碑文化爲主題的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以石碑文化爲主題的作文(通用12篇)

以石碑文化爲主題的作文 篇1

石頭,給人的感覺總是冰冷的,堅硬的。如果,僅僅是石頭,毫無出處的石頭,顯然它的價值不高,更別提什麼文化價值了。但是,到底是什麼東西賦予了某些石頭以柔韌的內涵和生命的品格呢?我想,那應該是石頭上的文字吧。

古往今來,那些有名的碑文正是石頭文化的典範之作。其實,從古至今,碑石就和文字結下了不解之緣。石碑作爲碑文的載體,讓這種文化得以傳承下來,一代又一代。而文字則爲石碑注入了生命的血液,賦予石碑以文化內涵及文化意義。於是,石頭不再是枯燥而冰冷的了,它開始變得鮮明而生動起來了。特別是那些刻有名人手跡的碑石更是如此,其文化價值更是不容小覷。世人所謂的名勝古蹟,正是有了那些屹立的碑文,讓其名氣更是如日中天,幾經風雨洗禮,碑石文化的芬芳更顯沉鬱。後人也從那些經久不衰的文字世界裏找到了精神的價值,生命的寄託。於是,碑文成爲一種文化積澱,一種精神的迴歸。

鑿在石頭上的文字不同於印在書頁上的文字,雖不易傳播,但它更具一種動人的力量,一種硬度。它,屹立着一座精神的豐碑,昭示着一種精神品位。同時,也不斷鼓舞着仰視它的人們。而校園碑石,其價值何在呢?我想,它應該是校園文化的一種有力體現,校園精神的凝聚和指歸。它,昭示着校園獨有的精神風貌,書寫了校園在時代奮進中前進的文化方向,深刻地影響着學生的日常行爲和生活作風。因此,可以說,它也是一所學校的標誌。不僅僅是校園一隅的獨特一景,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一座了校園的歷史,並將繼續展望它美好的前景。

每天,不管是豔陽高照,還是暴雨狂風,那些石碑總是默然屹立於校園之中,默默注視着那些往來穿行的人們,它不說話,也不會說話,只是以這樣一種獨特的沉默的態度表達着自己的存在。因此,沒有誰能確切地知道這些有形的石頭到底給了自己什麼。但是,一天又一天的路過,哪怕只是不經意的一瞥,那種精神性的東西就已經開始潛移默化地植入一個人的心中,然後,慢慢地,它醞釀成了一種精神情感,形成了一種有方向的精神導引,時時激勵着自己,鞭策着自己,指引着自己。這時候,人們開始發覺,石碑對自己的意義變得越發清晰可觸了。對於一個個體的人是如此,對於一座校園更是如此。它影響着一羣人的精神品位,一種精神氛圍開始形成,而一代人影響着下一代的人,然後源遠流長。這不僅是石碑文化的發展方向,也是整個文化的發展方向。

在我看來,校園石碑文化的意義就在於激發人們的生命鬥志,潛在意志力,在生活的曲折與磨難中不屈不撓,不卑不亢,頑強不息地生存着。總之,它的正面的引導作用影響着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人生是平凡的,很多時候找不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人生座標不明確,覺得活着很累。於是,小寫的我越變越小了,最後模糊了,人們開始逐漸迷失了方向,失去了激情和動力。而我想,人是需要被鼓舞的,人的潛在生命力創造力更需要被激發,這樣的人生纔會有希望,生命纔會光鮮亮麗。

但是,如何讓自己變得不那麼卑微瑣屑,如何在自己的人生中求得奮進、如何完善完滿自己的人生、如何讓自己成爲自己想要成爲的人——積極、上進、具有豐富人格的人呢?這就需要認真去思考,以真切的實踐完成思想上的躍進。笛卡爾說過,我思故我在。可見,思考對於我們顯得尤其重要。在思考的過程中,我們的精神也就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變得更爲理性明智。使我們以正確的態度去面對生活,面對我們的人生。

以石碑文化爲主題的作文 篇2

假如忘掉是春天消失的冰面,那麼牢記便是灼灼其華的桃花運;假如忘掉是夏天裏落英繽紛的桃瓣,那麼牢記便是接天枯葉無窮碧,映日別樣紅的蓮花;假如忘掉是秋天裏已無挈雨蓋的蓮花,那麼牢記便是尤有傲霜枝的金菊。假如忘掉是冬天裏比西風酒更瘦的殘菊,那麼牢記便是傲雪單獨、尤有暗香的春燕!

忘掉和牢記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雖然有人說,“忘掉代表着叛變”,但我卻這樣說爲了更好地忘掉而牢記,爲了更好地牢記而忘掉。

忘記與銘記好似一株果樹的並蒂果,誰也離不開誰。假如硬要把他們分離,只能導致二者俱傷的結果。我們可以忘掉花束和歡呼聲,但大家務必牢記眼淚和荊棘之路;我們可以忘掉泥濘不堪與黑雲,但大家務必牢記艱辛與彩;我們可以忘掉懸崖峭壁和險峻,但大家務必牢記攀爬和艱苦。

大家,在太陽底下努力過,在六月中落敗過。大家,即然能再次返回這兒,大家就需要忘掉全部的顧忌和彷徨,牢記全部的勤奮和拼搏,再度揮斥方酋,激揚文字,宏圖霸業,主宰者浮沉。大家應當而且一定堅信大家會看漫江碧透、層巒疊翠,大家會覺得戰地黃花格外香。大家會牢記,任日月穿行,大家也擡着頭哈哈大笑打開門去,我輩豈是蓬篙人!

忘掉時,我們要拿得起放得下,擺得下,宛如進到“慕然回望,那人卻在燈火闌珊”的真諦,物我兩忘,忘掉一切,輕輕鬆鬆上道,扔下負擔。牢記時,大家象時光沙漏一樣,分分清主次,擇甲乙丙丁,一一仔細挑選,隨後取出最耀眼奪目的那支外伸牆根的紅杏,放到心裏最重要的地區,讓它綻開,細細地釋放出來全部的香氣,讓它浸溼心底。

忘記與銘記,在人們的心裏會如一杆天平秤,稱出伯仲之間;在人們的手上,會如一瓣丁香花,香出弱冠之年;在人們的眼裏,會如一絲綿綿細雨,潤出天街綠意盎然。因此,大家應當在春桃、夏荷、雪梅、曉梅中把忘掉和牢記擺放在心中。

在內心的碑石上,撰寫忘記與銘記!

以石碑文化爲主題的作文 篇3

如果忘記是春天裏消逝的冰層,那麼銘記就是灼灼其華的桃花;如果忘記是夏季裏落英繽紛的桃瓣,那麼銘記就是接天落葉無窮碧,映日別樣紅的荷花;如果忘記是秋季裏已無挈雨蓋的荷花,那麼銘記就是猶有傲霜枝的金菊。如果忘記是冬季裏比西風更瘦的殘菊,那麼銘記就是傲雪獨立、猶有暗香的雪梅!

忘記和銘記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儘管有人說,“忘記意味着背叛”,但我卻說爲了忘記而銘記,爲了銘記而忘記。

忘記與銘記如同一株樹上的並蒂果,誰也分不開誰。如果硬要把它們分開,只會造成二者俱傷的結局。我們可以忘記鮮花和掌聲,但我們必須銘記淚水和荊棘;我們可以忘記泥濘與烏雲,但我們必須銘記坎坷與彩;我們可以忘記懸崖和陡峭,但我們必須銘記攀登和艱辛。

我們,在陽光下拼搏過,在六月中失利過。我們,既然能重新回到這裏,我們就應該忘記所有的顧慮和徘徊,銘記所有的努力和奮鬥,再次揮斥方酋,激揚文字,指點江山,主宰沉浮。我們應該並且一定相信我們會看漫江碧透、層林盡染,我們會感到戰地黃花分外香。我們會銘記,任日月穿梭,我們也仰頭大笑開門去,我輩豈是蓬篙人!

忘記時,我們要拿得起,放得下,猶如進入“慕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最高境界,超然物外,忘記一切,輕鬆上路,拋下包袱。銘記時,我們象沙漏一樣,分輕重緩急,擇甲乙丙丁,一一細心選擇,然後拿出最耀眼的那支伸出牆頭的紅杏,放在心中最重要的地方,讓它綻放,細細釋放所有的香味,讓它浸透心田。

忘記與銘記,在我們的心中會如一杆天平,稱出平分秋色;在我們的手中,會如一瓣丁香,香出豆蔻年華;在我們的眼中,會如一絲細雨,潤出天街綠意。於是,我們應該在春桃、夏荷、秋菊、冬梅中把忘記和銘記擺在心頭。

在心靈的石碑上,篆刻忘記與銘記!

以石碑文化爲主題的作文 篇4

我已經很久沒有回到母校看看了,時間總是跑得太過焦急,讓人跟着一起出喘息。不經意間我已經和她闊別了四年,她的樣子本早已在我的腦中漸行漸遠。其實我很早就想回去看看的,我的家距離她也並不算遠,可卻因爲種種原因始終沒有實現。

其實學校裏原來是沒有涼亭,估計是政府撥款新建的。這個涼亭就建在學校的後操場。但我畢竟是節假日來的這,涼亭竟顯的有些孤單、落寞。如果我是在上學期間來的學校,我想她一定甚是熱鬧。如果從學校的中門進去,我想第一眼見到的便是這座涼亭。它的前面有一個小徑,由石磚砌成,左右兩邊便栽滿了樹草,直眼望去便可以看到一座寂瑟的石碑,這塊石頭算不上特殊,也並不普通。但也沒有別的石頭那般的奇形怪狀。但卻能給這座小亭帶來某種生機。讓這座小亭充滿一種色彩。這石碑上有一個紅字。一個大大的繁體“樂”字被嵌在了這座石頭中心。這枚字被嵌在了石碑的中央,而石碑被這涼亭環抱,涼亭又被學校所包圍。我想一個東西的存在總得有些意義,而這個樂字存在在這所學校的意義是什麼呢?這個寂瑟的石碑存在的意義呢?那這所涼亭呢?

這座涼亭本是不屬於我的童年記憶裏的,而我卻記下它以此來紀念我的學校。我們回到學校,改變事物總是顯得扎眼。我還記得兒時那座破敗的看門室,現在卻已經換新。我還記得那滿載黃土的操場,現在卻已經紅綠相襯,架起裏新得籃球架,擺放了新的球門,修築那座涼亭。但總有不變的事物,它們纔是我回憶的真正載體。我依然記得她那敞開的大門,現今它依然寬厚。我依然記得我所坐過的那張桌子,現今它依然陳舊。我依然記得那座舊樓的模樣,畢竟它放置了我的童年。而這座涼亭從所有東西中跳了出來,它顯得十分扎眼。它不算改變的事物,而是“憑空出現的”。我想這是它能從所有事物中“跳”出來的原因。假若我是座石碑,我想這個字,這座石碑,這所涼亭存在的意義就你能說通了。這就像學校在保護着這所涼亭,而這涼亭便是我棲息地,並且這個樂字——它在我的心中。

其實我挺害怕改變的,尤其是當長樂坡拆遷的時候。你說如果我的學校被推成了一片廢墟,那將來我該上那去回憶我的童年。但她最終還是在那,並且過的很好。我想我也要對她說:“我一樣過得很好。”我想我十年後,二十年後說必定還會踏上這片土地。但我想我會拜訪兩所學校,一個承載着我的青春,一個銘刻着我的童年。我的母校啊,如果我什麼都沒說,並不代表我已忘記,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不能想,但卻不能忘。

以石碑文化爲主題的作文 篇5

走在天脊山綠樹環繞的林蔭小道上,偶爾碰到一兩個老大爺揹着大竹筐,竹筐裏零零星星躺着幾個空塑料瓶。在山西衆多旅遊景區之中,這裏是少有人亂扔垃圾的所在了。這全都要得益於矗立在路旁的石碑。石碑十米之內就可見一塊,是石碑什麼如此地顯效呢?原來上面是一個個大大小小的節能環保標誌。

綠色的箭頭環繞成一個三角形,代表了能源被重複利用後生機勃勃的美好景象,這是回收標誌;藍色象徵着水源,一個“節”字彷彿人在哭泣,從眼睛裏、嘴角上流出一道道淚、水,這就是中國節能產品認證標誌;澳大利亞的環保標誌別具風格,一片楓葉中,三隻鴿子頭交叉在一起,將文明與和平融在一起……有人站在一間草屋前發笑,我立即走過去,屋裏正對着一面長方形的鏡子,我看見了自己,偶一擡頭,屋頂上寫着:“誰在毀來世界?”我也不禁哈哈大笑。這鏡子照到了我們的心,有多少人在鏡前自問:我們是不是在毀滅世界?誰又能問心無愧地大聲說:我沒有隨手扔過一片廢紙,沒有隨地吐過一口痰呢?

拾荒的老大爺站在木屋前,鏡子裏,在層層碧波之中他那泛起皺紋的手將一個綠茶瓶放入身後的筐裏,綠色的瓶子交織着茶特有的香氣被微風吹向了深林。

以石碑文化爲主題的作文 篇6

哲學家薩特說過: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亙古不變的,一是高懸在我們頭頂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個人心底的高貴信仰。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一個高尚的信仰——道德。

道德是一種責任。忘不了那一天,泉州市宏福園內哀樂低沉。泉州市領導和許多素不相識聞訊而來的市民,紛紛趕來爲一位逝者送行。他不是什麼領導,更不是什麼偉人,但他卻是市民公認的“最美公交司機”——吳斌,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用盡全力踩住剎車,保住了一車人的性命,儘管他英年早逝,但他的精神猶如春風般吹拂每個人的心靈,詮釋着人們心中那份永恆的信仰。

道德是一種誠與信。小小的你能幹什麼?是聽媽媽話的好孩子?還是認真完成作業的好學生?江蘇一小男孩上學時不小心刮傷了一輛私家車,由於找不到車主,他留下一張字條,車主知道後頗有感慨,不僅沒對他提任何苛刻要求還免了他的所有賠償。男孩所表現出的誠信與擔當撥動着我們內心深處的那根弦,車主的寬容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彰顯着整個社會和諧共處的美德。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能控制機遇,卻可以掌握自己,我們不能避免意外,卻可以改變意外,小小的舉動,可以讓人民爲之感動,可以讓社會爲之讚歎,可以讓生命的花爲之溢彩!

道德是一種善與美。最美媽媽吳菊萍用雙手托起生命的奇蹟,喚醒大衆對傳統美德的自覺意識;吳孟超手中一把刀,遊刃肝膽,依然精準,心中一團火,守着誓言,從未熄滅;楊建一性格內向,走路慢慢,卻徒手與歹徒搏鬥,用生命踐行着教師的誓言;鄭益龍,14秒,21步,爲救落水遊客將生命永遠定格在那一刻。我們的社會不僅需要英雄驚天動地的壯舉,更需要這樣一點一滴友愛與溫暖的積累,他們帶給人們一次又一次平凡而美麗的感動,帶給人們一次又一次善與美的洗禮,帶給人們一次又一次心靈的震撼。

道德帶來的是樸實而真切的收穫。生命中的每一個細節,道德中的每一朵浪花,你若能輕輕攏住,靈魂就不會因缺少色彩而黯然。讓我們一起用道德鐫刻心靈的石碑,讓我們一起追求道德,爲善良歡呼,爲美麗感動……

以石碑文化爲主題的作文 篇7

從太軍倒下的第一排勇士到百萬雄師過大江獻出年輕生命的戰士,從羅霄山脈戰死的大將,到抗日戰爭中英勇獻身的官兵,他們有的家喻戶曉,有的卻默默無聞。

然而“青山處處埋忠骨,”他們的英靈都將與江河同在,與日月同輝!時間如信風拂過耳際,生命的旋律在眼前閃爍。悠悠的歲月如水流逝。你是否還記得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們?“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黃繼光就是這億萬英雄中的代表之一,看了無數遍,感了無數次,卻總也看不厭,感不盡——黃繼光,本只是通訊員,卻爲了在黎明前攻下597.9高地自請上戰,身中數彈的他像暴風雨中的巨人頑強地站起來,衝了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口,“豪氣貫日月,英風動大地,”英勇的志願軍戰士趁勢攻克了敵人的陣地,奪取了勝利。

每每閉上眼睛,心潮澎湃,久久無法平靜,那光輝的形象怎麼也揮散不去。“援朝抗美出英賢,百代凱歌百代傳,拉美亞非人盡起,戳穿紙虎此爲先”。民族精神,不正是他表現出來的臨危不懼,勇往向前?而我們呢?生活在幸福時代的我們,雖然談不上戰爭時代浴血奮戰,但面對學習上那小小的困難卻不敢去戰勝,我們是多麼渺小啊!“自古英雄出煉獄,拓馬長槍定乾坤!”我們幸福的今天,正是英雄們在昨天以生命熱血創造的明天,沒有他們的犧牲,就沒有今天的一切。

但是我想說戰爭時期需要那臨危不懼、不怕犧牲的愛國情懷,當今和諧世界同樣需要那不畏艱險的堅強意志!張思德“生爲人民,死重泰山”;葉挺“鐵軍英明千秋頌,囚歌一首萬古傳”……跟他們相比,當今社會的我們是不是顯得太弱不經風?我們不能在脆弱下去了!面對困難,不要在畏縮,迎上去打敗他,其實他並不可怕;面對失敗,不要在沮喪,擦乾眼淚戰勝它,其實它也很害怕;面對恐懼,不要在膽瑟,站起來征服它,其實它沒有你強大……多少榮辱,多少艱辛,多少奮鬥,多少犧牲,我們的先輩用血、用汗、用寶貴的生命鑄就了東方大地不屈的中華魂!換得華夏大地的陽光燦爛。

這種幸福來之不易,讓我們用實際行動,弘揚民族精神,再現中華之雄魂!

以石碑文化爲主題的作文 篇8

漠然、深邃、睿智的目光。那一幕,以及那一個倚在石碑上的老人,深久地震撼着我。

回憶在一個晚夏的傍晚,夕陽戀戀不捨地依傍在山腰上,貪婪地抓住昏暗的時光,灑出一天中最後的光與熱。廢墟上,碑石亂堆,雜草叢生,活生生的一個亂葬崗,見證曾經的容顏只有那唯一一個略傾的石碑,已經夠淒寒的了。而石碑上倚着一個瘦骨伶仃的老人。袂袂風吹,漫漫夕照,蕪蕪野草,何等悲悽。還記得,老人一臉的漠然,皮包住的臉孔隱藏了所有的喜怒哀樂,心平氣靜。他似一座沒有生命的塑像,一動不動地望着西墜的夕陽。是遲暮的思考?是一生的反省?抑或是死亡的木然?我無從知道。老人的一生,是曲折坎坷,抑或是一帆風順;是鬱悶憤慨,抑或是歡樂愉悅。但所有這些已不關緊要。現在,只看看老人睿智的思考,便明曉一切:當生命歷經風雨洗禮後,去其污垢,剩下的只是一軀就像剛從母胎出來一般純真無瑕的身體。

看着倚在碑上的老人,你也許會害怕衰老害怕死亡,問自己:是不是人老了都是這樣?但也許會歸於平靜,明白人總也無法跳出浩渺宇宙的.懲罰,也是恩賜,同時也更是人類的宿命。生是爲了證明死的

偉大,那麼死又有何可怕,正如史鐵生所說:死是無須着急的事,是怎樣也耽擱不了的事。我們是凡夫俗子,不必一定如烈士先驅們般重於泰山,但也不要輕於鴻毛罷了。

人赤 裸裸地來,也會坦蕩蕩地去。誰也一樣,終會變成大地上的一坯黃土。明白了這些,就會坦然面對死亡,明白了死是生與生的轉換,生命還在持續。

夕霞如焚,碑殘石裂,繁華消歇。殘陽劃出一條美麗的弧線,下山了。廢墟已被紅霞染紅了,老人臉上閃動着黃紅的光芒,枯乾的臉上多了一層神彩的色調。夕陽沉落,他的眼瞼也隨之輕輕動了一下,嘴裏呢喃着,似乎在說:“終究下山了!”他是在感慨夕陽,也在提醒自己,但他沒有顯得一絲不安佇立許久,一聲昏鴉鳴破,西風也緊驟起來,亂石雜花“嗖嗖”地響。老人這才被驚醒,他直立身軀,撣撣衣服,巍巍顫顫地走出了廢墟。

無論遭遇何種挫折的你,不妨想象一下:自己依着廢墟的石碑,在夕照下,西風凜溯中,細細思考品味人生。我相信你會突破萬難。

人老了都是這樣。要坦然面對人生,面對生活。

以石碑文化爲主題的作文 篇9

古老的桂花樹散發着幽幽的香氣,草木中立着一塊石碑,石碑上雕刻着五個大字——古龍江書院。那字,有着無盡的滄桑,歲月侵蝕的痕跡處處可見,古老而又莊嚴。它不僅僅記載着我們的實驗小學悠久的歷史,還見證了她近三百年的滄海桑田。

我們的學校的前身是古龍江書院,建於清朝雍正六年。

爺爺在實小學習的年代,學校還沒有徹底發展起來,小小的校區內只有幾座土房子,顯得格外蒼涼。教室中的窗戶都是破的,學生們連教科書都沒有,課文是手抄的。教室裏只有木桌子和木椅子,老師上課能用的只有一塊木板和爲數不多的幾根粉筆。一到夏天,炎熱撲面而來,教室不通風,沒有風扇,就像一個大熔爐。到了冬天那寒冷,風就像就像刀一樣颳着學生的臉。

我的媽媽也畢業於這所小學,在她那個年代,教師辦公室只有幾個瓦片當房頂。操場上只有土,連水泥都沒有。當時的廁所只有一間,在低年級處,每次下課廁所都會堵得水泄不通。離廁所比較遠的地方上課的高年級,就沒有時間上廁所,而且廁所非常臭髒。雖然教科書有了,但都是想哥哥姐姐借得。教室雖然有玻璃,但還是很簡陋。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我們的學校從小到大,從危險到安全,從髒臭到乾淨,從落後到先進。整個學校經歷了時間的慢慢沖刷,煥然一新。

現如今,我學習的教室不在破舊,教室不在窄小。木製窗戶便成了防噪音的窗戶,木頭桌子換成了牢固的塑鋼課桌,黑板不再孤獨,有了陪伴它的投影機、多媒體;寬敞明亮的教室頂上都增添了幾位朋友—電風扇。圖書館中,擺放着各種名著一排排書整整齊齊地擺放着,書香涌動。光教學樓就有四棟:知心樓、厚德樓、 致遠樓 ,還有一大幢的功能教室。

教室變化這麼大,當然操場也不落後。從黃黃的泥土到白灰色的水泥到現在的暗紅色的塑膠跑道,籃球場、足球場、排球場,巨大的主席臺,繁華似錦的小花園,各式各樣的體育健身器。  桂花香、墨香、花香在校園洋溢着;讀書聲、笑聲、嬉戲聲在校園迴盪。

石碑依然立着。

以石碑文化爲主題的作文 篇10

回到老宅,輕輕推開的木門,發出吱吱呀呀的聲響,時光彷彿倒流進入了上個世紀。紅磚黛瓦在歲月中漸漸被侵蝕,門上的朱漆也已脫落,本質的木板暴露在空氣中。在這裏,所有的事物都有自己的故事。

我穿過大廳,到了後院,很久沒有人來了。青石板上堆積厚厚的塵埃,淺綠色的藤蔓蜷曲,蔓延至一塊石碑上,我走近,撥開藤蔓,石碑上工工整整的用正楷刻着“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輕觸刻字處的凹陷,從那裏我感受到石碑異樣的冰涼。父親走到石碑面前,道:“這是我們家的家訓。”我轉頭,一臉疑惑。父親向我講述了背後的故事。

國共三年內戰後,曾祖父去了臺灣,家裏的支柱轟然倒塌,僅留下祖父和他的幾個弟弟妹妹。家境江河日下,遷到了農村。祖父年輕的肩膀過早擔負了全家的的重量。

白天在田裏幹農活,夏日的驕陽將大地烤得炙熱,薰風陣陣,火熱沉悶的空氣在翻涌,周身每一個毛孔都在散發熱氣,很想停下來歇歇,但是季節不允許,爲了把握住時間,必須每一刻不能停,雙腳踩在厚實的土上,裂開一道又一道傷口,猙獰的裂痕裏填塞着棕黑色的泥土,粗糙的手勞作,同樣深深的痕跡。汗水滴落,在土地裏,生長出新的嫩苗,是生命的希望。

夜晚,一天的辛勞後,點亮的煤油燈,翻開褶皺的書籍。昏暗的燈光下,閱讀泛黃的紙張。即使渾身痠痛,到了連書都難以拿穩的的地步,依然強撐疲倦的眼,剋制睡意,挺直腰桿讀書。明月灑下清輝,籠罩那個在破舊小屋裏讀書的少年,見證那時的悽清。

終於一天,曾祖父來信了。祖父顫巍巍捧着信,眼淚縱橫。打開,又見熟悉的筆體

信的最後寫着:“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人生本該如此,在經歷了苦難後,方能聞到梅花的馨香,那蝕骨清魂的馨香。

祖父將這兩句話刻在石碑上,作爲家訓。以後,家裏的境況一天天轉好。

凝視家訓,撫摸石碑上面歷史的風塵,彷彿與那時的時光邂逅,半個世紀前的日子好像就在眼前,祖父從逆境走向成功,書寫了生命的燦爛,是不朽的精神激勵着後代前進。

家訓,已深深融入家族的血液裏,它不會隨着時光的流逝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將隨着生命的延續延續下去。

石碑中的不朽,生命裏的頑強。

以石碑文化爲主題的作文 篇11

是什麼讓曾經不見經傳的鐵一中變得現在這般聞名全區?是什麼讓曾經條件簡陋的鐵一中變成現在這般美麗?一切答案,在一塊石碑上找到了。

那個中午,我一人在校園裏閒逛。突然眼前的一塊石碑闖入了我的視線。那是一塊安置在運動場前的石碑。帶着濃厚的興趣,我走上前去閱讀。

原來這是一塊記載着運動場由來的石碑。讀着讀着,我心頭就像遭到電擊了一般,震了一下。上面大致內容是:“在1951年時,運動場處還是三個土堆,中間有一條水溝延伸到竹鵝溪……自從東邊的一個土堆被推平之後,師生們就有了一個想法:將土推平,將溝填平。於是師生利用勞動課等時間,拿着鏟子等工具去填平土堆。”其實最讓我感到震撼的還是以下內容:“高三學子放下高考的筆後,還回來義務勞動兩週。高一新生入學後首先拿起工具去勞動。經過幾年努力,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土堆已被填平。又經過幾代師生的努力,纔有了現在這個標準的田徑場。”

一切都源於師生的無私奉獻,一切都源於師生的堅持不懈。鐵一中的“愚公們”成功地搬開了“三座大山”。鐵一中如今享譽社會,憑的就是鐵一人的頑強不屈和堅持不懈。也許當時會有許多學長和教師們抱怨挖土太累,但經過幾十年的拼搏,當初的疲累一定成了現在的自豪。一代代的學子們用傳遞的方式來完成這一工程:高三高考後還會回校義務勞動,高一新生繼承了高三學子的精神,一入學就開始勞動……

這一代代傳下來的精神,已成了鐵一中的根,深深駐紮在每個人的心裏。雖然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雖然我已不用像學長們一樣爲學校的建設作貢獻,但我們不應該將這種“鐵人精神”遺忘在學習睏倦的時候。想起以前學長們挖山的辛苦,相比之下,連想休息的念頭也因慚愧而消失了。三年艱苦的學習,我們一定會有感到厭煩的時候,但如果像學長一樣堅持下來,三年後定會讓鐵一中以你爲榮。

站在大理石碑前,看看石碑映出自己的倒影,想着以前學長挖山的情景,只覺得它像一面鏡子,映出了我的慚愧。我本來還正因學習的巨大壓力而睏倦,現在一切都豁然開朗了。我一定會以石碑上所記之事爲激勵自己前進的動力!

以石碑文化爲主題的作文 篇12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請我吃年糕,小叔子,大舅子,遠親總比近鄰好……”童謠穿過了亙古的風,搖曳着飄,飄。石碑靜靜地立在村口,遙望着遠方……

三百年前,縣官接到快馬來報:徐州瘟疫氾濫,染病者半月內咳血而死。縣官趕緊下令全城戒嚴,不許任何人入縣城。回到自己的府第,縣官坐在凳子上想:我只有一個一個弟弟住在徐州城北,萬一他們逃難到我這裏,這城門我是開呢還是不開?村北趙大媽接到自己在北京的兒子的電話,電話裏兒子說自己在北京染上了肺病,要回家來安心養病,趙大媽急忙問兒子是不是得了電視上說的那個什麼病,兒子在電話那頭咳了幾聲掛了。

歷史呈平行的姿態延伸着……

城門外傳來了喊聲:“伯伯!您不能不讓我進城啊!我全家都死光了,我拼了命才趕到您這來的啊!”衛兵來通報縣官,縣官急忙跑上城牆,喊道:“我已經下令戒嚴了,我得對全縣的老百姓負責啊!”“媽,我回來了。”趙大媽的兒子風塵僕僕地回來了。趙大媽趕緊迎上去:“兒子,聽媽一句話,啊。別往村裏走。”歷史無情地延續。“伯伯!要死也得死在城裏面啊!”“娘啊!要死也得死在親人身邊啊!”

似乎,歷史在奸笑,奸笑她又成就了一次生死離別。縣官在城樓上作着他一生最大的抉擇,在天平兩邊的是親情和責任。

村民在趙大媽背後圍成了一個半圓,他們手裏拿着掃帚鏟子耙子。終於,在夕陽西下之時,縣官命令衛兵打開城門。“兒子,這些鄉親們都是看着你長大的,你忍心把病傳給他們麼?媽已經打電話給醫院了,他們馬上就來了。兒子,你看看這石碑吧!”

石碑上寫着:嘉慶七年,瘟起徐州,縣官之內侄自徐州來縣,縣官迎侄,數月內,全縣死絕。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請我吃年糕,小叔子,大舅子,遠親總比近鄰好……”童謠穿過了亙古的風,搖曳着飄,飄。往同一方向延伸的歷史卻最終折向了兩個方向,石碑還是屹立在村口,什麼都沒變,只是石碑上的歷史在也不會重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