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唐太宗李世民三徵高句麗

唐太宗李世民三徵高句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4W 次

自貞觀四年(630年)征服東突厥之後,一躍而爲東亞之共主,遂相繼向西、北、東、西南各方面,展開擴張之攻勢。貞觀八年、九年徵吐谷渾。十四年滅高昌。十八年滅焉耆;第一次徵高麗。二十年滅薛延陀。二十一年再徵高麗;滅龜茲。二十二年三徵高麗。二十三年太宗崩。

唐太宗李世民三徵高句麗

隋朝攻打高句麗慘敗後,國內發生民變而滅亡。高句麗對於繼起的中國王朝唐朝仍然敵視。631年,高句麗開始在遼東建千里長城以防止唐朝的進攻,並與突厥聯盟。

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則以高句麗據有的.“遼東”(當時的“遼東”的概念略同於漢朝四郡的範圍,即中國東北遼河以東地區以及朝鮮半島的北部)爲“舊中國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決心將對高句麗的征伐作爲中國統一戰爭的最後部分,但是唐對高句麗的進攻起初很不成功,在無數次的戰役中失守戰略要點。在擊敗高句麗的盟友突厥後,唐與新羅聯盟。

644年,唐太宗帶着李世積、李道宗和長孫無忌率軍十萬親征高句麗。645年,唐太宗衝破高句麗的防線準備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 不料在安市受阻(今遼寧鞍山海城境內),再也無法前行。由於寒冬惡劣天氣和薛延陀入侵唐朝,唐軍被迫返回。在這之後,唐太宗對高句麗的進攻僅維持在一些小規模的突襲。646年,寶藏王獻給唐太宗兩個美女,表示善意,唐太宗沒有接受。唐太宗以弓服賜給蓋蘇文,蓋蘇文接受,但不遣使者答謝,唐太宗於是下詔削棄朝貢。唐與回紇等鐵勒諸族滅了薛延陀後,647年,唐太宗令牛進達率兵從海上、李世積率兵從陸路攻打遼東半島。648年,唐太宗再派薛萬徹率軍從海上攻打鴨綠江口。隨後,唐開始集結陸海部隊準備在649年再一次大規模攻高句麗。根據舊唐書記載,唐太宗直至649年去世前也一直經營海軍以大舉攻伐高句麗。

第一次東征:貞觀十八年(644年)七月開始,至九月攻安市不能克,還軍。

第二次東征:此次東征,分爲兩次進擾戰:(一)貞觀二十一年(647年)三月自陸路進軍,七月進至平壤西境而還。(二)二十二年(648年)正月,自水道進軍,四月進至義州及平壤北而還。

第三次東征:二十二年(648年)六月,準備大舉徵高麗,大備水軍。翌年(649年)五月太宗崩,罷東征。

第一次東征(參看附圖8-301)

第二次東征(參看附圖8-302)

一、戰場地理形勢

唐代之高麗,其西北方面之國境,以遼水爲界與唐相鄰接。西方瀕海,與唐之萊州(今山東掖縣)遙遙相對。其東北爲靺鞨部。東瀕大海,南與新羅、百濟鄰境。高麗拒唐之險要地帶有三:

(一)遼水區域:貞觀五年(631年),高麗王建武懼唐入侵,曾舉國自扶余城(今遼北昌圖縣境)沿遼水東岸向西南至海“千餘里”築長城。

(二)鴨綠江與千山山脈間區域:有丸都城(今遼寧輯安縣)。此城乃高麗之故都城。杜佑《通典》載:城在丸都山下,沸流水之東。《唐書·地理志》載:自鴨綠江口,舟行百餘里,乃小舫泝流,東北三十里至泊汋口(今義州)得渤海(國)之境,又泝流五百里至丸都縣城,故高麗王都。

由以上列城之形勢觀之,自遼東進攻高麗都城——平壤,有三道:(一)自遼東城越千山山脈之連山關,經鳳城至咸興府(今義州),爲主要道路,亦高麗入貢之道。(二)自蓋牟卑沙城,經扶余城(岫巖)至義州爲西道。(三)自玄菟(新賓)越千山山脈至丸都爲東道。此三道乃唐徵高麗陸軍必經之道路也。

至於唐水軍攻高麗之海道亦有二:(一)自萊州(今山東掖縣)越過東北諸羣島如大謝島(今蓬萊縣東北三十里)烏湖島(似今南、北城隍島),渡烏湖海(似今渤海海峽),然後自今旅順、大連或東趨鴨綠江口而至平壤,或北趨遼河口策應陸軍作戰。(二)自成山(今山東榮成縣),橫渡黃海趨平壤、熊津江口(今錦江),以攻百濟。

二、雙方作戰方略

唐朝方面:高麗自蓋蘇文政變後,北連靺鞨,南連百濟、倭國,隱然有西抗唐朝,主盟東方之志。唐太宗自滅東突厥後,既有主盟全亞之圖,於是對蓋蘇文之拒命,遂興撻伐之師。

唐太宗徵高麗之基地,亦如隋然,以幽州(今河北大興縣西南)、營州(今熱河朝陽縣)爲陸軍策源地,以萊州爲水軍策源地,又在烏湖島屯糧,以供東征軍之補給。同時,太宗鑑於隋徵高麗之失敗,有以下之重要措施:

(一)在國內後方諸重要戰略要點,如首都長安,東都洛陽,定州(今河北定縣)等地作嚴密之部署與控制,以防後方之動亂。

(二)徵募天下驍勇之志願兵組成新軍,以免強徵致使地方騷動。

(三)水陸兩軍合勢,密切協同,故將軍之主力指向於安市(今遼寧蓋平縣東北)。

(四)採用大量釋俘,優俘政策,以瓦解高麗之軍心、人心。

(五)及久攻安市不下而退軍之後,知高麗善守城池,乃轉採分軍擾亂作戰,待其弊而取之。又大量造船於江淮擴充水軍,俾唐軍能直搗平壤而攻之。

(六)高宗仍繼承太宗之方略,繼續採擾亂作戰,及擴充水軍之政策,最後乃乘其內亂而擊滅之。

高麗方面:一仍過去敗隋之戰術,利用三條重疊縱深之國防線,及守城戰術與天候之利,以遲滯唐軍之入侵。待唐軍久頓兵堅城之下,糧盡、兵疲、天候(詳見上卷隋東征之戰章)又於唐軍不利時而反攻之。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