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古代取暖神器

古代取暖神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4W 次

漫漫朔雪、凜凜寒冬之際,現代人有暖氣、空調、熱寶等取暖裝備,古人又是怎麼禦寒取暖的呢?

古代取暖神器

古人主要的取暖工具是火盆、爐子一類,自從燧人氏鑽木取火後,古人用火取暖的歷史就開始了。古人將火種放入某種容器,就是火盆火爐了。隨着生產技術的進步,火盆從泥盆演進到陶盆,再到銅盆、鐵盆等等不一而足。尋常百姓家大概也只能用簡陋的火盆而已,而富貴之家的取暖方式卻大有講究。

據考古發現,咸陽一號秦王宮室遺址驚現三處壁爐,壁爐在房間內直接加熱。還有一間宮妃的專用浴室單設一隻壁爐供暖,這在當時絕對是高大上的奢華享受了。

壁爐主要的燃料是煤炭,室外有煙孔,避免炭煙中毒。另外,在遺址中牆的內側還發現了用兩塊筒瓦相扣的管道,與竈臺相連通,形成火牆,已具有了火炕的雛形。

秦漢時,出現了冬天可以調節室內溫度的房間。東漢科學家張衡《西京賦》裏朝堂承東,溫調延北一語中的溫調,說的就是這種溫調房。溫調殿又稱暖殿溫室殿,是皇帝和大臣們議事和接待來賓的地方。據《西京雜記》記載,溫室殿牆壁以椒爲泥塗室做保溫材料,牆上掛錦繡壁毯,設火齊屏風,用大雁羽毛做幔帳,地上鋪西域毛毯。在這樣內外兼修的房間裏,冬天的體感溫度自然不會太低。後來,未央宮的椒房殿專門爲皇后居住,所以,椒房幾乎成了皇后的代稱。

以花椒泥爲房子保溫層的方法,後人多有效仿,從《世說新語》西晉富豪石崇以椒爲泥塗室到宋代王珪《宮詞》中香壁紅泥透蜀椒,椒房備受富貴之人青睞。

薰爐是一種外帶罩子的炭火盆,分上下兩部分,下部是盆,上部爲刻有精美圖案的鏤空護罩。薰爐一般爲富貴人家所有。漢代出現了專門薰香、淨化空氣的`青銅博山爐。1953年,江蘇宜興晉朝周處墓內發現了一件頂部有立鳳鈕的精美薰爐。在唐代,冬天早朝時,皇宮大殿設有薰爐。據《開元天寶遺事》,唐代皇家曾用進口煤炭取暖:西涼國進炭百條,各長尺餘,其炭青色堅硬如鐵,名之曰瑞炭。燒於爐中,無焰而有光,每條可燒十日,其熱氣迫人而不可近也。

薰爐外的籠罩叫熏籠,熏籠製作精美,有青銅鎏金的,有掐絲琺琅的。有些大的熏籠重達數百斤,一米多高。如今故宮博物院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坤寧宮等處,都陳列有熏籠。《紅樓夢》中有關於熏籠的描繪:晴雯只在熏籠上圍坐,睡也睡在熏籠上。熏籠能坐能睡,可見其大。後來麝月出去,晴雯想嚇唬她,沒加衣服就下了熏籠,寒風侵骨,一冷一熱病倒了,後面纔有了勇晴雯病補雀金裘的動人細節。

西晉青釉。鏤空三獸足薰爐(江蘇宜興出土,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清代的李漁,不僅是個文學家,還是個能工巧匠。在《閒情偶記》中,他專門講了如何設計暖椅,椅子下面設一個抽屜,抽屜裏放炭爐,這樣坐上去,神暖心安,全身都不冷了。

薰爐小一點即爲手爐,也叫捧爐袖爐,類似於現在的暖寶寶。不過大部分手爐有提樑(提柄)。古人寬袍大袖,可將手爐放在袖裏暖手,隨身攜帶,溫暖方便。據說它自唐朝始創,到明朝中後期,製作工藝愈加爐火純青。《紅樓夢》中,賈寶玉上學堂就攜帶手爐;黛玉出門,也有丫鬟體貼地送手爐。

足爐的稱呼最有趣,有腳婆、暖足瓶、湯媼、湯婆子等,是一種銅或錫製成的扁瓶,裏面灌上熱水,可放在被子內暖腳,與現代的熱水袋類似。北宋文學家蘇東坡送給友人楊君素足爐一枚:送暖腳銅缶一枚,每夜熱湯注滿,塞其口,仍以布單衾裹之,可以達旦不冷。黃庭堅也有詩說:千金買腳婆,夜夜睡天明。《紅樓夢》中也多處提到湯婆子:晴雯笑道:終久暖和不成的,我又想起來,湯婆子還沒拿來呢。還有的足爐內置炭火,外罩罩子,轉運四周,而爐體常平,是一種圓形裝置,安全方便,被稱爲臥褥香壚(爐)。

北方的取暖方式是普遍使用火炕,尤其是東北人民,就指望熱炕頭熬過三九寒冬了。火炕即和竈臺的火道相通的睡覺用的牀,用磚和泥砌成。火炕也稱暖炕或暖牀,清代皇宮中,幾乎所有的寢居之室都有火炕。另外還有地炕,地炕是將宮殿的牆壁砌成空心的夾牆,也稱火牆。牆下鋪設火道,添火口設在殿外的廊檐底下。燒上木炭,熱力就可順着火道和夾牆循環傳到整個大殿,使房間溫煦如春。這種整個設有地下火道的房間也叫暖閣,故宮博物院坤寧宮的東暖閣就是這種結構。

曾於康熙五十年(1711)來華的意大利傳教士馬國賢描述說:北京冬天使用的爐子,不像我在德國、荷蘭和英國見的爐子。歐洲的爐子立在房間裏,像小竈一樣。這兒的爐子在室內不佔地方,熱量通過火道傳導到室內,這些火道完全鋪設在地板的下面。這種設備類似現在的地熱,他還說:按照歐洲取暖的方法,當我們雙足還冷時,頭已很熱了。在北京雙腳卻總是舒適而暖和。適度的熱量均勻地充滿在房間的每個角落。

清代皇宮內有負責冬季供暖事務的專門機構,連點火燒炕都有專人管理。還有負責分發柴炭的太監。明代也設有惜薪司,專管宮中柴炭的供應。

前面所言都是室內取暖神器,那古人出門怎麼辦呢?

達官貴族可以穿錦衣貂裘,乘坐的轎內也有暖爐等貼心設備,或者也可攜帶手爐類的防寒小武器。如果在室外固定的地方玩耍,也會放置火盆類的設備。《乾隆帝雪景行樂圖》中,乾隆與子女們觀雪玩耍,乾隆帝即端坐火盆旁。而普通百姓就要絞盡腦汁禦寒了。在棉花沒有普及之前,古人在袍子裏填亂麻或蘆花取暖,保暖效果當然非常差。春秋戰國有鞭打蘆花的典故,說的是閔子騫被繼母虐待,兩個兄弟都穿棉花填充的棉衣,而閔子騫的棉衣填充的是蘆花,蘆花不保暖,閔子騫外出凍得無法駕車,父親還以爲他是偷懶,直到把他的衣服打出蘆花才知道錯怪了兒子。

唐宋時期,貧苦百姓還有用紙填充衣服御寒的,稱作紙裘,一般採用較厚而堅的楮皮紙,揉皺之後縫進去,總比單衣禦寒耐穿,不過這實在也是貧賤夫妻百事哀的無奈之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