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經典故事 > 關於尊師的經典故事(精選17篇)

關於尊師的經典故事(精選1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9W 次

故事是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尊師的經典故事,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尊師的經典故事(精選17篇)

尊師的經典故事 篇1

“程門立雪”這一成語家喻戶曉。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學家楊時求學的故事。

楊時,將樂縣人,四歲入村學習,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著名理學家、教育家程頤爲師。時值冬季的一天,楊時因與學友遊酢在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爲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師家請教。他們頂着凜冽寒風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和遊酢,只見他們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爲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尊師的經典故事 篇2

子貢,孔子傑出弟子。後棄官從商,成爲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歷來公認他爲“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聖人孔子溘然長逝。孔子死後,衆弟子皆服喪三年,相訣而去,獨有子貢結廬墓旁,守墓六年,足見師徒情深,尊師之誠,實屬中華尊師孝道楷模第一人。後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間,立碑一座,題爲“子貢廬墓處”。因子貢爲孔墓所植爲楷樹,後世便以“楷模”一詞來紀念這位聖徒。

尊師的經典故事 篇3

漢明帝劉莊,東漢第二位皇帝。明帝在位期間,吏治非常清明,境內安定團結。

博士桓榮是漢明帝做太子時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的尊敬,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裏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桓榮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軀的至高身份來恭敬老師,可見他的用心與風範,值得大家學習。

尊師的經典故事 篇4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少有的明君,開創了“貞觀之治”唐朝盛世。李世民懂得國家要興望發達,長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認爲教誡太子諸王是“當今日之急”。因此,他給幾個兒子選擇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誡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師。

一次,太子的老師李綱因患腳疾,不能行走。怎麼辦呢?在封建社會裏面,後宮森嚴,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轎後,其它官員不要說坐轎,就是出入也是誠惶誠恐的。唐太宗知道後竟特許李綱坐轎進宮講學,並詔令皇太子親自迎老師。

後來,唐太宗又叫禮部尚書王圭當他第四個兒子魏王的老師。有一天,他聽到有人反映魏王對老師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氣,他當着王圭的面批評兒子說:“以後你每次見到王圭,如同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放鬆。”從此,魏王見到老師王圭,總是好好恭迎,聽課也認真了。

由於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個兒子對老師都很尊敬,從不失禮。唐太宗教子尊師也被後人傳爲佳話。

尊師的經典故事 篇5

東漢末年,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候,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唸經書的老師是很容易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爲老師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而郭林宗汗牛充棟,熟讀各家典籍,乃是遠近聞名的大儒。後來,魏昭到京城洛陽任官,毅然決定拜遠在南陽的郭林宗爲師,並派奴婢侍奉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自熬藥給他吃。當魏昭端着煮好的藥進來的時候,郭林宗便呵責他熬的藥太燙,而魏昭就再熬一次,送上後郭林宗又說藥太苦。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重新熬的藥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着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終於看到你的真心啦!”於是大喜,將畢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終成大器,成爲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儒家學者。

尊師的經典故事 篇6

張良,秦末漢初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初三傑“(張良、韓信、蕭何)之一。

張良年輕時,曾計劃要刺殺暴君秦始皇,失敗後,爲躲避官府通緝,潛藏在下邳。有一天,張良閒遊到一座橋上,遇見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見張良走近,便故意將鞋墜落橋下,讓張良下橋去撿。張良很不高興。等張良把鞋撿上來交給老翁時,老翁又讓他幫着把鞋穿上。於是,張良跪着幫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沒客氣,笑眯眯地離開了。臨走時留下了一句話:“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時分在這裏等我。”張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剛亮,他就來到橋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裏,見了張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約會遲到,豈有此理。過5天再早些見我。”說完就離去了。又過5天后,雞剛打鳴,張良便匆匆地趕到了橋上,可是不知怎麼的,他還是比老翁來得晚。老翁這回更不高興了,只是重複了一遍上回說的,就拂袖而去了。這下張良可點急了,又過了5天,他索性覺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來到橋上等着。一會兒老翁來了,見着他便點頭稱是。從袖中拿出一本書,很神祕地說:“你讀了這本王者之書,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後,兵事將起。再過13年,你到濟北,可以與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塊黃石,便是我的化身。”說完飄揚而去。天一亮,張良打開書一看,原來是太公望兵法書。張良特別高興。後來,張良認真研讀黃石老翁授給的那部兵法書,真的當上了漢高祖劉邦的高級參謀,幫助漢高祖劉邦統一了全中國,開創了歷史上有名的大漢王朝。

尊師的經典故事 篇7

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在去陳國和蔡國的路上被困,一連好幾天沒吃上一頓飯。

孔老夫子實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覺,想以此來忘卻飢餓。孔子的大弟子顏回見老師餓得很,心中十分憂傷,心想,老師上了年紀,怎能經得住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辦法,怕是要出危險了。顏回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討。這一次真是天不絕人,居然碰上一個好心腸的老婆婆,給了他一些白米。顏回高高興興地把米拿回來,急忙把米倒在鍋裏,砍柴生火,不一會兒,飯就熟了。

孔夫子這時剛好醒來,突然聞到一股撲鼻的飯香,好生奇怪,便起來探看.剛一跨出房門.就看見顏回正從鍋裏抓了一把米飯往嘴裏送.孔子又高興又生氣:高興的是有飯吃了;生氣的是,顏回竟然如此無禮,老師尚且未吃,他卻自己先吃了起來。過了一會兒,顏回恭恭敬敬地端來一大碗香噴噴,熱騰騰的白米飯,送到孔子面前,說:“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贈米,現在飯做好了,先請老師進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來,說:“剛纔我在睡夢中見到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白米飯祭奠他老人家。”

顏回一把將那碗米飯奪了回去,連忙說:“不行!不行!這米飯不乾淨,不能用它來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問道:“爲何說它不乾淨呢?”顏回答道:“剛纔我煮飯時,不小心把一塊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爲難,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髒的飯給老師吃呀!後來,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飯抓來吃了。這掉過炭灰的米飯怎能用來祭奠呢!”孔夫子聽了顏回的話,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對顏回的誤解,深感這個弟子是個賢德之人。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2000多年前的古書《禮記》裏記載:“天生時而地生時,人其父生而師教之。”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的素質決定着社會文明和國家強盛,而人的素質的形成與他所接受的教育密切相關,教師則起着關鍵性作用。尊師才能重教,這不僅是對教師的尊崇,也是對體現在教師身上的人類文明的充分肯定。古往今來,許多尊師重教的故事廣泛流傳。

尊師的經典故事 篇8

子貢,孔子傑出弟子。後棄官從商,成爲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歷來公認他爲“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聖人孔子溘然長逝。孔子死後,衆弟子皆服喪三年,相訣而去,獨有子貢結廬墓旁,守墓六年,足見師徒情深,尊師之誠,實屬中華尊師孝道楷模第一人。

後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間,立碑一座,題爲“子貢廬墓處”。因子貢爲孔墓所植爲楷樹,後世便以“楷模”一詞來紀念這位聖徒。

尊師的經典故事 篇9

宋朝時,有一位有學問的人,名叫楊時.“程門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師、刻苦求學的一段小故事.

楊時在青少年時代就非常用功.他拜程頤爲老師時,已經40歲了,但對老師還是那麼恭敬。

有一天,天空濃雲密佈,眼看一場大雪就要到來.午飯後,楊時爲了向老師請教一個問題,約了一個同學一起去老師家裏.守門的告訴他們,程老夫子正在睡午覺.他們不願打擾老師的午睡,一聲不響地立在門外等着.

天上飄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大.雪花落在他們身上,寒風打在他們臉上,兩人都冷得發抖,可他們還是站在門外等着.

過了好長時間,程頤醒過來,這才知道他們在門外雪地裏已經等了好久,便趕快叫他們進來.

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深了.

尊師的經典故事 篇10

宋朝時,有遊酢、揚時兩人跟着程頤老夫子學習,他們對老師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這兩位學生陪着老師,並聽老師教誨。

說了一會兒,夫子便閉目養神,不知不覺地睡着了。他們兩個不敢離開,又怕吵醒夫子,就靜靜地站在兩旁等夫子醒來。夫子醒來見他們兩位還站在旁邊,便說了:“你們還沒走啊!”他們兩個回答:“我們是因爲先生睡着了,沒有請命,不敢離去!”於是再把書中有疑問的地方請教夫子,最後才向夫子拜辭。出門的時候他們才發現雪已經積了三尺深了。這兩位學生,後來也都成爲很有名的人。

尊師的經典故事 篇11

東漢時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候,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唸經書的老師是很容易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爲老師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爲老師,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師。

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自煮粥給他吃。當魏昭端着煮好的粥進來的時候,郭林宗便呵責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粥來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着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終於看到你的真心啦!”於是大喜,將畢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

尊師的經典故事 篇12

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在去陳國和蔡國的路上被困,一連好幾天沒吃上一頓飯.孔老夫子實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覺,想以此來忘卻飢餓.孔子的大弟子顏回見老師餓得很,心中十分憂傷,心想,老師上了年紀,怎能經得住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辦法,怕是要出危險了.顏回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討.這一次真是天不絕人,居然碰上一個好心腸的老婆婆,給了他一些白米.顏回高高興興地把米拿回來,急忙把米倒在鍋裏,砍柴生火,不一會兒,飯就熟了.孔夫子這時剛好醒來,突然聞到一股撲鼻的飯香,好生奇怪,便起來探看.剛一跨出房門.就看見顏回正從鍋裏抓了一把米飯往嘴裏送.孔子又高興又生氣:高興的是有飯吃了;生氣的是,顏回竟然如此無禮,老師尚且未吃,他卻自己先吃了起來.過了一會兒,顏回恭恭敬敬地端來一大碗香噴噴,熱騰騰的白米飯,送到孔子面前,說:"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贈米,現在飯做好了,先請老師進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來,說:"剛纔我在睡夢中見到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白米飯祭奠他老人家."顏回一把將那碗米飯奪了回去,連忙說:"不行!不行!這米飯不乾淨,不能用它來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問道:"爲何說它不乾淨呢"顏回答道:"剛纔我煮飯時,不小心把一塊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爲難,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髒的飯給老師吃呀!後來,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飯抓來吃了.這掉過炭灰的米飯怎能用來祭奠呢"孔夫子聽了顏回的話,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對顏回的誤解,深感這個弟子是個賢德之人.

尊師的經典故事 篇13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

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爲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

父母爲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爲這意味着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尊師的經典故事 篇14

1959年初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雲南政治學校禮堂和大家一齊看戲。開演前,朱德同志正和觀衆談笑,突然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務員引了進來。

朱德一眼便認出那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時的教官葉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禮,禮畢又緊緊握住老人的雙手,親切地呼喚:“葉老師”。然後請老人入座,待老人坐定後,他自己才坐下。

尊師的經典故事 篇15

可是孔子還很虛心,他還想更上一層樓,他聽說比他大30歲左右的老子是一個德高望衆的老人,於是他離開曲阜去求學。在老子那裏他每天不離老師左右,隨時請教。老子把所有的知識都毫無保留的教給了他。他們都是學問很高的聖人!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這都是流傳至今的學習名言。

孔子那麼高的學問了,還仍然很謙虛,我的成績還不是太好,又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呢。孔子讀書的時候環境很差,還要刻苦讀書,三十歲了還繼續學習,一直不放棄學習好的品德,每天要求自己進步一些,我要向孔子學習,考上中國最高學府北大,做一個對作爲的人!

尊師的經典故事 篇16

北宋時,河南洛陽的程顥、程頤倆兄弟既是著名的理學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們是宋明理學的奠基人,長期在洛陽講學傳道,開創了宋代四大學派之一的洛學。中國廣爲流傳的典故“程門立雪”的“程門”,就是指程頤的家門。

傳說中的“程門立雪”的故事是這樣的:楊時、遊酢二人有一天去拜見老師程頤,當時程頤瞑目而坐,二人不敢驚動,在旁侍立等待。程頤醒來,門外積雪已經一尺深了。成語“程門立雪”即由此而來。

尊師的經典故事 篇17

巴爾扎克是法國著名作家,他成名後,一度過於自信,處理事情有些輕率和武斷。有一件事情深深地教育了他。

一天,一位滿頭銀髮,拄着柺杖的老太太前來拜訪巴爾扎克。一進門,老太太就拿出一本陳舊的小學生作文本遞到巴爾扎克的眼前,說:“親愛的巴爾扎克先生,我想請教你一件事,請你仔細看看這本作文本。”巴爾扎克接過作文本看了起來。老太太接着說:“看完,請你告訴我,這孩子的作文水平怎麼樣?今後的前途如何?”

巴爾扎克很奇怪,看了作文,又看了看老太太,問道:“您是孩子的母親還是奶奶?”

“都不是,先生。”

“那一定是親戚?”

“也不是。”老太大連連搖頭。

巴爾扎克語氣肯定地說:“那麼,請讓我直言相告,看吧,書寫潦草,說明態度草率馬虎;文句欠通,可見學習很不用功。這孩子今後絕無成就。”

“當真嗎?”老太太十分驚訝,“巴爾扎克先生,可你現在已經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啦!你沒看出自己的筆跡嗎?這可是你當小學生時用的許多本中的一本呀!”

“啊,原來是您呀,我可敬的老師!”巴爾扎克滿面羞愧地站在老師面前說:“謝謝,真想不到事隔多年,您竟保留着我童年時代的作文本,今天又爲我上了深刻的一課。”

老師欣慰地說:“唉,我只感到過去的工作還沒幹完,今天也算了了一件心事。”

從此,成了名的巴爾扎克無論寫作還是待人接物,處理日常小事都不再那麼輕率和武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