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少兒百科 > 冶鐵業的興起

冶鐵業的興起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3W 次

我國古代用鐵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代。1972年,在河北藁城縣出土了一件商代的鐵刃銅鉞。雖然其鐵刃是以隕鐵爲原料,但它表明當時的先民們已經對鐵有所認識,而且已能夠進行鍛打加工並和青銅鑄接成器,對隕鐵的加工和鑄接,無疑都是在青銅冶鑄作坊中進行的。我國人工鑄鐵技術發明於何時,至今尚難斷言,但這項技術至遲始於春秋。在春秋戰國之際和戰國早期,冶鐵術先後出現了三項重大的發展,它們是:

冶鐵業的興起

(一)生鐵冶鑄技術。據《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周敬王七年(公元前515年),晉國鑄造了一個鐵質刑鼎,把範宣子所作的刑書鑄在上面。生鐵的冶煉在冶金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歐洲一些國家在公元前1000年前後已能生產塊鍊鐵,公元初,羅馬人已偶能得到生鐵,但多廢棄不用,直到公元14世紀才使用鑄鐵,其間經歷了十分漫長的發展道路。而我國古代只用較短的時間,就實現了這一技術突破。

(二)1976年在湖南長沙出土了一口春秋末期的鋼劍,經取樣分析,它所用的鋼是含碳量0.5%~0.6%的中碳鋼,劍身斷面可以看出反覆鍛打的層次。這一新技術的出現給人們提供了比鐵更爲銳利、堅韌的原料。它對於農具、手工工具,尤其是兵器質量的提高,有着深遠的影響。

(三)鑄鐵柔化術的出現。對洛陽水泥廠戰國早期灰坑出土的鐵錛和鐵?的考察表明,它們都是生鐵鑄件經柔化處理而得的產物。鐵錛是經過較低溫度退火得到的,它是白心韌性鑄鐵或鑄鐵脫碳鋼件的前身或初級階段的產品;鐵?則是經較高的退火溫度和較長的退火時間處理的,是迄今爲止我們所知道的最早出現的黑心韌性鑄鐵鑄件。歐洲到1722使用白心韌性鑄鐵,黑心韌性鑄鐵在19世紀於美國研製成功,而我國在戰國時期已能生產這兩種高強度鑄鐵,比歐美要早兩千年以上。

春秋末和戰國初年,冶鐵業還主要集中在幾個地區,而在戰國中後期,冶鐵業則已在十分廣大的地區普遍建立起來,成爲手工業最重要的部門之 一,其生產規模也大爲擴大。如山東臨淄的齊國故都冶鐵遺址的面積達40餘萬平方米。這時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冶鐵手工業中心,如宛(今河南南陽)、鄧(今河南孟縣東南)、邯鄲等等,出現了魏國的孔氏、趙國的卓氏、齊國的程鄭等一批因冶鐵致富的大鐵商。鐵器的使用推廣到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