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寓言故事 > 中國寓言故事螳螂捕蟬

中國寓言故事螳螂捕蟬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9W 次

  【螳螂捕蟬】

中國寓言故事螳螂捕蟬

春秋時期,吳國國王闔閭準備攻打荊地(楚國),遭到大臣的反對。吳王很惱火,在召見羣臣的會上警告:“誰敢勸阻就處死誰!”儘管如此,還是有人想阻止吳王出兵。王宮中一個青年侍衛知道自己身份卑微說話沒有分量,想要規勸吳王可是不敢,便想出一個好辦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彈弓、彈丸在王宮後花園轉來轉去,露水溼透他的衣鞋,接連三天如此。

吳王很奇怪,便問他爲什麼這樣做,侍衛道:“後園裏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知了,知了停息在樹上吸飲着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就在知了的身後;螳螂彎起了前肢,想撲上去捕捉知了,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就在螳螂身旁;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個人舉着彈弓在樹下要射它。這三個東西,都極力想要得到它們眼前的利益,卻沒有考慮到它們身後有隱伏的禍患。”吳王聽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放棄了攻打楚國的打算。

  【出處】

《說苑·正諫》

“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yi)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漢·韓嬰《韓詩外傳》:“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後,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

  【寓意】

莊子告誡人們:一心謀求眼前利益以爲獵物唾手可得而忘乎所以之時,也許正是忘卻本性、自己身處險境之時,你自己可能也是一個被獵取的.對象,正被獵手覬覦而不自知!故事很有警世的作用:專注於一個方面則可能輕忽其他方面,可怕的是世人目光短淺,常被次要的東西誤導和遮蔽,因貪圖眼前的小利而忘忽本真、造成禍患。在相互算計、危機四伏的環境中,人們絕不能因貪圖名利迷失自我。以後世間有了“螳螂捕蟬,而黃雀在後”的成語

然而,這個寓言還有一層深意容易被忽略。

莊子對違背扭曲人自然天性社會意識和人爲之治批判極其嚴峻,矛頭不僅針對施政者,也有一般人。人常被眼前的利慾所誘惑而迷失心志“忘吾身”“忘真”失卻自我、失卻本真天性。這個寓言是莊子對一次失卻自我經歷的反思,他受非分的欲求驅使,一度去追求和力圖佔有本非自己應得的,也非生命精神自我完善所需的東西(按現代生物學的觀點看,螳螂捕食蟬,異鵲捕食螳螂,還可以說出自它們的生存所需、乃生命體食物鏈之自然;莊周“執彈而留之”則出於有違天理的貪慾),於是喪失自我,成爲被別人覬覦算計和被譴責、驅逐的對象!

理性地把握自己的思想行爲,對於社會人生有重大意義。《論語·公冶長》篇說:“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也。’”提倡的就是多作思考!人不能盲目行事,要想想爲何去做?怎麼做才合理。《學而》篇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的名言。是依道德信條的反省。

莊子能夠自我反思、自我批判,是其思想理論能夠昇華,具有普遍社會意義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人們都常常審視自己的思想言行,內省其是否合乎道德信念和自己的精神追求,如果都能約束非分的佔有慾和貪婪,我們的社會關係和人類發展的前景將更爲樂觀,更合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