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設計大綱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3W 次

 教學目標: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設計

1、瞭解詞的有關知識。

2、學會抓住意象欣賞詩詞。

3、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品味詞的意境與語言。

  教學難點:

1、鑑賞詞作的意境。

2、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創作風格。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用對聯導入,讓學生猜猜講的是什麼人物。

大河百代,衆浪齊奔,淘去萬個英雄漢

詞苑千載,羣芳競秀,盛開一枝女兒花——李清照

2、複習詞的有關知識。

詞是唐五代興起的一種配樂歌唱的詩體,產生於隋唐之際,中唐後有較多文人從事創作,晚唐五代漸

趨繁榮,鼎盛時期出現在宋朝。

詞是古代詩歌的一個分支,原來也稱曲、曲子詞,又因句子參差不齊而稱長短句,而最常見的是“詞”

這個名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歌詞。詞,早先都是入樂的,要按照曲調的要求來寫,所以作詞又叫“填詞”。

每一個曲調都有一個名稱,叫“詞牌”。詞牌規定着這首詩的字數、句數和平仄聲韻。按字數的多少分小令

(58字以內)、中調(59-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三種。詞從結構上看多數是分段的,稱爲上片和下

片或上闋和下闋。上、下片的句式有完全相同的,也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

3、瞭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創作背景。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山東)人。所作詞,前期多反映其悠閒生活,後期

多悲嘆身世,寓故國黍離之悲,情調感傷。給辛稼軒、陸游等愛國詞人以深刻的影響。李清照詞,令慢均工,擅長白描,善用口語,被稱爲“易安體”。現傳《漱玉詞》。

這是詞人晚年避亂金華期間,時在紹興四年(1134)金與僞齊合兵南犯以後所作。其時,丈夫趙明誠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盡,作者已經53歲了,孑然一身,歷盡亂離之苦,在連天烽火中飄泊流寓,歷盡世路崎嶇和人生坎坷,所以詞情極爲悲慼。

 二、教學新課

1、朗讀

(1)聽讀,注意語氣、語調、語速。

(2)跟讀,注意讀準詞的節奏。

(3)自由朗讀,體會詞人在詞中流淌的情。(愁)

(4)請一學生有感情朗讀,體會愁情。

(5)請學生以4人一小組用最能表現愁情的方式來演繹這首詞。

2、品位詞的意境和體會作者的感情

(1)提問:你認爲這首詞是圍繞哪個字展開的?(文眼)

學生回答:愁

(2)提問: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作者的愁緒?作者是怎樣寫愁的?

學生回答:①“風住塵香花已盡”:風兒停了,鮮花經過春風的搖動己經零落殆盡,只有土地上還殘留些花的芬芳,又是春意闌珊的季節。這句交待季節特徵——暮春時節。

②“日晚倦梳頭”:此句是典型的生活細節描寫。日上三竿仍無心梳洗,通過婦女特有的生活細節——倦於晨妝,反映了詞人的滿懷愁緒。

③“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兩句緊承上句敘述了哀傷的原因、程度。

(3)提問: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罷”,而詞中作者卻“日晚倦梳頭”,從中你能體會到作者什麼心態?這屬於那種抒情方式?

學生回答:“梳洗罷”是“女爲悅己者容”特定心情的反應,“日晚倦梳頭”則是心灰意懶,對生活毫無興趣的悲涼。這兩句是通過景物描寫及細節描寫來抒發愁緒的,屬於間接抒情。

(4)提問:“人非”具體指詞人的什麼遭遇?這兩句又是屬於哪種抒情方式?

學生回答:國家敗亡、家鄉淪陷、文物喪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因此,這兩句是詞人再次藉助神態和外在行爲表達出自己濃重的哀愁直抒胸臆,是直接抒情。

(5)提問:說不盡的美好,道不完的甜蜜,然而,這一切都不在了,只有山川依舊。請用晏殊的詞句來表達這種物是人非的滄桑感覺?

學生回答: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6)提問:“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聞說”、“也擬”表達詞人一種什麼心理?

學生回答:不是貪戀美景遊賞心切而是想要尋求一個消除愁苦的去處。

(7)提問:“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只恐”否定自己的計劃。兩句中詞人運用什麼修辭手法仍然表達自己內心不解的哀愁?有什麼好處?

學生回答:比喻。詞人創意出奇,將心中抽象的、難以捉摸的“愁”轉爲具體可觸的立體感,說“舟輕愁重”使“愁”有了形體、重量、動態。這種寫法是——化虛爲實。

(8)提問:說說這三句是怎樣把作者的心情寫得一波三折的?

學生回答:“聞說”、“也擬”、“只恐”欲抑先揚,前兩個詞給人一種希望,好像可以爲作者鬆一口氣,而“只恐”又讓人跌落到作者的萬丈愁緒中。表達作者沉重、無奈的心理變化,道出哀愁之重。

3、小結:這首詞采用借景抒情、化虛爲實的`手法,表達女詞人內心中,因種種不幸遭遇而萬念俱灰的無限惆悵與悲傷之情。

4、拓展遷移

提問:我們古人寫“愁”,可以說是窮形盡相,淋演盡致,感人肺腑。讓我們總結一下,古人通常是通過哪些物象來寫愁的?用詩詞來證明。

學生回答:①用月亮來表現愁: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招郎西”、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②用水來表現愁: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兒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③用酒來表現愁: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范仲淹的“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④用頭髮來表現愁:李白的“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杜甫的“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5、小結:這樣看來,只要詩人詞人的心境是鬱愁的,天地萬物都會被感染上愁緒,所謂“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三、結束語

  今天,我們學習了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武陵春》,這首詞以誇張的比喻,具體形象地表達了作者無盡的痛苦和愁緒,我們既要爲作者晚年生活的悽楚和不幸感到同情,同時也要學會正確面對自己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