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黃山記》教案精選兩篇

《黃山記》教案精選兩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6W 次

  《黃山記》教案1

《黃山記》教案精選兩篇

  【教學目的】

1、品味本文用獨特的手法勾勒的黃山美景,明確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方法及運用。

2、領略本文華美如詩的語言,豐富的聯想和想象。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領會“只有勇於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創造自然”的主旨。

 【教學重點】

1、通過不同角度的描寫展示黃山“奇”“美”“險”“峻”的特點。

2、結合多種表達方式,形散神不散的特點。

  【教學難點】

能準確提煉文章主旨,明確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繫。

  【教學方法】

賞析法 對比分析法

 【教學課時】

4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展示黃山圖片以及“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的詩句,引入對黃山的介紹:

黃山,古稱黟(yī)山,唐朝改名黃山(傳說軒轅黃帝曾在此山修身煉丹,黃山因此得名)。在今安徽省歙縣、太平、休寧、黟縣之間,是我國最著名的風景區之一。這裏山峯劈地摩天,雲凝碧漢,氣象萬千;青松蒼鬱虯勁,剛毅挺拔;煙雲翻飛縹緲,波瀾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羅棋佈,維妙維肖;溫泉終年噴涌,無色無臭,可飲可浴。奇鬆、怪石、雲海、溫泉,被稱爲“黃山四絕”。兼具“泰岱之雄偉”、“華山之峻峭”、“衡嶽之煙雲”、“匡廬之飛瀑”、“雁蕩之巧石”、“峨嵋之清涼”,無怪明代徐宏祖讚譽爲“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歷代文人學者多來此遊覽,並留下了諸多名篇,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黃山記》更是獨特的一篇。

二、作者簡介

徐遲(1914~1996)浙江省天興人。現代詩人、報告文學作家。原名徐高壽。他前期作品有詩集《二十歲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後,寫有特寫集《我們這時代的人》、《慶功宴》,1978年寫的報告文學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獻給全國科學大會的厚禮。

 三、通讀全文,把握生字詞。

詞語:

煞費苦心:辛辛苦苦地費盡心思。

皖:安徽的別稱。

慳吝:過分愛惜,捨不得拿出自己的(東西)。

糗(qiǔ):乾糧。

卓越:非常優秀,超出一般。

卓絕:超過一切,達到極點。

狹仄(zè):狹窄。

詭奇:奇異。

摺(折)皺:折縫。

載(沉載浮):又。

  四、參照閱讀提示,討論概括各部分寫作的主要內容。

明確:(內容大意)第一部分:大自然精心安排黃山勝景(介紹黃山的概況);

第二部分:回顧古人攀登黃山的歷史;

第三部分:記敘從溫泉賓館至天都峯頂的歷程;

第四部分:在天都峯頂所見的奇觀。

 五、小結並佈置作業

1、認真研讀前三部分,思考作者爲何這樣寫?(對照課後練習一)

2、爲什麼作者要寫黃山的攀登史,有何用意,找出關鍵句。

第二課時

一、複習提問課文主要內容

 二、研讀前三部分

(一)閱讀第一部分,然後思考下面的問題。

1.作者爲什麼要用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爲主人來描寫它是怎樣安排黃山的呢?

2.對“雲海”的描寫用的是什麼手法?

3.找出這一部分寫出的詞語,用一個字來概括黃山的特點。

4.作者寫大自然對黃山的“賞賜”,列舉了雲、鬆、音樂鳥、靈芝、肉芝和攝身光等,這是黃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黃山風景的______。

提示:這樣安排比自己介紹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紹顯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來寫就顯得獨闢蹊徑,給讀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這樣寫更能突出黃山確是人間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費心機”安排的。再次,便於以居高臨下的氣勢、簡練的筆觸,把黃山的絕境和細微之處全都寫到了。

明確:

1、採用側面描寫的手法,以山峯來襯托雲海,使雲海——黃山最有特色的景緻的變幻莫測、令人神往的特點生動地表現出來。

2、“高峯下臨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風峻骨”,“處處懸崖絕壁,無可托足”。特點是“險”。

3、填“奇”字。從“打開它的雲庫”,“特意委託風神帶來名貴的松樹樹種”,“組成無窮無盡幻異的景”,“神奇的”,“稀世的”,“最高的效果”、“格外賞賜了”、“極罕見”等詞語可見。

(二)第二部分寫的是古人攀登黃山的歷史,討論以下問題。

1.寫黃帝在這裏飛昇是“傳說”,和李白等人有詩文留下爲證,顯然不同,爲什麼要選用“傳說”這一材料呢?

2.寫李白等人的詩、文有什麼作用?

3.這一部分與全文中心有什麼關係?

4.這一部分和其他部分有什麼聯繫?

明確:

1、增加黃山的神祕色彩,使黃山顯得更有魅力。

2、表現了黃山的險峻,登山的艱難,也豐富了文章的內容。

3、本段回顧幾千年來,只有少數像李白這樣不畏險阻的人才能登上,其餘的人都是隻能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這就爲下文歌頌我們的時代和人民伏下一筆。

4、承第一部分黃山風光的“險”而來,是大自然“不肯隨便地將勝景給予人類”及“封山”這一意旨的具體體現。又與第三部分“勝景已成公園,絕處已經逢生”的現實情況相互比照。可見這部分使文章結構波瀾起伏,而又貌斷實續。

(三)第三部分是怎樣突出文章的中心的?

(1)對比:把前人攀緣險峯的石級與現在有鐵欄杆的寬闊的石級作對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與我們“直上,直上,直上”“卻無可戰慄”作對比,

(2)詳略處理得當,如“過了立馬亭,龍蟠坡,到半山寺,便見天都峯挺立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爲最險的地方,鯽魚背、閻王坡,小心壁等等”;“看呵,天都峯,蓮花峯,玉屏峯,蓮蕊峯,光明頂,獅子林,這許多許多佳麗處,都在公園中。”詳寫登天都峯,其餘略寫,重點突出。

(3)記敘與議論相結合,記敘爲議論作依據。寫天都峯之險,而今天卻化險爲夷,這是石工們的功勞,所以引出議論,“我們這江山,這時代,正是這樣,屬於少數人的幸福已屬於多數人。雖然這裏歷代有人開山築道,卻只有這時代纔開成了山,築成了道。”

  三、佈置作業

研讀第四部分,完成課後練習二、四

 第三課時

  一、回顧上節內容,特別把握第三部分對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二、分析第四部分

(一)對照完成課後練習二

(二)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黃山景觀的“奇”而來。 “奇”在何處?

明確:奇就奇在“變化無定”上,雲海漂泊無定,景物瞬息萬變,羣峯時隱時現,忽而旭日東昇,忽而傾盆大雨,從彩虹到神奇的攝身光,寫盡黃山的險與奇,還有神祕感,又如寫松樹,“從峯頂俯視,它們如苔蘚,披覆住岩石;從山腰仰視,它們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巖壁折縫,一個個的走將出來,薄紗輕綢,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雲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麼想從這兒揚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這樣險惡,……”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異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三)本文描寫日出壯觀時怎樣抓住光影的千變萬化進行生動描述的?與其他有關的日出景觀描寫相比有什麼特點?(對照練習四)

(1)《黃山記》中日出的描寫突出光影的千變萬化。寫霞光的“紫藍青綠”;寫第一道光芒的“紅”“鮮’;寫火球騰空時的“彩霞掩映”;寫百道光柱的“豪光四射”;寫琉璃寶燈高懸時的“奇異光彩”如“大放”的“焰火”。

本段描繪時運用比喻、生動形象,語勢激越奔放,氣勢磅礴。

(2)徐霞客寫日出側重着筆於雲海,借雲海來襯托日出的美景。抓住光、色的變化,寫日出的經過,簡潔生動。

(3)海涅的描寫既着筆於雲海,又重主觀感受,襯托日出美景。

 三、課堂檢測,複習回顧。(如時間不夠,留作課後練習)

1.《黃山記》選自《 》,是一篇構思謀篇 的佳作。全文分四部分,寫出四部分的段意:

一、 。

二、 。

三、 。

四、 。

2.填空:

黃山的地理位置: ,成因 。,範圍:______、______這段介紹突出一個“______”字。

3.第二自然段從幾方面說明黃山的“奇”?第三自然段怎樣再次突出黃山的“險”?文章以大自然“不肯隨便把勝境給人類。它封了山”作結,有什麼作用?

4.第二部分寫數千年來人類極少能攀上黃山之巔,這段敘述有什麼作用?

5.閱讀第三部分,按登山經過填充下表:

溫泉賓館

天都峯

6.文章寫登山經過時,爲什麼處處都寫古人登山途徑?這樣寫與下文的抒情議論有什麼作用?

7.第三部分中的抒情段裏,哪句話是文章點題的句子?

8.第四部分寫雲海、松樹、日出、攝身光等奇觀,以雲海爲主。有集中着筆之處,有時夾在其他景物之中寫。作者寫雲海的飄泊無定,變化多端,哪些詞語最富表現力?作者怎樣描寫在風的作用下雲海的千姿百態?以後還有哪些句子直接描寫雲海?

9.寫黃山的鬆奇,突出描寫在雲海中______的特點。先把它放在______的條件下寫它的矯健多姿。它的根______顯示其______;以______比喻樹冠,以______比擬在風中的姿態。然後作者變換觀察角度,從多方面去寫。從峯頂______,______;從山腰______,______;翩然起舞!這鬆該是多奇!

10.作者關於雨後彩虹的描寫真是妙極了,美極了,作者彷彿覺得可以從長虹之腳登級而上。在這飄然欲仙之時寫“寶光”“忽生”,給人以奇異之感。攝身光究竟是什麼?能用一兩句話概括出來嗎?______。

參考答案:

1.《徐遲散文選集》獨出機杼

一、從黃山勝景的佈局讚歎大自然崇高卓越

二、回顧幾千年來人們攀登黃山的歷史

三、記作者一行攀登天都峯的經過

四、寫雲海、松樹、日出,攝身光等奇觀

2.皖南山區 火山噴發 周圍一百二十公里 面積千餘平方公里 險

3.雲海,草木鳥獸,泉流及攝身光等物爲處處懸崖絕壁 增添黃山的神奇色彩

4.極力烘托一個“險”字

5.溫泉賓館 人字瀑 立馬亭 龍蟠坡 半山寺 鯽魚背 閻王坡 小心壁 天都峯

6.文章處處都將今天的登山道路與古人登山途徑作對比,強調今天的登山道路已“化險爲夷”,爲下文的抒情議論張本。

7.“我們這江山,這時代,正是這樣,屬於少數人的幸福已屬於多數人”

8.飛昇 飄拂 瀰漫 瞬息萬變 飄來拂去 藏

雲霧或散或聚,羣峯忽隱忽現;剛纔是傾盆大雨,迷天霧,而千分之一秒還不到,全部散去;雲海滾滾,直拍賓館前面的崖岸,吞沒諸峯,有的成了小島,有的游泳在雪浪花間。雪浪滔滔,浩瀚一片,了無邊際,濃雲四集,八方茫茫

9.溶入溶出 大風呼嘯 盤入岩石 堅貞 華蓋 飛翔之翼翅 俯視 如苔蘚披覆住 岩石 仰視 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薄紗輕綢 露出身段

10.雨過天晴時,陽光經雲霧折射形成的自然奇觀。

 第四課時

 一、點撥作業

  二、深入探究

(一)質疑:

1.作爲遊記文章,本文確實在構思上獨出心裁,仔細分析一下本文在寫法上與一般遊記有什麼不同?

2.課文四部分各寫什麼?它們之間有沒有聯繫?怎樣聯繫?

3.第二、三兩部分寫登山的情況,它跟黃山的特點,以及表達主題的關係是什麼?

4.本文寫作特色是什麼?

(二)疑難討論:

1.明確:其一,開頭落筆不凡。本文不像一般遊記那樣從登山寫起,而是居高臨下,從大自然如何安排黃山勝景這個角度起篇,氣勢磅礴。在介紹黃山概貌後,又寫幾千年來人們攀登黃山的歷史,數千年中極少有人能攀上黃山之巔的史實,烘托了“險”字。在記遊之前寫了這樣兩段內容,是作者獨具匠心之處。第一部分做爲全文的總起,暗寫“險”、“奇”二字;第二、三部分承“險”字展開,形成古今虛實相映之勢。一二部分能引導讀者從宇宙變遷、人類發展的宏觀高度去認識黃山,能增加本文的大氣磅礴的特色和深透的思想意義。

其二,寫遊山經過時作者突破了一般由近及遠或由下而上地去寫,作者選擇最能突出黃山特色的幾種景物重點描寫。

2.分析:“一”想像大自然怎樣創造形成黃山這處勝境,實質上介紹了黃山景物的特色:雲海、奇鬆、溫泉、飛瀑,寫出黃山“奇、險”的特點,給第二部分埋下伏筆,也給“三、四”作鋪墊。它是全文的總起。“二”分三階段(史前,唐宋,明清以後)寫黃山的登山史,呼應“一”黃山的“險”,爲後文寫今天黃山化險爲夷作反襯,表明時代不同,風景區已能爲全民所享用。“三”着重按遊蹤寫登天都峯的過程,與“二”對比,形成古今、虛實相映,點明題旨:“屬於少數人的幸福已屬於多數人。”“四”寫在黃山之巔所見黃山的四大景觀:雲海、蒼松、日出、攝身光,和“一”的“奇”緊扣。這四部分聯繫是很緊密的,全文采用總分結構的組織形式。借用書上的句子來概括:一、大自然安排勝境;二、不可攀登的黃山;三、幸福已屬多數人;四、這是何等的公園!

3.分析:第二部分寫幾千年來,人們攀登黃山的簡要歷史,看似與寫黃山的特點無關,實則是妙筆,幾千年來很少有人登上黃山最高峯,是因爲其險峻,這裏側面烘托黃山的險。第三部分寫“我們”登山時的情況,正面直接寫其“險”,同時,也處處與第二部分比較,以突出“換了人間”之意,表達了主題。

4.分析:

本文引證廣泛,材料豐富,而文章結構卻脈絡分明,嚴謹有度。作者將豐富的材料分成幾類,然後依據表現主題的需要,借抒情議論,把它們聯綴成篇。

聯想豐富是本文的突出特點。作者的聯想方式主要有:因果聯想,如由“土地”的今天,想到“土地”的歷史和未來;關係聯想,如由“土地”想到“土地”上的人物和事蹟;對比聯想,如由剝削階級對“土地”的掠奪,想到勞動者對“土地”的珍惜;相似聯想,如由公子重耳接受土塊,想到古代皇帝的封疆儀式,再想到殖民強盜強迫太平洋島嶼上的土人接受的投降儀式。如此等等。作者嫺熟自如地交替運用這些聯想方式,思緒飛揚,無所不至。

  三、總結全文,佈置作業。

  《黃山記》教案2

 一、教學目的:

1.欣賞本文別出心裁的構思,氣勢磅礴、大開大合的佈局和酣暢華美、色彩濃郁的文筆。

2.瞭解本文簡練巧妙、熱情奔放的語言特色。

3.領略黃山峯巒奇險而美妙的壯麗景色,並瞭解作者對祖國河山和對社會主義的熱愛、讚頌之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本文構思謀篇的手法。

2.難點:語言簡練巧妙、熱情奔放。

  三、教學時數:

兩課時

  四、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又要來學一篇以寫景爲主的散文——《黃山記》。黃山的美,舉世無雙;描寫黃山的詩文,不勝枚舉。以寫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著稱於世的徐遲,怎樣以他恢宏的“大手筆”寫出了黃山的美,怎樣以他不落前人窠臼的獨特的構思顯示了他雄奇奔放的風格,這是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的重點。

 (二)字詞正音、詞語補釋:

皖wǎn(安徽的別稱) 慳吝qiān lìn(過分愛惜, 捨不得拿出自己的東西) 糗qiǔ(乾糧) 氤氳yīn yūn(形容煙或氣很盛)甫fǔ剛剛

煞費心機:形容費盡了心思。煞shà很、極。

撲朔迷離:原指模糊不清,很難辨別是雄是雌,後來形容事情錯綜複雜,不易看清底細。撲朔:指兔腳亂動;迷離:指眼睛半閉。

綺麗多采:燦爛美麗。

萬仞之巔:形容很高的山峯。仞: 古代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

一碧萬里:這裏形容整個天空是碧藍色的。

瞬息萬變:形容變化快而多。瞬:眨眼,息:呼吸;瞬息:一眨眼一呼吸之間,比喻時間短促。

慳吝:過分愛惜,捨不得拿出自己的東西。

氤氳:形容煙或氣很盛。

大手筆:指有名的文章家或其作品。

虛無縹緲:形容非常空虛渺茫。

鴻蒙:舊指宇宙形成以前的混沌狀態。

黃帝: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逸興:超逸豪放的意興。

鳥道:形容險峻狹窄的山路,意思是隻有飛鳥可度。

載沉載浮:又沉又浮。載:又。

拾級而登: 逐步登階。拾shè輕步而上。

臨虹款步: 到彩虹上面慢慢走動。

  (三)作者簡介:

徐遲,現代詩人,著名報告文學作家。1914年10月15日生。浙江省吳興縣南潯人。蘇州東吳大學文學院肄業。1933年開始發表作品,1957年擔任《詩刊》副主編,1960年調湖北文聯當專業作家,1963年當選爲作協武漢分會副主席。代表作報告文學集《哥德巴赫猜想》。他的作品感情真摯,憎愛分明,說理透闢,繁簡相宜,語言洗煉。

  (四)簡析課文:

文章由四個部分構成。

第一部分: 寫崇高卓越的大自然,創造安排了黃山勝境。──文意總起

第一段: 介紹黃山的地理位置、成因、範圍,着重介紹黃山七十二峯的高風峻骨,以示其“險”。

第二段: 介紹黃山的雲海、草木鳥獸、泉流及攝身光等幾種景物,以見其“奇”。

第三段: 寫黃山處處懸崖絕壁,再次強調黃山勝境的突出特點──“險”。 閱讀思考:

1.作者爲什麼要用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爲主人來描寫,它是怎樣安排黃山的呢?

提示: 這樣安排比自己介紹要好。

首先,由自己介紹顯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爲主人公來寫就顯得獨闢蹊徑,給讀者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這樣寫更能突出黃山確是人間仙境,是大自然“煞費心機”安排的。 再次,便於以居高臨下的氣勢,簡練的筆觸,把黃山的絕境和細微之處全都寫到了。

2.對“雲海”的描寫用的是什麼手法?

提示: 採用側面描寫的手法,以山峯來襯托雲海,使雲海──黃山最有特色的景緻的變幻莫測、令人神往的特點生動地表現出來。

3.找出這一部分寫山的詞語,用一個字來概括黃山山的特點。

提示: “高峯下臨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風峻骨”,“處處懸崖絕壁,無可托足。”特點是“險”

4.作者寫大自然對黃山的“賞賜”,列舉了雲、鬆、音樂鳥、靈芝、肉芝和攝身光等,這是黃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黃山的“奇”。

提示:填“奇”,從“打開它的雲庫”,“特意委託風神帶來名貴的松樹樹種”,“組成無窮無盡幻異的景”,“神奇的”,“稀世的”,“最高的效果”,“格外賞賜了”,“極罕見”等詞語可見。

文章以大自然“不肯隨便把勝境給予人類”,“它封了山”作小結,更增添了黃山的神奇色彩,併爲下文回溯人們攀登黃山的歷史,描繪黃山的奇觀作了鋪墊。起筆雄奇峭拔,一如黃山奇峯。

第二部分: 回顧幾千年來人們攀登黃山的歷史。

第一層(1自然段)寫史前期,除了金絲猴之外,只有神話傳說中的黃帝、 浮丘公、容成子等仙人攀上過黃山的光明頂。

第二層(2─3自然段)寫唐宋時期,只有李白及吳龍翰兩人登上過蓮花峯。第三層(4─5自然段)寫元明清數百年內,極大多數旅行家都沒有登上蓮花頂,而登天都,是在汪灌以後,有記載的只有普門法師等五人。

閱讀思考:

1.寫黃帝在這裏飛昇是“傳說”,和李白等人有詩文留下爲證,顯然不同,爲什麼要選用“傳說”這一材料呢?

提示: 增加黃山的神祕色彩,使黃山顯得更有魅力。

2.寫李白等人的詩、文有什麼作用?

提示: 表現了黃山的險峻,登山的艱難,也豐富了文章的內容。

3.這一部分與文章中心有什麼聯繫?

提示: 本段回顧幾千年來,只有少數像李白這樣不畏險阻的人才能登上,其餘的人都只能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這就爲下文歌頌我們的時代和人民伏下一筆。

4.這一部分和其它部分有什麼聯繫?

提示:承第一部分黃山風光的“險”而來,是大自然“不肯隨便地將勝境給予人類”及“封山”這一意旨的具體體現。又與第三部分“勝境已成公園,絕處已經逢生”的現實情況相互比照。可見這部分使文章結構波瀾起伏,而又貌斷實續。

 第二課時

  (一)繼續簡析課文:

第三部分: 記作者等一行攀登天都峯的經過。

第一層(1─6自然段)寫作者等一行登上天都峯的經過。

文章以作者親眼所見,極寫天都之險,與第二部分相應,形成古今、虛實相映之勢。文章處處都將今天的登山道路與古人登山的路徑作對比,強調今天的登山道路已“化險爲夷”,爲下文的抒情議論張本。寫“我們”登攀的經過,只用三個“直上,直上,直上”反覆,表現了勇往向上的氣概。

第二層(7─8自然段)寫登上天都峯所見景色,抒發作者的感慨。

登上天都峯,“千里江山,盡收眼底;黃山奇景,盡踏足下”( 此爲過渡句),作者深深感慨的是,“我們這江山,這時代,正是這樣,屬於少數人的幸福已屬於多數人。”這是文章點題的句子。

閱讀思考:

第三部分是怎樣突出文章的中心的?

提示: 1.對比:把前人攀緣險峯的石級與現在有鐵欄杆的寬闊的石級作對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與我們“直上,直上,直上”“卻無可戰慄”作對比。

2.詳略處理得當:如“過了立馬亭,龍蟠坡,到半山寺,便見天都峯挺立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爲最險的地方,鯽魚背、閻王坡、小心壁等等”“看啊,天都峯、蓮花峯、玉屏峯、蓮蕊峯、光明頂、獅子林,這許多許多佳處,都在公園中”詳寫登天都峯,其餘略寫,重點突出。

3.記敘與議論相結合,記敘爲議論作依據。寫天都峯之險,而今天卻化險爲夷,這是石工們的功勞,所以引出議論,“我們這江山,這時代,正是這樣,屬於少數人的幸福已屬於多數人。雖然這裏歷代有人開山築道,卻只有這時代纔開成了山,築成了道。”

第四部分: 寫在黃山之巔見到的雲海、松樹、日出、攝身光等奇觀。

閱讀思考:

這一部分分承第一部分黃山奇觀的“奇”而來,“奇”在何處?

提示:奇就奇在“變化無定”上,雲海漂泊無定,景物瞬息萬變,羣峯時隱時現,忽而旭日東昇,忽而傾盆大雨,從彩虹到神奇的攝身光,寫盡黃山的險與奇,還有神祕感。又如寫松樹,“從峯頂俯視,它們如苔蘚,披覆住岩石;從山腰仰視,它們如仙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巖壁折縫,一個個的走將出來,薄紗經綢,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雲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麼想從這兒揚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太多,浪這麼險惡,……”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異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二)小結:

1.內容上的內在聯繫:

文章巧妙地借讚歎大自然的造化神工起筆,暗寫黃山“險”、“奇”二特色,總領全文;二、三部分,承“險”字展開,第四部分,緣“奇”着墨;最後,以“這是何等的公園!這是何等的人間! ”兩句感嘆作結,照應篇首大自然“封了山”,隔絕了人間與勝境,暗含“換了人間”之意,激情奔放,響震不絕,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2.記敘順序:

宏觀順序: (文章一、二部分)混沌初開──宇宙形成──人類出現( 從史前時期直至元明清)

微觀順序: (文章三、四部分)早晨出發登山──登上天都峯──黃山頂上過夜──第二天凌晨觀日出──白天見攝身光奇景

3.節奏明快的短句與排偶句式:

作用: 以加強文章奔騰豪放的氣勢。

短句: “它是大手筆,用火山噴發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圍一百二十公里,面積千餘平方公里的一個渾圓的區域裏,分佈了這末多花岡巖的山峯。”(比較複雜的長句,想法順應句子的結構,將它們逗開成幾段,以加強語勢節奏。將這句的狀語,逗成四段)

“雲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還有八潭,四瀑。”( 一個句子,分爲兩個分句,五個賓語分別逗開)

排偶句(類似駢體文)

“它打開了它的雲庫,撥給這區域的,有倏來倏去的雲,撲朔迷離的霧,綺麗多采的霞光,雪浪滾滾的雲海。”

“黃山鬆鐵骨冰飢;異蘿鬆天下罕見。”

“這樣,大自然把紫紅的峯,雪浪雲的海,虛無飄渺的霧,蒼翠的鬆,拿過來組成了無窮盡的幻異的景。……一道溫泉,能治百病。各種走獸之外,又有各種飛禽。神奇的音樂鳥能唱出八個樂音。稀世的靈芝草,有珊瑚似的的肉芝。

  (三)作業:

練習第二題、第三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