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實錄——《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實錄之二

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實錄——《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實錄之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8W 次
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實錄——《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實錄之二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師:昨天,老師撿到了一張“尋人啓事”,你們想看看嗎?
  生:想。
  師(出示尋人啓示)讀: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是誰?它在哪?聽說二七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師:你們願意幫這個忙嗎?
  生:願意。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五課《小蝌蚪找媽媽》。(板書:小蝌蚪找媽媽)
  師:讓我們幫小蝌蚪一起去找媽媽吧。
  二、播放課件,引入課文
  師:(播放課件,顯示課文內容)。
  師:這是誰呀?(貼小蝌蚪圖片)
  生:小蝌蚪。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小蝌蚪是什麼樣子的?
  生: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黑的,長着長尾巴。
  師:課文裏是怎麼描寫的呢?
  生:小蝌蚪是大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長長的尾巴。
  師:小蝌蚪現在在做什麼呀?
  生:快活地游來游去。
  師:快活是什麼意思?
  生:自由自在,無憂無慮。
  師:對!小蝌蚪在池塘裏快活地游來游去,我們也來快活地讀讀書,請齊讀第一段。
  生:(讀)
  師:小蝌蚪遊啊遊,過了幾天——怎麼了?
  生:長出了兩條後腿。
  師:(師貼長後腿的畫於黑板上)請大家注意看圖觀察(電腦出示課件),這天,小蝌蚪碰見了誰,又發生了什麼事呢?
  生:小蝌蚪碰見了鯉魚媽媽,它在向鯉魚媽媽打聽自己的媽媽呢。
  師:老師有個問題,爲什麼小蝌蚪會去向鯉魚媽媽打聽他們的媽媽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
  生:我知道了!小蝌蚪看到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他們也想自己的媽媽了,所以去向鯉魚媽媽打聽了!
  師:你說得真好!哪個小朋友能說一句話,後面用上疑問號,把小蝌蚪想媽媽的心情表達出來?
  生:(例句:誰是我的媽媽呢?
  我的媽媽是什麼樣兒的呢?
  我們的媽媽在哪兒呢?)
  師:小蝌蚪太想念自己的媽媽了,於是鯉魚媽媽決定幫助它們找媽媽,它是怎樣回答的呢?課文又是怎樣寫的呢?我們就是這羣小蝌蚪,再來讀讀他們的話。
  生:(讀蝌蚪的話)
  師:(出示——鯉魚)老師現在來當鯉魚媽媽,誰來當小蝌蚪,向我打聽?
  生:我!我!(搶着答)
  師:不急,一個一個來!
  生:(一次又一次地練習)
  師:交換一下,你們念鯉魚媽媽,我念小蝌蚪。
(師生對讀,邊讀邊做動作)
  師:誰願意上來表演這一段!注意,要把所有的動作都表演進去!
  生:(表演)
  師:來,評價一下,他們演得怎麼樣?動作都到位了嗎?
  生:“迎”還沒有做出來。
  師:怎麼樣是“迎”?看看圖,圖上是怎麼畫的?誰來試試?
  生:面對面的走到一起,就是“迎”!
  師:再請幾個小朋友來演一演。(生演)
  師:他們這回表演得怎麼樣?
  生:很好!
  師:來,我們一起來把這一段讀一遍。
  生:(齊讀)
  師:從鯉魚媽媽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知道蝌蚪媽媽的特點是什麼?
  生:四條腿,寬嘴巴。
  師:(電腦出示第二幅圖)小蝌蚪聽了鯉魚媽媽的話,繼續遊啊遊,過了幾天,小蝌蚪又發生了什麼變化?
  生:又長出了兩條前腿。
  師:爲什麼說是“又”長出兩條前腿。
  生:它已經長出兩條後腿,後來長出兩條前腿,所以稱爲“又”長出兩條腿。
  師:(師貼長前腿的畫於黑板上):你真會學習。我們一起來看圖,(電腦出示第三幅圖)老師再請你們自己學習下面的課文,思考一下這回它們向誰打聽媽媽,怎麼打聽的。讀懂課文再請你自己表演表演,注意,一定要仔細地念。
  生:(學習) 。
  師:我看,有好多小朋友已經在表演了,老師念,你們表演,邊讀邊演,行嗎? (生演)
  師:爲什麼課文用了“追上去”這樣一個詞?
  生:從圖上看,小蝌蚪和烏龜的遊動方向相同,表現出小蝌蚪知道媽媽的特徵和所處的位置後急於找到媽媽的心情。
  師:讓我們帶着急於找到媽媽的心情再來讀讀這一段。
  師:從烏龜的回答中,我們又可以知道蝌蚪媽媽的什麼特點?
  生:長着大眼睛,披着綠衣裳。
  三、總結課文,深入引導。
  師:鯉魚媽媽說,蝌蚪媽媽是四條腿,寬嘴巴,而烏龜媽媽卻說,蝌蚪媽媽是長着大眼睛,披着綠衣服,捉蟲還頂呱呱呢?到底蝌蚪媽媽長得什麼樣啊,請你們討論一下,看看鯉魚媽媽和烏龜誰說的對?
  生:都對!把它們倆的話合起來就更好了。
  師:那你來說說,蝌蚪媽媽是什麼樣兒的?
  生:四條腿,寬嘴巴,長着大眼睛,披着綠衣服,捉起蟲來頂呱呱。
  師:其實,蝌蚪媽媽就是誰啊?
  生:青蛙。
  師:小蝌蚪象我們同學一樣聰明,認定了青蛙就是自己的媽媽,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又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請同學們看圖(出示課件),仔細觀察,看看小蝌蚪找到媽媽沒有?
師:小蝌蚪又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誰能來說一說?
  生:小蝌蚪尾巴變短了。
  師:貼出小蝌蚪尾巴變短的圖片
  師:小蝌蚪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媽媽,該多高興啊!你們想,小蝌蚪會對青蛙媽媽說些什麼?誰能說一句話,後面用感嘆號,把小蝌蚪找到媽媽的喜悅心情表達出來?
  生:(例句:媽媽,我們好不容易找到你啊!
  媽媽,原來你在這兒啊!
  媽媽,我們終於找到你了!)
  師:小蝌蚪和媽媽見面了,大家都非常高興,它們的話該怎麼讀呢?請一個小朋友讀小蝌蚪的話,一個朋友讀媽媽的話。
  生:分角色朗讀。
  師:青蛙的樣子,我們在幫助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已經知道了,那課文上又是怎麼描寫的呢?
  生:荷葉上蹲着一隻大青蛙,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雙大眼睛。
  師:(師貼出青蛙的圖片)你們對青蛙有哪些瞭解呢?
  生:一隻青蛙一年能捉一萬五千多條害蟲,是莊稼的好朋友,我們小朋友要好好保護青蛙。
  生:青蛙的叫聲很好聽,它還會寫詩:“呱呱,呱呱,呱呱呱,”
  師:你的想象力可真豐富。
  生:青蛙走路是蹦蹦跳跳的,它還是游泳能手。
  師:你觀察的真仔細。
  生:老師,我知道蛙泳就是青蛙發明的。
  師(微笑地):是嗎?
  另一生:不對,是我們學習青蛙游泳時的動作來游泳。
  師:也可以說人模仿青蛙的動作。現在小蝌蚪已經長成了青蛙,它們會做些什麼呢?
  生:它們和媽媽一起捉害蟲。
  生:(齊讀課文最後一節)
  四、朗讀全文。
  五、簡要複述,拓展思維。
  師:在找媽媽的過程中裏,小蝌蚪是怎麼長成青蛙的呢?誰能簡單地說說?
  師:老師這裏有一道題,認真聽講的同學纔會做。
  師:(出示課件)小蝌蚪先長出兩條(後腿),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前腿),再過幾天,(尾巴)變短了,漸漸地,(尾巴)已經不見了,小蝌蚪長成了(青蛙)。
  生:說並填空。
  師:大千世界,充滿着無數的奧祕,希望同學們能積極探索鑽研,像幫助小蝌蚪那樣解決的難題
  板書
  小蝌蚪——找————媽媽
  兩條後腿      碧綠的
  兩條前腿      雪白的
  尾巴變短
  尾巴不見了。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傳統課文,因其內容生動、有趣而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變學生上課被動和機械訓練的弊端。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尋人啓事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所表現出來的喜愛的情緒。課堂中,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有無,直接影響着課的質量。上課伊始,老師神祕地告訴學生,剛纔在校門口看到了一張尋人啓事,想看看嗎?在同學們詫異聲中,教師用幻燈打出《尋人啓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在哪裏?聽說二(7)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同學們恍然大悟,不一會兒小臉上個個綻出燦爛的笑容,原來是可愛的小蝌蚪找他們幫忙來了。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願意幫這個忙嗎?”孩子們一邊齊聲響亮地喊願意,一邊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讀課文。沒有大費周折的導入語,也沒有頗費時間的練習題,學生就這麼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角色。
  二、讀、說、貼、討論學文,豐富語言的積累
  1.讀——分層朗讀,讀出感情
  (1)初讀。教師有趣導入課文以後,隨即拋出問題。a.課件播放全文,學生思考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b.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從文中找出它媽媽的特徵。學生在讀中瞭解內容梗概,獲得整體感知。帶着問題讀,使讀不再是漫無目的,提高了讀的質量。
  (2)精讀。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教師精心導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課文第二、第三兩小節,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處理如下:a.讀這兩小節,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b.比較句子。(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見烏龜在水裏遊,就追上去。c.朗讀指導。重點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d.分角色朗讀並表演。
  2.說——以讀促說,說中理解
  (1)說順序。要求學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後,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通過學生的說來完成填空題。
  (2)說內容。在學生知道青蛙的樣子以後,要求他們在尋人啓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徵。把學到的內容及時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3.貼——據文貼畫,貼中取樂
  教師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爲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後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小青蛙。通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教師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鬆自如,毫不吃力。
  4.討論——形式多樣,深入引導
  新基礎教育理論認爲:“任何學校教育活動都會對人的身心產生多方面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所以,每一項學校教育活動都應顧及學生多方面的發展。”課堂教學尤需如此。鯉魚媽媽說蝌蚪媽媽四條腿,寬嘴巴,烏龜卻說蝌蚪媽媽長着大眼睛,披着綠衣裳,到底蝌蚪媽媽長什麼樣呢?他們倆誰說的對呢?問題一拋出,立即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積極討論,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變被動爲主動。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說出蝌蚪媽媽的樣子,並加以引申。通過學生課前資料的尋找以及課上資料的交流,學生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並且開動腦筋說出了許多保護的措施。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出育人的本質和實現育人的功能。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總結的不及時、不明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的權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評的自由還給學生。通過感悟、聯想兩個支點,儘可能讓全體學生參與,人人動腦、動口、動手,全員活動,全程活動,成爲學習的主人。
  [點評]
  教學中採用多種方法進行朗讀訓練,(帶表情讀、帶動作讀等),這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讀的濃厚興趣,學生通過讀,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培養了語感。
  分角色表演課本劇,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語文實踐的舞臺,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訓練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在低年級階段,培養學生樂於學習的情感至關重要。本節課就力求做到“寓教於樂”,課堂上沒有威嚴的老師,也沒有恐懼的學生,隨處可見的是教師與學生和諧、親密地相處,正是這種和諧與親密爲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零距離的師生關係,給學生們提供了展示才華的大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