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二語文祭十二郎文教案大綱

高二語文祭十二郎文教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38K 次

第一課時

高二語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學要點

1.熟讀課文,讀懂文字,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較爲準確、清晰的瞭解。

2.梳理課文層次脈絡,感悟課文的抒情基調。

教學過程

1.解題

祭文是一種文體,古已有之。徐師曾在《文體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親友之詞也。古之祭文,止於告饗而已。中世以還,兼贊言行,以寓哀傷之意,蓋祝文之變也。”古文寫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內容多爲對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讚頌,形式多爲駢文或四言韻文。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這一常規,此文的主旨不在於稱頌於死者,而在於傾訴自己的痛悼之情。通過對家常瑣事的記敘,表現自己與死者的密切關係,表達刻骨銘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韻常規,破駢爲散,不拘常規,或散或偶,或長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後人譽爲“祭文中千年絕調”。後世祭弔名作如李商隱的《祭小侄婦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響。

2.介紹作者及背景

3.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① 聽錄音或聽教師範讀,注意作者在文中傾注的深沉真摯的感情。

② 學生初讀認準字音;再讀體會感情。

③ 用一句話說出自己的感受。

④ 檢查朗讀,看學生對課文字、詞、句的初步理解。

4.自讀課文,理清脈絡。

再讀首先了解每個自然段的意思,然後給文章分段並歸納大意。

小組討論明確。

(有條件的可利用實物投影,讓學生直接展示成果。或者學生討論明確,教師隨之板書。)

5.總結文言知識

6.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重點體會融抒情於敘事的特點和破駢爲散和邊泣邊訴的語言形式 。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具體研習課文。

2.鑑賞韓愈散文邊訴邊泣,於敘事中抒情的藝術手法。

3.體會作者融於字裏行間的至真至切的親情。

4.理解虛詞在表達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具體研習課文

1.提問:文章從哪些方面寫了韓愈的家境身世?請從文中找出有關的句子。

指定一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

多媒體顯示:

(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兩世一身,形單影隻”“在孫惟汝,在子惟吾”。

(2)爲謀生聚少離多:“其後四年,而歸視汝”“又四年,……遇汝從嫂喪來葬”“又二年,……汝來省吾,止一歲”“吾雲汴州,汝不果來”“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來”。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我自今年來,蒼蒼者欲化而爲白矣;動搖者欲脫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氣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歲,吾之子始五歲,少而強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

2.學生思考:作者是怎樣在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敘述中抒發悲憤的?

同桌共同討論後明確:作者寫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稱頌死者,而在於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緊緊圍繞着叔侄間生離死別這個中心,選取那些值得懷念、憂戚,或感到遺憾的生活瑣事,寫來如敘家常,但卻充滿着生活氣息,讓人深感真實、可信。作者又不是純客觀的敘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敘述中,側重抒寫自己的無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遺憾、內疚之情來敘事,敘事中處處含情,使得敘事、抒情水乳jiao融。作者又充分運用第一人稱的方便,盡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傾注到敘事之中,寫得如泣如訴。

3.提問:本文寫得至悲至痛,試思考作者在悲侄兒之死的同時,還抒發了哪些悲情?

學生思考後回答,教師引導。

明確:

(1)悲嘆家族人丁不興。封建社會門第家族觀念極強。韓愈出身於小官吏家庭,家庭濃厚的儒學思想深深影響了他,而人丁不興,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員。然而父母早亡,兄歿南方,兩世一身等久已令他體會到家境淒涼之悲了,而如今侄兒又撒手西去,兒子、侄孫尚年幼,韓氏能支撐門面的只有韓愈自己,家庭之事連個商量之人也找不到。這無限的.孤獨怎不使他悲從中來,進而想到“無意於人世”呢?

(2)悲嘆自己仕途失意。韓愈19歲便離家到京城求發展,但卻多次應考落第,25歲中進士後還要到處請求權貴援引舉薦(如《與於襄陽書》),29歲纔開始入仕途。到35歲.寫作本文之時的幾年間,卻輾轉遷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處漂泊。他飽讀詩書,才華出衆,卻不得施展,內心自然鬱鬱寡歡,而此時又得侄兒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蘊含了自身無限的酸楚。於是他便喊出了“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4.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邪”“也”“乎”“矣”的用法,體會它們在表達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學生集體背誦第5段,然後找出這些虛詞進行分析、討論。

明確:作者悲傷之情無法抑止,又希望“傳之非真”,因此在本段連用三個“邪”字,三個“也”字,表示不願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個“乎”字,表示雖不願相信而事實俱在的矛盾心情。後連用五個“矣”字,表明作者在理念上感到喪報書信決非誤傳之後的不情願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二、藝術手法的體現

提問:本文作爲一篇優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請歸納藝術手法體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思考後明確:

1.破駢爲散,自由多變的形式。祭文是一種古老的文體,形式上多采用四言韻文或駢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韓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韻文和駢文的框框,用純淨的散文體自由抒寫。爲人們用祭文充分表達思想感情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2.強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藝術感染力。本文以生活瑣事爲依託,抒發了作者對侄兒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並且採用了反覆直抒的方法,讓人讀其文能想見其爲文時邊哭邊寫,痛不欲生的情狀,引起強烈的感情共鳴。

3.語言樸素自然,不事雕飾。《古文觀止》評此文:“未嘗有意爲文,而文無不工”。韓愈寫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爲了傾吐自己的真情,邊訴邊泣,所以他能作到情至筆隨,字字句句皆從肺腑中自然流出,毫無雕飾之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