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祭十二郎文》教學反思2篇

《祭十二郎文》教學反思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4W 次

 《祭十二郎文》教學反思一

《祭十二郎文》教學反思2篇

新學期又開始了。學校又勞碌起來!除了班主任的工作之外,大家最關懷的就是課程的安排了。上學期《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鑑賞》還剩一小部分,可不少老師都不按次序講解,原因很簡略,因爲剛過完年,講祭文似乎不太妥當。但我依舊按原打算進行。

《祭十二郎文》我安排了三個課時,這篇散文是韓愈爲弔唁他的侄子十二郎老成而寫的一篇“銜哀致城”的祭文。我介紹完寫作背景以及作者、文體之後便是對重點字詞的梳理,對文章的主題知識進行梳理之後,結尾之處我拋出一個問題給學生思考:“在文章的敘述中,你以爲最動人的細節是何處?作者對侄兒的死抒發了怎樣的情緒?”

經過一番思考,同窗們的答覆都讓我比較滿意,他們都能就文章的內容並結合自己的情緒發表看法。如;韓愈陳述叔侄關係,因爲生活關係所以結下深厚情義;也有的說“當韓愈知道十二郎死去時抒發的感慨令他震撼!”還有的講到十二郎死後韓愈想改葬侄兒一事......我信任這是同窗們經過沉思熟慮之後的答案,這個問題的設計達到了教學目的的要求,這篇課文的學習他們居心了!

可是,一些同窗的答覆讓我百思不得其解。兩個班的同窗都涌現這種情況。8班一名姓陳的同窗說:“我認爲這篇文章很假,現在怎麼可能還有這麼深厚的情緒?”9班有一位姓吳的同窗說:“韓愈想把侄兒的墓運回家安葬,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爲他們是親屬關係,怎麼能表現出他對侄兒的愛?”我說明一番,他們都沒有說話

下課後,我一直沉思此事?是因爲各地風氣不一導致的成果呢還是社會發展,人們生活程度提高導致人情淡漠?還是......沒想到文章還有這種“新”解讀!

 《祭十二郎文》教學反思二

本課以“重在自主,重在發現,重在探究”爲教學理念覺得主要有。在上完這一課後我以下幾點:

首先,學生的鑑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是由學生通過探究發現的。在課堂上,學生擁有比較充分的鑑賞權、思考權、發言權,這就爲他們“發現”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成爲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信息蒐集和篩選能力的培養。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課外的分組、結合話題指導材料蒐集、篩選,對於改變學生原來被動的接受和教師教什麼我聽什麼的學習方式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教學中,有好多學生都談到這樣的學習非常輕鬆,並且可以涉獵到更感興趣、更廣泛的知識。

第三,強調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改變教師原來單一的講解傳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和競爭,變知識的接受爲生成。利用現代媒體,利用網絡,利用發放的資料,利用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打開了克服重難點的大門。我覺得,這對於古文學習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這節課,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值得改進;

1、學生的課外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習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接受型上,習慣很頑固。

2、閱讀大量的資料,對於教學進度的完成是一個挑戰。(當然,教會學生方法,改變學生的習慣比任何都值)

3、改進的想法是打算結合網絡,以利於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