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中優質課《原毀》教學設計大綱

高中優質課《原毀》教學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7W 次

  【教學目標】

高中優質課《原毀》教學設計

1、知識與能力:理清文章的結構,掌握議論文的論證結構,培養寫作議論文的能力;學習對比和排比手法在文中的表達作用,體會議論文語言的樸實、嚴謹、準確。

2、過程與方法:誦讀、點撥。

3、情感與價值:學習作者憂時傷事的思想感情以及對人對己的態度方法,藉助課本知識來觀照現實,梳理正確的道德觀:律己嚴格,待人寬和。

 【教學重點難點】

理清文章的結構,深化對議論文結構的認識,培養寫作議論文的能力。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走近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諡號“文”,後人尊稱韓文公。唐代文學家、思想家。河南河陽人。與柳宗元同爲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爲“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對六朝以來的駢文,提倡先秦、兩漢的散文,文學上主張“辭必己出”“惟陳言之務去”。他的文章,說理透闢,氣勢充沛,結構嚴謹,語言精練,對當時及後代的散文創作都有重大影響。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七律《左遷藍關示侄孫湘》、七絕《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助教》等。

二、文題解讀

毀:詆譭、誹謗 ,專用以推論事理根源的一種文體。

原:推求根源,推究

《原毀》探求在士大夫中間產生毀謗的根源

本文是專用以推論事理根源的一種文體。毀:詆譭、誹謗。原:推求根源,推究。本文與《原道》《原性》《原人》《原鬼》合稱“五原”,是韓愈較系統而全面地闡述自己思想觀點的綱領性論文。《原毀》探求在士大夫中間產生毀謗的根源,認爲是“怠”和“忌”在起作用,即怠於自我修養而又妒忌別人;不怠不忌,毀謗便無從產生。

 三、寫作背景

韓愈生活的中唐時期,朝廷中世襲貴族與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擠傾軋,嫉賢妒能,於人求全責備,於己務求寬容,以致發展爲後來的朋黨之爭。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訐的情形,才德傑出的人很難不受毀謗。所謂“事修而謗興,德高而譭來”,“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之行,難已”。韓愈站在中小地主階級及有德之士一邊,爲他們鳴不平。希望引起當權者注意,採取措施糾正這股歪風邪氣,於是寫下了《原毀》。

四、初讀——整體感知

(梳理文章的內容,瞭解文章的論證結構。)

第一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態度 :待己“重以周”,待人“輕以約”

第二段: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態度 :責人詳,待己廉

第三段:揭示“毀”的社會根源及危害:

根源——怠與忌

危害——事修而謗興,德高而譭來

第四段:寫作意圖及改變這種風氣的殷切願望

(把根絕毀謗提高到治國之道的高度來認識。)

 五、品讀——句段賞析

(1)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爲善。

翻譯:古時候的君子,他們要求自己既嚴格又全面,他們要求別人既寬容又平易。嚴格而全面,所以自己就不會懈怠;寬容而平易,所以別人就都願意做好事。

賞析:這句話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古代君子的行爲以及這種行爲引發的結果。先從“古之君子”談起,遠遠寫來,卻又處處暗釦“毀”不興的緣由。也暗含了追慕先賢、復興儒學的意思在內。

(2)雖然,爲是者有本有原,怠與忌之謂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翻譯:儘管如此,這樣做是有他的根源的,就是所謂怠惰和忌妒啊。怠惰的人不能自我修養,而忌妒的人害怕別人修身。

賞析:這是本文中心論點之所在。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毀”的產生其根本原因是人性中醜陋的東西使然。“怠”是自己不求進步(不能修);“忌”是害怕別人有進步(畏人修)。“怠”、“忌”二字畫盡了天下多少庸人、小人的嘴臉!

  六、研讀——文本研究

1、吳楚材在《古文觀止》中評價《原毀》曰:“全用重周、輕約、詳廉、怠忌八字立說。然其中只以一忌字原出毀者之情,局法亦奇。”如何結合本文的脈絡理解這句話?本文的主旨是什麼(用原文回答)?

提示:先從“古之君子”談起,遠遠寫來,卻又處處暗釦“毀”不興的緣由。躬自厚薄責於人樹起豐碑。“今之君子則不然”仍未涉及“毀”,但在對他們言論的描摹上,字字句句扣在“原毀”的軌跡上。前兩段準備好了箭與靶,第三段水到渠成,引矢破的,點明瞭“毀”字。先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爲是者有本有原,怠與忌之謂也。”點名“毀”的根源在於“怠”與“忌”,又從衆人對“良士”“非良士”的反映來透視世風,證明當時毀風猖獗。

2、文中所舉兩次“語於衆”的例子旨在說明什麼問題?所造成的後果是什麼?

提示:當你稱讚或批評一個人時,人們不是以這一稱讚或批評的正確與否作出反應,而是按照與某一個人的關係而定。應者(要好的人、無利害衝突的人、畏懼他的'人)不應者表演不一樣。由此形成惡劣的社會風氣——事修而謗興,德高而譭來。

3、韓愈把變革社會風氣的希望寄託在“將有作於上者”身上,你怎樣看?

提示:韓愈把希望寄託在“將有作於上者”,即統治集團中有所作爲的領導者,要他們破除世俗的偏見,不以社會的譭譽取人。這表達了韓愈個人的願望,也表達了以他爲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奮鬥進取的下層知識分子的願望。

4、本文在寫作上有哪些特點?請作簡要概括。

提示:

①本文運用了大量對比手法。

舉例:古、今“君子”的對比

作用:對比使事物的性質特徵更爲分明。

②文中還運用了排比的手法

排比:第三自然段中的幾個“不然……不然……不若是……”句子形成排比。

作用:加強了推斷的語氣,將今之君子的醜惡嘴臉揭露出來,使文章更有氣勢,增強了論證效果。

③文中還運用了反問的手法

舉例:是不亦責於身者重以周乎!不亦待於人者輕以約乎!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是不亦責於人者已詳乎!

作用:小結前文,加強語氣,句式相似,形成呼應關係,使論證更加有力,文章更加嚴謹。

  七、問題探究

1、有人說唐宋古文運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儒學復興運動,結合《原毀》的主旨,談談你的看法。

提示:我認爲這話說得有道理。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君子要加強自身的品德修養,提高和完善自我。在《原毀》中,韓愈要探討的是轉變社會風氣的問題,而社會風氣是與人,特別是知識分子(君子),尤其是有一定社會影響的知識分子是密切相關的。如果每一個人都能“不怠”、“不忌”,那麼整個社會的風氣就能很快好起來。

2、韓愈等倡導的古文運動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並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秀散文。談談你對此的看法。

提示:先秦兩漢中有不少“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以此爲典範,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豔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這是卓有成效的。當然,不能一味泥古,要批判地繼承。

  八、閱讀擴展

(一)

我思古人,伊鄭之僑。以禮相國,人未安其教,遊於鄉之校,衆口囂囂。或謂子產:“毀鄉校則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豈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維善維否,我於此視。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聾,邦其傾矣。”既鄉校不毀,而鄭國以理。

在周之興,養老乞言。及其已衰,謗者使監。成敗之跡,昭哉可觀。維是子產,執政之式。維其不遇,化止一國。誠率是道,相天下君,交暢旁達,施及無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無臣。誰其嗣之,我思古人!

——《子產不毀鄉校頌》韓愈

(二)

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爲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爲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爲師。世果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爲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屈子賦曰:“邑犬羣吠,吠所怪也。”僕往聞庸蜀之南,恆雨少日,日出則犬吠,餘以爲過言。前六七年,僕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後始信前所聞者。今韓愈既自以爲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爲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炫怪於羣目,以召鬧取怒乎?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柳宗元

  九、作業佈置

以“成才必先立品”爲題,模仿《原毀》的論證結構,寫一篇800字以上的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