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詠懷古蹟其三》優秀 教案

《詠懷古蹟其三》優秀 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3W 次

  三維目標:

《詠懷古蹟其三》優秀 教案

【知識與能力】

1、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引導學生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知人論詩

【過程與方法】

①、把握,揭示詞作的深層意蘊。

②、背誦全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②、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形式認讀

⒈讓學生通過個體自由誦讀、對讀和集體誦讀,感知《菩薩蠻》的詞律特徵。

⒉聽教師範讀,品評感悟。再讀全詞。

要求:①、字正腔圓,讀準字音;

②、韻律節奏,處置得當;

③、情感豐沛,運氣自如。

(三)披文入境,整體感知。

說明:何謂“披文入境”?

對文學作品的鑑賞,首先通過作提供的語言材料的仔細揣摹,初步感知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其次再在充分了解相關背景材料的基礎上,發揮想象,進入作品所營造的意境中,確認作品的主題思想。

“披文入境”的重要途徑:置身詩境;知人論詩。

1、置身詩境,梳理內容,按要求回答問題。

①、這首詩給我們塑造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形象?

明確:美女王昭君出塞,埋骨大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②、這首詩寫了主人公的什麼事情?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

明確: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 “怨恨”

③、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寫什麼?

寫的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目的何在?【討論】

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爲,這麼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調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明確:引出歌詠對象昭君。

這是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這大概是因爲詩人首先想到,一個青年女子遠離父母之邦,嫁到殊方異域,並在那裏度過自己的一生,確實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而這雄偉的山川簡直就是她那堅強性格的`象徵!

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傑,正是因爲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鍾靈毓秀(美好的自然環境產生優秀的人物。毓yù :養育),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認爲: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擡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可見,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麼一個內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裏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髮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偉女性。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爲和諧的。(大巧若拙)

2、知人論世、重難點突破

①、【討論】昭君在漢宮尚未躋身宮妃之列,不過是後宮中一位待詔的宮女,而嫁到“朔漠”卻封爲閼氏yānzhī (相當於漢皇后),還有什麼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確: 不能用現代的眼光看歷史。囿於當時民族觀念的侷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民族是恥於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後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後,非常思念故鄉,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看看,都未能如願。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地的習俗再嫁給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後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②、昭君的確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樣造成的?那麼美的昭君,元帝怎捨得讓她遠嫁匈奴? 頸聯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對此做了交待。這句詩用了一個典故。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明確:不是。有人曾爲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金聖嘆也曾對此發表評價,大意是:毛延壽這個小人之所以奸計得逞,昭君之所以抱恨終身,難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嗎?蒐羅那麼多良家婦女充斥後宮專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連親自挑選之勞都不肯費,也未免太過分了。可見,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塗造成的。

③、既然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塗造成的,她對元帝持何態度?

明確:“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這是此詩的結尾,借千載作胡音的琵琶曲調,點明全詩寫昭君“怨恨”的主題。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調,原來那正是昭君永遠在訴說着她不得生還故鄉的怨恨!琵琶本是從胡人傳入中國的樂器,經常彈奏的是胡音胡調的塞外之曲,後來許多人同情昭君,又寫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樂曲,於是琵琶和昭君在詩歌裏就密切難分了。

詩歌的主旨雖寫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並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入題。接着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爲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後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三)合作探究,難點突破

1、《詠懷古蹟(其三)》題爲詠懷,可裏面只寫王昭君的怨恨,並無作者個人情懷,這不是與標題“詠懷”不符?

明確:借事抒情——作者在詠歎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深沉的怨恨。

詩人在此時深深懷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宮見妒,他入朝見妒;昭君“一去紫臺連朔漠”,他“飄泊西南天地間”(《詠懷古蹟·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歸來;他思念長安,“每依北斗望京華”(《秋興·其二》)。更何況這一年他已有55歲了,“美人遲暮”之感與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寫自己的悲憤。

2、頷聯對仗很工整,怎樣對仗的?效果如何?

明確:“一去”對“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後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可見,昭君是多麼孤獨!“紫臺”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麼懸殊!“連”對“向”,“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朔漠”對“黃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裏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即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悽清!它是那樣的大,彷彿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爲什麼?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們展示着千古的悲哀!

就這麼兩句工整的對偶,內涵卻相當豐富: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後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3、鑑賞藝術手法有何特點?

虛實結合即事抒懷對比擬人

(四)知識拓展遷移

閱讀下面詩作,完成問題

明妃曲王安石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溼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着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1、簡析這首作品中明妃的形象特點?

2、對比王詩和杜詩感情的異同?

(五)課後作業。

背誦並默寫這首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