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中選修課文《寒風吹徹》教案設計

高中選修課文《寒風吹徹》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1W 次

 教學目標:

高中選修課文《寒風吹徹》教案設計

1、理解本文所表達的對生命、生活真諦的獨特感悟。

2、懂得本文在敘述中使用時空交錯結構所產生的表達效果。

3、品味文章質樸而雋永的語言特色。

4、領會人生經歷與人生感悟之間的特定關聯。

 教學重點:

能感受生命本身的嚴酷與無奈以及抵禦寒風吹徹的艱難

  教學難點:

時空交錯的敘述結構、質樸而意味深長的語言

教學設想:

在表達對生活的理解和對生命的感悟類文章中本文可以算是獨樹一幟的,她質樸的語言,交錯的敘述結構,原生態的生命特徵以及卑微生活者的無可奈何,特別是那種貫穿全文的透骨寒冷,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儘管第一、第二單元的課文都是對生命的了、生活的理解與感悟,所以在本文的教學中以感受爲主,讓學生去感受一種不曾經歷的生活與生命的冷峻與嚴酷,讓學生知道在生命的寒風吹徹中唯一的辦法是支付溫暖並獲取溫暖。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1.在一年四季中,許多人最不喜歡的就是冬天,因爲冬天太寒冷。然而,寒冷的冬天卻年年如約而至。那麼,該如何面對這冬天的寒冷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寒風吹徹》,看看作家劉亮程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

2.作者簡介:劉亮程,出生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的一個小村莊裏,在那裏度過童年和少年時期。長大後種過地、放過羊,當過十幾年鄉農機管理員。勞動之餘寫點文字。大多寫自己生活多年的一個村子。在這個人畜共居的村莊裏,房子被風吹舊,太陽將人和牲畜曬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葉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敘述着一種人類久違的自然生存。著有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該書在1999年引起巨大反響,被譽20世紀最後的文學景觀。

 二、明確結構

1、第一部分:寫雪與寒冷又一次降臨村莊,“我”開始了關於寒冷的漫想與沉思。

作者用沉靜的筆觸寫到了靜靜來臨的雪與寒冷,它們的到來如歲月的臨近一樣不可抗拒:“當一個人的歲月像荒野一樣敞開時,他便再無法照管好自己。”在大雪飛揚中,作者圍着溫暖的爐火,開始了對於寒冷的漫想與沉思。

2、第二部分:回顧自己青少年時代經歷的寒冷歲月,表達自己對生命和人生的感悟。

主要有兩點: A. 作者回顧自己曾親身經歷的寒冷歲月,在寒風吹徹中,他敏感地體驗到了隱藏着的溫暖(即對生命和人生的喜愛):“那點溫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個隱祕的有時連我自己都難以找到的深遠處——我把這點隱深的溫暖節儉地用於此後多年的愛情生活。”

B.而年少時候經歷的這場寒冷,卻在多年以後仍會寒意襲人地讓作者感悟到:冬天總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個人,先是一條腿、一塊骨頭、一副表情、一種心情……爾後整個人生。時光侵蝕的無情與漠然,生命流失的不經意,在平靜的文字背後被觸目驚心地展現了出來。

3、第三部分:寫老人、姑媽及母親面對寒冷的無力,道出了我們生命中的許多的無奈和悲傷。

如果說第二部分主要講述作者自己面對寒冷的感悟,那麼在課文第三部分,作者則通過老人與姑媽面對寒冷的無力,道出了生命面臨衰敗時的無可奈何。面對人生的寒冷,作者敏銳地感悟到:有多少人因爲無常的命運或者虛弱的生命,而無法走出這場災難。字裏行間瀰漫了對於個體的孤獨無助的生存狀態的巨大悲傷,而更爲殘酷的是,這種孤獨無助,必將註定伴隨人的一輩子,因爲“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連對自己的母親也是同樣如此——“無論春天來了,還是兒女們的孝心和溫暖備至。”這是直抵人存在本質的精神探求。它接近真理,卻不免悲觀。

4、第四部分:回到溫暖的現實,表達了對親人們的的關愛和擔憂。

到最後,作者從漫思中回到溫暖的現實,但悲涼的心緒卻貫徹始終。不過,他再次表達了對親人們的的關愛和擔憂。

梳理思路:1大雪天漫思“寒冷” 2少年時代凍壞腿骨 3老人難熬冬天 4寒風吹徹歲月

明確線索 問:那麼,文章是以什麼爲線索,將現在與過去,生命中的點滴回憶串聯起來的?

提示:文章以冬天裏寒冷的風雪爲明線,以人生四季中的寒冷冬季、艱辛生活爲暗線。兩條線索交織在一起,將作者的暇思漫想,人生感悟,回憶中的點點滴滴聯繫在一起。

  三、問題探究

1.重點句解析(練習2)

①沉靜的心情。開始認真的思考生命和生活的真諦。

②擬人的手法。透露出生命對自然規律的無奈。

③因爲春天給人帶來生命的活力,對年老的人來說,儘管生命即將枯萎,但他仍希望能頑強地活下去。這是人的天性。

2.閱讀第三部分思考下面的問題

A、既然可以爲母親擋住一絲寒冷,是否也就意味着可以幫助母親。讓她不用一個人孤獨地過冬?

明確:“但母親斑白的雙鬢分明讓我感到她一個人的冬天已經來臨,那些雪開始不退、冰霜開始不融化--無論春天來了,還是兒女們的孝心和溫暖備至。隨着三十年這樣的人生距離,我感覺着母親獨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無能爲力。”

母親一個人的冬天已經到來,即使“我”意識到“每當兒女們回到家裏,母親都會特別高興,家裏也頓時平添熱鬧的氣氛。”意識到情感交融對於年邁的母親的重要性,但是“無能爲力”。

B、既 然“我”意識到了情感交融對於年邁的母親的重要性,感覺到了母親獨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爲什麼“我”仍然無能爲力?

明確:這種“無能爲力”源自生存環境的惡劣和物質的極度匱乏,生命只能裸露於寒風的淫威下,無法抵禦寒冷的摧殘,低劣的生存狀態也最大限度地驅散了人際的溫情,使生命飽受冷漠和孤獨的煎熬。所以“我”即使意識到了情感的重要性,面對冷峻、凝重而嚴酷的生命也只有忍受和無奈.圍抱着火爐,烤熱漫長一生的一個時刻.“我”知道這一時刻之外,我其餘的歲月,我的親人們的歲月,遠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風吹徹。而在人生的跋涉中,生活的本初意義也許就是積蓄熱力、支付溫暖,等待盼望春天的來臨。

3、作者對生命的態度真是這樣悲觀無奈嗎?在其中是否還存在一些溫暖積極的東西?如果有,嘗試在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練習3)

參考:無疑,作者對人的生存境遇、對生命的態度大致是悲觀和認命的,但在悲涼的底色上,作者仍然沒有放棄對生命美好的追求和嚮往,文中仍然存在一些溫暖的文字和情感的亮色。比如,文章第二段寫作者圍着火爐思考人和事情,就分明暗示了作者對生活的喜愛和期待。文中提到作者想象天熱的時候,母親帶領孩子過河去看望姑媽的情景,也反映了作者對充滿溫情的生活的嚮往。還有文章多次表達了作者對親人和他人的關愛和深情。

4.意象分析

更多話題作文優秀範文、高中語文優秀教案、教學實錄、備課資料、同步試卷、美文、高考模擬試卷、文學欣賞盡在語文軒網站

提問:《寒風吹徹》全文瀰漫着一種淡淡的憂傷,作者在文中一再提到了刺骨的“寒風”和那些冰涼的感受。結合課文思考,在本文中,寒風僅僅指自然界的寒風嗎?它在文中有哪幾層內涵?(練習1)

——寒風在文中不僅指自然界的寒風,更表達了作者的一種心緒和對人生的感受。

一方面,源自生存環境的惡劣和物質的極度匱乏,使生命裸露於寒風的淫威下,無法抵禦寒冷的摧殘。這展露了生命本質的荒涼和無助。

另一方面,低劣的生存狀態也最大限度地驅散了人際的溫情,使生命飽受冷漠和孤獨的煎熬。

巨大的生存壓力使做父親的根本無暇顧及一個14歲少年在寒風肆虐的荒漠獨行中所體驗到的悽楚和絕望,他給予兒子的只是一句略帶責備口氣的詢問;十四歲的孩子居然已經學會了獨自品味自己的傷痛;貧寒使親人間的溫情消遁於無形,所以年老多病的姑媽一直沒有等到母親帶來的溫暖。

5.本文的時間線索有什麼特點?語言有什麼特點?主要用什麼了修辭手法?

全文的時間線索交錯跳躍、突斷組接。語言以乾淨輕盈的短句式爲主,狀寫北方冬天的日常

景物和生活起居,呈現了一種質樸而雋永的閱讀視覺效果。修辭手法以擬人見長,作者在視覺聽覺觸覺之間往來穿梭,成爲了他感受事物的一種方式。

3、總結課文

這是一篇抒情散文,但既非純粹地寫景也非直接抒發情感,而是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將情境與情感聯繫起來。寒冷的冬天,在光線暗淡的屋內圍抱火爐,散漫地回想一些人與事——從一次寒夜的經歷、一個凍死的陌生人、在冬天死去的親人和年邁的艱難地抵禦着冬天寒冷的母親,直至黑夜完全降臨。文章敘述了他在“一個人的村莊”中,關於冬天和寒冷的遭遇、思考和感悟,用沉靜而憂鬱的文字表達了他對生命和人生的一種守望與無奈,一種超越與關愛。筆調凝重而不壓抑,沉鬱而不悲傷,在流暢的敘述中帶有一點淡淡的淒涼。

 四、作業:閱讀劉亮程作品

推薦:《風把人刮歪》《對一朵花微笑》《走向蟲子》《人蓄共居的村莊》《永遠欠一頓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