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指南錄後序》教學設計

《指南錄後序》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6W 次

  教學目標

《指南錄後序》教學設計

1、 瞭解書序的文體特徵。

2、 掌握實詞、虛詞的用法和意義。

3、 通過學習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表達方式和整散結合的句式,感受作者熾熱的愛國情懷和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

說明

《指南錄》爲文天祥自編詩集,編次了他出使元營,被扣押北行和中途脫險,顛沛流離,到達福州這一歷程的作品。卷首有自序兩篇。此爲《後序》,追敘其抗辭犯敵、九死一生的歷險經過,表明作者守義不屈、艱苦奮鬥的愛國精神,始終不渝。語文教材高中第六冊把這篇課文放在第五單元,單元要求是"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剛毅品格和浩然正氣"。確立教學目標時,應從文言文的文體特徵和語言特徵入手,帶領學生逐步感受作者熾熱的愛國情懷和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學習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表達方式和整散結合的句式。

2、感受作者熾熱的愛國情懷和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

說明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學過了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對文天祥其人其事已有所瞭解,並且具備了初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在語文教材高中第五冊中學過了歐陽修的《伶官傳序》,對書序這一文體有一定了解。這些是學習這篇課文的基礎。書序是一種介紹和評述著作或文章的文體,一般以記敘和議論爲主。這篇文章的特點是在記敘和議論中融入了作者熾熱的情感。愛君憂國之誠,匡濟恢復之切,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抒發。讀之,使人流涕感奮,可以想見其爲人。明乎此,也就抓住了這篇文章的精髓。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創設氛圍

1、中國歷史自有科舉制度以來,出現了許多狀元。隨着時光的流逝,他們的榮耀已逐漸被人遺忘。但是有一位狀元,正如他所寫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樣,把名字深深地刻進了史書。當他從容就義時,在衣帶上寫下了十六個字: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你知其人嗎?能吟其詩嗎?

2、吟其詩,還須讀其文。前人評價文天祥的文章"如長江大河,浩瀚無際"。一起品讀集中體現他剛毅品格和浩然正氣的奇文--《〈指南錄〉後序》。

1、背誦《過零丁洋》,用簡潔的語言介紹文天祥其人其事。

2、全班有感情地齊聲背誦《過零丁洋》。

1、從學生熟悉的作品入手,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繫。

2、根據文章的內容和風格,創設相應的氛圍,有利於教學環節的推進和教學目標的落實。

 朗讀正音

  落實詞句

1、請學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讀課文。

2、結合課後註釋初讀課文,劃出有疑問的詞句。

1、自由朗讀課文,劃出註釋中的注音。

2、劃出課文中的難句。(1)衆謂予一行爲可以紓禍(2)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3)昔人云:"將以有爲也。"(4)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諂於後,予羈縻不得還,國事遂不可收拾(5)死生,晝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

1、落實詞句,做到"字字清楚,句句落實",是理解文言文本的基礎。缺少這一環節,感受作者的情感就成了空中樓閣。

2、讀到有情處,文也大半通。

 理清層次

  整體把握

從書序的特徵入手,請學生找出表現文體特徵的段落,從而整體把握課文的層次。

1、學生迅速找出第5、6段說明寫作情況和結集目的以及題名。

2、整體把握了文章兩大部分的內容。1-4段自序出使元營所遭磨難種種。

瞭解文體特徵,就能迅速把握文章的結構和內容。因此,古人特別重視文體,《文選》、《古文辭類篹》等著名選本都是按文體編的。

 反覆誦讀

  品味課文

1、再讀課文,找一處能表現作者熾熱的愛國情懷和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的並分析。

2、課文3、4、5段分別提到作者南下路線,是否重複?

3、誦讀第4段。此段共寫了22處"死",是否重複拖沓?

1、大聲地自由誦讀課文,找到最有感觸的一處,從內容和形式兩個角度回答。

2、從語言的細微差別和對象的不同中找出不同點。

1、提問要有開放度,讓學生都能有一得之見,這樣才能活躍思維。

2、讓學生領會寫作目的不同,表達方式也會隨之變化的道理。

3、語言的調整實質上是情感的調整

  課後作業

  及時鞏固

1、背誦第4段。

2、梳理課文的語言點知識

3、課外可選擇一歷史文化名人,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寫出其人物特徵、人格魅力。

可自主選擇熟悉的對象,課外閱讀相關材料,完成作文。

1、文言文教學要強調積累和背誦。

2、讀寫結合,用古人的典範之作來指導寫作。

 思路點撥

這不是一般的詩集序文,而是驚天地、泣鬼神的民族正氣歌。文章通過文天祥挺身出使之行,威武不屈之概,凌厲斥敵之言,長途越險之舉,憂國憂民之情,周旋迎敵之智,表現了這位民族英雄的剛毅品格和浩然正氣。教師可從讀寫結合的角度入手,引導學生學會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課外可選擇一歷史文化名人,用多種表達方式作片斷寫作練習。

練習舉隅

1、本文語言生動而準確,請以動詞爲例談談。

如文中表現行蹤的動詞,表示離開某地用"去(京口)"表示前往某地用"如(楊州)""趨(高郵)";表示到達某地用"至(海陵)","來(三山)";表示經由某處用"過(瓜州揚子橋)","道(海安、如皋)","歷(吳門毗陵)"。此外,動詞"奔""變""詭""行""宿""出""沒""窮餓""呼號""避""渡""入""展轉"都準確地表明瞭活動地點,也表達了作者心情急切、緊張和經歷的坎坷。

2、本文記敘,抒情,議論結合得很完美,怎樣具體表現的?

①在記敘的基礎上抒情。例如第2段,寫被驅北上時,指出"予分當引決,然而隱忍以行。昔人云:'將以有爲也。'"這裏包含着剋制內心無限痛苦的強烈感情。這是在記敘基礎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帶有議論成分。

②在敘事的前後,用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關於生與死的問題,文中用大段抒情與描寫相結合的文字表達心境。

③有時將感情融入敘事。如第3段,既寫出了當時由中興有望到無可投奔的處境,又反映出作者由興奮而悲憤的急劇變化的感情。

3、作者既然"分當引決"(按理應當自殺),爲什麼卻又"隱忍以行"(暗中忍受着去了)?

4、作者在第4段中共寫了22處"死",是否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