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蘭亭集序》優秀教學設計

《蘭亭集序》優秀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7W 次

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文言文單元第一篇課文,它與後面兩篇文言文都是記遊並說理的文章。《蘭亭集序》敘寫蘭亭美景,抒發人生感慨,寫景妙趣天成,說理深沉悠遠。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蘭亭集序》優秀教學設計,歡迎參考~

《蘭亭集序》優秀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瞭解序文的寫作特點,掌握“修、期、致、所以、俯仰”等文言詞的多義性,積累文中詞類活用現象及幾個特殊句式

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3、品味文中精短優美、樸素清新的語言。

4、通過意讀、情讀、美讀,深切領悟文章內容和體會作者蘊含在文中的思想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瞭解序文的寫作特點,掌握“修、期、致、所以、俯仰”等文言詞的多義性,積累文中詞類活用現象及特殊句式。

2、通過意讀、情讀、美讀,深切領悟文章內容和體會作者蘊含在文中的思想情感。

  三、書目推薦

魏晉名士,像竹林七賢、王謝世家、桃源陶令,他們喜好飲酒,不務世事,常“托杯玄勝,遠詠莊老”、“以清淡爲經濟”,以隱逸爲高等哲學觀,從而造就傳奇的《蘭亭序》,也造就了“魏晉風度”。於是,清談、藥與酒漸漸在魏晉社會流行起來了,這種流行其實是一種文化人格流行。你想知道其中原因嗎?那就去讀讀魯迅的名篇《魏晉風度與文學及藥及酒之關係》。

  四、文本教學

  (一)作者、序文、文化常識的簡介。(多媒體投放)

1、作者。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號澹(dàn)齋。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爲“書聖”。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

2、序文: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寫的序叫“自序”,內容多說明寫書的目的及成書經過;別人代寫的序叫“代序”,內容多介紹和評論該書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古代有“贈序”,是惜別贈言的文字,內容多是對於所贈親友的讚許、推重或勉勵之辭,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即是作者寫給同鄉晚輩的贈序;還有 “詩序”,是一種是寫在詩歌前面的序,多交代所詠故事的有關內容或作詩的緣起,如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前面的一段序。

還有一類,既與贈序性質不同,又不專爲詩而作,而多記寫盛會的場面和宴飲之樂,這類序被稱爲“宴集序”或“宴遊序”。古代名士於閒暇時常設宴邀友聚會,一同賦詩,詩成後公推一人作序,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就是這樣。

3.文化常識。

(1)干支紀年法。

干支紀年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紀年法。即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順序組合起來紀年。如甲子、乙丑等,經過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復始,循環不已。此法現仍沿用。文中,“歲在癸丑”之“癸丑”,即天干爲“癸”,地支爲“醜”。

其他古代紀年法:①王公紀年法(趙惠文王十六年) ②帝王年號紀年法(慶曆四年春)③年號干支並用法(天啓壬戌秋日)。

(2)修禊。

古代的一種風俗,臨水爲祭,消除不祥,時間選在農曆三月三日。修禊是殷周遺風。《周禮·春官》:“女巫掌歲時,祓除釁俗。”由女巫導演,於三月上巳沐浴除災祈福。《後漢書,禮儀志》曰:“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爲大潔。”去宿垢,是除去舊病。

《蘭亭集序》中修禊事:

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42位文人學士、社會名流,在浙江山陰的蘭亭作"修禊"之會。各人分坐於曲水之旁,藉着宛轉的溪水,以觴盛酒,置於水上。喝酒作詩,堪稱盛會。

  (二)導入課文。

說到東晉人王羲之,首推其書法,請欣賞《蘭亭集序帖卷》(投影顯示)。同學們看後有什麼感覺?東晉人評王羲之的書法筆勢是“飄如遊雲,矯若驚龍”,意思是像浮雲一樣飄逸,像驚龍一樣矯健。這篇《蘭亭集序》不僅是王羲之書法藝術之佳品,更是中國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324個字,文辭優美,言簡意賅,真可謂是“筆墨光澤與內涵文采齊飛”!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欣賞這篇千古名文。

  (三)字詞整理。

1、試讀,正音。

癸丑(guǐ) 修禊(xì) 流觴 (shāng)曲(qū)水 形骸 (hái) 遊目騁懷 (chěng) 齊彭殤 (shāng) 會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 (xì) 管絃 (xián) 清流急湍 (tuān) 若合一契( qì) 臨文嗟悼 (jiē dào)

2、粗讀,釋詞句。

(1)解釋下列多義詞詞義。

① 一 :A、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一:一邊……一邊……

B、每感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一: 一起

C、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一: 一樣

D、固知一死生爲虛誕。 一: 看作一樣

②集:A、蘭亭集序。 集:詩集

B、羣賢畢至,少長鹹集。 集:聚集

③所以:A、所以遊目騁懷 所以:用來……

B、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所以:……的原因

(2)詞類活用。

①清流急湍。(形容詞用作名詞,湍急的水)

②引以爲流觴曲水。(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流)

③一觴一詠。(名詞作動詞,喝酒)

④故知一死生爲虛誕。(數詞的意動用法,把……看作一樣)。

⑤齊彭殤爲妄作。(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把……看作相等)

(3)文言句式。

①死生亦大矣。(判斷句)

②(衆人)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主語省略句,狀語後置句)

③悟言(於)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於)形骸之外。(介詞省略句)

④不能喻之於懷。(介詞結構後置)

  (四)文意理解。

意讀全文,理清內容層次,找出各層次體現作者感情的詞,並概括層次要點。

明確:第一層(第1、2自然段):敘寫宴會盛況——樂。

第二層(第3自然段):抒發宴會後的人生感慨——痛。

第三層(第4自然段):交代作序的目的——悲。

  (五)語言品析。

1、找出第1、2自然段中寫景的句子並品味其妙在何處。

①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②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景“美”。運用白描手法,展示了此地山林的高峻氣勢和幽深靜謐,而潔淨明朗的清澈溪流,飛花濺玉的流水急湍,又讓此地飛動着靈秀之氣。水聲泠泠,天宇清朗,清風拂面,物我同化,人的心胸也會變得靈秀爽快。信可樂也!

2、“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此句抒發了一種怎樣的人生感慨?

人的性格不同,理想各異,但都會陶醉於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是,不知不覺中時光流逝,時過境遷,往日的美好幸福已爲陳跡,不能永遠被你我保有。作者在此發出了歡樂有盡、人生苦短的悲嘆。

3、“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生死觀?

作者認爲,雖然人的壽命只能聽憑造化,但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美好,死就是死,死後一切皆無,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同。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之意。

★你還覺得文章哪些句子能夠打動你,請寫出你的理解,並帶到課堂上和同學交流。如:“引以爲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

幽情”。極少形容詞,卻將宴會進行中所有重要的細節都寫出來了,也表現了與會人士的高雅情致。

如:“情隨事牽,感慨系之矣。”它說出了古往今來人們的普遍感受:在回憶往事時,儘管感情上已經發生了變化,仍免不了產生這樣那樣的感慨。

又如:“臨文嗟悼”,寫出了許多人讀古人文章時的共同體驗,即在情感上與作者發生共鳴。

  五、課堂探究

  (一)重點、難點探究。

此處教學,重在指導學生“情讀”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性學習。比如:①朗讀注意節奏。像: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此地/有/崇山峻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②朗讀注意情感變化。像:“永和九年”至“修禊事也”一句敘述平穩,可用舒緩語氣讀;至“羣賢畢至,少長鹹集”,節奏明快些;第3段,因是發表對人生憂樂的看法,故要用和緩低沉的語調讀,還要用慨嘆語氣重讀“大”和“痛”;第4段,要讀出批評語氣,“悲”要緩緩吐出並加以重讀。

1、情讀文章第1、2自然段,研究:作者說“信可樂也”,請問,“樂”由何來呢?

生:樂由“‘暮春之初’、‘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而來,由“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而來,由“羣賢畢至,少長鹹集”而來,由“‘引以爲流觴曲水,列坐其次’、‘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而來,由“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而來。

師:(先表揚以上發言,再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王實甫的《西廂記》裏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說明人生有“四美”(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作者正是因這“四美”而“信可樂也”。

2、學生根據“情讀指導”自讀文章第三段,探究:作者說“豈不痛哉”,那麼他因什麼而“痛”呢?

明確:前文寫宴會之樂,是爲本段及下段的議論服務、作鋪墊的。作者由宴會之樂聯想到人的兩種不同的生存狀態,有的人是靜者,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的人是躁者,“放浪形骸之外”。儘管性格、行爲大不同,但“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都會陶醉於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是,不知不覺中時光已逝,“不知老之將至”,及“情隨事遷”,往日的美好已經成爲舊跡,人不能永遠保有美好。想到這裏,作者是“感慨系之矣”:人生真是歡樂有盡、人生苦短啊!而且生命之長短,之存滅,不是主觀所能左右的,它取決於自然的造化。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嘆“豈不痛哉!”“痛”因此而生。

3、學生有感情地齊讀第4段,探究:這段作者流露出“悲”情,“悲”情與“痛”情一樣嗎?作者又因何而“悲”呢?

明確:不一樣。作者之“悲”,和他的人生觀有密切聯繫。佛教、道教徒總是“一死生”“齊彭殤”,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脫,可“我們”這些“兼濟天下”的士大夫,應該要珍惜生命,去實現自己的抱負。正因如此,作者認爲“一死生”“齊彭殤”的生命觀是虛僞可笑的,因此我“每覽昔人興感之由”,“悲”古人;作者也“悲”後人,“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後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這裏的“悲”不同於上段的“痛”,而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的感慨。

 (二)拓展探究。

人們認爲此文在低沉情調裏又蘊含積極情緒,你是否贊同,能說說理由嗎?

點撥:第1、2自然段,作者對這次集會環境的描寫素淡雅緻,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都看出作者快樂的性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第3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裏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

第4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後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這也可以看做是積極的。

  六、課堂總結

“逝者如斯乎,不捨晝夜”“朝聞道,夕死可也”“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生死問題,歷來是文學和哲學關注的重點問題。一代書聖王羲之在《蘭亭集序》裏,用清新、質樸、優美的語言又爲我們留下了他對人生哲理執著探索的思考。文中喟嘆:“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凝聚了他深沉的人生憂患意識和對生命侷限性的深刻洞察。所以,從自然中得到了“信可樂也”的人生愉悅,又感受到了“俯仰之間,已爲陳跡”的美好逝去的悲哀,還觸到了“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人生短暫的悲苦。

  七、教後反思

以讀入文,以讀品文,是教學本文的重要手段。教學時既顧及學生的精神需求於不顧,不一味“咬文嚼字”;又兼顧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不拋棄文本,過渡引申,使語文課失去了語文味。因此,突出朗讀是教學這篇文言文重要要素。文言文的閱讀其實就是一個在讀中積累品悟、內化提升的過程。所以,我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時間,引導他們有滋有味的讀出自己、讀出問題,而不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讀懂作者的心靈世界,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啓迪並享受到閱讀的審美愉悅。當然,鼓勵和引導、恰到好處的引申和點撥,也幫助了學生在感性與理性之間找到平衡。課堂上,我從學生精彩的發言中,從學生若有所思的面容上,從學生灼灼發光的眼睛裏,感受到他們已經讀懂了作者的心靈之聲,已經在讀中提升了自我。

當然,文言文的學習,還需要爲學生搭建知識遷移的平臺,來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這點還有欠缺。要想讓學生的心靈乘着自己的思想的翅膀飛得更高更遠,真的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