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孔雀東南飛·並序》優質教學設計

《孔雀東南飛·並序》優質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2W 次

  【教學目標】

《孔雀東南飛·並序》優質教學設計

1、通過《孔雀東南飛》的學習,瞭解中國古代長篇敘事詩的基本特點,介紹時代背景以及文學史上對這首詩的評價和看法,初步掌握漢代敘事詩的表現手法和思想感情。從詩歌的寫作時代和作品反映的時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內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義色彩。

2、通過本詩的具體學習,掌握《孔雀東南飛》的一些表現手法:敘事與抒情的密切結合,曲折而完整的情節,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鋪陳排比的描寫手法,託物起興的開頭,浪漫主義的神話結尾。學習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表現主題思想。

3、把握這首詩故事情節的發展過程,通過人物對話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摯感情。並且通過學習這首詩歌,試圖讓學生理解這場婚姻悲劇發生的原因以及現實意義。

4、瞭解偏義複詞、古今字的特點,掌握“相”、“迎”在不同語境裏的用法。同時注意詩中一些同義複詞、重疊詞、多義詞、活用詞的詞義和用法。

  【教學重點】

1、初步讀懂全詩,理清脈絡,掌握故事情節,分析理解人物性格以及悲劇原因。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敘事詩表現主題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內涵,以及其悲劇意義。

  【教學難點】漢代敘事詩的敘事方法和表現手法,這首詩的悲劇內涵和意義。

  【教學安排】計劃兩個課時

第一課時用來完成對詩歌的朗讀、初步理解和字詞分析;第二課時用來對詩歌的主題思想、表現手法以及深刻意義的解讀。

  【教學構想】

首先運用多種朗讀方式對課文進行多次反覆的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上對詩歌加深感受和理解。

在熟讀的基礎上初步串講課文,解決字詞的疑難點,指出一些詞的特殊用法。

詳細分析詩歌,理清故事脈絡和矛盾衝突的變化和激化,討論詩歌的表現手法,本詩的主題思想、悲劇內涵,可以進一步引申講一些文學史上對這首詩的看法和觀點,還可以根據學生的理解領悟能力,請她們講講自己的看法。爲了更好地表現本詩的主題,可以運用一些多媒體手段。

【教學工具】多媒體設備,因爲課堂上需要用到展示圖片和音頻。

  【教學過程】

首先在課前佈置預習任務,讀幾遍這首詩歌,實現掃除朗讀障礙,並翻譯詩歌小序,自己查找一些有關這首詩歌的資料,比如文學史背景或者各家觀點、評析之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一直以來都有這樣一個說法,認爲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先秦的《詩經》起源,就拉開了中華詩歌的悠久歷史和傳統。但是我還聽到一個說法,認爲中國是一個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傳久遠、深入人心的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而且大多以愛情爲主題,表現的是“在天願爲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這種最樸素的願望,如果生不能結爲夫婦,死後也要同墳臺。這樣的故事實在是太多了,哪位同學給老師舉幾個例子?(提問兩三位同學,估計回答無非是白蛇傳、梁祝等古老故事)很好,同學們說得都很對,這些故事都有着豐富的浪漫主義因素,白蛇傳的人妖相戀、梁祝的死後化蝶,充分表現了古代愛情傳說的一大特點,即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

現在就請大家一起來聆聽一首歌,體會一下這低沉舒緩的曲調帶給你的是怎樣一種感覺。(播放歌曲《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憐愛,萬種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時候,秋聲格外讓人悲。天若不盡人意,我願生死相隨,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殘照斜陽,萬木低垂,情深的時候,哪種離別不傷悲?這次癡心赴水何時何地相會?我願有情人共飲一江水。紅塵外,柔情內,有沒有斷腸的淚。我願有情人共飲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對,今生何懼何悔。)

二.時代背景和文史知識簡介:

《孔雀東南飛》最早見於南朝徐陵編的《玉臺新詠》,原題爲《古詩爲焦仲卿妻作》。詩前的小序,爲徐陵所加。據小序所記,這首詩寫成於漢末建安年間(196——219)。後來宋朝郭茂倩收進《樂府詩集》,題作《焦仲卿妻》。後人又取詩歌的首句,題爲《孔雀東南飛》。

這首詩屬於樂府歌辭。樂府,原是西漢武帝劉徹設立的專管音樂的官署,兼及創作、收集民間歌謠,以供朝廷制禮作樂之用。這些採集得來的歌辭,稱爲“樂府歌辭”、“樂府詩”,或簡稱爲“樂府”,屬於古體詩中的一種。

(如果說《陌上桑》是漢樂府民歌中虛構性敘事詩的代表作,那麼《孔雀東南飛》就是漢樂府民歌中紀實性敘事詩的代表作。後人把《孔雀東南飛》與北朝的《木蘭辭》及唐代韋莊的《秦婦吟》並稱爲“樂府三絕”,並且前兩者又被稱爲“樂府雙璧”。)

這是一首傑出的長篇敘事詩。它長達353句,1785字,被清代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稱爲“長詩之聖”。這首詩敘述和描寫了東漢末年廬江郡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劉蘭芝的愛情婚姻悲劇。詩篇對這對年輕夫妻的不幸遭遇給予了深切的同情,對劉蘭芝的反抗精神給予了熱情的讚揚,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家長制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詩歌的末尾運用浪漫主義手法,以民歌的幻想形式,表現了人民對於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強烈追求。詩中的人物形象鮮明生動,語言通俗樸素,結構嚴謹,在敘述和描寫中充滿濃厚的抒情色彩。這首詩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是古代民間敘事詩中的著名詩篇,代表了漢代樂府民歌發展的高峯。它是我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詩歌發展的重要標誌,與北朝的《木蘭辭》合稱爲“樂府雙璧”,明代胡應麟稱之爲“百代而下,當無繼者”的“古今絕唱”,對後世的詩文創作具有深遠的影響。

三、以設疑、析疑、釋疑的方式誦讀感知、梳理情節

(一)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速讀全文,初步讀懂全詩,理清脈絡,掌握故事情節。

明確:依照故事情節發展的線索,將全詩分成5部分,並給各部分擬一個小標題。

第一部分(1—2段) 蘭芝自訴 開端 揭示矛盾

第二部分(3—12段) 遭遣盟誓 發展 推進矛盾

第三部分(13—22段) 被迫改嫁 繼續發展 繼續推進矛盾

第四部分(23—32段) 雙雙殉情 高潮 矛盾進入頂峯

第五部分(33段) 鴛鴦和鳴(合葬化鳥告誡後人) 結局 解決矛盾

標題能概括內容即可,不必強求一律。

(二)重點詞語句子掌握

(1).偏義複詞:兩個意義相關或相反的詞連起來當作一個單詞使用,實際上只取其中一個詞的'含義,另一詞作陪襯。這種用法“一直沿用到今天。例如口語中:“有個好歹”(偏在“歹”)“吉凶未卜”(偏在“兇”)等。本詩中出現很多,應結合上下文進行判斷。如:

“晝夜勤作息”(偏在“作”) “勤心養公姥”(偏在“姥”)

“我有親父兄”(偏在“兄”) “我有親父母”(偏在“母”)

“逼迫有弟兄”(偏在“兄”) “其日牛馬嘶”(偏在“馬”)

“否泰如天地”(偏在“否”)

(2).古今異義:新婦、守節、自由、可憐、教訓、來信、處分、交通

牀:古——詩句中指“坐具”。供人坐在上面。 今——睡具。供人睡臥所用。

信:古——使者,詩句中指媒人。 今——其中一個常用意義是“書信”。

(3).“相”字的用法及區別。

“相”是一個會意字,《說文》:“相,省視也。從目,從木。”本意是用“目”看“木”,即“察看”。後來引申出其他一些意義。本課文中“相”字出現過19處,大致可分爲三類:

A.相(xiãng)副詞,表示一方對一方有所動作之詞,偏指一方,有稱代作用,可代“你”、“他”、“它”等等。如:

① 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代“你”)

② 及時相遣歸(代“我”)

③ 還必相迎取(代“你”)

⑤ 嬉戲莫相忘(代“我”)

⑥ 誓天不相負(代“你”)

⑦ 不得便相許(代“你”)

⑧ 登即相許和(代“它”)

⑨ 躡履相逢迎(代“他”)

⑩ 悵然遙相望(代“他”)

⑾ 誓不相隔卿(代“你”,與“卿”復指。)

B.相(xiãng)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 相見常日稀

② 久久莫相忘

③ 六合正相應

④ 葉葉相交通

⑤ 枝枝相覆蓋

⑥ 仰頭相向鳴

⑦ 黃泉下相見

C.(xiàng)名詞,相貌。如: 兒已薄祿相

總之:“相”字在古漢語和現代漢語中的使用是很普遍的,用法也很多。只要結合語言環境,就不難分辨。

(4).本詩中“自”字出現多次,按“自”字除作“自己”講外,還可作副詞、介詞、連詞、助詞等用。本詩中用“自”的處數較多,可作如下解釋:

我自不驅卿(自,本) 本自無教訓(本自,本是) 自可斷來信(自,即)

葳蕤自生光(自,且,還是) 自名秦羅敷(自,其) 自名爲鴛鴦(自,其)

好自相扶將(自,親自) 物物各自異(自,助詞,無義)

(5).找出互文的句子

明確:互文是指詩歌中上下兩句文義互相呼應,彼此映襯的一種技巧。本是兩個詞要合在一起,由於受字數、音節的限制,便在上下句中分開來說。如《捕蛇者說》中“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一句意即“叫囂隳突乎東西南北”,在村子四周叫喊衝撞。《勸學》中“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一句意即“不知句讀的倒要從師,不解惑的卻不從師”。

“左手執刀尺,右手執綾羅”—— 左手右手執刀尺綾羅

“朝成繡夾裙,晚成單羅衫”——早晚之間做成了繡夾裙、單羅衫。

“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墳墓四周種植上松柏、梧桐樹。

“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樹枝枝葉互相覆蓋,交錯相通。

(三)從小序中哪兩個字可看出全詩情節的發展?用“一句話新聞”講述故事梗概。

小序: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及成詩的經過,序中的“遣”、“逼”兩字,集中地表現了故事的矛盾衝突,全詩圍繞“遣”、“逼”兩字展開故事情節。

這首詩安排故事情節的線索是:託物孔雀起興——蘭芝自請遣歸——仲卿爲妻求情——焦母怒而不許——蘭芝辭別婆姑——夫妻路口分手——蘭芝回家見母——阿兄逼妹改嫁——蘭芝仲卿相約同死——兩人雙雙殉情——合葬化鳥雙飛

四、探究人物形象

劉蘭芝其人:聽其言,察其行,從他人的角度重點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特點。

巧選觀察點,從仲卿、焦母、劉兄的眼中去看蘭芝,從人物之間的關係與矛盾衝突中準確把握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最後集中到焦點蘭芝身上。從蘭芝在“被遣”、“被逼”的典型環境中品味她的個性化語言,從自訴、嚴妝、辭別婆婆和小姑、生離死別等細節看清蘭芝性格的“柔”與“剛”,進而體會她的人性美與人情美。

•參考資料——焦仲卿、劉蘭芝(選自《唐弢文集》):

仲卿出身於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裏作史,雖然職階卑微,但在嚴格的門閥社會裏已經具有被“品”的資格,所以他母親說:“汝是大家子,仕宦於臺閣”,將來還要憑藉靠山飛黃騰達。很顯然,他是籠子里長大的金絲鳥,養成了拘謹懦弱的個性,一個比較善良的白面書生。作者基本上肯定他的鬥爭,但描寫時卻又緊緊地扣住了他的特點——人物經歷和性格上的特點。仲卿是深愛妻子的,當他知道母親要驅逐蘭芝的時候,先是婉“啓”,繼是“跪告”,等到母親“槌牀便大怒”,他就“默無聲”的退了出來,回到自己房裏,對着蘭芝“便咽不能語”,說什麼“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一面勸蘭芝低聲下氣,暫回孃家,約定將來再去接她,但他其實只有一點幻想的期待,並無什麼實際辦法。蘭芝被逼將嫁,他聲言要獨個兒自殺,甚至還把這個計劃去告訴自己的母親;蘭芝死後,以他愛蘭芝之深,終於以身殉情,作者寫他在“庭樹下”“徘徊”了一陣,然後上吊,活活地畫出了這個怯弱的書生的性格和麪貌。(這最後的反抗令人感動。他的反抗性格還表現在回家辭母的那段話裏:“今日大風寒……勿復怨鬼神!”這番話無異於晴天霹靂,而“自掛東南枝”,既違背了“不孝有三,無後爲大”的封建禮教,也是對封建禮教最有力的抗爭。他的思想經歷了一個由幻想到絕望,由軟弱到堅強的過程。這位忠於愛情的人物,跟蘭芝一樣是充滿叛逆精神的。)

(劉蘭芝:堅強、持重,不爲威逼所屈,也不爲榮華所動)蘭芝便和他不同。儘管詩篇以古典作品特別是民間文學裏慣用的誇張的筆法,描寫了她的知書達理,描寫了她的妝奩和打扮,但在門閥社會裏,“生小出野裏”就說明她的家世還不入“九品中正”之眼。她是一個在小康人家生長起來的有主見的女子,美麗、聰敏、能幹,雖然作者也極力寫她的善良和溫順,但在善良和溫順中別有一種掩蓋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剛性——人民想象中的被壓迫者自覺意識的一種原始形態。這種剛性不一定要從焦母所說的“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上去理解,而是更廣泛地散佈在蘭芝的全部行動細節裏。當她明白了焦母的意圖以後,不等對方開口,便自請:“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仲卿對着她哭不成聲,一籌莫展,她便說:“勿復重紛紜。”勸她暫回孃家,再圖後會,她便說:“何言復來還!”她看清問題,明白自己所處的環境,表現了一個普通人的人格的尊嚴。不過作者也不是簡單地片面地處理這一點。蘭芝瞭解仲卿的性格,然而她愛仲卿,也知道仲卿愛她。兒女深情使她對冷酷的現實仍然不得不抱着一點幻想,仲卿和她告別,她這樣叮嚀:“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這是在具體條件下必然會產生的她的惟一的希望。縣令差人做媒,她這樣婉拒:“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最後她哥哥說出了“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剛性又立刻佔據了蘭芝的靈魂,處於弱者和被壓迫者地位的那種凜不可犯的尊嚴感在她心底昇華,她決定以生命來表示最後的抗議,所以“仰頭”回答,很快應允了。

離開焦家的時候,拜母別姑,她的態度是十分從容的;再嫁期定的時候,裁衣作裳,她的態度是十分從容的;乃至最後“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也不表示一點遲疑和猶豫。她從來沒有向環境低頭。很難考查有多少人在傳唱過程中豐富了劉蘭芝的性格,然而這的確是一個弱者和被壓迫者光輝人格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最美的表現。環境的殘酷和轉變提高了人物的精神。作者以樸素的描寫,將細節一絲一縷地扣入行動,使作品在真實的基礎上產生了追魂攝魄的感染力——詩的感染力。

•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典型。她極端的蠻橫無理,對於蘭芝的美德,仲卿夫婦的愛情,毫無認識和同情,一意獨斷專行,強行拆散。她對仲卿是軟硬肩施,一會兒(逼譴時)是惡語威脅:“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小子無所謂,何敢助婦語!”一會兒(阻死時)又是好言誘哄:“東家有賢女……阿母爲汝求。”目的是要仲卿速譴蘭芝,除去眼中釘,以維護她的家長權威。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長制摧殘青年的醜惡本質。

•劉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趨炎附勢,醜態畢露,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幫兇。他對蘭芝粗暴訓斥,“作計何不量!”顯得盛氣凌人。“先嫁……足以榮汝身。”足見他趨炎附勢,見利望義。“不嫁義郎體,其欲往何雲?”一句弦外之音是:“難道要我養你一輩子嗎?”這分明是在下逐客令,可見其尖酸刻薄,冷酷無情,是一副典型的市儈面孔。

五、結合語境,理解“黃泉共爲友”。

1.聯繫上下文,理解“黃泉共爲友”的含義。

明確:在揭示了婆媳之間的矛盾後,焦仲卿明確地表示要與蘭芝“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爲友”,以此來向焦母求情。說明仲卿對愛情的珍惜和忠貞。

2.聯繫全文,理解“黃泉共爲友”。

明確:①向焦母求情時,仲卿表示與蘭芝永不分離的決心:“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爲友。”

②在焦母的壓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則表示了他堅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變初衷,對幸福生活還存一線希望:“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

④在送別蘭芝的途中,仲卿還是信誓旦旦:“不久當還歸,誓天不相負!”

⑤在得知蘭芝改嫁的消息後,一線希望已絕,他毅然表示:“吾獨向黃泉!”

⑥蘭芝已死,活着又有什麼意義?於是他——“自掛東南枝。”

由此可見,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愛情生活。後來的一切活動,都發端於“黃泉共爲友”。可以想見當初說這句話時,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愛情破滅,就以死相抗!

3.結合作品的時代背景,進一步理解“黃泉共爲友”。

故事發生在“漢末建安中”。當時的背景是: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那套倫理綱常逐漸佔據了統治地位,並發展到了相當完備嚴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規定有“七出”、“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規戒律。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這正是焦、劉悲劇的根本原因。在這一時代氛圍裏,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於站在蘭芝一邊,表明與蘭芝“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爲友”的堅決態度,實在是難能可貴的。面對儒家所規定的封建家長制度、封建禮教,焦仲卿舉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幟,無疑是茫茫長夜中的一道閃電!

小結:對語境體察得越充分,對語言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就越豐富。那麼,我們對作品閱讀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六、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