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孔雀東南飛·並序》優質教學案例

《孔雀東南飛·並序》優質教學案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4W 次

  教學目標

《孔雀東南飛·並序》優質教學案例

1.學習敘事詩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表現主題思想。

2.瞭解封建家長制度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

3.瞭解偏義複詞、古今異義字的特點,掌握“謝”“相”“見”“迎”的一詞多義。

C、熟悉漢樂府的文學常識與《孔雀東南飛》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4.注意把握本詩人物語言個性化這一突出的藝術成就。

  教學重點

1.疏通文義,把握故事發展過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義複詞”和“謝”“相”“見”“迎”的一詞多義。

3.識記有關文學常識,背誦有關名句。

  教學難點

1.通過人物對話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摯感情。

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內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義色彩。

  教學設想

1.本文語言接近口語,而且註釋較詳,學生易讀懂詞句。同時全詩篇幅較長,不宜在課堂內串講。因此,教學本文可從語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題思想。

2.本文故事情節在民間廣爲流傳,被改編成戲劇、電影等多種藝術形式,影響深廣。在教學本文時,有條件的學校可利用電教手段,或閱讀有關資料,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自《詩經》、楚辭文學之後,繼之而起的是兩漢樂府詩歌,《孔雀東南飛》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憐愛萬種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時候秋聲格外讓人悲,天若不盡人意,我願生死相隨。”屠洪剛的一曲《孔雀東南飛》唱得蕩氣迴腸,唱得催人淚下,而《孔雀東南飛》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老少皆知。

二、關於詩題及“樂府”

《孔雀東南飛》是保存下來的我國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長的一首敘事詩,是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與稍後出現的北朝的《木蘭辭》並稱“樂府雙璧”。它選自南朝陳代徐陵編的《玉臺新詠》(是《詩經》、《楚辭》之後最早的一部古詩總集)卷一,原題爲《古詩爲焦仲卿妻作》。(標題爲何不直言“古詩爲劉蘭芝作”呢?封建社會婦女地位低下。)

“樂府”,本是漢武帝劉徹時設立的一個掌管音樂的機構(官署)。它的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後世把它所蒐集整理的詩歌,稱爲“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其中屬於漢代的就叫“漢樂府”。

三、整體感知

1.快速默讀全詩,掃除語言障礙,並歸納通假字、古今異義、偏義複詞(兩個意義相關或相反的詞,連起來當作一個單詞使用,實際上只取其中一個詞的意義,另一個詞只作陪襯)等現象。

明確:1.

①生字(幻燈顯示)

②通假字(幻燈顯示)

終老不復取  通“娶”。         槌牀便大怒  通“捶”,敲打。

箱簾六七十  “簾”通“奩”,盛物之器。  蒲葦紉如絲  通“韌”,柔軟而結。

府吏見丁寧  也寫做“叮嚀”,囑咐。    雖與府吏要  通“邀”。

摧藏馬悲哀  同“髒”,臟腑。

③古今異義(幻燈顯示)

便可白公姥  告訴;常指一種顏色       共事二三年  一起生活;一起工作

可憐體無比  可愛;值得憐憫         汝豈得自由  自作主張;不受拘束

槌牀便大怒  坐具;睡覺的地方        再拜還入戶  第二次;下一次

以此下心意  耐心受委屈;下定主意      供養卒大恩  侍奉公婆;伺奉長輩

本自無教訓  教養;訓斥或從錯誤得到認識

卻與小姑別  退出來;副詞,錶轉折      自可斷來信  使者,指媒人;書信

處分適兄意  處理、處置;對有錯之人作出處罰決定

渠會永無緣  他;常指人工開鑿的河道

便可作婚姻 結爲親家;結爲夫妻

卿可去成婚  訂好婚約;結婚         鬱郁登郡門 繁盛的樣子:不高興

躡履相逢迎  迎接;常指奉承、拍馬

汝是大家子  大戶人家;我們        奄奄黃昏後  暗沉沉的;形容氣息微弱

葉葉相交通  交錯相通;爲運輸、郵電事業的總稱

④偏義複詞:(幻燈顯示)

便可白公姥 公公婆婆,這裏專指婆婆。晝夜勤作息 原意是工作和休息,這裏專指勞作。

我有親父兄 即同胞兄,親哥哥。   我有親父母     這裏指母。

逼迫兼弟兄 這裏指兄。       其日牛馬嘶     這裏指馬

⑤詞語難點

無所施:用   啓阿母:稟告   致不厚:招致   縈苦辛:纏繞

卒大恩:盡、終   若見錄:記   逆以煎我懷:逆想,想到將來

齎錢:贈送   否泰:壞運氣;好運氣   奄奄黃昏後:晚上7點到9點

寂寂人定初:夜裏9點到11點

⑥指出下列各句中劃線詞的指代作用

及時相譴歸 我,指劉蘭芝 會不相從許 你,指焦仲卿

還必相迎取 你,指劉蘭芝 久久莫相忘 我,指劉蘭芝

好自相扶將 她,指婆婆 嬉戲莫相忘 我,指劉蘭芝

誓不相隔卿 你,指劉蘭芝 誓天不相負   你,指劉蘭芝

不得便相許   你,指媒人

⑦指出下列各句中劃線詞的意思相見常日稀 互相 兒已薄祿相 命相

六合正相應 互相 黃泉下相見 互相

葉葉相交通 互相 仰頭相向鳴 互相

君既若見錄   我,指劉蘭芝 府吏見丁寧 我,指劉蘭芝

2.看序言部分,它給我們交代了哪些內容?

明確: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過程、結果以及爲詩的緣起。故事發生在漢代末年的建安年間,是以真人真事爲基礎創作的。

3.複述故事情節

故事梗概:東漢建安年間,才貌雙全的劉蘭芝和廬江小吏焦仲卿真誠相愛。可婆婆焦母因種種原因對蘭芝百般刁難,蘭芝毅然請歸,仲卿向母求情無效,夫妻只得話別,雙雙“誓天不相負”。蘭芝回到孃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來,先是縣令替子求婚,後是太守譴丞爲媒。蘭芝因與仲卿有約,斷然拒絕。然而其兄惡言相向,蘭芝不得已應允太守家婚事。仲卿聞變趕來,夫妻約定“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蘭芝出嫁的喜慶之日,劉焦二人雙雙命赴黃泉,成千古絕唱。

4.理清思路,將全詩32節分成6部分,並給各部分擬一個小標題。

明確:課文內容結構

託物起興(1)   (引出故事)

自請譴歸(2) (開端)

夫妻誓別(3-12) (發展)

(3-6)仲卿求情(7-8)決心自遣(9-10)拜母別姑(11—12)夫妻誓別

蘭芝抗婚(13-21) (進一步發展)

(13-18)得母同情 (19-20)阿兄逼嫁(21)操辦婚事

雙雙殉情(22-31)   (高潮)

告誡後人(32) (尾聲)

5.思考全詩是以什麼爲順序、按怎樣的線索敘述故事的?

明確:以時間爲順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爲矛盾衝突的線索,也可以說是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展線索來敘述的。

  第二課時

一、導入語

《孔雀東南飛》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成功地塑造了劉蘭芝、焦仲卿的藝術形象,除了他們的悲劇行爲外,對話在表現典型性格方面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塑造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是這首詩突出的藝術成就。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討論分析詩歌的人物形象。

二、人物形象與對話

1.劉蘭芝:堅強、持重,不爲威逼所屈,也不爲榮華所動

⑴第2節:自請譴歸

齊讀後探討:①“十三能……十六誦詩書”說明劉蘭芝是一個怎樣的人?——多才多藝,知書達禮,富有教養;②“雞鳴…夜夜…三日斷五匹”說明什麼?——勤勞能幹;③“大人故嫌遲”這—“故”字可以反映出哪些內容?——既顯示了焦母的異常挑剔,也顯示了蘭芝洞察世情的聰慧。④蘭芝爲何不等對方開口便自請譴歸?——一則不堪凌辱,二則她明白焦母的意圖,深知譴歸之事已無可挽回。⑤這一節從13歲說到17歲,一一道來,是否太煩瑣?它與情節的發展有什麼關係?——不煩瑣。這是一種鋪陳手法,稱爲“賦”。這裏寫得簡練而有層次,意在強調蘭芝從小聰明能幹,多才多藝,很有教養,爲下文蘭芝被逐作鋪墊,以激起讀者的同情。

(2)第9節:

齊讀後探討:①請用此段中的兩個字概括段意。——嚴妝。②蘭芝爲何雞鳴欲曙即起?——表示她不願在焦家生活的決心。③打扮時爲何“事事四五通”?——臨別時故意精心修飾,既是對焦母無言的抗議與示威,也表現了她對愛仲卿,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④這一段作者對劉蘭芝的外貌進行描寫,目的何在?——旨在描寫她的美,更表現了她從容鎮定,外柔內剛的性格,也爲下文太守爲兒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鋪墊。。

(3)第10節:拜母別姑

①姑嫂關係本不易相處,可是蘭芝“卻與小姑別”時卻“淚落連珠子”,這說明什麼?——蘭芝與小姑關係融洽,正表現了她的懂禮儀、易相處。這也同焦母的不容形成對照。②辭小姑時落淚,辭焦母時不落淚,不卑不亢,足以見出蘭芝怎樣的性格?——倔強。(請個別同學讀)

雖然作者極力寫劉蘭芝的善良和溫順,但善良和溫順之中別有一種掩蓋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剛性,這種剛性廣泛地散佈在蘭芝全部言行的細節裏,自請譴歸是如此,嚴妝打扮、拜母別姑也是如此。

(4)再來看夫妻誓別時,仲卿對着她哭不成聲,一籌莫展,她便說:“勿復重紛紜。”仲卿勸她回孃家,再圖後會,她便說:“何言復來還!”她看清問題,明白自己所處的環境,表現了一個普通人的人格的尊嚴。然而她愛仲卿,也知道仲卿愛她,兒女深情使她對冷酷的現實仍然不得不抱着一絲幻想,幻想團聚。“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她被仲卿的真摯的情義所感動於是“感君區區懷”;她對仲卿體貼諒解,認爲兩人“同是被逼迫”;她對愛情更是忠誠,“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

(5)縣令差人做媒,她這樣婉言拒絕:“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

(6)哥哥逼婚時,剛性又立刻佔據了蘭芝的靈魂,處於弱者和被壓迫者地位的那種凜然不可侵犯的尊嚴感在她心底昇華,她決定以結束生命來表示最後的抗議,所以“仰頭”回答,很快便應允了。“處分適兄意,那得任自專”——外柔內剛,自有主意,忠於愛情。再嫁期作定時,裁衣做裳乃至“舉身赴清池”,沒有一點遲疑和猶豫。她從來沒有向惡劣的環境低頭。

2、焦仲卿:忠於愛情,忍辱負重,但膽小怕事。

他是籠子里長大的金絲鳥,養成了拘謹懦弱的個性,是一個比較善良的白面書生。他忠於愛情,又守禮盡孝。他深愛蘭芝卻又不敢直接與其母抗爭,只是消極反抗,忍辱負重。當他知道母親要驅逐蘭芝的時候,先是“婉啓”,繼是“跪告”:“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可見他對愛情的堅貞不渝。等到“母槌牀便大怒”時,他就“默無聲”地退了出去,一面勸蘭芝暫回孃家,一面約定將來再去接她。其實,他只有一點幻想的期待並無實際行動。蘭芝被逼改嫁,他聲言要獨個兒自殺。蘭芝死後,他以愛蘭芝之深,終於以身殉情。詩中寫了他在“庭樹下”“徘徊”了一陣,然後上吊,活生生地刻畫出了這個怯弱書生的性格和麪貌。這最後的反抗令人感動。他的反抗性格還表現在回家辭母的那段話裏:“今日大風寒……勿復怨鬼神!”這番話無異於晴天霹靂,而“自掛東南枝”,既違背了“不孝有三,無後爲大”的封建禮教,也是對封建禮教最有力的抗爭。

他的思想經歷了一個由幻想到絕望,由軟弱到堅強的過程。這位忠於愛情的人物,跟蘭芝一樣是充滿叛逆精神的。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典型。她極端的蠻橫無理,對於蘭芝的美德,仲卿夫婦的愛情,毫無認識和同情,一意獨斷專行,強行拆散。她對仲卿是軟硬肩施,一會兒(逼譴時)是惡語威脅:“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小子無所謂,何敢助婦語!”一會兒(阻死時)又是好言誘哄:“東家有賢女……阿母爲汝求。”目的是要仲卿速譴蘭芝,除去眼中釘,以維護她的家長權威。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長制摧殘青年的醜惡本質。

4、劉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趨炎附勢,醜態畢露,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幫兇。他對蘭芝粗暴訓斥,“作計何不量!”顯得盛氣凌人。“先嫁……足以榮汝身。”足見他趨炎附勢,見利望義。“不嫁義郎體,其欲往何雲?”一句弦外之音是:“難道要我養你一輩子嗎?”這分明是在下逐客令,可見其尖酸刻薄,冷酷無情,是一副典型的市儈面孔。

三、歸納中心思想

本詩通過劉、焦的婚姻悲劇,揭露了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焦忠貞不渝的愛情與反抗精神。

四、表現手法:賦、比、興是樂府詩常用的表現手法。

(1)賦

①我們已經知道詩歌中的第2節,第9節同樣是用了“賦”這一表現手法,但它們也有不同之處,請加以分析。

明確:第2段從時間上(13歲—17歲)作了縱的鋪陳,第9段則從妝束、服飾、姿態上作橫的鋪陳。無論那一種鋪陳,都對塑造人物形象、推動故事情節起了積極的作用。

②除此之外,還後哪些地方用了“賦”?

明確:第13、21節。

③第13節是第2段內容的簡單重複嗎?

明確:不是,雖然它們都是強調蘭芝從小聰明,很有教養,但已經轉換了敘述的角度,一是蘭芝自敘,一是蘭母所敘。這樣,通過不同人物的敘述,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

④第21節寫鋪陳寫太守家操辦喜事的豪華排場,有何作用?

明確:顯示蘭芝不爲富貴所動的節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蘭芝、仲卿的悲之對照,強化了悲劇性。

(2)比

①詩中兩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劉蘭芝比作蒲葦,是否顯得累贅?這和情節的發展有何關係?

明確:這個比喻第一次出自劉蘭芝之口,表示劉蘭芝對愛情堅貞不渝,永不變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說的,他用這個比喻來責問劉蘭芝爲什麼改變初衷。表明人物之間產生了誤會,出現了分歧。這兩次比喻和故事情節的發展是一致的,並能推波助瀾,使情節曲折起伏,生動感人。

(3)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