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檢測試題及答案

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檢測試題及答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5W 次

第Ⅰ卷 閱讀題

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檢測試題及答案

甲 必考題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題。

縱觀中國古代文化史,會發現一個現象:凡是大師巨擘,往往一門數傑。諸如漢魏三曹、西晉三張、宋代三蘇、明代三袁……這樣的佳話,不勝枚舉。如此獨特的中國式文化現象,與一門特殊的學問——“家學”的關係密不可分。

錢穆先生認爲,一個家族對於後世子孫的期冀無外乎“一則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內行,一則希望其能有經籍文史學業之修養。此兩種希望,併合成爲當時共同之家教。其前一項之表現,則成爲家風;後一項之表現,則成爲家學。”

先秦時期,記載學術、文化的簡牘十分珍貴,朝廷藏之祕府,遣職官專守,文化被壟斷,因而有“學在官府”之說;又由於小農經濟的形成和宗法制度的確立,逐漸出現了父死子繼、子承父業的情形。於是,掌握文化知識的爲官者,業有專守,不傳他人,只傳弟子。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出現了諸如儒、道、法、醫等不同學派,各家後人、弟子視其學術爲衣鉢,歷代傳承,這是早期家學形成的另一重要途徑。

至魏晉南北朝,家學從內容和規模上都有了突破。此前,兩漢家學受獨尊儒術的影響,內容多以經學爲主。魏晉南北朝時文化政策變得寬鬆,儒家不再獨大,史學、醫學、文學、書法、繪畫、玄學、天文曆法、科技等,都成爲世族家學的內容。在選官制度方面,魏晉南北朝一改兩漢注重考察品行的“察舉制”,採用“九品中正制”,品評人物,擇優入仕,把“家世”與品行才能同時列爲考察對象。至此,學業與門庭形成了相因相成的關係,要想力保門第不衰,唯有“籍家門人才濟濟,簪纓相繼,同族引援”。由此,家學的傳承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形勢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家學的一大優勢,就是能提供較早開展“開蒙教育”的條件,尤其世家子弟往往三四歲便開始接觸史書典籍。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回憶童年生活時說,自己從四歲開始,就要每天在父母面前背誦儒家經典、唐詩宋詞。與官學相比,家學最大的特點在於父教其子,兄教其弟,親師合一,傾囊相授。同輩之間的切磋探討也是保障家學昌盛的法寶之一。比如宋代大文豪蘇軾的丹青以石竹聞名,除了自己的天賦和勤奮,他與表兄文同在創作過程中的互相借鑑探討也功不可沒。不僅是學識技藝的傳授,家學中道德品行的培養也歷來受重視。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叔叔王廙曾爲愛侄繪製了一幅《孔子十弟子圖》,並在《平南論畫》中解釋說,自己親自畫畫、題字,意在激勵王羲之,希望他明白“學書則知積學可以致遠,學畫可以知師弟子行己之道”,不要單單着意技法,更要注重個人品德修養。家學正是通過這種以上感下,前後相繼,左右相滲,彼此研習的傳統,在亂世之中,存續了學術文化,又在官學之外,培養了多方面的人才,爲文化傳承打下了基礎。

98歲高齡的錢學森曾反覆提出一個疑問:“爲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雖然對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的回答莫衷一是,但縱觀中國的家學傳統,我們或許能得到一些啓發。

(摘編自《中華遺產》,2013年第12期)

1.下列對“家學”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家學與中國古代文化史上一種中國式文化現象——凡是大師巨擘,往往一門數傑——的關係密不可分。

B.錢穆先生認爲,家學是家教的內容之一,是一個家族希望後世子孫能具備經籍文史學業的修養。

C.家學的形成有一些途徑,其中包括春秋戰國時期不同學派的後人、弟子視其學術爲衣鉢,歷代傳承。

D.作爲一門特殊的學問,家學能爲子弟們提供較早開展“開蒙教育”的條件,這也是家學的一個優勢。

解析 B.偷換概念,是“希望的表現”,而非“希望本身”。

答案 B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先秦時期,朝廷壟斷了文化,有“學在官府”之說,這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早期家學形成的源頭。

B.兩漢時期的家學受獨尊儒術的影響,沒有從內容和規模上有所突破,這與當時的文化政策不夠寬鬆有關。

C.魏晉南北朝採用“九品中正制”選官,也使家學的傳承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形勢下得到了極大發展。

D.宋代三蘇、明代三袁等佳話不勝枚舉,體現了家學的父教其子、兄教其弟、親師合一、傾囊相授的特點。

解析 A.說法無中生有。

答案 A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魏晉南北朝選官制度帶來的學業與門庭相因相成的結果,促使當時“家門人才濟濟,簪纓相繼,同族引援”。

B.蘇軾的丹青以石竹聞名,除了他的天賦和勤奮,還得益於同輩之間切磋探討這一保障家學昌盛的法寶。

C.王廙繪製《孔子十弟子圖》來激勵王羲之,表明家學中不僅重視傳授學識技藝,也重視道德品行的培養。

D.錢學森晚年提出“錢學森之問”或許與他四歲開始就受家學影響有關,這表明家學傳承的結果優於學校教育。

解析 D.說法絕對,原文是“我們或許能得到一些啓發”。

答案 D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答秦太虛書

蘇軾

軾啓:五月末,舍弟來,得手書,勞問甚厚。比日履茲初寒,起居何如?

軾寓居粗遣。但舍弟初到筠州,即喪一女子,而軾亦喪一老乳母。悼念未衰,又得鄉信,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異鄉衰病,觸目悽感,念人命脆弱如此。

又承見喻,中間得疾不輕,且喜復健。吾儕漸衰,不可復作少年調度。當速用道書方士之言,厚自養煉。謫居無事,頗窺其一二。已借得本州天慶觀道堂三間,冬至後當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自非廢放,安得就此?太虛他日一爲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閒,豈可復得耶?當及今爲之,但擇平時所謂簡要易行者,日夜爲之,寢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滿此期,根本立矣。此後縱復出從人事,事已則心返,自不能廢矣。

寄示詩文,皆超然勝絕,娓娓焉來逼人矣。太虛未免求祿仕,方應舉求之,應舉不可必。竊爲君謀,宜多著書,如所示論兵及盜賊等數篇,但似此得數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實者,不須及時事也。但旋作此書,亦不可廢應舉。

初到黃,廩入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但痛自節儉,日用不得過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爲三十塊,掛屋樑上,平旦用畫叉挑取一塊,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別貯用不盡者,以待賓客。度囊中尚可支一歲有餘,至時別作經畫。

所居對岸武昌,山水佳絕。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爲風濤所隔,不能即歸,則王生能爲殺雞炊黍,至數日不厭。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徑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釅。岐亭監酒胡定之,載書萬卷隨行,喜借人看。黃州曹官數人,皆家善庖饌,喜作會。太虛視此數事,吾事豈不既濟矣乎!展讀至此,想見掀髯一笑也。

歲晚苦寒,惟萬萬自重。夜中微被酒,書不成字,不罪不罪!不宣,軾再拜。

(選自《唐宋八大家文章精華》,有刪改)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又承見喻,中間得疾不輕 喻:開導

B.度囊中尚可支一歲有餘 度:估量

C.吾事豈不既濟矣乎 濟:成功

D.歲晚苦寒,惟萬萬自重 惟:希望

解析 喻:告訴。

答案 A

5.下列句子全都能表現蘇軾達觀、開朗的人生態度的一項是(3分)( )

①吾儕漸衰,不可復作少年調度 ②自非廢放,安得就此

③事已則心返,自不能廢矣 ④至時別作經畫 ⑤棹小舟徑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釅 ⑥載書萬卷隨行,喜借人看

A.①⑤⑥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④⑤

解析 ①寫蘇軾的身體狀況;③設想太虛修煉後的情景;⑥寫的是胡定之,與蘇軾無關。

答案 D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本文是蘇軾謫居黃州後寫給秦太虛的一封回信,信中真切記述了自己這段時期內的生活情形與精神狀態,給人以親切之感。

B.蘇軾向道觀借了三間房,準備到那裏閉門靜修四十九天,用道書方士所說的方法靜心養生,並讓秦太虛也注意修煉身性,關心備至。

C.蘇軾十分賞識秦太虛的才華,勸導他努力去寫見識高超、有實用價值的文章,不必捨本逐末追求仕途的發展,感情極深厚。

D.在黃州時,蘇軾雖然經濟拮据,生活儉樸,但他並不顯得消沉,而是隨遇而安,他時常寄情山水,交友遊樂,充滿生活情趣。

解析 “不必捨本逐末追求仕途的發展”與原文“但旋作此書,亦不可廢應舉”文意不符。

答案 C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太虛他日一爲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閒,豈可復得耶?(4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寄示詩文,皆超然勝絕,娓娓焉來逼人矣。(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初到黃,廩入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題,“一”“爲……所”、反問語氣各1分,句意通順1分。第(2)題,“示”“勝絕”“娓娓焉來逼人”各1分。第(3)題,“廩入”“少”“私”各1分。

答案 (1)太虛(你)將來一旦受到官務的束縛,想求得四十九天的空閒,又哪裏能再次得到呢?

(2)(你)寄給我看的詩文,都十分高超,美妙到極點,娓娓道來而有一種逼人的力量。

(3)(我)剛到黃州,薪俸已經斷絕,(家中)人口卻沒有減少,我心裏對這件事十分擔憂。

參考譯文

蘇軾啓:五月底,我弟弟來到這裏,(從他手中)得到你寫給我的信,(你)慰問的情誼十分深厚。近來天氣進入初寒季節,你生活得怎麼樣?

我寄居在這裏,大體上還過得去。但我弟弟剛到筠州,就失去了一個女兒,而我的一位老奶媽也去世了。悼念他們的'心情還未消退,又得到家鄉來的消息,說我的堂兄中舍(蘇不欺)在九月份去世了。我身處他鄉,身體衰弱有病,眼見的都是使人感到淒涼的事物,想來我的命就是如此的脆弱。

又承蒙你告訴我,你中間有段時間得病不輕,暫且使人高興的是你又恢復了健康。我們這些人漸漸衰老了,不能夠再像年輕時那樣對待自己的身子,應當趕快採用道書方士說的辦法,加強養身方面的修煉。我被貶住在這裏沒有事做,稍微瞭解一點養生術。現已借到本州天慶觀三間道堂,冬至後就住到裏面去,過四十九天才會出來。假如不是被貶官、遭到放逐,我怎麼能有這樣的機會養煉呢?太虛(你)將來一旦受到官務的束縛,想求得四十九天的空閒,又哪裏能再次得到呢?應該趁現在有空閒去做。做時,只要選擇平時所謂簡明扼要、容易做到的方法去做就行,日夜修煉,除吃飯睡覺以外,不做別的事,只要滿了這期限,養身的根基就建立了。從此以後,縱然再出來處理人世間的事務,事情辦完了,心情又會回到原來的閒靜狀態,(修煉身性的事)自然不會廢止。

(你)寄給我看的詩文,都十分高超,美妙到極點,娓娓道來而有一種逼人的力量。太虛你免不了要去求官位俸祿,將要通過參加科舉考試去追求,參加科舉考試不一定能實現願望。我私下替你考慮,應該多寫書,像你給我看的論兵和論盜賊等幾篇文章就很好,就像這樣寫它幾十篇,那就是見識高超又切於實用的,但不必涉及當今的時政。只是你轉過來寫這類文章的時候,也不能停止參加科舉考試的準備工作。

剛到黃州,薪俸已經斷絕,人口卻沒有減少,我心裏對這件事十分擔憂。只好儘量節儉,每天費用不準超過一百五十錢。每月初一就取出四千五百錢,把它分成三十份,掛在屋樑上,每天天一亮就用畫叉挑取一份,然後把叉子藏起來。未用完的錢仍然用另外的大竹筒裝好貯存起來,用來招待客人。估計袋中的錢還可用一年多,到時候再另想辦法了。

我住處的對岸武昌,山水美妙到了極點。有位老家在蜀地的王生住在城裏,我過江後常常因爲風濤阻隔,不能馬上回家,王生能爲我殺雞煮飯,甚至幾天他都不厭煩。又有一位潘生,在樊口開有酒店,可以划船直接到他店旁,雖是鄉村釀的酒,自是味醇汁釅。岐亭監酒胡定之,隨行帶有萬卷書,喜歡借給人看。黃州官署的一些官員,家家都會做吃的東西,很喜歡舉行宴會。你看這些情況,我的生活難道不是已經過得去了嗎!你打開信紙讀到這裏,我想象得出你一定笑得鬚髯都會抖動起來。

年底天氣十分寒冷,希望你萬萬自己多加保重。夜裏酒喝得多了點,字寫得不像樣子,不要怪罪,不要怪罪!不一一說了。蘇軾再拜。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8~9題。

齊安郡晚秋①

(唐)杜牧

柳岸風來影漸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雲容水態還堪賞,嘯志歌懷亦自如。

雨暗殘燈棋散後,酒醒孤枕雁來初。

可憐赤壁爭雄渡,唯有蓑翁坐釣魚。

注 ①齊安郡,即黃州。此詩爲杜牧受權貴排擠,謫任黃州刺史時作。

8.頷聯和頸聯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頷聯中詩人遊賞山水,吟嘯抒懷,看似閒適自得;但頸聯中雨夜人散,酒醒聞雁,詩人倍感孤獨寂寞。(感情2分,分析3分)

9.尾聯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詩人的用意何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對比。以當年英雄在赤壁爭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釣魚進行對比。用以表達自己雖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卻壯志難酬的不平之意。(藝術手法3分,只答“對比”或“用典”或“虛實結合”,不作解說,得1分。用意3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宮賦》)

(2)亂石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3)千古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答案 (1)後人哀之而不鑑之 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2)驚濤拍岸 捲起千堆雪

(3)英雄無覓 孫仲謀處

乙 選考題

請考生在第三(11)、四(12)兩題中選定其中一題作答。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