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故都的秋教案設計大綱

故都的秋教案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5W 次

教學目標:

故都的秋教案設計

1.瞭解作者情況及寫作的時代背景,理解本文結構脈絡。2.通過分析五幅秋景圖,品味本文明白簡潔的語言特色。3.體會作者在山河破碎、內外交困的現實下,讚美自然風物的真情以及內心的憂思及落寞,體會作者深沉的愛國之情。培養學生人文情懷,提高審美能力。

課型:新授課

課時:兩課時

教學重點:通過引導學生對文章的閱讀,把握作者所描寫的景物的特點和所表現的意境,掌握以情馭景,情景一體的藝術手法,進一步掌握散文“形”與“神”的關係。

教學難點:結合當時時代背景,引導學生深層次的理解文章的豐富內涵,體會作者在山河破碎、內外交困的現實下,讚美自然風物的真情以及內心的憂思及落寞,體會作者深沉的`愛國之情。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一年四季中有沒有人最喜歡秋季?說說你爲什麼喜歡?有一位作家也很喜歡秋季,他甚至願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只爲了“留住北國的秋天”。北國的秋天對於他有着什麼樣的意義,他爲何甘願折壽也要留住秋天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跟隨郁達夫的腳步走近他筆下的散文,感受《故都的秋》有怎樣的秋日圖景。

二、解題釋義,讀懂題目

“故都的秋”,實際上指“北平的秋”。但二者不能換。北平作爲三朝都城,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故”有“從前、過去”的意思。人們對“從前的”“過去的”的事物往往會產生懷念、眷戀等感情。譬如:“故鄉”“故人”。稱爲“故都”,帶有一種文化底蘊和歷史滄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戀之情。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配樂朗讀,標段分層

播放配樂朗讀,讓同學標註讀音,劃分段落分清層次。

明確:

第一部分(1—2)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的對比。

第二部分(3—12)重點描述故都的秋的特點並發表議論。

第三部分(13—14)再次對比兩種秋天,強調對北國之秋的眷戀。

(二)自讀課文,思考問題

(1)快速閱讀課文,從文章中找出直接表達作者對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達夫對北平的秋天懷着怎樣的情感?

明確:嚮往、迷戀、眷戀。

(2)第1-2段中,作者描寫的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各有什麼樣的特點?

明確:從不同的方面說南國之秋無可欣賞之處,反襯出北國之秋的美好。“清、靜、悲涼”也是文章的文眼,給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調。

四、研讀課文,合作探究

1.速讀課文,整體把握。提問:第二部分中,作者主要描寫了北平秋天的幾幅圖景,請試着概括一下。明確:庭院秋晨圖;槐樹落蕊圖;秋蟬殘鳴圖;閒人話涼圖;清秋佳果圖。

2.細讀課文,品味秋意。

(1)這些圖景如何體現出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呢?(以庭院清秋圖爲例)

明確:清——顏色;靜——聲音;悲涼——主觀上的感受。清:碧綠、青天、牽牛花——黑藍白均爲喪服顏色,冷色調。靜:西山的蟲唱、馴鴿的飛聲(鴿子起飛的聲音;鴿腿的哨聲)、靜對牽牛花、細數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心靜)——以動襯靜。悲涼:陶然亭、釣魚*、西山、玉泉、潭柘寺(一個比一個遠,都在城外)租破屋、破壁腰、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透過環境營造出一種悲涼、落寞的氛圍。

將全班分爲4個小組,每組選出最能體現故都的秋的特點的一幅圖景進行分析,看看作者是如何寫出北國之秋“清、靜、悲涼”的特點的。選出你認爲最精彩的語句,試進行賞析。(學生自由討論,教師適當點評)

3.深入探究,體會“悲涼”。

(1)思考:文中的這些秋景圖體現出北國的秋是“清、靜、悲涼”的,那麼作者爲什麼會感覺到“悲涼、孤寂”呢?(引入作者簡介及時代背景,由學生主要介紹,教師適當補充)

明確:生活顛沛流離,飽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個人性格抑鬱善感。在文藝觀上提倡“靜的文學”。

(2)你如何理解第12段中“悲涼”之意?

明確:通過批評家對中外作品的比較,進一步說明對秋的深情是沒有國別,沒有人種階級的差別的。而中國的“秋士”因其獨特的人生經歷,老而不得志,對秋味的感悟也往往特別深。

(3)你如何理解文末這句話“南國的秋,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明確:比喻。多角度表達了南北方秋的差別。味道薄厚、充實程度、肥美程度以及規模上的差別。

五、教師小結

本篇文章中,作者選取故都的一間小院,看漏光秋草,聽馴鴿飛聲、落蕊蟬鳴,在北國的尋常巷陌裏,體味秋的清、靜、悲涼,字裏行間充滿作者對故都的深深的眷戀和內心的悲涼,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六、課後作業

請你寫一篇借春/冬的景抒發歡樂心情/痛苦心情的短文。要求:不能直抒胸臆,要學會以情馭景、以景顯情。字數在300字左右。